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分析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5年4月~2017年1月9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5例.所有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拉米夫定,干预组给予恩替卡韦分散片.比较两组患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疗效;HBV-DNA转阴情况、凝血酶原时间;治疗前和治疗12周患者AST、AL、ALT和胆红素等肝功能指标的差异.结果 干预组患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HBV-DNA转阴情况、凝血酶原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AST、AL、ALT和胆红素等肝功能指标比较数据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周干预组AST、AL、ALT和胆红素等肝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近期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促进HBV-DNA转阴,缩短凝血酶原时间,改善肝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阻塞性黄疸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利用胆总管结扎法制作大鼠阻塞性黄疸模型,随机分组.姜黄素给药组每日灌胃给予姜黄素400mg/kg,于第14d采集各组血液及肝组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及总胆红素(TBIL)的水平,并利用HE染色和Western blot法观察肝组织形态学变化及α-SMA表达水平.[结果]阻塞性黄疸模型组大鼠血清中ALT,AST及TBIL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HE染色结果显示,阻塞性黄疸模型组大鼠肝脏组织结构受损,发生肝纤维化,肝组织中α-SMA表达水平增高.姜黄素给药组ALT,AST及TBIL水平均明显低于阻塞性黄疸模型组(P<0.05),姜黄素给药组肝纤维化程度有所减轻,肝组织中α-SM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阻塞性黄疸模型组(P<0.05).[结论]姜黄素可改善阻塞性黄疸大鼠受损肝脏纤维化程度,减轻肝损伤,对肝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清铜蓝蛋白水平在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方便选取2015年7月—2016年6月入住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80例患者为肝衰组,纳入同期入住同院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的80例患者为慢乙肝组,及同时期的健康人40名作为健康组,检测3组患者的血清铜蓝蛋白、肝功能、凝血功能、血肌酐、甲胎蛋白,并计算肝衰组MELD分值.结果 共纳入肝衰组80例,慢乙肝组80例,健康组40名.肝衰组的血清铜蓝蛋白水平为(170.1±27.6)mg∕L,低于健康组(225.4±21.8)mg∕L和慢乙肝为(251.4±29.5)mg∕L(均P=0.000).肝衰组血清铜蓝蛋白与白蛋白、总胆固醇呈正相关(r=0.289、0.312,均P<0.05),与MELD分值及肝性脑病呈负相关(r=-0.222、-0.238,P<0.05),而与胆碱酯酶、甲胎蛋白及肺炎、自发性腹膜炎、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均无相关性.结论 血清铜蓝蛋白水平对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病情评估和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血清胆碱酯酶AST/ALT测定在肝病患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胆碱酯酶、ALT与AST比值,在慢性肝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150例慢性肝病患者(60例肝硬化,50例肝癌,40例慢性重症肝炎,各肝病组均为慢乙肝基础,其中HbeAb阳性90例,HbeAg阳性50例)进行血生化的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对照组血清胆碱酯酶与肝硬化组、肝癌组、慢重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胆碱酯酶活力与肝功能Child分级呈显著正相关(r=0.461,P〈0.01),肝功能越差,胆碱酯酶下降越明显。AST/ALT在各肝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肝功能A级与C级间AST/ALT差异有统计学(P〈0.05)。结论血清胆碱酯酶AST/ALT不仅可作为肝病严重程度的一个标志,同时可对肝病的诊断、鉴别诊断、预后判断、病程监测及疗效观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洪敏 《医学综述》2012,(19):3306-3307
目的通过检测血清总胆汁酸(TBA)水平,确定总胆汁酸在新生儿黄疸诊断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循环酶速率法,检测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患儿TBA水平,同时对其肝功能相关指标进行测定。结果生理性黄疸组的DBIL、ALT、TBA低于病理性黄疸组(P<0.05),尤其是生理性黄疸组的DBIL和TBA值明显低于病理性黄疸组(P<0.01)。生理性黄疸的ALT异常率及TBA异常率明显低于病理性黄疸组(P<0.01)。结论血清TBA测定能较好地诊断病理性黄疸患儿,是反映不同程度的胆汁淤积、肝实质性损伤的重要指征,可为临床提供诊断和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血清G-GT(γ-谷氨酰转移酶)在诊治肝脏疾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50名正常人、144例不同肝病患者(其中包括原发性肝癌36例,转移性肝癌52例,急性肝衰竭13例,急性肝炎12例,慢性肝炎10例,肝炎肝硬化9例,梗阻性黄疸12例),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患者血清G-GT值.结果 50名正常对照组与原发性肝癌、梗阻性黄疸和转移性肝癌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患者组急性肝衰竭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和肝炎肝硬化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GGT对肝癌和梗阻性黄疸诊断有标志物价值,在协助诊断肝衰竭、急性肝炎等中意义较大.  相似文献   

7.
