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大量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主要通过旁分泌作用抑制细胞凋亡、抑制心肌纤维化、促进血管生成、抑制免疫反应来修复心肌损伤,外泌体在其中起主要作用。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天然的纳米载体,内含细胞特异性蛋白、核酸和脂质。与脂质体载体相比,还具有低免疫原性、无细胞毒性及能够穿透生物屏障等优点。目前已有多种靶向心脏的工程外泌体在动物心肌梗死模型中取得很好的疗效。本文就MSC及MSC来源外泌体促进心肌梗死后受损心肌修复的机制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exosomes derived from 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Exo)对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体外模型的作用。方法利用超速离心法提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通过透射电镜、纳米颗粒跟踪分析及Western印迹法鉴定外泌体。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处理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建立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sepsis-induced acute kidney injury, SAKI)细胞模型,将细胞分为对照组(CON组)、脂多糖组(LPS组)和脂多糖+外泌体组(LPS+EXO组)。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应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Caspase3、Bax和bcl2水平,采用qRT-PCR检测炎性因子TNF-α、IL-6和IL-1β mRNA水平。结果应用LPS处理HK-2细胞成功构建了SAKI细胞模型。LPS组中,HK-2细胞经LPS(100 μg/mL)处理后细胞活性和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明显下降(P<0.05),而细胞凋亡率和凋亡蛋白cleaved-Caspase3、Bax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0.01),同时炎性指标TNF-α、IL-6和IL-1β mRNA表达上调(P<0.01)。LPS+EXO组中,BMSCs-Exo逆转了LPS对HK-2细胞的作用,细胞活性升高、凋亡蛋白cleaved-Caspase3以及Bax下降和抗凋亡蛋白bcl2升高(P<0.05),同时还下调了炎性因子(TNF-α、IL-6和IL-1β)mRNA表达水平(P<0.05)。结论BMSCs-Exo在LPS诱导的SAKI体外模型中发挥抗炎和抗凋亡的保护作用,为未来临床利用BMSCs-Exo治疗SAKI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正>组织修复是临床治疗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伴随着组织细胞的再生、增殖、分化和迁移,炎症水平调节,活性氧(ROS)含量的回归稳态,伤面消肿愈合等过程。目前有关组织修复方面的临床治疗方法很多,但效果不尽人意。通过对外泌体的研究,我们发现其在促进组织修复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对间充质干细胞(MSC)来源外泌体促进组织修复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现报道如下。1 MSC的旁分泌机制MSC是一种来源于中胚层,具有自我更新和多方向分化能力的多能干细胞,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脑卒中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高发病,大量动物研究数据揭示了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修复作用。最新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衍生的外泌体具有相似修复作用,通过参与细胞间信号传导及细胞或组织新陈代谢,影响脑组织对缺血的应激和促发修复反应。本文对间充质干细胞衍生的外泌体特性和生物学功能及其潜在临床价值做以下综述。  相似文献   

5.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骨关节炎的有效性已在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中得到验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间充质干细胞主要通过旁分泌机制发挥作用,外泌体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外泌体是含有多种活性物质的细胞外囊泡,在细胞间和细胞内的通讯中发挥关键作用。文章就不同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治疗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讨论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治疗骨关节炎的未来方向,为骨关节炎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器官纤维化是组织损伤后过度修复的结果,与器官衰竭和高死亡率有关,因而寻找有效的治疗纤维化的方法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具有体积小、免疫原性低、无致瘤作用等优势,在抗纤维化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该文综述了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治疗各种器官纤维化的机制及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轴突不能再生,脊髓损伤常常导致患者永久性瘫痪。轴突再生的主要障碍是神经元内在的不利机制和胶质瘢痕的形成。