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MR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评定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MR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评定价值。方法:选择37例有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表现并已临床治愈患者治疗前后腰椎MRI进行对照分析。结果:MRI检查发现3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治愈后腰椎间盘突出的髓核无I例还纳。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经保守治疗可临床治愈,但髓核还纳困难,因此MRI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评定一定要结合症状、体征和肌电图等电生理检查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2.
远红外热像图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评定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远红外热像图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功能评定及疗效评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治疗前、后行远红外热像图检查 ,用目测类比评分法 (VAS)对疼痛进行评估 ,同时对症状、体征进行临床评定 ,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远红外热像图特点。结果 康复治疗后患者症状及体征均有明显改善 ,疗效优良率为 83 .3 % ,疼痛明显减轻 (P <0 .0 5 )。患者的远红外热像图表现为 :腰骶部出现异常热区 ,呈菱形或梭形 ,可呈现为片状均匀红色 ,多以L4~ 5及L5~S1 部位较突出 ,热区范围扩大 ;异常热区中心温度多超过 3 4℃ ,与周边温度差多超过 3~ 4℃。治疗后远红外热像图改善主要表现为 :热区范围减小和异常热区中心温度降低。结论 远红外热像图能直观反映腰椎间盘突出症异常热区的分布范围 ,可作为腰间盘突出症诊断及疗效评定的功能性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定量评定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腰部活动执行能力,并探讨智能能量消耗和日常生活活动记录仪(IDEEA)在评定LDH患者腰部活动执行能力中的作用。方法研究组为经CT和/或MRI检查证实的LDH患者45例,对照组为近6个月内无腰痛发作的健康志愿者18例。使用IDEEA对2组研究对象的腰部活动功能进行连续监测,并对LDH患者腰部活动执行能力(包括前屈、后伸及综合活动功能)进行定量评定。结果研究组的前屈完成时间(TFF)、前屈-直立完成时间(TFB)、卧.坐转移完成时间(TT)、前屈运动角速度(MFFA/TFF)、前屈-直立角速度(MFFA/TFB)及后伸运动角速度(MEFA/TE)、俯卧位后伸最大角度(APE)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FFA/TFF、MFFA/TFB、MEFA/TE、TFF、TFB、TT、APE是定量评定LDH患者腰部活动执行能力的敏感指标,IDEEA是评定LDH患者腰部活动执行能力定量、客观、动态的良好工具。  相似文献   

4.
表面肌电图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评定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采用表面肌电图检测技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评定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 3 7例 ,其中男性 2 1例 ,女性 16例 ,年龄 2 0~ 61岁 ,平均 3 9.46± 11.5岁 ,接受腰骶部透热治疗、腰牵、推拿及经络导平等综合物理治疗。在入院时及住院治疗一月后 ,受试者分别接受腰背肌等长收缩测试 ,取俯卧位 ,下半身固定 ,嘱受试者用力保持上半身与下半身在同一水平面 ,此测试持续至受试者不能耐受为止 (以上半身开始向下偏离水平面为标准 ) ,同时用芬兰ME3 0 0 0P型表面肌电图仪记录肌电图 ,测试患侧与健侧骶棘肌和多裂肌等腰脊旁肌的表面肌电图中位频率的斜率 (MFslope ,MFs) ,平均肌电图波幅。结果 治疗后 ,2 9例症状缓解 ,患侧MFs的衰减降低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5 ) ,健侧MFs的衰减无显著改变 ;治疗后 ,平均EMG波幅健侧无显著改变 ,患侧波幅有增高趋势 ,但差异无显著性。 8例症状未缓解患者 ,健、患侧差异显著 ,治疗前后MFs及平均EMG波幅差异无显著。本组 13例病人 ,治疗后作CT检查 ,无 1例显示腰椎间盘回纳。结论 表面肌电图可用作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评定的客观指标之一 ,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评定是康复流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对患者的功能状态及潜在能力的判断,也是对患者各方面情况的收集、量化、分析硬与正常标准进行比较的全过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常用的康复评定指标是腰椎关节活动度(ROM)、疼痛、躯干肌力硬腰椎功能等,但对于这4种方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评价中的相互关系目前并末达成共识。初步探讨4种评价方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评定中的应用价值,尤其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功能与ROM、疼痛和躯干肌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176;/s伸肌单位体质量峰力矩(PT/BW)、60&;#176;/s伸肌平均功率(AP)与腰部功能障碍问卷(RMQ)具有显著相关性,而且视觉模拟评定(VAS)比躯干肌力与RMQ更相关。  相似文献   

