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法CT小肠造影在诊断克罗恩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临床拟诊为小肠克罗恩病患者40例,进行改良法CT小肠造影,分析克罗恩病典型CT征象,计算患者所受电离辐射总量。结果:40例患者中累及回肠30例,盲肠部10例,中段回肠7例,近段回肠2例,阑尾1例,十二指肠2例,发现5例肠内瘘。每例患者平均辐射剂量为8.2±1.2mSv,明显低于常规使用剂量。结论:与传统CT小肠造影相比,改良法CT小肠造影不仅能清晰显示小肠克罗恩病典型CT征象和肠瘘,而且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X线和CT小肠造影技术在诊断小肠克罗恩病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32例小肠克罗恩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进行X线和CT小肠造影检查,并对比分析其检查结果。结果:在进行X线检查后,有30例患者被检出患有卵石征、黏膜增粗及线性溃疡等黏膜异常症状。在进行CT小肠造影检查后,有32例患者被检出有肠壁分层、肠壁增厚等肠壁异常表现。可见,X线技术对患者的黏膜病变更为敏感,而CT小肠造影技术对患者的肠壁病变更为敏感。结论:在诊断小肠克罗恩病方面,X线和CT小肠造影技术各有优点,将两者结合起来使用能更全面地判断此病患者的病情,提高其病情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肠受累的克罗恩病(CD)患者使用英夫利西单抗(IFX)治疗第30周回末及结肠和小肠黏膜愈合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8例接受IFX治疗的小肠受累CD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0周时患者实验室指标(血常规、CRP、白蛋白)、克罗恩病活动度指数、胶囊内镜Lewis评分、克罗恩病简化内镜评分及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第30周18例小肠CD患者的内镜下克罗恩病简化内镜评分、Lewis评分、克罗恩病活动度指数评分、C反应蛋白均显著下降,体质量指数和白蛋白明显升高。临床缓解率为88.9%(16/18),回末及结肠黏膜愈合率58.8%(10/17,1例患者治疗后未复查结肠镜),小肠黏膜愈合率22.2%(4/18),深度缓解率17.6%(3/17)。在IFX治疗第30周,4例小肠黏膜愈合者回末及结肠黏膜均达到愈合,而回末及大肠黏膜愈合而小肠黏膜未愈合者6例。结论 IFX可有效诱导和维持小肠CD患者的临床缓解及黏膜愈合,减轻炎性活动。小肠黏膜愈合滞后于回末及结肠的黏膜愈合。小肠CD治疗疗效评价除关注回末及结肠的黏膜愈合外,还应结合小肠黏膜愈合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克罗恩病(Crohn病)的CT小肠成像(CTE)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小肠克罗恩病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与手术确诊,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观察组进行CT小肠成像检查,对2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CT小肠成像显示50例患者中,一共发现120段病灶;30处为均一强化,60处为双层状,30处为多层状;90处为偏心性增厚,30处为环形增厚。MRI检查结果显示,50例患者中,一共发现119个肠管病变,表现出信号不均匀或者增高的现象。结论 CT小肠成像和MRI检查均能够对小肠克罗恩病进行有效诊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将多层螺旋CT小肠成像与传统的小肠造影进行对比,了解CT小肠成像对克罗恩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已明确诊断的30例克罗恩病患者分别进行64层螺旋CT小肠成像和小肠造影检查,将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的肠道和肠外病变的部位、性质进行对比.结果 30例患者中CT小肠成像发现跳跃性病变16例(53.3%),小肠造影发现9例(30%),二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39);对于肠道黏膜病变,CT小肠成像和小肠造影分别诊断了29例(96.7%)和18例(60%),二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小肠造影未见黏膜异常的11例患者中8例行内镜检查,内镜发现浅溃疡伴或不伴黏膜充血水肿5例,单纯的黏膜充血水肿2例,黏膜糜烂1例.CT小肠成像和小肠造影在肠管狭窄的诊断方面差异无显著性(53.3% vs. 43.3%,P=0.375),对瘘管的诊断结果一致(3例),CT小肠成像诊断腹腔脓肿1例.结论 CT小肠成像对克罗恩病病变部位和性质的诊断比小肠造影更具有优势,同时能诊断更多的肠外病变.CT小肠成像将有可能取代小肠造影成为克罗恩病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运用能谱CT多参数成像对克罗恩病(CD)爬行脂肪进行定量分析,探讨其与患者炎症活动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27例接受能谱CT扫描的C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经典的临床CDAI评分来评估患者的炎症活动度,并分为缓解组、轻度组和中重度组.测量并计算病变肠段爬行脂肪的能谱曲线斜率(λHU)、标准化碘浓度(NIC)以及...  相似文献   

7.
