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秀梅  钟伟 《海南医学》2022,(21):2792-2794
目的 观察不同胎龄早产儿出生第1天凝血功能的变化并探讨其与胎龄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9年7月至2020年10月在南方科技大学医院出生的15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早产时的不同胎龄将早产儿分为早期组(胎龄28~31+6周) 45例、中期组(胎龄32~33+6周) 50例、晚期组(胎龄34~36+6周) 55例。另选择同期在上述医院出生的60例足月儿作为对照组。出生后第1天,比较不同胎龄早产儿和对照组足月儿及不同胎龄早产儿产妇与对照组产妇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的变化,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胎龄与上述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对照组足月儿出生后第1天的PT、APTT、TT水平分别为(13.07±1.98) s、(43.19±5.99) s、(22.17±4.19) s,明显低于早期组[(16.78±3.12) s、(60.11±5.11) s、(28.98±4.18) s]、中期组[(16.01±2.98) s、(58.65±7.09) s、(27.81±5.09) s]和晚期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早产儿进行凝血功能指标、凝血时间监测的价值。方法:选取150例早产儿为研究组,100例足月儿为对照组,对两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纤维蛋白原(FIB)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胎龄小于37周的早产儿在APTT、TT及PT上均较足月儿延长,FIB较足月儿降低(P <0. 05);轻度与重度窒息的早产儿APTT、TT及PT较足月儿延长,FIB降低(P <0. 05);早期出血、出血期早产儿在APTT、TT及PT上较足月儿延长,FIB降低(P <0. 05)。结论:针对早产儿,实施凝血功能指标、凝血时间监测,可判断颅内出血及新生儿窒息情况,为新生儿预后判断提供帮助,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不同胎龄新生儿出生后凝血功能及血小板,为新生儿诊治及出血倾向评估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2019年10月—2022年4月收治的新生儿89例,依据胎龄分组,早期早产儿(胎龄28~31+6周)11例,中期早产儿(胎龄32~33+6周)17例,晚期早产儿(胎龄34~36+6周)26例,足月儿(胎龄37~41+6周)35例。所有患儿入院6 h内检测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比较4组患儿临床资料、检测指标、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及出血发生率;比较早产儿及足月儿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率。  结果  早期及中期早产儿血清PT、APTT、TT、D-D和INR均高于晚期早产儿及足月儿;血清FIB低于晚期早产儿及足月儿;早期早产儿PLT低于其他三组(均P<0.05);早期、中期、晚期早产儿及足月儿出血发生率分别为72.73%(8/11)、52.94%(9/17)、30.77%(8/26)、25.71%(9/35),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分别为81.82%(9/11)、70.59%(12/17)、53.85%(14/26)、37.14%(13/35),早期及中期早产儿出血发生率和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均高于晚期早产儿及足月儿;早产儿DIC发生率为22.22%(12/54),高于足月儿的2.86%(1/35)。  结论  胎龄越小,新生儿凝血功能越差,出血发生率、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及DIC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产儿凝血功能的改变。方法对37例早产儿和15例足月儿进行PT、APTT、TT、Fbg检测。结果无论孕周大小的早产儿PT、APTT、TT均延长,<35周者PT、APTT、TT与≥35周早产儿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Fbg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产儿处于低凝血因子状态,易患出血性疾病,应及早监测凝血指标,采取有效预防措施,纠正出凝血障碍。  相似文献   

5.
