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为了探讨阿莫西林对人HepG2细胞DNA是否有损伤作用.方法 培养的人HepG2细胞经不同浓度(2、10、50和250μmol/L)阿莫西林处理1h或经50μmol/L阿莫西林处理不同时间(20、40、60、120和180min)后,运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技术结合彗星图像软件(CASP)分析细胞尾部DNA百分率(tail DNA%)变化情况.结果 不同浓度阿莫西林处理后结果显示,HepG2细胞尾部DNA百分率明显升高,至50μmol/L阿莫西林时达到最高值,各浓度处理组与不处理对照组相比差异皆有显著性(P<0.01);而同一浓度(50μmol/L)阿莫西林处理不同时间后结果显示,HepG2细胞尾部DNA百分率逐渐升高,至1h处理时间点时达到最高值,其后随着处理时间延长HepG2细胞尾部DNA百分率逐渐降低.结论 阿莫西林对人HepG2细胞DNA有短暂损伤作用,阿莫西林诱发的HepG2细胞DNA损伤可能随时间延长逐渐被HepG2细胞本身修复除去.  相似文献   

2.
全氟辛酸是制造不粘材料过程中的一种基本加工助剂。现今研究表明全氟辛酸在暴露实验中对于肝脏等器官有致癌作用,损害比较明确,主要表现为:一,在目前的啮齿类动物的实验中,全氟辛酸会引起肝脏癌变。二,通过分子水平检验。部分实验组肝氧化应激增强。进一步发生肝癌相关的肝脏器质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 使用人肝癌HepG2细胞筛选亚硝胺的体外彗星试验的S9 mix配方,并对17种常见的亚硝胺化合物开展彗星试验,研究其DNA亲和力和碱基嵌入风险。方法 在非S9活化和S9活化条件下对HepG2细胞进行N-二甲基亚硝胺(NDMA)、N-二乙基亚硝胺(NDEA)、N-亚硝基二丁胺(NDBA)、N-亚硝基二异丙胺(NDIPA)、N-亚硝基-N-甲基-4-氨基丁酸(NMBA)、N-亚硝基甲乙胺(NMEA)、N-亚硝基-N-乙基异丙胺(NEIPA)、N-亚硝基二丙胺(NDPA)、N-甲基-N-亚硝基苯胺(NMPA)、亚硝基二苯胺(NDPh)、二乙醇亚硝胺(NDELA)、亚硝基吗啉(NMOR)、亚硝基-N-甲基-N-(2-苯基)乙胺(NMPEA)、亚硝基吡咯烷(NPYR)、亚硝基哌啶(NPIP)、4-甲基亚硝胺基-1-3-吡啶基-1-丁酮(NNK)、N-亚硝基降烟碱(NNN)给药处理,2种条件均设置溶媒对照(0.5% DMSO)、3个浓度梯度的给药组和阳性对照组,在非S9活化条件下以甲基磺酸甲酯(MMS)为阳性对照,S9活化条件下以环磷酰胺(CP)为阳性对照。以NDMA和NDEA为例比较3种S9 mix配方对亚硝胺化合物体外DNA亲和力和DNA损伤风险,选择效果最优者开展剩余化合物在S9条件下的彗星试验,计算各组尾DNA含量百分率(% tail DNA)的平均值和中位数。结果 在非S9代谢活化条件下17种常见亚硝胺化合物均未导致HepG2细胞核DNA明显损伤。S9 mix配方C中S9体积分数仅为3.36%,但对亚硝胺化合物的代谢活化效果最佳。在该条件下,除NDPh外,其余亚硝胺化合物均对HepG2细胞存在DNA的损伤作用。烷基类亚硝胺化合物对DNA损伤作用强弱顺序依次为NDMA>NEIPA>NDPA>NMEA>NDEA>NDBA>NDIPA,与化合物α氢的数目基本呈正相关。含苯基的亚硝胺化合物对DNA损伤作用强弱顺序依次为NMPEA>NMPA>NDPh,而环状亚硝胺化合物对DNA损伤作用强弱顺序为NMOR>NPIP≈NPYR。结论 提供最新的亚硝胺化合物体外DNA损伤风险数据,并提出适宜亚硝胺化合物的体外彗星试验S9 mix配方,为亚硝胺化合物的毒性评价提供手段。  相似文献   

4.
氧化型染发剂DNA损伤作用浦跃朴杨薇1尹立红张徐军戴修道1周德灏1(南京铁道医学院预防医学系,南京210009;1上海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200032)为进一步探讨氧化型染发剂的遗传毒性及其分子机理,我们分别采用溴乙锭荧光法和SOS/Umu试验...  相似文献   

5.
