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君峰 《中国临床康复》2014,(18):2915-2920
背景:上胫腓关节脱位并不常见,临床上经常合并其他损伤,所以容易被忽视漏诊,进而导致膝关节慢性疼痛、感觉迟钝、活动受限等不良后果。 目的:尝试用自体肌腱移植进入骨性隧道来重建正常的上胫腓关节。 方法:2009年以来西山煤电集团职工总医院共收治3例外院漏诊及处理不当的上胫腓关节脱位患者,其中1例为26岁男性军人,1例为36岁男性矿工,另外1例为36岁女性运动员,此3例患者尽管临床症状表现不同,但腓骨小头处都有压痛及漂浮感,辅助检查(X射线/MRI)都表现为阴性。3例患者均采取用同侧自体半键肌、股薄肌肌腱修复上胫腓关节脱位,以达到重建上胫腓关节的目的。 结果与结论:3例上胫腓关节脱位患者术后功能锻炼的效果均令人满意,患者膝关节外侧肿胀、腓骨头处的明显压痛及漂浮感和踝关节活动时疼痛及感觉受限的症状全部消失,踝部及足部的感觉及肌肉力量恢复至正常。提示可以应用自体肌腱移植重建上胫腓关节脱位,为避免漏诊,医生在术前应查看腓骨小头是否活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腓骨不同部位切除对胫腓下联合形态的不同影响,探讨腓骨截取的最佳部位,为临床科学合理地应用腓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10具身高172~176 cm、腓骨长约36 cm的成人男性防腐尸体,制作20例成人小腿-足踝标本,分别测量、分析腓骨完整时和在腓骨下1/6、下1/4、下1/3、1/2点处分别向近侧切除10 cm长腓骨情况下对胫腓下联合形态的改变.结果 腓骨完整时,胫腓下联合移位值为(0.30±0.10)mm;在腓骨下1/6点处向近侧切除10cm长腓骨后,胫腓下联合移位值与腓骨完整时相比变化显著,为(0.54±0.20)mm(P<0.05);在腓骨1/2点处向近侧切除同样长腓骨后,胫腓下联合移位值与腓骨完整时相比变化不明显,为(0.31±0.20)mm(P>0.05).结论 腓骨最佳截取部位在腓骨1/2点处的近侧段.  相似文献   

3.
经皮神经肌电刺激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目的:探讨经皮神经肌电刺激中运用设定的电参数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TERESA-神经肌体仪(低频脉冲治疗仪)对23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进行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治疗中应用设定好的刺激参数,观察受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进行治疗前、后肌电图对比分析。结果:23例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及胫神经损伤患者,经1-2个疗程治疗后受损神经功能有明显恢复,神经纤维平均再生距离达21.3cm(2.03mm/d)。再生速度显著快于1-1.5cm/d的平均速度(P〈0.05)。其中21例(91.31%)感觉、运动功能达S3M3以上。肌电图检查发现经电刺激治疗后17例(73.91%)患者出现再生电位。结论:以设定的经皮神经肌电刺激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可有效促进周围神经再生,改善受损的神经支配的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4.
