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大鼠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洪雯  余荣杰  李敛  刘宏  干磊  吴雄飞  曾玲 《重庆医学》2007,36(18):1836-1839,F0002
目的 研究大鼠骨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方法 纤维连接蛋白提前包被培养瓶和培养板中的盖玻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SD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EGM-2完全培养基,贴壁法,37℃, 5%CO2,饱和湿度的恒温培养箱中原代培养.部分培养瓶细胞消化后计数.其余培养瓶和培养板中盖玻片细胞继续培养,细胞近融合时传代,分别在第6、9、12和24天进行细胞鉴定.内皮祖细胞鉴定:免疫细胞化学的vWF和VEGFR-2染色;内吞DiI标记的乙酰低密度脂蛋白(DiI-AcLDL)和结合FITC标记的荆豆凝集素-1(FITC-UEA-1)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 培养细胞的形态学改变:骨髓单个核细胞种植24h后部分细胞开始贴壁、变大,倒置显微镜下贴壁细胞透亮度增强,并逐渐伸出伪足样突起,呈小杆状或梭形.培养第3天贴壁细胞开始增殖,呈"集落"样生长,外周梭形细胞较多.第6天梭形细胞显著增多,培养至第12天左右,梭形细胞首尾相连,呈"毛细血管"样排列.培养第6天的细胞数量级为106~107/瓶.内皮祖细胞的鉴定: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细胞DiI-acLDL和FITC-UEA呈红绿免疫双荧光阳性.培养第6天细胞VEGFR-2和vWF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阳性.结论 大鼠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可以培养为内皮祖细胞,且数量级达到106~107,可以满足动物实验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新西兰大白兔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OCs)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为后续实验研究做好准备.方法:通过耳中央动脉采集兔外周血,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MNCs),在EGM-2培养基的诱导分化下,获得EOCs.通过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I-ac-LDL)摄取试验、荆豆凝集素(FITC-UEA-1)结合实验、CD34与Ⅷ因子免疫组化染色、flk-1免疫荧光染色、体外血管形成实验以及细胞NO分泌功能测定,从细胞表面标记和细胞功能两方面对细胞进行鉴定.结果:新西兰大白兔外周血MNCs在体外培养可成功获得EOCs,EOCs能稳定摄取ac-LDL并与UEA-1结合,一致表达CD34、flk-1和Ⅷ因子相关抗原.EOCs能分泌NO,并能在matrigel凝胶上形成稳定的血管腔样结构.结论: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的兔外周MNCs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能诱导分化成为EOCs.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兔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s)的分离、培养方法,并鉴定其功能。方法从兔耳中央动脉采集兔外周血30ml,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接种于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培养板上,分别予含20%胎牛血清低糖的DMEM培养基诱导培养,培养2周后通过免疫荧光、免疫组化、体外血管成形实验鉴定内皮祖细胞。结果兔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可成功获得内皮祖细胞,稳定表达内皮祖细胞相关抗原,并能在matrigel凝胶上形成稳定的血管腔样结构。结论兔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及一定的培养条件能成功诱导、分化为内皮祖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大鼠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s,EPCs)的方法。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得到骨髓单个核细胞,并结合差时贴壁法,收集24h后未贴壁细胞,然后用添加有多种细胞因子的内皮细胞基础培养基(endothelial basal medium,EBM-2)诱导培养获取EPCs。通过形态学观察、CD133和VEGFR-2抗体免疫荧光染色并结合FITC-UEA-1和Dil—ae—LDL的摄取功能来对EPCs进行鉴定分析,同时通过体外管样结构形成能力对EPCs进行功能性评价。结果在EBM-2培养基中诱导培养7d后,出现类似于血岛样的细胞集落,集落中央的细胞呈圆形,周边的细胞呈放射状;80%以上的细胞都是CD133+/VEGFR+2+细胞,并且这些细胞同时能够摄取Dil-ac—LDL和结合FITC-UEA-1;EPCs在基质胶表面形成管腔样结构。结论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差时贴壁法从骨髓中分离获得的单个核细胞,然后经EBM-2条件培养基诱导培养可获得较高纯度的EPCs。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大鼠脾脏内皮祖细胞(EPC)的体外分离、定向培养及鉴定方法.方法 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大鼠脾脏中单个核细胞,用含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DMEM培养液培养,每4天更换培养基去除非贴壁细胞,观察经过不同时间培养后的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变化.结果 培养4 d可发现梭形贴壁细胞,7 d后细胞呈集落状,14 d左右可观察到条索状、网状血管样结构,原代细胞培养21 d左右接近融合并呈典型的鹅卵石样排列.细胞免疫组化显示,培养7 d细胞CD31表达阳性,细胞DiI-LDL摄取和FITC-Lectin结合双阳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CD133及VEGFR2的阳性率分别为(53.2±3.5)%和(64.5±5.1)%.结论 密度梯度离心法联合贴壁筛选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诱导分化可以获得大鼠脾脏EPC.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健康足月新生儿脐带血中分离内皮祖细胞进行培养鉴定,为后期研究提供细胞来源。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单个核细胞,接种在鼠尾Ⅰ型胶原包被的培养板中,用内皮细胞培养液EGM-2(endothelial cell growth medium-2)培养,观察脐带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增殖生长情况,通过观察细胞形态、双荧光染色法、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法及流式细胞仪等技术对培养的内皮祖细胞进行鉴定。结果人脐带血可分离获得内皮祖细胞;脐带血内皮祖细胞在培养10~21 d出现,表现为贴壁和典型的"铺路石样"形态。