迷迭香(Rosmarimus officinalis L.)别名艾菊,系唇形科迷迭香属植物,为多年生常绿灌木.迷迭香叶富含精油,具有很好的抗菌消炎之功效,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应用前景.本研究旨在通过MTT法检测迷迭香精油及其主要成份对肝癌HepG2细胞的毒性作用,为进一步研究迷迭香精油抗肝癌作用提供理论基础,为其在医药和香料工业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白鲜碱的肝细胞毒性作用及其毒性机制。方法白鲜碱2.5~800μmol·L-1与HepG2细胞作用24 h,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并计算IC50值,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实验检测细胞膜损伤。白鲜碱25~100μmol·L-1与HepG2细胞作用4,24或48 h,用试剂盒方法分别检测细胞培养液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谷氨酰转肽酶(GGT)活性。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结果白鲜碱25~800μmol· L-1与HepG2细胞作用24 h对HepG2细胞存活的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而降低(r=0.965,P<0.05),IC50值为(283±27)μmol·L-1。与溶剂对照组相比,白鲜碱12.5~50μmol·L-1作用24 h,HepG2细胞LDH释放率显著升高(P<0.01)。白鲜碱100和200μmol·L-1可引起HepG2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细胞皱缩脱落,细胞数目减少,并使HepG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P<0.05,P<0.01)。白鲜碱100和200μmol·L-1与HepG2细胞作用24 h可使细胞培养液中ALT和AST活性显著升高,并呈浓度依赖性(r=0.995,P<0.05和r=0.996,P<0.05),线粒体膜电位亦明显下降(r=0.978,P<0.05)。与溶剂对照组相比,白鲜碱100和200μmol·L-1与HepG2细胞作用4 h,细胞培养液中GST活性明显升高(P<0.05);作用24 h,GST活性升高呈浓度依赖性(r=0.987,P<0.05)。白鲜碱200μmol· L-1作用48 h导致HepG2细胞培养液中GGT活性升高(P<0.05)。结论较高浓度的白鲜碱(≥100μmol· L-1)具有潜在的肝毒性,细胞膜损伤和线粒体损伤可能是其肝毒性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大蒜主要活性成分之一的二烯丙基硫醚(diallyl sulfide,DAS)对微囊藻毒素LR(MCLR)诱导的细胞毒性和氧化性DNA损伤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株HT17,用1.μmoL/L MCLR染毒的同时给予DAS(0.02~2mmol/L)作用24 h,同时设立未处理对照组、单纯MCLR染毒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氧化苦参碱对Hep G2细胞胰岛素抵抗(IR-Hep G2)模型的影响。方法 采用以棕榈酸为诱导剂建立IR-Hep G2细胞模型,给予不同剂量的氧化苦参碱溶液(12.5~100μg·m L-1),分别测定葡萄糖消耗量、己糖激酶活力、丙酮酸激酶活力和肝糖原含量。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己糖激酶活力、丙酮酸激酶活力和肝糖原含量均显著降低,表明胰岛素抵抗模型建立成功;与模型组相比,25~100μg·m L-1的氧化苦参碱可显著增加IR-Hep G2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50~100μg·m L-1的氧化苦参碱可显著提高IR-Hep G2细胞的己糖激酶活力、丙酮酸活力和肝糖原合成量。结论 氧化苦参碱可通过增加葡萄糖消耗量、己糖激酶活力、丙酮酸活力和肝糖原合成量改善IRHep G2细胞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氧化苦参碱黄芩苷组合物对HepG2.2.2.15细胞乙型肝炎病毒抗原表达的影响。方法培养HepG 2.2.2.15细胞并在使用药物处理细胞之后,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分析法检测药物对细胞的毒性作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药物对细胞向培养上清液中分泌HBsAg、HBeAg的抑制作用。结果氧化苦参碱在0.125~1 g.L-1浓度范围内,对HepG 2.2.2.15细胞毒性较小,而2 g.L-1和4 g.L-1的剂量对细胞毒性较大;氧化苦参碱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作用,在0.125~1 g.L-1剂量范围内逐渐增加。黄芩苷在0.625~2 g.L-1浓度范围内,对细胞的毒性作用逐渐增加;黄芩苷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作用,在0.625~1 g.L-1剂量范围内逐渐增加,但是抑制效果明显弱于氧化苦参碱。氧化苦参碱黄芩苷组合物(A~F组)对HepG2.2.2.15细胞株分泌乙肝病毒抗原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而且对HBeAg的抑制效果优于HBsAg。其中C组氧化苦参碱黄芩苷组合物对乙肝病毒抗原分泌抑制作用优于单独使用氧化苦参碱(HBsAg:P=0.043;HBeAg:P=0.026)。