外泌体治疗脊髓损伤是一种新策略,较干细胞更能穿过血脑屏障,发挥抗炎、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罗娜  孙蔚林  宁静  李卫平 《西部医学》2022,34(5):681-687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源性外泌体(Exosomes)对盆腔炎(PID)模型大鼠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通过全骨髓粘附法体外分离,培养和纯化正常SD大鼠的骨髓组织中的BMSCs。采用ExoQuick试剂法从BMSCs上清液中分离提纯Exosomes。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雌性SD大鼠分为模型组、治疗组、左氧氟沙星组、对照组、空白组和假手术组6组,每组10只。对各组大鼠进行子宫组织HE染色,外周血白细胞测定,血清炎症因子检测,氧化应激状态评估。结果 分离培养大鼠BMSCs,并成功提取了BMSCs源性Exosomes。治疗组大鼠子宫组织HE染色显示炎症反应较模型组和对照组明显减轻。治疗组大鼠外周血白细胞数、中心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均较模型组出现降低;且治疗组大鼠血清TNF-α、IL-1β、IL-6和 IL-8的浓度水平值也均较模型组出现降低(P<0.05)。氧化应激指标检测显示治疗组大鼠SOD和T-AOC表达水平均较模型组出现升高,而MDA表达水平则降低(P<0.05)。治疗组大鼠除中心粒细胞数和血清IL-1β浓度水平值要高于左氧氟沙星组,其余外周血白细胞、血清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BMSCs源性Exosomes对盆腔炎模型大鼠子宫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间充质干细胞(MSC)来源于中胚层,具有修复组织损伤的作用。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囊泡样物质,与来源细胞功能相似。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MSC-exo)受到广泛关注,其生物学特性及作用机制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外泌体特性及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在治疗疾病中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探索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mesenchymal stem cells-derived exosomes, MSCs-Exo)对老年小鼠心脏成纤维细胞衰老表型的调控作用,并初步探索发挥关键作用的外泌体蛋白。 方法 使用超速离心法提取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中的外泌体,通过透射电镜、纳米颗粒跟踪分析及Western印迹法进行鉴定。分离18月龄老年小鼠与4周龄年轻小鼠的心脏成纤维细胞,分别作为衰老组和年轻组,加入外泌体干预后的衰老细胞作为治疗组。进行细胞衰老标志物β-半乳糖苷酶染色实验、细胞活力实验和细胞迁移能力实验,对结果做定量分析。基于公共数据库结果,对外泌体的蛋白质内容物进行质控后的GO富集、蛋白互作等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潜在关键内容物,并结合基因敲低实验与衰老标志物检测进行验证。 结果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可以显著减少老年小鼠的衰老心脏成纤维细胞衰老标志物β-半乳糖苷酶的表达(P<0.001),同时显著促进细胞活力与细胞迁移速度(P<0.001)。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 外泌体蛋白内容物中的P4HA2可能是GO富集程度最高的胶原纤维组织通路中的关键蛋白。敲低P4HA2显著下调MSCs-Exo缓解老年小鼠心脏成纤维细胞衰老的能力(P<0.001)。 结论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能够对老年小鼠心脏成纤维细胞起抗衰老、促活力、促迁移的效果,而外泌体中的P4HA2蛋白可能是行使上述功能的核心成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成年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的分离和培养方法。方法 应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将成年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股骨、胫骨中分离、纯化和培养 ,用形态学鉴定培养的MSC ,用台盼蓝染色法及在光镜下观察分离培养的细胞和摄像纪录。结果 经培养存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长梭形 ,似成纤维样细胞 ,长宽比约为 2~ 3:1。结论 该方法是比较理想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小鼠骨髓单核细胞(BM-MNCs)和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s)重编程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细胞)的效率。方法用慢病毒LV-ef1a-mOct4-IRES-EGFP、LV-ef1a-mSox2-IRES-EGFP、LV-ef1a-mKlf4-IRES-EGFP和LV-ef1a-mc-Myc-IRES-EGFP感染BMSCs、BM-MNCs和MEFs,通过计算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克隆数比较这3种细胞重编程为iPS细胞的效率。用胚胎干细胞表面标记检测、胚胎干细胞内源基因检测、拟胚体形成实验和畸胎瘤形成实验验证重编程获得的iPS细胞的多能性。结果起源于小鼠BMSCs、BM-MNCs及MEFs的3种iPS细胞均能形成边缘光整的致密克隆,可表达干性基因NanogRex-1SSEA-1,并能在体内外分化为三胚层组织。但是BMSCs来源的碱性磷酸酶阳性克隆数低于BM-MNCs和MEFs来源的克隆数。结论小鼠BMSCs、BM-MNCs及MEFs均可重编程为iPS细胞,但BMSCs重编程为iPS细胞的效率低于BM-MNCs和MEFs。  相似文献   

13.
