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食管超声心动围监测24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结果显示:①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测冠脉左前降支、左旋支及右支供血区缺血敏感度为92%、91%及93%,特异度及阳性预告值均为100%,阴性预告值均为67%,总符合率为93%、92%及93%;②监测缺血室壁运动状态,弥补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对节段室壁运动异常的遗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运动减弱区节段收缩功能的改善强于运动消失和矛盾运动区域;③监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左室容积、收缩功能,指导人工心肺机的脱离和麻醉用药的调整;④监测术中并发症,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脉旁路移植术中获取桡动脉的技术及安全措施。方法:通过对桡动脉解剖的认识,从术前判断、术中获取技术和术后防止血管桥痉挛3个方面回顾总结63例不停跳冠脉旁路移植术中获取桡动脉的经验。结果:所有患者均无前臂运动功能障碍,3例出现短暂感觉异常。无前臂及手部缺血并发症。桥血管近期通畅率满意。结论:正确的术前评价、术中和术后适当地保护桡动脉是安全获取桡动脉作为血管桥材料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老年患者同期行心脏瓣膜手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手术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2005年5月—2010年3月同期行心脏瓣膜手术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老年患者65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13例,年龄65-79岁,平均年龄68.1±3.2岁。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31例,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功能不全34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合并瓣膜成形术17例,合并心瓣膜置换术48例,其中合并带瓣人工血管置换(Bentall手术)3例。平均每例作冠状动脉远端吻合口1.96±0.85个。结果:术后早期病死8例(12.3%),共出现并发症17例(26.2%);住院病死患者中2例死于低心排血量,2例死于呼吸衰竭,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1例死于恶性心律失常,2例死于重症感染引发的多器官功能衰竭。再次开胸止血3例。57例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心脏功能明显改善。手术后随访48例,失访9例,随访时间1-67个月,平均随访32.2个月,随访期间病死2例,均为非心源性病死。其余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老年患者同期行心脏瓣膜手术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安全、有效的,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对合并有回旋支病变的冠心病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方法。方法  32例均为包括回旋支病变在内的多支血管病变患者 ,其中 EDL V≥ 6 5 mm者 16例 ,左室射血分数 L VEF≤ 0 .4 0者 11例。 12例先完成乳内动脉与前降支吻合供血 ,2例于术前插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并在其支持下完成手术。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 194 min。2 1例搭桥 3根 ,8例搭桥 4根 ,3例搭桥 5根。平均回旋支搭桥 1.3根 /人 ,术中转为体外循环并机室颤下手术者 1例。无围术期心梗并发症发生及近期死亡病例。结论 正确掌握回旋支显露方法 ,密切的麻醉配合是保障顺利进行合并有回旋支病变的冠心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报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应用和初步体会。方法:22例冠心病患者(男18例,女4例,年龄49~74岁。平均62·7岁)。均在全麻常温下经胸骨正中切口行OPCAB术,人均远端吻合口3·0±0·9个。结果:全组1例死亡,其余恢复顺利,疗效满意。术后平均呼吸机辅助时间1194·7分钟,人均输血788·2ml,术后患者心绞痛症状均消失,心功能改善。结论:OPCAB安全、有效,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冠心病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被迫改变为体外循环下施术的原因和处理、预防措施。方法  1999~2 0 0 1年不完全统计 OPCAB手术 143例 ,术中 2 3例出现严重影响手术继续进行的心律失常、血压波动 ,其中 6例 (3% )术中被迫转变为体外循环下施术 ,其直接原因是 :1不能转复的严重心律失常 (4例 )。 2不能耐受显露靶血管牵拉心脏而出现持续性血压下降 (2例 )。结果 紧急转变为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无手术死亡和术后早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术前准备不充分、手术适应证选择不当和术中对意外情况处理欠妥与发生术中被迫改变术式有关  相似文献   