袁媛  高旭宁  范一宏  许茂盛 《浙江医学》2013,35(13):1269-1271
目的探讨CT小肠造影检查和消化内镜对克罗恩病(CD)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4例CD患者,先行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SCT)检查,再行消化内镜检查,其中小肠MSCT检查24例,结肠镜检查22例,胶囊内镜检查2例。结果24例CD病患者小肠MSCT检查显示节段性肠壁增厚并异常强化,肠腔狭窄5例,木梳征5例,肠系膜淋巴结增生10例,腹腔脓肿1例,不完全肠梗阻2例。小肠MSCT检查中病变范围累积结肠22例,回肠24例,盲肠5例,直肠1例。小肠MSCT检查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0%、77%、67%、67%,消化内镜为36%、61%、44%、53%。结论小肠MSCT检查是诊断小肠CD的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并可判断病变的活动期,能较好的评估活动性CD,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丁妮  陈惠萍 《当代医学》2021,27(29):39-41
目的 探究传统治疗和生物制剂对克罗恩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炎症性肠病专科门诊及消化内科收治的克罗恩病患者222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传统治疗组(n=118)和生物制剂治疗组(n=104).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质量.结果 治疗52周后,两组IBDQ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52周后,两组缓解期和轻度活动期IBD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物制剂组中度活动期IBDQ评分均高于传统治疗组(P<0.05).结论 传统治疗和生物制剂治疗克罗恩病均能明显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其中生物制剂治疗对中度活动期患者的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9.
刘俊超  宫小玉  甘虎 《安徽医学》2011,32(7):906-908
目的 探讨小肠克罗恩病经双气囊小肠镜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56例临床疑似小肠克罗恩病患者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并与先前的插管法小肠钡餐灌肠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经病理和临床随诊确诊后,比较两种方法诊断小肠克罗恩病的准确率.结果 56例疑似患者经双气囊小肠镜检查最终确诊为小肠克罗恩病50例(89.3%),经病理和临床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小肠造影(CTE)在评估克罗恩病活动度方面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3月—2016年8月本院消化内科住院患者,经CTE、内镜或病理证实为克罗恩病(CD)的患者31例,根据Harvey-Bradshaw指数(HBI)将患者分为活动期组(17例)和缓解期组(14例)。比较两组在CTE表现和C反应蛋白(CRP)指标间的差异。结果:活动期组较缓解期组有更大的小肠管壁厚度[(9.28±2.82)mm vs.(6.76±2.33)mm,P=0.012]、管壁强化程度[(111.47±9.8)HU vs.(91.50±9.55)HU,P=0.000]、CRP值[(48.56±31.03)mg/L vs.(20.24±19.29)mg/L,P=0.006]。活动期组梳征(14例)多于缓解期组(3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活动期组淋巴结增大、瘘管、蜂窝织炎及肠管狭窄的发生率(76.5%、23.5%、35.3%、100%)高于缓解期组(50.0%、7.1%、14.3%、8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克罗恩病患者CTE上管壁的增厚程度、强化程度、强化方式、梳征对活动度的评估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吴兴旺  王侠  吴礼明 《安徽医学》2017,38(7):834-836
目的 探讨多排CT小肠成像(MDCTE)特征性征象在鉴别诊断肠结核和克罗恩病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8月至2014年11月经内镜、病理确诊的克罗恩病(CD)22例、结核(ITB)25例患者临床资料.每位患者入院后均行MDCTE检查,记录并分析各种MDCTE征象,寻求鉴别诊断CD和ITB有价值的CT表现.结果 CD和ITB回盲瓣受累分别占54.5%和72.0%,累及降结肠的分别占31.8%和12.0%,累及横结肠分别占18.2%和4.0%;多节段受累患者中,CD组为63.6%,ITB为36.0%;肠系膜侧肠壁增厚在CD中占50.0%,ITB则表现为环形或肠系膜对侧增厚;60.0%的ITB患者和9.1%CD患者有淋巴结中心坏死;36.4%的CD患者出现"梳状征",ITB患者中仅有4.0%,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DCTE征象中,病变节段数、病变累及部位、"梳状征"和淋巴结坏死情况在鉴别诊断CD和ITB中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回肠末段型(L1)、结肠型(L2)及回结肠型(L3)克罗恩病(CD)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疾病行为等方面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研究2021年1月—2022年6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181例C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L1型CD患者66例,L2型CD患者20例,L3型CD患者95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分析3组患者在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方面的差异。