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应用运动训练的方法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110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将这110例患儿随机分为给予针刺治疗的对照组,和在给予针刺治疗基础之上联合运动训练治疗的实验组,每组55例,然后将对照组患儿与实验组患儿的GDS(Gesell发育量表)评分、MAS(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评分指标进行比较,然后分析其治疗作用。结果:实验组患儿的Gesell发育量表评分、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评分明显较对照组患儿好,经统计学分析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运动训练的方法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运动功能障碍,作用明显,有着重要的临床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神经发育学疗法(NDT)联合全方位密集运动训练(ITP)对痉挛型脑性瘫痪(SCP)患儿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74例SCP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NDT治疗,观察组给予NDT联合ITP治疗,两组各37例。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精细运动功能测试(FMFM)量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量表和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的差异。结果:对照组治疗后FMFM、GMFM和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并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FMFM、GMFM和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增加,且治疗后各量表评分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多(P<0.05)。结论:在NDT治疗的同时,联合应用ITP治疗可有效改善SCP患儿运动功能,提高患儿生活自理能力,临床疗效显著,因此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分析脑性瘫痪( CP)患儿磁共振表现与其类型、粗大运动功能分级( GMFCS)及出生胎龄的关系,探讨MRI在小儿CP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143例CP患儿的临床和MRI资料,回顾性分析其间相关性。结果MRI表现为室周白质损伤(PWMI)52例,弥漫性脑损伤31例,脑发育异常19例,局灶性脑血管意外11例,正常24例,无法分类性病变6例。不同类型MRI表现的GMFCS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974,P =0.000, Fisher 精确检验)。 PWMI的患儿中,早产儿多见,且主要为双瘫及偏瘫, GMFCSⅠ~Ⅲ级较多。弥漫性脑损伤中,四肢瘫及不随意运动型常见,GMFCS多为重度障碍。脑发育异常及局灶性脑血管意外足月儿多见,GMFCS显示为前者重度障碍多见,后者轻度障碍多见。结论 CP患儿MRI表现与CP类型、GM-FCS、出生胎龄有密切关系,对CP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运动疗法对脑性瘫痪(CP)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CP患儿按年龄、临床表现和诊断分型进行近似配对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儿采用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患儿只采用运动疗法。治疗4个月后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2组患儿治疗后GMFM-88总百分比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观察组患儿GMFM-88改善值和反映坐位、站立的能区(B区、D区)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结合运动疗法可以显著改善CP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疗效高于单纯运动疗法,尤其在改善患儿坐和站能力方面更有效。  相似文献   

6.
7.
袁华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7):140-141
目的探讨肌力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痉挛型脑瘫患儿3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9例,研究组在神经发育学疗法的治疗基础上,加用肌力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的康复疗效。结果两组痉挛程度、站立及步行能力及步行速度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对痉挛型脑瘫患儿采用肌力训练联合神经肌肉刺激康复治疗,可以显著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喻锦成  符俏  黄东锋 《海南医学》2010,21(20):15-16,14
目的针对痉挛型脑性瘫痪(Spastic Cerebral Palsy,SCP)儿童下肢生物力学方面的改变,采用足底压力测量仪采集足底各区域的静态和动态压力,探讨SCP足底压力变化的特征,为今后细化SCP儿童下肢的生物力学矫形提供更加合理的干预依据。方法选择符合脑性瘫痪诊断标准的SCP儿童共39例,其中男22例,女17例,年龄5-10岁,平均(7.77±1.06)岁。入选后采用Gaitview足底压力测量仪进行测试。站立位测量左右足底前后百分比、平均压力、拇趾、2-5趾、第1跖骨、2-4跖骨、第5跖骨、足中部、足跟内侧、足跟外侧共八区静态压力参数。测动态足底压力时,儿童从平板前方2m处走向平板,先左脚踏在有效区域,后从对侧返回,右脚踏板,测动态足底压力。结果 SCP儿童静态压力以足跟及2-4跖骨压力较大,而拇趾及2-5趾则小,动态时各区压力均较静态时增加。结论 SCP儿童的足底压力分布较正常儿童不同,足底压力测量仪对SCP下肢的功能评定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观察脑循环治疗仪配合功能训练对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6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2例,对照组44例.治疗组采用脑循环治疗仪配合常规疗法(功能训练、中药熏蒸、穴位针灸、推拿按摩等治疗),对照组单纯用常规疗法.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6.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8.2%.结论 脑循环治疗仪对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的改善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1.