曲晓波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9):3415-3415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汁酸在各种常见肝病诊断上的应用。方法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测定健康对照组和肝病组血清中TBA、ALT和AST水平。结果各肝病组与健康对照组TBA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TBA是一项高敏感性肝功实验指标,尤其是在各种急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的诊断应用上,能很好地反映肝损伤情况,应列为肝功能中的常规检测项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病患者铁代谢相关血清学指标的临床诊断意义及铁在肝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检测67例肝病患者血清铁调素、血清铁和铁蛋白水平,分析其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等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依据肝病病因将患者分为HBV感染组、HCV感染组、酒精性肝病组,依据肝病病变程度分为肝炎组、肝硬化组.分析不同分组情况下,各组患者血清铁代谢指标与肝损伤的关系并比较组间差异性.结果 67例患者中,血清铁与ALT、AST均呈正相关(r=0.4788,P<0.0001;r=0.4457,P< 0.0001).血清铁蛋白与ALT、AST均呈正相关(r=0.3330,P=0.0022;r=0.4437,P< 0.0001).铁调素与ALB呈正相关(r=0.4467,P=0.0195).酒精性肝病组血清铁蛋白(1230.0 μg/L)明显高于HBV感染组(388.5tμg/L)和HCV感染组(211.0 μg/L),P均< 0.05;HBV感染组明显高于HCV感染组,P< 0.05.HBV感染组血清铁明显高于酒精性肝病组(19.4 μmol/L vs.9.5 μmol/L,P=0.0427).肝硬化组铁调素与血清铁呈负相关(r=-0.7070,P=0.0001).肝硬化组血清铁显著低于肝炎组(15.3 μmol/Lvs.22.5 μmol/L,P=0.0136).结论 肝病患者铁调素、血清铁、血清铁蛋白水平与ALT、AST、ALB等肝功能常用检测指标具有相关性.铁负荷增加可加重肝病患者肝细胞的损伤,铁代谢水平对判断肝病病情变化、开展干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中草药治疗银屑病所致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药物性肝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收治的34例中草药治疗银屑病所致药物性肝病患者临床资料,对损肝药物、临床特点、并发症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34例患者临床主要症状多表现为乏力、纳差、恶心、尿液发黄;实验室检查可有谷丙转氨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降低表现.所致药物性肝病以药物性肝炎常见,占67.6%,肝硬化占26.5%,肝衰竭占5.9%,常见并发症有腹水、电解质紊乱、原发性腹膜炎、胸腔积液、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本组患者死亡率为2.9%.结论中草药治疗银屑病所致药物性肝病临床并不少见,长期服用可致肝硬化,重者可导致肝衰竭甚至死亡,用药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B型利钠肽(B-type natriuetic peptide, BNP)水平与脓毒症患者肝损伤相关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151例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存在肝损伤分为脓毒症组(n=48)和脓毒症肝损伤组(n=103),并根据肝损伤程度将脓毒症肝损伤组患者分为轻度肝损伤组(n=26)、中度肝损伤组(n=50)和重度肝损伤组(n=27)。于患者入院时测定PCT、BNP水平及肝功能指标: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白蛋白(ALB)。比较脓毒症组、脓毒症肝损伤组血清PCT、BNP水平及肝功能指标。比较轻度肝损伤组、中度肝损伤组、重度肝损伤组血清PCT、BNP水平及肝功能指标。分析血清PCT、BNP水平与AST、ALT、TBIL、DBIL、ALB的相关性。结果 脓毒症组血清PCT、BNP、AST、ALT、TBIL、DBIL水平显著低于脓毒症肝损伤组,ALB水平显著高于脓毒症肝损伤组(P<0.05)。脓毒症肝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糖类、脂类代谢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脂水平。结果慢性重型肝炎入院时空腹血糖(FPG)值在以下三组患者中依次递降:合并糖尿病且TBIL≤540μmol/L组(DM1)、合并糖尿病且TBIL〉540μmol/L组(DM2)、无合并糖尿病组(NDM),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M组、NDM组两组的不同转归患者之间FP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可出现空腹低血糖现象。两组患者之间血中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的血糖水平主要受糖尿病影响导致血糖升高,另一方面,空腹血糖可随肝功能损害的加重、黄疸的加深而降低。