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L1、L2和L3型CD患者临床特征。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部分临床特征预测CD病变部位的效能。结果 L1组患者平均年龄大于L3组患者(P <0.05)。L1组患者黏液脓血便构成比低于L2和L3组患者(P <0.05)。L1组患者平均血小板计数低于L3组患者(P <0.05)。L1组患者肛周病变构成比低于L2和L3组患者(P <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2型CD[O^R =1.017(95% CI:1.004,1.031)]和L3型CD[O^R =1.026(95% CI:1.016,1.037)]与CD疾病活动指数(CDAI)相关(P <0.05),L3型CD[O^R =7.088(95% CI:2.390,21.018)]与肛周病变风险增加相关(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与L1型CD比较,当血沉为29.50 mm/h时,L2型CD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24(95% CI:0.579,0.868),此时预测L2型CD敏感性为77.8%(95% CI:0.519,0.926),特异性为64.1%(95% CI:0.510,0.754);当血小板计数取临界值307×109/L时,L3型CD的AUC为0.702(95% CI:0.618,0.785),此时预测L3型CD敏感性为72.3%(95% CI:0.602,0.826),特异性为65.2%(95% CI:0.554,0.752)。结论 L1型、L2型及L3型CD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疾病行为等均存在差异,基于这些特征将有助于鉴别CD患者的不同病变部位。  相似文献   

13.
Five patients with primary antibody deficiency were investigated because of intermittent but persistent diarrhoea of several years duration despite immunoglobulin replacement therapy. We found no evidence of Giardia lambia or other intestinal pathogens to explain their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All five had definite radiological evidence of small bowel Crohn''s disease and three had histological specimens available with abnormalities consistent with Crohn''s disease. One patient had a non-caseating granuloma in an oral ulcer. A second patient with stricturing disease in the small bowel had a mucosal inflammatory infiltrate with non-caseating granulomas. A third had transmural inflammation but no granulomas. All five patents were diagnosed as having Crohn''s disease and have responded symptomatically to steroid therapy.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在双腔气囊小肠镜下的溃疡形态和发生部位,评价内镜下严重 程度与临床表现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为医师根据内镜下表现诊断CD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前瞻性随访2015年7月 至2016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首次行全小肠双腔气囊小肠镜并确诊CD的45例患者,由2名经验丰富的消化内科 内镜医师观察小肠镜下溃疡的形态,并进行简化CD内镜评分(simple endoscopic score for CD,SES-CD),分析SES-CD与 CD活动指数(Crohn’s disease activity index,CDAI)的相关性。结果:在45名克罗恩病患者中,24例(53.33%)溃疡位于回 肠末端,5例(11.11%)位于回结肠,16例(35.56%)位于上消化道未累及回肠末端,其中8例(17.78%)仅累及空肠。在CD 患者中纵行溃疡有32例(71.11%)。SES-CD与CDAI评分无相关性(r=0.237,P=0.136)。结论:双腔气囊小肠镜下CD溃疡 表现具有多样性且可仅累及上消化道或空肠,因此不能以回肠末端及回盲瓣完好而排除CD。CDAI评分不能完全评估 CD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2):63-66+70