早产儿D-二聚体及凝血功能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强  叶莱锦  严争  危夷  王健 《重庆医学》2009,38(22):2865-2866
目的 观察不同日龄正常早产儿D-二聚体(DD)、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生理水平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日龄1、5、10d的早产儿各20例及1、5、10d正常足月儿各20例(作对照),检测血浆DD、PT、APTT水平,比较各组间凝血、纤溶活性变化及其日龄变化规律.结果 (1)早产儿和足月儿DD在新生儿期较高,尤其是早产儿在生后1周内;DD随日龄增长而降低,早产儿降低较慢.(2)早产儿PT、APTT在第1天与足月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5、10天与足月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早产儿PT、APTT随着日龄增长有下降趋势;足月儿第1天的APTT较长,PT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新生儿出生后DD高于正常值,尤其是早产儿DD显著高于正常值,PT及APTT均较高.提示凝血、纤溶活性的增强,对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临床出现DD高于正常或PT及APTT延长时,应动态观察,诊断DIC要慎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胎龄新生儿出生初期凝血功能检测四项指标的危急值参考范围。方法 选取2012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在深圳市3家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的新生儿1 110例,按胎龄分为早期早产儿、中期早产儿、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患儿入院24 h内检测凝血功能四项指标。建立新生儿出生初期凝血功能四项指标的危急值参考范围,并依据此范围判断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1 588例新生儿的病情。结果 凝血功能危急值参考范围,早期早产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96.6 s或≤46.7 s、凝血酶原时间(PT)≥21.4 s或≤12.5 s、凝血酶时间(TT)≥23.9 s或≤15.7 s、FIB≥3.1 g/L或≤0.9 g/L;中期早产儿:APTT≥92.4 s或≤49.1 s、PT≥18.9 s或≤12.3 s、TT≥23.5 s或≤15.4 s、FIB≥3.0 g/L或≤1.1 g/L;晚期早产儿:APTT≥93.4 s或≤54.8 s、PT≥17.1 s或≤12.5 s、TT≥19.3 s或≤15.3 s、FIB≥2.2 g/L或≤1.1 g/L;足月儿:APTT≥77.6 s或≤42...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早产儿早期凝血四项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博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胎龄分为A组(早期早产儿,30例)、B组(中期早产儿,40例)和C组(晚期早产儿,50例),选取同时间段40例足月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凝血四项[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TT(凝血酶时间)及FIB(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对照组APTT、PT及TT水平均低于A组、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FIB水平高于A组、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比足月新生儿,不同胎龄早产儿早期凝血功能降低,检测该类患儿凝血四项水平,可以早期发现凝血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8.
殷炽龙 《吉林医学》2022,(8):2125-2128
目的:探讨维生素K1(Vit K1)治疗不同出生胎龄新生儿早期凝血功能异常的效果。方法:收集出生后24 h内查凝血功能异常的新生儿400例,分为早期早产儿组(胎龄<32孕周)、中期早产儿组(胎龄32孕周~<33+6孕周)、晚期早产儿组(胎龄34~36+6孕周)、足月儿组(胎龄37孕周~<42孕周),每组100例。有凝血功能有异常的4组新生儿均在出生后24 h内肌内注射(或缓慢推注)Vit K1,用Vit K124 h后复查凝血功能,分别分析比较4组新生儿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以及D-二聚体(D-D)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4组新生儿用Vit K1前后的各凝血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新生儿较用Vit K1前比较,各组经用Vit K1后组内比较各凝血指标差异均具...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高原地区早产儿凝血功能及对出现异常早产儿输入血浆观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1月1日至2016年01月期间我院45例足月儿(对照组)及45例早产儿(观察组),检测记录两组新生儿PT、FIB、TT、APTT、PLT,分析两组新生儿24h内凝血功能状态,并对凝血功能出现异常的早产儿采取输血浆的治疗方式,治疗后复查早产儿凝血功能,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PT、TT、APTT、PLT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IB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早产儿输血浆后FIB、TT显著高于输血浆前,(P0.05);早产儿输血浆后APTT、PT显著低于输血浆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输血浆前后PLT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凝血功能低于足月儿,因此临床上应加强重视早产儿凝血功能状态,输血浆能有效改善早产儿预后及提高胎儿存活率有着重要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①目的 观察和分析在凝血测定过程中,影响凝血测定结果 准确性的常见因素.②方法 对采血量合格的凝血标本在不同放置时间和离心条件下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进行测定.③结果 抽血量在1.6mL(8∶1)和2.0mL(10∶1)时,PT、APTT、FI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抽血量在1.4mL(7∶1)和1.2mL(6∶1)时,PT、APTT、FIB、T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温下放置4h,APTT、TT测定结果 与即刻测定结果 差异有显著性(P<0.05),PT、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室温放置8h、24h,PT、APTT、FIB、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离心5min与10min相比,PT、APTT、FIB差异有显著性(P<0.05),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离心15min和20min与10min相比,PT、APTT、FIB、TT差异无显著性(P>0.05).