正腓总神经自坐骨神经分出后,向外下方沿股二头肌内侧缘绕过腓骨小头,穿入腓骨长肌之间下行。这段行程易受牵拉伤,尤其是腓总神经绕过腓骨颈处最易受损,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可因外伤或牵拉受损。腓总神经损伤多因外伤、体位不当或局部肿物压迫所致,主要表现为足下垂、行走时踝关节不能背伸,通常因用力提高下肢,髋关节、膝关节过度弯曲,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陈旧性腓总神经损伤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7月至2013年12月的29例陈旧性腓总神经损伤患者,根据损伤的类型、受伤的时间、恢复情况、镜下吻合口神经生长情况及术中肌电刺激结果的不同,分别采取单纯松解、重新吻合、与邻近神经干"开窗"端侧缝合、肌腱移位重建术。结果本研究除2例功能替代术患者外,余2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16个月。27例中优11例,良9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为74%。结论对于陈旧性的腓总神经损伤,由于损伤到修复时间的延迟已造成不同程度的恢复能力的丧失,但积极的手术治疗仍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关键是手术干预的时机及手术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术中电刺激及肌电监测在手外科周围神经损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手外科收治的周围神经损伤患者35例,给予松解手术治疗,术中给予电刺激并且通过肌电图仪监测电刺激前后受损神经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的潜伏期及波幅变化,术后3个月随访记录临床疗效。结果:与电刺激前比较,臂丛神经损伤组及尺神经损伤组CMAP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臂丛神经损伤组、正中神经损伤组及桡神经损伤组CMAP波幅明显增加(P<0.05);术后3个月随访91.42%的患者受损神经功能得到恢复。结论:术中电刺激及肌电监测可有效提高手外科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促进受损神经再生,利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腓深副神经对腓深神经损伤诊断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腓深副神经(腓浅神经的异常分支)对腓深神经损伤诊断的影响。方法 收集10例腓深神经损伤合并存在腓深副神经的病例,其中男7例,女3例,平均年龄32.8岁,就其解剖基础、临床表现、电生理检测结果以及诊断进行分析。结果 由于存在腓深副神经,腓深神经损伤时,趾短伸肌的外侧部或全部功能得以保留,导致患者腓深神经损伤程度与其临床表现和电生理检测结果不符。结论 充分了解腓深副神经这一解剖变异的特点,对临床正确评价腓深神经损伤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避免对腓深神经损伤电生理检测结果的错误分析。  相似文献   

8.
应用脉冲磁感应治疗1例外伤致腓总神经损伤,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1病历摘要患者,男,19岁,于2000年1月在施工中从二楼坠下致左肱骨,右股骨,左腓骨小头骨折,在当地医院骨科治疗愈合后,于4月份发现左足下垂,左小腿外侧及足背麻木。查体:左胫骨前肌,拇长伸肌,趾长伸肌,腓骨长,短肌均为0级,左小腿外侧及足背感觉消失。行神经松解术,术后诊断:腓总神经损伤。术后3个月,左小腿外侧及足背麻木减轻,但左足下垂没有改善。于2000年7月3日来我科就诊,查体同前。给予脉冲磁感应治疗,仪器选用天津产天台佛慈低…  相似文献   

9.
【病例】 男 ,43岁。右小腿外侧包块 3个月 ,站立或运动时感右足背麻木 ,卧床时麻木消失。无外伤史。查体 :右小腿外踝上12 cm处皮下可扪及 3cm× 3cm肿块 ,质软 ,轻度压痛 ,界限不清 ,活动度差 ,右足背感觉减退。诊断为“神经瘤”,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距外踝上 12 cm腓浅神经皮支出深筋膜处有 3cm× 3cm筋膜缺损区 ,腓骨长肌自筋膜缺损区疝出 ,腓浅神经充血水肿 ,卡压于腓骨长肌和筋膜间。术中向上切开深筋膜 ,将腓浅神经出口上移 2 cm,修补缺损的筋膜。肌疝周围粘连组织送病理检查 ,报告为变性坏死的脂肪组织。术后随访半年 ,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10.
<正>患儿男,9岁,因"右踇趾伸直受限近2年"就诊。肌电图检查:右腓总神经损伤,踇长伸肌呈中度损伤表现。右膝正位X线片:右腓骨近端疣状骨性突起,边界清晰,内见骨小梁结构(图1A)。MR检查:脂肪抑制T2WI见右腓骨近端骨性突起呈高信号(图1B),与腓骨相延续,周围组织受压。超声:右腓骨上段表面见1.91cm×0.64cm较宽基底强回声突起,边缘与腓骨皮质相延续,顶端可见低回声区,CDFI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腓总神经连续,  相似文献   

11.