6.
腰椎间盘突出症B超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我院1990年1月至2000年6月经B超检查,CT和X线造影,最后手术证实的16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198个腰椎间盘突出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B超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 资料和方法 16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均系我院门诊或住院病人,男119人,女49人,年龄18-66岁,平均年龄43岁。使用日产Aloka 256型B超仪,美产尖端影像2410型双功能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5.0MHz,患者取俯卧位,腰腹下垫一软枕使腰部平直,屈膝俯卧位更为适宜,就是将双下肢屈膝跪下,大腿与下腹部夹一软垫,胸部下俯于床面,两上肢举于头部,臀部用力下收,使腰椎部位凸起呈“驼峰背”,致使腰椎前纵韧带收缩,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儿童腰间盘突出症的MR征象。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MR检查的儿童腰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表现。结果:15例患者中共有18个椎间盘突出,其中单纯L4-5突出8例,单纯L5-S1突出6例,L4-5及L5-S1同时突出2例。结论:MR对于儿童腰间盘突出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清晰显示间盘改变及伴随征象。  相似文献   

8.
强度时间曲线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评定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强度时间曲线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评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测定111例患者胫前肌、腓骨长肌、拇长伸肌的强度时间曲线共244条,其中56例行手术治疗。结果:111例患者,正常24例,部分变性83例,部分一完全变性4例,阳性率为78.38%;手术的56例患者I/T曲线;部分一完全变性4例,部分变性45例,正常7例,与手术符合率为87.5%,共检测的244条L/T曲线中,正常曲线115条,部分变性125条,完全变性4条,阳性率为52.07%;患者的阳性率与所检查的肌肉数成正比;正常和失神经支配的基强度、时值、利用时比较,其强度的P>0.05,时值和利用时的P<0.05。结论:强度时间曲线测定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评定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MRI与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效果。材料与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8月至2014年10月间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6例,所有患者均行CT和MRI扫描,比较两种影像学方法诊断结果。结果:MRI诊断诊断准确率为94.19%(81/86)明显高于CT诊断84.88%(73/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应用MRI和CT的准确率均较高,且MRI于CT,但CT价格相对更低,临床中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超声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已有不少报道,但对本病的探查方法及声像图表现各家意见不一。本文报道由超声检查确诊并经皮穿刺腰间盘髓核切割术及病理证实的145椎间盘突出症45例,以进一步探讨超声在该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1临床资料本组45例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20-56岁,平均35.5岁。病程为3月-7年,平均24.6月。全部病例均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经超声及CT诊断证实,均属M.5椎间盘突出症。2检查方法使用仪器为岛津SDL-310B实时超声诊断仪及东大阿尔派NAS—1000全数字化彩超,凸阵变频探头,频率为3.5-5.OMHZ。由索尼U…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MRI与CT两种影像学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腰椎键盘突出症后患者70例进行研究,患者分别行CT及MRI诊断,对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患者经CT与MRI诊断结果显示总检出率无较大差异(P>0.05);但两组诊断方式在腰椎间盘突患者钙化、积气、脊髓变形、椎间盘变性、硬膜囊受压等方面的诊断率则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两种诊断方式对于神经根受压的检出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MRI与CT两种影像学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中均有积极作用,但MRI在显示椎管内结构方面的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青壮年的常见病,以腰痛及下肢放射痛为特点。CT、MRI检查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准确定位。如何从功能角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影像学评定是康复医学所面临的问题。我科对7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治疗前行远红外热像图检查,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远红外热像图成像特点及远红外热像图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及功能评定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分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4.
等速测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评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贤丽  邹毅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0):1405-1406
目的 通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PLID)患者的下肢膝屈伸肌力的等速测试,定量评定患者的下肢膝屈伸肌力的变化,为制定PLID患者的康复计划提供依据。方法 20例PLID患者,肌电图提示均有根性神经损害。采用Cybex330型等速运动测试装置,测试60&;#176;/s,180&;#176;/s,300&;#176;/s3种速度膝屈伸肌向心性等速运动峰力矩(PT)、平均功率(AP)、总做功量(TW)和力矩加速能(TAE),选用t检验比较双侧膝屈伸的PT、AP、TW和TAE比较有无差异。结果 患侧3种速度膝屈伸的峰力矩、平均功率、总做功量和力矩加速能均低于健侧,差异均显著(P<0.05-0.01)。结论 PLID患者患侧膝屈伸肌力均明显下降,当患者症状缓解,进行康复治疗训练腰痛肌、腹肌的同时,还应加强患侧下肢膝屈伸肌力的训练。  相似文献   