目的 探讨我科近1年来儿童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我科2019年7月~2020年5月IBD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临床分型、活动度评估、内镜、病理及治疗转归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腹泻、腹痛、腹胀、关节炎及肛周病变等,其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而CD呕吐、口腔溃疡较UC常见,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型上,UC组以初发型最多见(71.44%),病变部位主要是全结肠型(85.17%);CD组病变部位可累及全消化道,以回结肠最常见(60.00%)。活动程度评分中,UC以中度活动期为主(85.71%);CD轻度活动和中/重度活动各占50.00%。CD镜下可见纵行溃疡、鹅卵石样改变、跳跃性分布等病变。UC镜下可见弥漫充血、糜烂、溃疡,差异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提高对儿童IBD的认知,综合评估,以期达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0):10-13
目的检测抗酿酒酵母抗体IgG、IgA在克罗恩病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鉴别诊断克罗恩病的cutoff值。方法纳入2018年10月~2019年4月期间诊断为克罗恩病的患者109例,溃疡性结肠炎30例,内镜检查无异常者25例。间接酶联免疫检测法测定患者血清中抗酿酒酵母抗体IgG、IgA表达水平,计算其cutoff值、灵敏度、特异度等指标。结果抗酿酒酵母抗体的阳性率为47.71%,抗酿酒酵母抗体IgG的cutoff值为10.5,灵敏度为71.56%,特异度为61.82%;抗酿酒酵母抗体IgA的cutoff值为0.415,灵敏度为66.06%,特异度为78.18%;两者任一阳性的灵敏度为85.32%,两者均阳性的特异度为80.00%。结论抗酿酒酵母抗体IgG、IgA在中国人群克罗恩病患者中的表达水平不高,需制定相应的cutoff值,两者联合检测可提高克罗恩病患者检出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小肠型克罗恩病(CD)肠黏膜中DLG1和DLG5的表达以及与临床关联分析.方法 收集CD患者小肠手术切除标本45例,另收集15例小肠肿瘤以及右半结肠肿瘤手术标本中正常小肠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DLG1和DLG5在CD组患者和对照组小肠黏膜上皮组织中的表达,并进行临床观察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CD患者小肠黏膜上皮细胞DLG1主要表达在细胞质中,两组患者DLG1表达部位有明显差别(P<0.01),表达量无明显差别.与对照组比较,CD组患者小肠黏膜上皮细胞DLG5均表达在细胞质中,CD组患者DLG5的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DLG1表达部位和DLG5表达量与CD患者临床特征无明显关联.结论 DLG5表达降低可能参与CD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2):88-90+94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对回肠末端溃疡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4例回肠末端溃疡患者行胶囊内镜检查,回顾性分析其镜下表现。结果 34例患者肠道准备条件均比较满意,胶囊内镜排出时间约24~72 h;33例患者顺利完成检查,1例患者电池耗尽未进入结肠,共检出慢性非特异性炎症20例,克罗恩病11例,白塞氏病、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各1例。患者在整个检查中无不适反应。结论胶囊内镜对回肠末端溃疡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易被患者接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3):18-21
目的分析帕金森病(PD)患者的肛门括约肌肌电图(EAS-EMG)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情况,探讨两者的相关性及两者与PD患者病情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1~12月就诊于浙江省人民医院临床诊断为PD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和19例健康对照者作为研究对象,两组均进行EAS-EMG检查及PD自主神经症状量表(SCOPA-AUT)评分,分析两组的检查结果及相关性。同时依据HY分期对PD患者进行病情分级,分析病情程度与EAS-EMG、SCOPA-AUT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的EAS-EMG及SCOPA-AUT评分异常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PD患者SCOPA-AUT得分与EAS-EMG的平均时限呈正相关(r=0.46,P=0.00),与平均波幅及多相波百分比不相关(r=0.27,0.14;P=0.06,0.32)。PD患者病情程度与EAS-EMG的平均时限呈正相关(r=0.50,P=0.00),而与平均波幅及多相波百分比不相关(r=0.18,0.17;P=0.21,0.25);病情程度与SCOPA-AUT评分呈正相关(r=0.68,P=0.00)。结论 PD患者的EAS-EMG存在异常,且普遍存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PD患者的EASEMG异常程度越高,病情越重,出现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症状越多、越频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