14.
Biological features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from human bone marrow   总被引:52,自引:4,他引:52  
Objective To study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from human bone marrow. Methods A culture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was initiated from bone marrow low-density mononuclear cells separated by Percoll Centrifugation and maintained in low-glucose Dulbecco’s modified Eagle’s medium (DMEM) with 10% selected fetal calf serum. Cell growth pattern and its responses to cytokines were evaluated by trypan blue exclusion and MTT test, respectively. Cell cycle and surface antigenic features were analyzed by flow cytometry technique. Cytochemistry characteristics of MSCs were determined.Results Easy-handling methods to isolate and culture expand MSCs were developed in this study. MSCs were unique in their phenotypes. They were positive for CD29, CD44, CD166, and negative for CD34, CD45, HLA-DR and Ulex europaeus. Cytochemistry evaluation showed that MSCs were homogeneously positive for acid α-naphthl acetate esterase (ANAE), glycogen (periodic acid Schiff reaction, PAS), and negative for acid phosphatase (ACP) and the Sudan black reaction (SB). Around 5% of them were positive for alkaline phosphatase (ALP). The cells had a population doubling time of 30 hours and cell cycle analysis showed that approximately 10% of them were in S phase. MSCs grew a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rates when incubated in the presence of various recombinant human cytokines, of which interferon γ, tumor necrosis factor α, stem cell factor and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promoted the proliferation of MSCs dramatically, while others tested had no effects on cell growth. Conclusions MSCs are a homogenous population of cells that have unique growth, phenotypical and cyt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Furthermore, the diverse responses of MSCs to different cytokines provide a clue for the selection of optimal expansion and maintenance of MSC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体外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BMMSCs)的分离培养对其定向诱导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VECs)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纯化培养并传代,倒置显微镜观察原代细胞形态变化,采用生长曲线法及3-(4,5-二甲基-2-噻唑)-2,5-二苯基溴化四氮唑蓝(MTT)法观察传代细胞生长特性。采用第3代mBMMSCs在内皮细胞生长培养基(EBM-2)中以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进行定向诱导,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分析比较第3代mBMMSCs及诱导后细胞DNA周期、细胞免疫表型的变化;免疫细胞荧光技术分别检测CD31、vWF和CD34表达及摄取Di-lac-LDL结合FITC-UEA-1的功能特点;体外血管形成实验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结果 mBMMSCs原代培养呈长梭形、漩涡状排列生长,P1、P2、P3细胞生长曲线及MTT法显示呈潜伏期、对数生长期及平台期生长。诱导后的部分细胞形态可见类似血管内皮样改变,呈多角形、短梭形、铺路石样排列生长;细胞周期分析显示,第3代mBMMSCs G0/G1期为86%,诱导分化后的细胞G0/G1期为92%,细胞DNA周期无明显差异;第3代mBMMSCs免疫表型结果显示为CD105、CD90、CD73、CD44阳性表达,而CD34、CD45、VEGF(CD309)、CD14阴性表达;诱导分化后的细胞VEGF(CD309)、CD34弱阳性表达,而CD105、CD90、CD73、CD44、CD45、CD14阴性表达;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第3代mBMMSCs表面CD31、vWF和CD34阴性表达,不具有摄取Dil-ac-LDL、结合FITC-UEA-1的功能特点及形成血管管腔样结构;诱导后的细胞表达VECs特异性表面标志CD31、vWF和CD34,具有摄取Di-lac-LDL、结合FITC-UEA-1的功能特点及体外可形成血管管腔样结构。