7.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surgery (CABG) on the ability to perform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Patients who had recently undergone CABG surgery (n = 40)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They completed the Functional Status Index, a self-report instrument, at two weeks and two months postsurgery. We calculated the response frequency for each item of the Functional Status Index and used chi-square for data analysis. A significant loss of function occurs immediately following surgery. The number of patients who experienced limitations or difficulty with opening containers, dressing, and rising from a chair increased two weeks after CABG surgery. Depressed physical function immediately following surgery may be related to surgeon-determined activity restrictions, fear of activity, and/or exacerbation of symptoms.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冠状动脉病变(CAD)支数临床特点,为冠心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对33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按CAD支数分为4组,分析各组的临床特点。结果:1支病变101例,2支病变88例,3支病变119例,4支病变27例。随着侵犯CAD支数的增加,患者的年龄、高血压分级、心功能减退、冠脉狭窄程度计分均逐渐增加;患高血压病和有饮酒史者的比例亦逐渐增加;脂紊乱、空腹血糖升高与吸烟者的比例有所增加。结论:CAD的严重程度受年龄、高血压、吸烟及饮酒的影响;同时CAD严重者心功能差。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患者心肌内血流状态和盗血现象的多普勒显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应用冠脉血流显像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的心肌内血流特征,探讨该技术在检测心肌内血流方面的价值。方法应用冠脉血流显像技术检测15例正常人和14例冠脉造影证实为前降支中段和近段狭窄的冠心病患者前壁心肌内血流,显示清晰二维彩色多普勒信号后,应用脉冲多普勒探测血流频谱;分别在不同时刻经静脉注射Albunex0.08ml/kg和潘生丁0.56mg/kg后,观察前壁心肌内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和频谱变化。结果15例正常人和13例前降支狭窄患者前壁心肌内能显示出冠脉血流信号,频谱显示以舒张期灌注为主,收缩期存在少量逆流;这些人中注射Ablunex后心肌内血流信号明显增强,但血流速度增加不明显〔(0.33±0.06)m/s,P>0.05〕;注射潘生丁后14例正常人和10例冠心病患者心肌内血流信号明显增强,血流速度亦明显增加〔(0.33±0.10)m/s和(1.08±0.07)m/s;(0.30±0.12)m/s和(0.61±0.12)m/s和(0.61±0.12)m/s,P<0.05〕,于5~8分钟达峰值,冠心病组心肌内峰值血流速度与基础血流速度之比明显低于正常人组(2.02±0.44和2.87±0.45,P<0.05);同时心外膜血流速度亦明显增快,冠脉速度储备在正常对照组高于冠心病组(分别为3.54±0.33和2.40±0.29,P<0.05)注射潘生丁后5~9分钟时3例冠心病患者心肌血流难以显示,前降支血流速度减慢,同时伴有胸痛、胸闷,2例心电图提示ST段压低加重,1例出现“T”波假性正常化,提示“盗血”现象存在。结论CDCFI能敏感准确显示心肌内血流信号,发现其与心外膜血流的不同特征;为评价心肌血流灌注和分析心肌血流动力学提供新的直接依据;可能为临床提供直接评价心肌内局部血流储备的新方法;能直接发现“盗血”现象时冠脉血流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
背景:抑肽酶能减少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后引起的出血,但对初次冠脉搭桥手术的患者能否应用还存在争议。目的:研究抑肽酶对初次冠脉搭桥患者术后的止血作用及围手术期心梗发生率的影响。方法:从1998年8月至1999年5月共行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42例,分为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组成,体重、心功能,肾功能,血红蛋白、血球压积、平均搭桥数、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和平均体外循环时间无显著差别。比较两组的术后24h总引  相似文献   

11.
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现状、围术期监护进行了综述,强调了OP-CAB后的心肌保护及血流动力学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熵指数(En)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OPCAB)麻醉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择期在异丙酚-舒芬太尼麻醉全身麻醉下行OPCAB患者7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试验组在En监测下,调整异丙酚、舒芬太尼输注速率使手术过程状态熵(SE)维持在45~55,反应熵(RE)-SE差小于10;对照组患者维持心率(HR)和血压(BP)变化不超过基础值的25%。记录手术过程、麻醉药用量、拔管时间、在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术中知晓情况等。测量患者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醇浓度。【结果】试验组麻醉过程中SE平均数为50±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异丙酚、舒芬太尼用量显著减少(P〈0.05),拔管时间显著减小,但血管活性药物用量显著减少(P〈0.05),但两组患者ACTH和皮质醇浓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熵指数监测指导0PCAB麻醉安全可行,可以减少麻醉药用量。  相似文献   

13.