在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肝功能衰竭时,血中血脂水平主要受肝脏脂肪代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对58例慢性肝病患者测定血清结合球蛋白(Hp),结果发现慢性肝病时Hp下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01)。肝硬化患者明显低于慢性肝炎患者(P<0.05)。肝硬化有无腹水、消化道出血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2),Hp测定对黄疸的鉴别诊断亦有一定参考价值。此外,本文对慢性肝病时Hp下降的机理也进行了简略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梗阻性黄疸肝脏超微结构改变进一步探讨其损伤机制。方法: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胆总管结扎组、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24只,胆总 管结扎组大鼠制成梗阻性黄疸动物模型,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715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超微结构及其功能改变。结果:实验组肝细胞核形态异常、固缩,线粒体脊断裂,内质网减少且肿胀,毛细胆管扩张,内有胆泥淤积。生化检测肝功能胆红素、血胆汁酸、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与假手术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梗阻性黄疸肝脏损伤可能与内毒素、胆汁酸血症、肝细胞缺血和Kupffer细胞功能受损有关。  相似文献   

14.
血清脯氨酸肽酶的活性检测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清脯氨酸肽酶 (PLD)活性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应用比色法对 3 2例慢性肝炎 ,2 7例肝炎肝硬变 ,14例重症肝炎的血清PLD、丙氨酸转氨酶 (ALT)进行检测 ,并与 3 0例健康对照组作比较。结果 肝脏疾病组中的慢性肝炎、慢重肝、肝硬变患者的PLD测定值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PLD与ALT的异常率比较 ,肝慢性肝炎、肝硬变的PLD显著升高 (P <0 .0 5或 0 .0 1) ,且以肝硬变升高幅度最为显著。结论 PLD活性测定是一项反映慢肝病患者肝脏纤维化的良好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肝复康对阻塞性黄疸肝损害的预防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冰  王忠裕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22):3424-3426,3430
目的观察中药肝复康对实验性阻塞性黄疸所致肝损害的预防作用。方法实验分3组。Ⅰ组:假手术对照组,Ⅱ组:阻塞性黄疸组,Ⅲ组:肝复康预防治疗组。观察指标包括血清直接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血清内毒素、肝细胞浆内游离钙和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Ⅱ组上述各指标水平均明显增高,而Ⅲ组均呈不同程度的低值,与Ⅱ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肝脏组织病理学显示,预防应用肝复康能显著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纤维组织形成。结论肝复康用于阻塞性黄疸所致肝脏损害的预防,可将抗内毒素血症与拮抗肝细胞浆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升高的作用结合起来,有望延缓肝损害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李青艳  王绩凯  冯哲伟  李迎春 《重庆医学》2012,41(16):1591-1592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血清脂质过氧化物与肝功能的相关关系,为阐明NAFLD的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检测了150例NAFLD患者及15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四个指标,比较上述指标差异并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NAFLD组患者血清MDA、ALT、AST分别为(2.61±0.90)nmol/mL、(38.34±23.31)U/L、(32.66±12.36)U/L,高于对照组(2.42±0.93)nmol/mL、(23.53±12.74)U/L、(29.55±9.53)U/L(P<0.05),SOD活性为(75.77±15.97)U/mL,低于对照组(80.65±15.20)U/mL(P<0.01)。相关分析发现全部研究对象的MDA与ALT呈正相关(r=0.125,P<0.05),SOD活性与AST呈正相关(r=0.191,P<0.01);病例组的SOD与AST呈正相关(r=0.241,P<0.01)。结论 NAFLD患者血清脂质过氧化水平增高,并与肝功能之间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17.