采用双荧光染色法、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法及流式细胞仪可鉴定EPCs。结论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可获得较好的人脐带血来源内皮祖细胞。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从小型猪外周血中分离、培养内皮祖细胞(EPCs),并进行相关鉴定,分析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小型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进行体外传代培养,分别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仪分析及Matrigel实验和DiI-acLDL摄取实验,对其细胞表型及功能进行相关鉴定.结果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培养过程中出现梭形贴壁和铺路石样形态;培养第14天,约80%的细胞DiI-acLDL吞噬实验阳性,且CD133、CD34、flk-1、CD31、CD144的表达阳性率分别达到25.1%、55.9%、97.7%、82.0%和95.4%;细胞培养于凝固的Matrigel表面7 d后,形成特征性的网格状结构.结论 该实验成功从小型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培养出EPCs,在其体外扩增诱导的过程中,表达EPCs和成熟内皮细胞的特征性标志.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小型猪外周血中分离、培养内皮祖细胞(EPCs),并进行相关鉴定,分析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小型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进行体外传代培养,分别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仪分析及Matrigel实验和DiI-acLDL摄取实验,对其细胞表型及功能进行相关鉴定。结果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培养过程中出现梭形贴壁和铺路石样形态;培养第14天,约80%的细胞DiI-acLDL吞噬实验阳性,且CD133、CD34、flk-1、CD31、CD144的表达阳性率分别达到25.1%、55.9%、97.7%、82.0%和95.4%;细胞培养于凝固的Matrigel表面7 d后,形成特征性的网格状结构。结论该实验成功从小型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培养出EPCs,在其体外扩增诱导的过程中,表达EPCs和成熟内皮细胞的特征性标志。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新西兰大白兔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EPC)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证实骨髓是获得内皮祖细胞的理想来源之一,为后续研究提供材料准备.方法 取兔骨髓,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MNC),置于DMEM-L培养基中培养,动态观察细胞生长过程,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和细胞荧光化学法鉴定培养的细胞.结果 培养10 d的EPC能吞噬ac-LDL并与凝集素UEA-1相结合,同时表达CD34和CD31相关抗原.结论 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兔骨髓中分离的MNC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分化为具有内皮祖细胞特征的细胞,为后续的实验研究提供了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大鼠骨髓源性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的培养、诱导分化及鉴定方法。力法:取大鼠股骨并冲洗骨髓腔,梯度密度离心法获单个核细胞后内皮细胞培养液培养,通过细胞形态、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检测CD34、vWF、CD133、VSF,以及摄取DiL-aeLDL的能力进行鉴定。结果:新分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呈圆形,2d后细胞贴壁,呈梭形或纺锤形,7d呈集落或线状排列,10d接近融合,呈鹅卵石样排列;贴壁细胞CD34、ⅧF、vWF、CD133均表达阳性,能摄取Dil-acLDL并结合FITC-Lectin-UEA-1。结论: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出EPCs,并初步建立了骨髓溽性EPCs分离培养、诱导分化及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人外周血内皮前体细胞(EPCs)分离、诱导的方法,并利用流式细胞仪鉴定人内皮前体细胞的培养效果,为血管生成的细胞治疗研究奠定基础。方法: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提取单个核细胞(MNCs),接种在人纤连蛋白包被的培养板上,培养于EGM 2MV中,4?d后,粘附细胞用Dil AC LDL和FITC UEA 1染色,采用荧光显微镜和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第4天到第7天,应用流式细胞仪动态检测粘附细胞表面标志CD34、CD31、KDR。结果:MNCs培养4?d后,荧光显微镜和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下可观察到Dil AC LDL和FITC UEA 1双阳性的粘附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CD34、CD31、KDR阳性细胞表达率分别为(2.50±1.47)%、(5.72±1.66)%、(36.24±3.24)%。第5、6和7天,CD34和CD31阳性细胞阳性率分别为(8.45±3.97)%、(22.52±3.86)%,(14.13±2.79)%、(42.76±3.67)%,(21.14±2.91)%、(54.67±3.44)%。结论:外周血中确实存在EPCs,并且在体外能被诱导分化为成熟的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与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获得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于包被人纤维连接蛋白的培养板上,培养14d后收集贴壁细胞,加入不同浓度(10^-6、10^5、10^-4、10^-3mmol/L)UE格列酮分别培养24、48、72h,同时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FITC—UEA—I和Dil—acLDL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s,并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计数;后采用MTT比色法观察EPCs的增殖能力。结果在作用48h后,不同浓度的吡格列酮均增加了外周血EPCs数量和增殖能力;10^-5mmol/L毗格列酮作用48h时影响最为显著,EPCs数量和增殖能力(分别为54.0±2.9和0.593±0.033)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0.0±31和0.178±0.0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吡格列酮可增加EPCs数量并改善EPCs的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13.