④结论 凝血试验前标本的采集和处理对保证结果 的准确性非常关键,在日常工作中,应该严格把握好各个环节,减少误差,为临床科室提供准确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临产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20例临产妇(试验组)与60例正常非妊娠妇女(对照组)的凝血功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临产孕妇组PT、APTT和FIB值与对照组的相应PT,APTT和FIB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产前及分娩过程中,及时监测各项凝血指标对预测、预防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所生早产儿凝血功能指标与胎龄的关系及干预措施。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温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所生的早产儿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120例健康产妇所生的早产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早期早产儿、中期早产儿和晚期早产儿的凝血功能指标,并分析观察组中凝血指标与胎龄的关系。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观察组分为观察1组(n=46)和观察2组(n=34)。观察1组采用微剂量肝素+常规治疗,观察2组采用常规治疗,比较观察组不同治疗方案患儿凝血功能指标和颅内出血发生率。结果 两组的中期早产儿和晚期早产儿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in time,APTT)均短于早期早产儿,D-二聚体(D-dimer,D-D)水平均低于早期早产儿,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均高于早期早产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早期早产儿、中期早产儿、晚期早产儿的PT、APTT均长于对照组,D-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FIB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先兆子痫和子痫PT、APTT均长于妊娠期高血压产妇,D-D均高于妊娠期高血压产妇,FIB均低于妊娠期高血压产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痫患者的PT、APTT均长于先兆子痫患者,D-D高于先兆子痫患者,FIB低于先兆子痫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中PT、APTT、D-D与胎龄均呈负相关(P<0.05),FIB与胎龄呈正相关(P<0.05)。治疗前,观察1组和观察2组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T、APTT均短于治疗前,D-D水平均低于治疗前,FIB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2组的PT、APTT均长于观察1组,D-D水平高于观察1组,FIB水平低于高于观察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和观察2组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所生早产儿凝血功能显著改变,且与疾病类型、胎龄有关,给予微剂量肝素联合常规治疗可改善凝血功能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窒息、胎盘早剥、胎膜早破因素对早期早产儿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12-2018.11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出生的早期早产儿(胎龄25+5~33+6周)150例,将研究对象分为窒息组(39例)、胎盘早剥组(21例)、胎膜早破组(44例),同时无诱因早产组(46例)为对照组,生后6h内检测血浆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并进行比较。结果窒息组、胎盘早剥组APTT、PT及DD均高于胎膜早破组和无诱因早产组(P0.05),FIB低于胎膜早破组和无诱因早产组(P0.05);窒息组与胎盘早剥组、胎膜早破组与无诱因早产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盘早剥、窒息的早期早产儿更易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及时完善凝血功能,预防出血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早产儿凝血功能的检测分析,探讨早产儿凝血功能的特点及其与出生体质量的关系.方法 选取早产儿200例,按出生体质量均分为4组(n=50),即超低体质量儿组、极低体质量儿组、低体质量儿组和正常体质量儿组(2500~4000 g).采集产后24 h内的抗凝血进行凝血功能检测,包括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 超低体质量儿组与正常体质量组比较,PT、APTT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极低体质量儿组和低体质量儿组分别与正常体质量组比较,PT、APTT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产儿凝血功能低下程度与出生体质量相关,出生体质量越低于正常体质量,其凝血功能异常的可能性越大,出血倾向越大,建议临床医生要更重视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产后24 h凝血功能的监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早产儿凝血功能的差异及与胎龄的相关性,并分析导致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入住我院的103例早产儿及其母亲妊娠期的临床资料,根据入组早产儿的胎龄分为A组(32~33周)和B组(34~36周),比较两组早产儿的凝血功能指标及其与胎龄的相关性,并分析两组早产儿的颅内出血发生风险。结果:两组早产儿性别、年龄、妊娠期高血压和糖尿病、剖宫产率、胎膜早破率以及胎盘早剥率等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0.05),A组早产儿的出生体质量和胎龄显著低于B组(P<0.05);A组早产儿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D-二聚体(DD)显著高于B组(P<0.05),纤维蛋白原(FIB)显著低于B组(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早产儿凝血功能指标APPT(r=-0.247,P<0.05)和PT(r=-0.403,P<0.05)与早产儿胎龄呈负相关,FIB与早产儿胎龄呈正相关(r=0.227,P<0.05)以及D-D(r=-0.178,P>0.05)与早产儿胎龄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产儿及足月儿黄疸期凝血功能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病例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医院早产儿黄疸患儿45例(记为早产儿组)、足月儿黄疸患儿57例(记为足月儿组)、健康新生儿49例(记为对照组),对比3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的变化;分析不同血胆红素水平PT、aPTT、TT、FIB差异。