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鹰  龚晓  蒋志红 《上海护理》2003,3(1):10-11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即心脏不停跳状态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手术配合。方法 选择2001年12月—2002年6月我院在非体外循环即心脏不停跳下行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共27例,术中控制血压、心率的变化,保证有效循环血量,充分利用CTS局部心肌固定器及冠状动脉塞子,使吻合口局部心肌处于相对静止和冠状动脉处于无血状态。结果 本组病例无1例死亡,术后9d—16d均痊愈出院。结论 护士熟悉手术步骤,娴熟的配合技术,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研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患者在术前、术后生存质量。方法分为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NCAB)组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组,于手术前一周内、术后三月和半年进行西雅图心绞痛调查表(SAQ)和SF-36量表的测评。结果完成术前及术后随访测试者共72例;SAQ评分术前以心绞痛稳定状态(AS)得分最低,在术后各项目有明显好转;SF-36的生理健康内容(PCS)和心理健康内容(MCS)在术后均有不同程度改善;ONCAB和OPCAB两组之间各纬度得分无论是在术后3月还是在术后6月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结论随着CABG术对心绞痛的有效缓解,患者生存质量随之提高;比较术后ONCAB和OPCAB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麻醉中的效果。方法:2008年1月-2010年6月,将40例接受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芬太尼麻醉组(芬太尼组,n=20)和瑞芬太尼麻醉组(瑞芬太尼组,n=20)。比较2组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改变、术后恢复的情况及住院总费用。结果:瑞芬太尼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患者拔管时间和出监护室时间均显著短于芬太尼组(P均<0.05),瑞芬太尼组平均住院总费用亦显著少于芬太尼组(P=0.029)。结论:将瑞芬太尼用于非体外循环下心脏外科手术的麻醉不仅是安全的,而且患者苏醒和恢复时间较短,降低了患者的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6.
为阐明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我们记录并分析了我院24例冠心病患者(心绞痛2例,陈旧性心肌梗塞19例,冠心病心力衰竭3例)行CABG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的心电图,测算其QTd和心率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同时观察其心绞痛缓解程度、心功能改善状况及左室射血分数的变化。结果显示:术前病人QTd、QTcd(91.47±27.57、96.76±25.88ms)均明显高于正常(40~50ms),而术后dl即明显减小(64.80±23.38、76.18±21.12、P<0.001),术后10d基本恢复正常(35.91±11.59、40.19±9.83),且这一结果与其它临床指标明显相关。结论:CABG能有效地改善心肌供血,缓解心绞痛,提高心功能;QTd、QTcd无论在CABG术前病情判断还是在术后疗效观察中,都是一项可靠而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桡动脉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桥血管的安全性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二维及多普勒超声和Allen试验2种方法筛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移植血管的准确性。方法51例患者CABG术前联合Allen试验与超声检查评价尺(UA)、桡动脉(RA)间侧支循环状况。结果47例经超声检查证实UA、RA间存在完善的侧支循环的患者,无论Allen试验结果阴性或阳性,术后均未发生手部缺血。2例Allen试验阴性结果,但超声检查认为UA不能代偿供血的患者,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手部缺血表现。2例因不符合条件被排除。结论超声检查与Allen试验比较,对手掌部UA、RA间侧支循环评估的准确性更高,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前瞻性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桡动脉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近期手术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56例桡动脉作为移植物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技术和手术结果。采用改良Allefts试验筛选桡动脉,采用“无接触”技术提取桡动脉,术中术后应用合贝爽预防动脉痉挛。结果:共提取桡动脉156根,平均搭桥3.3支。术后死于恶性心律失常和严重低心排量1例,再次开胸止血1例,切口血肿2例,无切口感染,有暂时性拇指皮肤感觉减退6例,无前臂和手的运动功能障碍。结论:自体桡动脉是较理想的冠状动脉移植材料,应用“无接触”技术和合贝爽可有效防止桡动脉痉挛,近期临床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术中改变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式的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中被迫改变为体外循环下施术的原因和处理、预防措施。方法:1999年3月-2001年3月不完全统计OPCAB手术143例,术中23例出现严重影响手术继续进行的心律失常、血压波动,其中6例(3%)术中被迫转变为体外循环下施术,其直接原因是:①不能转复的严重心律失常(房颤并室上速1例,室速、室颤3例)。②不能耐受显露靶血管搬动心脏而出现持续性血压下降(2例)。结果:肾急转变为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无手术死亡和术后早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前准备不充分,手术适应症选择不当和术中对意外情况处理欠妥与发生术中被迫改变术式的直接原因有关。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17例川崎病(KD)所致冠脉瘤和10例冠状动脉瘘(CAF)的超声心动图特点进行分析。认为二者在声像图上的表现均为冠状动脉扩张增宽,极易误诊,但以下几点可供鉴别:1.CAF多见于RCA呈柱状扩张而KD致冠脉瘤好发于LCA呈球囊状扩张;2.CAF显示范围较长而冠脉瘤则较局限;3.CAF可显示心腔内漏口并检出异常彩色血流和湍流频谱而冠脉瘤无此改变;4.若听到心前区杂音及检出非对称性心脏扩大则CAF可能性大。最后指出二者在临床上可并存,此时应注意防止漏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