陈云杰  王玉俊 《当代医学》2021,27(13):61-62
目的探究康复治疗物理治疗(physical therapy,PT)技术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步行能力和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8月于本院进行康复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5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Bobath疗法和肌电反馈系统规律治疗6个月。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6、12、18、24个月时应用10 m步行速度(MWS)以及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中D(站立位)、E(行走、跑、跳)评估患儿步行能力以及粗大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患儿10 m速度和GMFM量表D区、E区得分均高于治疗前,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逐渐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治疗PT技术能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步行能力及粗大运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判断脑瘫患儿智力改善对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4 ~6 岁轻度智力落后、GMFCS II级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50例,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n=25)和对照组(n=25). 2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方法进行康复治疗,治疗组加脑功能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分别评定中国比内智力量表、粗大运动功能,观测2组患儿智力水平、粗大运动功能量表( GMFM-88)之 D 区 、E 区分值及粗大运动功能评定分值改善程度以比较观察疗效. 结果: 治疗组智力水平较治疗前有改善( P<0 .05 ). 治疗后2组GMFM-88之D区和E区评分较治疗前有改善( P<0 .05 ) ,治疗组上述指标均比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 治疗组粗大运动功能评定分值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脑瘫患儿智力改善会促进粗大运动功能发育.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引导式教育对脑瘫儿童的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20例脑瘫儿童在我中心接受1学年(10个月,除外寒暑假期)的引导式教育,康复效果评价前后均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和脑瘫儿童实用技能记录表进行评价。结果:引导式教育10个月后,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的五个能区的得分均有明显提高,引导式教育前后的得分对比P<0.001,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脑瘫儿童实用技能记录表中的大肌能活动的得分有明显提高,引导式教育前后的得分对比P<0.05,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结论:引导式教育能明显提高脑瘫儿童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核心力量训练在脑瘫患儿临床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脑瘫患儿,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给予常规的康复治疗;试验组20例,给予核心力量训练进行治疗。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效果。结果给予3个月的训练治疗后,两组患儿的GMFM评分高于治疗前,治疗后试验组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总有效率要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心力量训练能够提高脑瘫儿童的躯十及骨盘控制能力。提高粗大运动功能,促进患儿的运动及平衡协调的能力的发育,促进患儿康复,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以小组形式开展作业疗法治疗学龄前脑瘫儿童的临床效果。方法20例痉挛型双瘫的脑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n=10)和观察组( n=10)。对照组的作业治疗采用一对一的训练方法,观察组采用2名脑瘫儿童为一小组形式开展作业治疗,1次/d,30 min/次,每周5 d,治疗3个月。结果两组治疗后,精细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显著提高(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以小组形式与传统一对一形式开展作业治疗均能明显提高脑瘫患儿的精细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儿童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疾病特点,评价任务导向性治疗对患儿下肢协调能力、平衡性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0年1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的86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按1∶1比例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患儿采取常规康复训练+任务导向性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步态指标(10 m最快步行时间、跨步步行、患侧-健侧步行差),智力、独立性、肢体运动功能、平衡性评分。结果 经不同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步态指标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的智力、独立性、肢体运动功能、平衡性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康复训练中实施任务导向性训练对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步态、智力、独立性、肢体运动功能、平衡性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分类系统(GMFCS)与发病高危因素及头颅磁共振表现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次入院治疗的151例脑瘫患儿的基本信息、围生期脑损伤高危因素及头颅MRI表现.应用GMFCS对粗大运动能力进行分级;使用χ2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51 例脑性瘫痪儿童中GMFCS I级40 例(26.49%),II级43 例(28.48%),III级32 例(21.19%),IV级27 例(17.88%),V级9 例(5.96%).不同脑瘫类型的粗大运动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因素中,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及黄疸与GMFCS相关,分级间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合并多因素时更倾向发展为GMFCS III-V级;头颅MRI表现中,异常率为86.09%,室旁白质软化、脑发育不良、基底节丘脑异常信号及脑软化萎缩在不同GMFCS分级之间差别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瘫患儿高危因素或头颅MRI表现与粗大运动之间具有相关性,不同高危因素脑瘫患儿粗大运动障碍程度不全相同,不同头颅MRI表现,其运动障碍程度亦不全相同.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痉挛性脑瘫患儿与正常儿童步态的运动学参数进行分析,为临床痉挛性脑瘫患儿步行能力的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三维运动捕捉系统,运用分析软件对观察组28例痉挛性脑瘫患儿和对照组24例正常儿童进行运动学数据的采集;利用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①两组膝关节最大角和最小角、踝关节最大角和最小角各参数均有显著差异(P<0.05);②两组膝关节和踝关节的活动范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①痉挛性脑瘫患儿膝关节最大角和踝关节最小角低于正常儿童;膝关节最小角和踝关节最大角高于正常儿童。②痉挛性脑瘫患儿膝、踝关节的活动范围明显低于正常儿童。③步态运动学各参数可作为痉挛性脑瘫患儿步行能力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集体治疗对大龄脑瘫儿童运动功能和功能独立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符合入组条件的60名大龄脑瘫患儿,随机分入常规治疗组30名和集体治疗组。常规治疗主要为手法治疗和运动训练为主,进行个体辅导训练;集体治疗组主要以游戏或互动性活动为主,进行集体活动训练。时间约80min,每周2次,持续24周。所有患儿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和治疗6个月后采用粗大功能评定量表(GMFM)、精细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FM)和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FIM)评定。结果 治疗前两组间GMFM评分、FMFM评分、FIM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两组间三项评分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集体治疗组GMFM评分、weeFIM评分较常规治疗组均有增高趋势。组内比较,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集体治疗组GMFM评分、weeFIM评分均较入组时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的GMFM评分、weeFIM评分和两组FMFM评分虽也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大龄脑瘫患儿采取不同的内容和形式的集体治疗,可能有助于提高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和独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