结果早产儿组、足月儿组PT、aPTT、TT较对照组延长,Fbg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月儿组与早产儿组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1.3~205μmol/L组、206~342μmol/L组、≥343μmol/L组PT、aPTT、TT较51.3μmol/L组延长,Fbg较51.3μmol/L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1.3~505μmol/L组、206~342μmol/L组、≥343μmol/L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月儿和早产儿黄疸会造成凝血功能变化,且血胆红素水平越高变化越明显,临床应重视对黄疸患儿凝血功能的监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生儿早期的凝血状态及临床意义。方法以贵州省人民医院出生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其中早产组为153例早产儿(27~36+6周),肺炎组为63例新生儿肺炎,窒息组为65例轻度窒息新生儿,吸入组为61例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呼吸组为31例呼吸窘迫综合征,对照组为健康足月新生儿28例。使用sysmexCA7000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受检者血液样本凝血四项(APTT、PT、FIB、TT),分析各组指标显著差异性。结果新生儿早产组APTT、PT、T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FIB、PLT低于对照组,结果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肺炎组APTT、P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FIB低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PLT、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窒息组FIB、PLT低于对照组,PT、TT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APTT无统计学差异(P>0.05);吸入组FIB低于对照组,TT、P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PLT无统计学差异(P>0.05);呼吸组APTT、PT、TT高于对照组,FIB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PLT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生儿在不同情况下,凝血四项均表现出差异性,及时检测凝血指标,对新生儿凝血功能紊乱作出诊断并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刘建华  岑雨贞  黎燕玲  叶陈   《四川医学》2020,41(8):825-828
目的对比分析二胎产妇与头胎产妇D-二聚体以及凝血功能差异。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6月在我院待分娩产妇519例,其中包括头胎产妇310例(头胎组)、二胎产妇209例(二胎组),此外,随机抽取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的非妊娠期健康妇女1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3组受试者血浆D-二聚体及凝血功能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组受试者在APTT、TT、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受试者D-二聚体、FI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组D-二聚体、FIB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其中二胎组D-二聚体、FIB显著高于头胎组(P<0.05)。不同年龄段头胎产妇APTT、TT、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34岁头胎产妇D-二聚体以及FIB水平显著高于年龄<29岁及29~34岁头胎产妇(P<0.05)。不同年龄段二胎产妇APTT、TT、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年龄≥34岁二胎产妇D-二聚体以及FIB水平显著高于年龄<29岁及29~34岁二胎产妇(P<0.05)。头胎产妇与二胎产妇D-二聚体及FIB水平均与产妇年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二胎产妇血液高凝状态较头胎产妇更为严重,主要考虑胎次与年龄对机体的共同影响结果,在临床工作中,需要加强对高龄二胎产妇凝血功能的检测,预防静脉血栓性疾病的发生,改善产妇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外科患者大量输血后不同时间凝血4项指标的变化,动态观察大量输血后对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10月大出血患者32例,男26例,女6例;年龄24~51岁,平均37.5岁。出血原因:肝破裂5例、脾破裂8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3例、重度损伤(多发骨折)14例、产后大出血2例。输血量为2000~4500ml,平均2800ml。分别检测其输血前及输血后第1、3、7天的凝血4项指标,对输血前与输血后检测指标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大量输血后第1天与输血前比较PT、APTT、TT时间有显著延长(P0.05),FIB显著降低(P0.05);输血后第3天与输血后第1天比较,PT、APTT、TT时间有显著缩短(P0.05),FIB则显著增高(P0.05);输血后第7天与输血前比较PT、APTT、TT、FIB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外科患者进行大量输血治疗时,应进行凝血4项指标的动态检测,为临床输血治疗提供有力的实验诊断依据,选择适合的成分输血,避免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引起不必要的出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检测对早产儿的意义。方法:早产新生儿52例为观察组,足月儿20例为对照组,结合胎龄与体质量,比较各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AT-Ⅲ)。结果:观察组体质量与胎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PT、APTT明显延长,Fib、AT-Ⅲ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早产儿伴有凝血功能异常,对早产儿常规检测凝血功能非常重要,对防治早产儿出血,提高其存活率及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