1999年1月~2005年1月,我院对68例病因治疗效果不佳的足下垂患者采用胫后肌移位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68例,男49例,女19例;年龄27~56岁,平均43·5岁。1·2足下垂原因单纯腓总神经损伤37例,坐骨神经损伤2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5例,腓总神经纤维瘤2例。于损伤后14个月~6年来本院治疗。左足32例,右足36例。11例18个月前行腓总神经和坐骨神经修复,肌电图示功能无恢复,症状无缓解。1·3临床表现本组均有跛行及足下垂,踝关节背伸肌肌力0~1级,23例足背及小腿外侧感觉障碍。1·4手术方法采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先取足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电生理检查在诊断胫、腓总神经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我院骨科收治的32例临床诊断胫、腓总神经损伤的患者(其中胫神经损伤和腓总神经损伤各16例),术前分别行超声及电生理检查,以术中结果为对照,评价超声联合电生理检查的准确率。结果以手术结果为对照,超声、电生理、两者联合检查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7.50%、90.64%、96.88%;联合检查法与术中结果的Kappa系数为0.948(P0.01)。神经损伤定位的准确率:超声和电生理均为93.75%、联合法为100.00%。结论超声联合电生理检查对于胫、腓总神经损伤可以互相补充,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加详细的诊断信息,能够提高胫、腓总神经损伤的准确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腓肠肌肌支神经转移术修复腓深神经损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32只成年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分成空白组、对照组、神经直接吻合组(腓深神经直接吻合)和神经转移组(腓肠肌外侧头肌支转移至腓深神经),每组各8只。术后12周,肉眼观察神经吻合口生长情况,测量胫神经各肌支长度(L1)、入肌点处直径(D1)、各肌支起点至腓骨颈平面的距离(S),腓总神经膜内可分离的最大长度(L2)、腓深神经的直径(D2),比较手术前后大鼠患肢腓神经功能指数(PFI)、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神经传导速度(NCV)、胫前肌湿重、肌酸磷酸激酶(CK)酶活性。结果所有实验大鼠均L1S,不能直接与腓骨颈处的腓深神经无张力吻合。神经膜内分离腓总神经后,比目鱼肌支和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均能与腓深神经无张力吻合。神经转移组PFI、CMAP波幅、NCV、胫前肌湿重、CK酶活性均优于对照组(P0.05),与神经直接吻合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腓肠肌外侧头肌支神经转移至腓深神经修复腓深神经在解剖上可行,但要实现无张力吻合需要将腓总神经向近端进行神经膜内无损伤分离。腓肠肌外侧头肌支神经转移术能有效恢复腓深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非强直性低频超强神经电刺激对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为完善脑卒中后外周神经电刺激治疗参数提供参考.方法:分别比较脑卒中患者和健康人群在0.5Hz低频F波检测中最初5次和最终5次超强刺激下F波次数,潜伏期和F波幅/M波幅(F/M)的变化情况.F波检测通过刺激腓骨头下腓总神经完成,记录肌肉为胫骨前肌和腓骨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电刺激引导下针刺腓骨长短肌运动点治疗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疗效。 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的70例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平衡功能训练、本体感觉训练及腓骨长短肌手法激活训练等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电刺激引导下针刺腓骨长短肌运动点治疗,每日1次,连续治疗3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治疗后),采用踝关节不稳定评价问卷(CAIT)评分、腓骨长短肌积分肌电值(iEMG)以及行走过程中模拟内翻时腓骨长短肌激发时间作为观察指标,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CAIT评分分别为(24.95±2.75)分和(27.86±2.02)分;对照组治疗后腓骨长短肌的iEMG值分别为(72.53±5.88)μV和(56.14±4.01)μV,观察组的iEMG值分别为(83.97±6.07)μV和(63.17±4.31)μV;对照组治疗后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的激发时间分别为(67.87±13.54)ms和(63.98±10.28)ms,观察组的激发时间分别为(56.85±9.87)ms和(59.25±9.27)ms;2组患者治疗后的上述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电刺激引导下针刺腓骨长短肌运动点可有效激活相关肌肉,改善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定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理疗结合水中运动康复疗法治疗腓总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收诊的94例腓总神经损伤患者采用分层随机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7例。