结论氧化苦参碱黄芩苷组合物对HepG 2.2.2.15细胞株分泌乙肝病毒抗原有良好的协同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药用纳米SiO2对人正常肺细胞MRC-5的生长抑制与氧化损伤作用。方法:纳米SiO2暴露于MRC-5细胞48h后,以MTT法测定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HE染色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并检测暴露后细胞内活性氧(ROS)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改变,分析纳米材料对MRC-5细胞的氧化损伤作用。结果:两种尺度(粒径21.6、48.6nm)纳米SiO2暴露浓度分别达到0.4mg/mL与1.0mg/mL以上时,细胞存活率随暴露剂量的增加而降低,IC50分别为0.8mg/mL和1.9mg/mL。细胞形态皱缩,核质凝聚。细胞内活性氧明显升高(P〈0.01),GSH含量和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且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结论:较高浓度纳米SiO2直接暴露可抑制人正常肺细胞MRC-5的增殖,其机理与细胞的氧化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从整个细胞基因组表达变化的角度 ,研究沙利度胺 (Tha)对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揭示发育毒性药物的致畸机制。方法 用载有 8192条基因的DNA微矩阵芯片 ,检测在 11.6μmol·L- 1的Tha作用4 2h后 ,HepG2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变化。结果有 19条基因的表达有明显变化 ,其中 17条基因表达下调 ,2条基因表达上调。下调基因中有多条为转录调控和胚胎发育相关基因 ,上调的基因中有DNA修复相关基因和线粒体功能相关的基因。结论 Tha能影响若干基因转录和胚胎发育基因的表达 ,可能与其发育毒性机制相关 ,为发展新的发育毒性药物评价方法提供了有利基础  相似文献   

12.
敌敌畏对斑马鱼的遗传毒性和生殖毒性作用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考察敌敌畏对斑马鱼遗传和生殖毒性作用表现。方法 斑马鱼成鱼分别暴露于敌敌畏0,0.95,2.85和4.65 mg.L-1溶液中,在持续染毒7和14 d后,测定斑马鱼性腺指数,显微镜下观察雄鱼精子质膜完整性;血细胞微核实验测定微核率。结果 染毒7 d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敌敌畏4.65 mg.L-1组斑马鱼的雌鱼性腺指数、雄性精子数量和精子质膜完整性百分比显著降低(P<0.01),血细胞微核率显著增高(P<0.01);敌敌畏2.85 mg.L-1组雄性斑马鱼精子质膜完整性百分比也显著下降(P<0.01)。染毒14 d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敌敌畏0.95,2.85和4.65 mg.L-1组斑马鱼的雌鱼性腺指数,雄鱼精子数量和精子质膜完整性百分比显著减少(P<0.01),敌敌畏4.65和2.85 mg.L-1组血细胞微核率显著增高(P<0.01)。敌敌畏4.65和2.85 mg.L-1染毒14 d组的雌鱼性腺指数、雄鱼精子数量和精子质膜完整性百分比及血细胞微核率显著高于同浓度7 d染毒组(P<0.01)。结论 敌敌畏对斑马鱼的遗传和生殖毒性作用及其表现说明斑马鱼有望成为遗传和生殖毒性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人HepG2细胞毒性试验预测化学品急性经口毒性的可行性,为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初始剂量的确定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中性红摄取方法(neutral red uptake, NRU)检测8种化学品的HepG2细胞毒性。对HepG2细胞活性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与急性经口毒性动物实验LD50值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并与3T3 NRU试验的RC (Registry of Cytotoxicity)回归模型进行比较。将细胞IC50代入不同的回归模型推算急性毒性LD50预测值,并纳入化学品毒性危害分级标准进行GHS分类比较。结果 8种受试物浓度对数与HepG2细胞活性之间与存在良好的剂量—反应关系。HepG2细胞毒性IC50值与急性经口毒动物实验LD50值存在相关性(Pearson r=0.903,P<0.01)。通过HepG2细胞试验建立回归模型1:y(logLD50, mmol/kg)=0.397×(logIC50...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观察牛磺酸对棕榈酸诱导的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IR)模型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初步探讨其对氧化应激重要信号通路Keap1-Nrf2的调节作用.方法 2020年1月采用0.5 mmol/L棕榈酸诱导24 h建立IR细胞模型,通过CCK8法测定细胞活力确定牛磺酸干预剂量,检测不同质量浓度(10、100、500μg/...