张翠琴  黄艳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7,30(10):1167-1168,1171
目的:通过测定慢性重型肝病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研究患者血清瘦素与PTCHO及肝脏功能之间相关关系。方法:选择55名慢性重型肝病患者的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血清瘦素,并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年龄(TBIL)、血清白蛋白(ALB)、总胆固醇(CHO)、胆汁酸(TBA)值。结果:对55名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测定值与PT、AIT、AST、TBIL、ALB、CHO、TBA做多元统计回归分析,总胆红素年龄和总胆固醇对血清瘦素有显著的影响,采用多元相关性分析年龄和总胆固醇与血清瘦素有显著相关性。采用两变量相关分析血清瘦素与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凝血酶原时间有显著相关性。结论:血清瘦素水平与肝脏损伤坏死的严重程度有相关性,瘦素水平反映肝脏损伤坏死的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IL-18在慢性乙型肝炎(CHB)、肝衰竭中的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78例CHB患者不同临床类型组血清IL-18水平,与肝功能完全正常的2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同时检测肝功能、乙肝两对半、HBV-DNA、部分病人进行了HbsAg定量测定和PT测定.结果 78例CHB患者血清IL-18水平为(555.46±582.72) ng/mL;健康对照组IL-18水平为(259.0±99.57) ng/mL,经完全随机设计两独立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P<0.05),2组IL-18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抗病毒治疗应答组、HbeAg+CHB组、HBeAg-CHB组、肝衰竭组IL-18水平分别为(331.90±228.80) ng/mL、(428.02±244.08) ng/mL、(575.70±339.53) ng/mL、(1299.0±571.40) ng/mL,各组IL-1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检验,P<0.01),4个临床类型组IL-18水平两两比较,肝衰竭组IL-18水平最高,与其余各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HBeAg-CHB组IL-18水平>HbeAg+CHB组>抗病毒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低病毒载量组IL-18水平分别为(618.64±690.46) ng/mL、(475.60±508.26) 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Ag载量高、低组IL-18水平分别为:(846.40±1175.78) ng/mL)、(701.20±690.46) 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炎症活动慢性HBV感染组63份病例IL-18与ALT、AST、Tbil相互关系经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相关系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呈正相关,其中IL-18与Tbil呈高度正相关.IL-18与HBV-DNA相互关系经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相关系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8参与了HBV感染后的免疫反应、肝脏损伤和修复过程;IL-18水平的异常升高可能系肝衰竭发生机制之一;(3)IL-18与肝损伤程度有关,与HBV-DNA、HbsAg载量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临床常规预警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的临床特征,发掘预警肝衰竭发生的指标,建立基于临床指标的早期肝衰竭预警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2年5月至2008年4月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病例50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度病例62例,比较其发病诱因、发病特点以及临床常规辅助检查指标变化特征间差异,并通过Logistic回归建立判断肝衰竭发生风险的模型。结果两组病例间性别、发病诱因、黄疸出现时间、有无肝硬化、HBeAg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CHB重度组患者发病年龄分布范围较大(12~72岁),Pre-ACLF组患者发病年龄较集中(29~69岁),两者有显著差异。首次辅助检查指标中,两组凝血检验指标与TBil存在显著差异。指标的变化速率中,Pre-ACLF组PT、INR、TBil最大增加速率显著高于CHB重度组(P=6.386×10-11、1.905×10-11、0.006 5)。ACLF发生概率的预警模型为P=1/[1+e^-(-2.414+7.687×PT延长速率)],PT最大延长速率每天增加1 s,肝衰竭的风险增加2 179.045倍。结论与CHB重度病例比较,Pre-ACLF病例病变相对较剧烈,主要表现为凝血功能的大幅下降与黄疸的大幅增加。其中PT最大延长速率是预测肝衰竭发生最强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