15.
腰椎间盘突出症误诊2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它以腰痛、腿痛或腰腿痛并存为症状。由于引起腰腿痛的原因很多 ,诊断时应当全面考虑。在临床上对该病的误诊误治并不少见。作者收集近几年来误诊比较完整的 2 2例病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1 3例 ,女 9例 ,年龄 1 9~ 6 5岁  相似文献   

16.
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诊断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表现。方法 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68例,男性40例、女性28例,年龄25 ̄50岁。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 (1)髓核游离征:即髓核游离入椎管内;(2)重度突出症:一缘超过椎管前后径的1/2,不整齐,与硬膜囊分界不清;(3)后缘锐角下:即突出后缘超过这前后经的1/2,边缘清能分辩硬膜囊,但突出后缘成锐角;(4)后缘上、下有动征:即非椎间盘平面显示突出椎间盘影。结论  相似文献   

17.
肌电图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辅助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8.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D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在CTD影像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作椎间盘造影后追加CT扫描,观察椎间盘病变形态、纤维环破裂部位、髓核突出走向并将CTD与临床对比。结果:72例中显像不清3例;椎间盘突出像分3型,退变分4度;纤维环的破裂大多发生在后中央区(73.9%),髓核从后中央途径 出后62%再发生偏移;术中所见髓核突出状况与CTD提示符合率74.2%,CTD1、2型分别相当膨隆型和突出型,3型多为游离型;临床症状与髓核突出后位置有关。结论:CTD能从水平面详细显示椎间盘的局部细微病变,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确切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分析患者治疗前、后腰椎间盘突出及其周围结构的形态变化的MRI表现,判断综合康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0例,采用物理因子、药物、牵引、推拿、医疗体操进行30d的综合康复治疗。疗程结束后对患者进行腰椎MRI复查,评估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突出椎间盘及其周围结构的形态变化。结果综合康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率为82.5%,治疗前、后的腰椎间盘MRI信号强度、厚度、突出的程度、椎管前后径与横径、侧隐窝宽度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康复疗法不能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形态改变产生明显影响,但可有效缓解或消除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0.
李鹏生 《临床医学》2001,21(7):32-33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一般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和腰椎X线平片检查即可做出正确的临床诊断;但随着CT和MRI等影像设备的普及,对诊断的水平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和提高。为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诊断,本文对3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作一回顾性总结,并就其影像学诊断问题进行讨论。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39例中男27例,女12例;年龄21~69岁,平均39岁;39例中农民21例,工人12例,其他6例。临床表现:腰痛39例,下肢放射痛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