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利用芯片技术观察Z24对人HepG2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以探讨其毒性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不同浓度处理培养的HepG2细胞,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抽提细胞RNA,利用荧光标记ddUTP逆转录制备cDNA探针,与毒理表达谱基因芯片杂交,并对Cy3,Cy5荧光信号做扫描分析.结果:Z24处理实验组细胞呈现凋亡形态;芯片扫描显示在IC20浓度情况下,Z24作用HepG2细胞有15个基因发生显著的变化,其中细胞凋亡通路有关的基因TNFRSF5发生明显上调,与肝功能有关的基因(AKR1C2和INSIG1)发生明显的下调.随Z24浓度的增加,发生改变的基因数增加到244个,其中109个基因发生明显的上调,135个基因发生明显的下调,下调的基因多与细胞增殖调控功能、氨基酸、能量和脂肪代谢有关;而细胞凋亡通路中几个重要关键蛋白(DFFB,CASP6,DR4)的基因明显上调,并且与肝脏有关的基因(INSIG1,PHKA2,HPX)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结论:Z24可以诱导HepG2细胞凋亡,并可能是其产生毒性的重要机制之一;毒性作用的靶器官可能是肝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石棉纤维与培养的人肺泡上皮细胞间接作用(纤维不与细胞直接接触)后的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以及活性氧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用固体作用物与培养细胞隔开的TRANSWELL培养板,观察由国际抗癌团体(UICC)提供标准温石棉对人肺泡上皮(A549)细胞间接作用及直接作用不同时间后的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同时,在染毒过程中分别加入活性氧清除剂[过氧化氢酶(CAT)细胞间接作用及直接作用不同时间后的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同时,在染毒过程中分别加入活性氧清除剂[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甘露醇(Mannitol)],以观察活性氧在石棉间接作用引起的细胞毒性及遗传毒性中的影响。结果 UICC温石棉纤维直接与A549细胞接触,作用24h,在40μg/ml时可引起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而石棉纤维间接与细胞作用24h,则在80μg/ml时才引起细胞存活率的明显下降,在石棉直接作用时,3种抗氧化剂均可部分抑制石棉导致的细胞存活率下降,但均未抑制到对照组水平;而在石棉间接作用时,3种抗氧化剂均可完全抑制石棉纤维导致的细胞存活率下降,UICC温石棉纤维直接与A549细胞接触,作用24h,在10μg/ml时即可明显引起细胞DNA链断裂,而石棉纤维间接与细胞作用24h,即使在80μg/ml时也未能引起细胞DNA链断裂程度的明显增加。而当较高浓度的温石棉与A549细胞间接作用3h,均可引起细胞DNA链断裂的明显增加,3种抗氧化剂均可明显抑制石棉纤维导致的细胞DNA链断裂,其中,甘露醇和SOD可完全抑制石棉的这种损伤作用。结论 石棉纤维在不与细胞直接接触时也可通过其表面产生的活性氧造成靶细胞损伤和遗传物质的损伤,该研究结果可为对石棉采取表面改性以降低石棉纤维的毒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双丙戊酸钠和丙戊酸钠对HepG2细胞的毒性作用及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丙戊酸钠和丙戊酸钠对肝细胞的毒性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肝癌细胞株HepG2加入双丙戊酸钠和丙戊酸钠0.1,0.3,1和3mmo.lL-1,培养24h后,MTT法测定HepG2的细胞存活;双丙戊酸钠和丙戊酸钠0.3,0.5和1.0mmol.L-1作用HepG2细胞24h,丙酮酸法测定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赖氏法测定培养液中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双丙戊酸钠和丙戊酸钠62.5,125,250,500和1000μmol.L-1作用24h,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细胞色素P450家族中CYP1A1mRNA和CYP1A2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与溶剂对照组比较,双丙戊酸钠和丙戊酸钠0.1,0.3,1和3mmo.lL-1均显著抑制细胞的存活(P<0.05,P<0.01),且存在浓度依赖关系。双丙戊酸钠与丙戊酸钠0.3,0.5和1mmol.L-1使HepG2细胞培养液中GPT,GOT和LDH的活性明显升高(P<0.05,P<0.01),且随浓度升高,肝酶活性进一步升高。双丙戊酸钠与丙戊酸钠62.5,125,250,500和1000μmol.L-1使HepG2细胞中CYP1A1mRNA和CYP1A2mRNA的表达水平亦逐渐升高。结论双丙戊酸钠和丙戊酸钠对HepG2细胞都有明显的毒性作用,CYP1A1mRNA和CYP1A2mRNA表达水平的升高可能是丙戊酸类药物诱发肝毒性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DNA损伤可激活一系列复杂的调节DNA修复以及激活细胞周期检验点的信号网络。Yaffe等最近指出,在经过DNA损伤类抗肿瘤药物处理后,p53缺陷的肿瘤细胞依赖一个可选择的、平行的信号途径来激活细胞周期检验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