结论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培养的mBMMSCs在体外具有定向诱导分化为VECs的潜能,成为血管组织工程理想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是一种多潜能的非造血干细胞,可以向多系分化,如骨、脂肪和软骨,并优先归巢于损伤组织,有利于组织修复。体外研究显示它们不诱导免疫应答,对识别、清除同种异体抗原的免疫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在动物实验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诱导外周免疫耐受并向损伤处迁移,抑制致炎细胞因子的释放,促进损伤组织修复。这种独特作用说明它们在细胞治疗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最佳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并研究其基本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两种方法分离大鼠的MSCs,进行形态学观察及增殖生长方面的测定;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表面标志。结果大鼠MSCs体外培养呈梭形;细胞生长曲线为“S”型;密度梯度离心法原代培养15d达到80%~90%的融合,而改良的直接贴壁法只需要5d;细胞周期显示G0/G1期88.29%;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CD44表达阳性,CD34、CD45为阴性。结论两种方法均可获得骨髓间质干细胞,但贴壁培养法操作更简便、快速,具有对细胞活性影响较小,更利于其贴壁和增殖的优点。MSCs体外培养条件下生长性状稳定,适于做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人足月的胎盘羊膜中和Wistar 大鼠股骨及胫骨骨髓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MSCs),研究人胎盘来源MSCs(HPMSCs)和大鼠骨髓来源MSCs(BMSCs)的分离培养方法和生物学特征、表面标志及其多分化潜能。方法:将人足月胎盘组织通过胶原酶Ⅱ消化培养获取HPMSCs,采用全骨髓贴壁法从4周龄Wistar大鼠双侧股骨及胫骨中分离、纯化大鼠BMSCs,运用活细胞计数法检测其增殖能力,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种细胞表面标志物的表阳性率;
用地塞米松、维生素C和β磷酸甘油诱导其向成骨细胞分化,用茜素红染色鉴定;用胰岛素、地塞米松、IBMX和吲哚美辛诱导其向脂肪细胞分化,以油红O染色鉴定。结果:HPMSCs为梭形贴壁细胞,增殖能力较强,CD44和CD34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4.45%和1.67%;BMSCs为圆形、梭形和多角形,增殖能力强,CD44和CD34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3.11%和2.68%。2种细胞经过成脂诱导液和成骨诱导液诱导后,茜素红和油红O染色结果均为阳性,表明2种细胞均可向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结论:HPMSCs与大鼠BMSCs的生物学特征相似,同样具有多分化潜能,HPMSCs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4种培养条件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生长与增殖性差异。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大鼠BMSCs ,分别在DMEM-LG培养基、DMEM/F12培养基、DMEM-LG+10 ng/m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与DMEM/F12+10 ng/mL bFGF培养条件下贴壁培养,观察各代细胞的形态特征,绘制第4代细胞的生长曲线,利用流式细胞仪对各培养条件下的BMSCs进行细胞表面标志CD45、CD29和CD90的检测。结果不同培养条件下的 BMSCs 生长速度不同。加入 bFGF 培养条件下细胞增殖速度较单用 DMEM -LG 或DMEM/F12培养条件下更快(P<0.05)。 DMEM-LG+10 ng/mL bFGF的培养效果最佳,细胞密度高,生长状态良好。4种条件下培养的细胞均阳性表达CD29及CD90,阴性表达CD45。结论短期培养过程中加入bFGF不引起BMSCs分化,DMEM-LG+10 ng/mL bFGF是较理想的BMSCs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20.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并研究其一般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MSCs、体外培养传代细胞计数、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周期、表面分子测定以及细胞化学染色了解人MSCs一般的特点.结果人MSCs经过体外培养均一地表达CD29、CD44、CD166,而CD34、CD45阴性.细胞化学结果显示,细胞糖原(PAS)强阳性,脂肪(SB)为阴性,5%~10%细胞碱性磷酸酶(ALP)阳性.细胞周期分析表明:G0/G1、S和G2/M所占比例分别为83.11%、5.17%和11.72%.分离细胞在成骨诱导体系下进一步向成骨细胞分化.结论密度梯度离心法能够分离纯化MSCs有其特殊的生物学特点,能够向成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