两组均接受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传统康复疗法,观察组给予理疗结合水中运动康复疗法。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表面肌电活动波幅与腓总神经MCV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月后,两组患者10 m步行速度、踝背屈主动关节活动度及FMA下肢评分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理疗结合水中运动康复疗法可有效提高腓总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与预后质量,促使其表面肌电图指标趋于正常,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正> 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取得趾长伸肌M波波幅的正常值,及其左右侧的差别,以评价神经损伤的程度及预后。 方法 对26例健康受试者(男14女12人,19~45岁,平均30岁)的趾长伸肌进行腓神经的运动传导研究。记录电极与参考电极均用TECA6030型圆盘表面电极,地极用6008型。记录电极置于外踝前方到腓骨头连线的下2/3处,参考电极置于外踝,地极则放于刺激阴极与记录电极之间。使用常规腓神经传导刺激技术,以超过最大刺激的25%刺激腓骨头处,仪器采用Nicolet VikingⅡ型机,时间窗口10ms/格,灵敏度2mv/格,带通20~10000Hz。双下肢皮温差别控制在0.6℃以内。M波波幅测量从等电位线到负向偏转峰顶。M波波幅的左右差值百分  相似文献   

18.
背景:伤后手术时间、手术方法选择对周围神经损伤后修复与功能恢复程度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目的:探讨相关因素对腓总神经损伤后修复与功能重建的影响。设计:病例分析。单位:中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骨外科。对象:选择1991-01/2001-01在中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骨外科病房住院治疗的单纯腓总神经损伤患者18例。男15例,女3例;年龄12~61岁,平均26.5岁;完全断裂9例,不完全断裂3例,卡压1例,挫伤4例,不可逆损伤1例;伤后0.5h~6个月入院。方法:患者入院后均行腓总神经探查术。行神经吻合12例,神经松解2例,肌腱移位1例,3例保守治疗。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活血药物及神经营养药物,并指导患者被动功能锻炼,防止关节僵硬及肌肉萎缩。主要观察指标:术后6个月时对腓总神经功能恢复进行评定(优:同侧胫前肌肌力4以上;良:同侧胫前肌肌力3级;可:同侧胫前肌肌力2级;差:同侧胫前肌肌力1级或0级)。结果:18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其中优10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89%(16/18)。结论:对腓总神经损伤患者,确诊后应尽早行一期修复断裂神经,有利于肢体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神经肌电促通仪(TENS-21)和时值对40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的疗效观察。方法用TENS-21置于患者受损神经的运动点和受累萎缩的肌肉及肌腱粘连处。如桡神经损伤,主级放臂丛神经出口处,负极:一块板极放于桡神经外侧处,即前臂外侧,一块板极放于指总深肌处。用时值,方法同上,对于肌腱粘连用强剂量极短时间刺激。结果痊愈10例,显效28例,进步2例。结论应用TENS-21和时值对上肢周围神经损伤,可以促进患者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关节活动度,松解粘连,延缓肌萎缩,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江澜 《中国康复》2010,25(4):288-289
目的:观察外周神经损伤患者康复治疗前后肌电图的变化。方法:选取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腓总神经及胫神经等外周神经损伤患者共计95例,均给予红外线、功能性电刺激、针灸及康复训练等物理治疗。康复治疗前后均进行肌电图检测,评定康复疗效。结果:治疗前,95例患者肌电图检测阳性率100%;平均治疗(2.5±0.3)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各部位自发神经电位、插入延长电位、随意运动动作电位及神经传导速度(MCV)均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根据肌电图确定外周神经损伤部位、类型及损伤程度,制定针对性的早期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损伤部位的神经电生理,恢复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