赵清  魏盟 《上海医学》2007,30(1):53-55,F0004
目的研究兔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的分离和定向培养的方法,并对其功能进行鉴定。方法从兔股静脉插管抽取静脉血20 mL,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进行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接种于人纤连蛋白包被的培养板上,分别予含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20 ng/mL或内皮细胞生长添加剂(ECGS)30μg/mL的M199培养基培养。培养2周后进行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内皮祖细胞。结果每毫升外周血可分离1×106~2×106个单个核细胞,两组均于接种后第2~3天细胞胞体增大,有的呈多边形或梭形;第4天出现条带或栅栏状分布;第7~8天梭形细胞增多;第14天左右出现细胞集落,其特点是中央为圆形细胞,外周是梭形细胞;添加VEGF的培养基组每接种5×105个单个核细胞出现5~10个细胞集落,而添加ECGS者出现8~15个。第4周,添加VEGF的培养基组的细胞开始脱落而死亡,而添加ECGS的细胞仍持续稳定生长,呈铺路石样分布。两组在荧光显微镜下均可见双阳性的EPCs,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染色阳性。结论采用VEGF和ECGS均可体外培养兔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且均能使其诱导分化为内皮样细胞,而ECGS较VEGF诱导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普伐他汀对培养人内皮祖细胞(EPC)数量、增殖、迁移、黏附及一氧化氮(NO)合成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贴壁筛选法培养内皮祖细胞,培养7d后收集细胞并分别加入普伐他汀10μmol/L及100μmol/L,干预48h,免疫组化、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鉴定内皮祖细胞,分别观察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增殖迁移黏附能力、细胞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mRNA的表达以及培养液中NO的水平。结果普伐他汀组促进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扩增,并显著改善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黏附、迁移、增殖以及eNOSmRNA表达和NO合成的能力。结论他汀类药物可增加培养人内皮祖细胞数量并改善其功能。  相似文献   

15.
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EPC)分离、培养并向内皮细胞方向诱导分化的方法和条件。方法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单个核细胞.经差速贴壁后取二次贴壁细胞选择性诱导培养2W。以Dil-ac-LDL、FITC-UEA-1双荧光染色法以及vWF、Flk-1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EPC;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EPC纯度;细胞培养液一氧化氮(NO)含量测定分析EPC功能。结果二次贴壁细胞经诱导培养后3d开始伸展,5d形成集落,7~10d增殖加速并出现条索状结构,2W大部分细胞呈多角形。Dil—ac—LDL、FITC-UEA-1双染.vWF及Flk-1免疫荧光染色阳性率均〉70%。FACS检测其中vWF阳性细胞占77.93%.Flk-1阳性细胞占81.50%。二次贴壁并经诱导培养的细胞培养液中NO含量明显高于普通培养的细胞.但低于成熟内皮细胞(P〈0.05)。结论大鼠骨髓富含EPC,体外诱导培养后可以表现出内皮细胞的部分特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人脐带血中分离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建立人脐血内皮祖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为实现内皮祖细胞的移植及实验研究提供足量的细胞来源。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脐带血内皮祖细胞,在EGM-2培养基中培养,采用流式细胞仪、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鉴定EPCs。结果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在经EGM-2培养过程中出现梭形贴壁和铺路石样等形态;1周后既分化成EPCs,细胞免疫荧光CD133染色率在培养第7天为(67.2±2.12)%,免疫组化CD34染色率为(89.67±2.05)%,流式细胞仪鉴定该种细胞CD133与KDR的双阳性率达87.8%。可确定该细胞为EPSc。结论采用本培养方法可获得良好的内皮祖细胞用于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