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紧急转为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体外循环技术和管理。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10年7月间,518例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中27例紧急转为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体外循环方法。结果全组27例中22例顺利脱机,2例延长辅助时间后顺利脱机,3例停机困难置入主动脉内气囊反搏后顺利停机,术后死亡2例。结论迅速建立体外循环,改良体外循环技术,主动脉内气囊反搏的应用等综合措施可以减少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并发症,降低病死率,保证体外循环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报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初步临床结果和体会。方法回顾性总结80例该移植术的临床资料。结果80例中79例顺利完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中转体外循环完成手术。除1例术后死亡外均顺利康复。结论对于选择的患者,该手术安全、经济、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发展很快 ,我院于2 0 0 0年 6~ 10月行此手术 17例。现将术中护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15例 ,女 2例 ;年龄 5 6~ 75岁 ,平均 6 6 .2± 3.4岁 ;体重 4 5~ 85kg ,平均 6 1.6kg。临床表现不稳定型心绞痛 9例 ,稳定型心绞痛 5例 ,混合型 3例。合并糖尿病 4例 ,高血压病 6例。冠脉造影显示 2支病变 3例 ,3支病变 10例 ,4支病变 2例。1.2 方法 手术均在全麻常温下进行 ,正中切口进胸 ,常规取左胸廓内动脉及大隐静脉 ,有 5例取桡动脉备用。小剂量肝素化 (1mg/…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治疗经验。方法我院2000年1月~2006年1月行180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共完成旁路血管563支,平均(3.1±0.8)支。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手术方法、手术结果。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1例患者行二次开胸止血外,无围术期心肌梗死、呼吸衰竭、肝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心绞痛缓解,心功能改善,均顺利出院。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少,正确掌握手术适应症、手术技巧、围手术期处理,保证吻合口质量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合理应用等一系列措施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分析连续167例术前无心肌梗死的心绞痛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临床和短期随访结果,评估单纯心绞痛患者OPCAB手术的疗效。方法:无心肌梗死的心绞痛患者167例,男113例,女54例,年龄39~81岁,平均年龄(64±8)岁。167例OPCAB手术全部成功,没有术中中转体外循环的情况。结果平均远端吻合口数目(3 3±0.8)个,移植物取乳内动脉114侧,桡动脉74例,大隐静脉143例。住院期间无死亡,机械通气时间(9±5)小时,心脏指数(CI)(3.6±0 9)L/min·m2,第一天心包纵隔引流液(489±296)ml,输血38例,监护时间(55±21)小时。术后并发症二次开胸止血2例,新发脑卒中2例,无纵隔炎、围手术期心肌梗死、肾功能恶化及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6例。随访时间1月~17.5月,平均(9±5)月,术前心绞痛完全缓解,无心脏事件出现,随访期间1例非心脏性死亡。结论:OPCAB手术显著改善无心肌梗死的严重多支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心绞痛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是目前冠心病外科治疗的一大热点及趋势。与传统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相比,OPCAB不需要体外循环,从而避免了体外循环对人体正常生理状态的干扰,无心肌再灌注损伤,无血液系统的病理生理改变,因此有利于保护患者的心肺功能,减少了心律失常、低心排血综合征、围手术期心肌梗死、肺部及脑部并发症等的发生,具有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我科于2002年10月~2003年10月完成OPCAB10例。由于加强了术前指导和术后护理,取得了患者的配合,使10例患者都顺利度过手术危险期并康复出院,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非体外循环(OPCABG)与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早期预后及术后6月预后,评估两种手术方式的差异.方法 连续性选取40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男女不限,随机分为二组,CCABGCE20例,OPCABG组20例,所有患者记录手术时间、ICU停留时间、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心电图、住院时间、术后6月状态等临床指标及术前、入ICU时、出ICU时、出院时cTnI浓度.结果 CCABG组手术时间、ICU停留时间、血管活性药物用量高于OPCABG组,且cTnI峰值浓度明显高于OPCABG组,两组参数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CCABG组住院时间、术后6月状态与OPCABG组相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PCABG早期预后优干CCABG组,两组术后6月预后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自2001年12月-2002年11月共完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移植术83例。在行远端吻合时,采用冠状动脉固定器(Octopus),冠状动脉腔内分流塞(shunt)显露和固定靶血管,辅以喷射CO_2和冲水,保持术野安静和清晰,并用瞬时流量测定仪检测血管桥的通畅度。结果 围术期的死亡率是1.2%(术后1例死于心肌梗死),术后近期疗效令人满意。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冠脉微创术式之一,它安全、有效,值得推广,但远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2001年1月-2003年7月,我院心胸外科共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102例,其中非体外循环旁路移植术(OPCABG)100例,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本文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微创外科的迅速开展及手术器械的更新 ,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ff-pumpcoronaryarterybypass,OPCAB) ,已在我国逐步兴起 ,它可以有效地减少缺血 /再灌注损伤和体外循环带来的并发症。我院自 2 0 0 1 -0 4~ 2 0 相似文献
11.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9,(1)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患者术中异体血输注的危险因素,为术前备血和围术期血液保护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79例OPCABG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中是否输注红细胞(血浆或血小板),将患者分为未输红细胞(血浆或血小板)组和输红细胞(血浆或血小板)组,分别研究患者术中输注红细胞(血浆或血小板)的危险因素。结果:179例OPCABG患者中,119例(66.5%)患者术中输注不同种类的血制品。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红细胞输注的因素有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术中出血量和术中输注血浆;影响血浆输注的因素有手术时间、IABP置入、术中输注红细胞和术中输注血小板;影响血小板输注的因素有高血压和术中输注血浆。结论:OPCABG术中红细胞、血浆和血小板的输注受多种因素影响,术前充分评估患者临床资料,识别并适当干预危险因素,有助于科学合理备血和围术期血液保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接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耐受性、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2年1~12月完成的OPCAB手术患者259例,其中术前合并脑卒中35例(A组);非脑卒中患者224例(B组)分析A、B两组术前合并症、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病变支数、手术及预后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OPCAB手术,A/B组比较平均远端吻合口数目(3.08±0.62)个/(2.9±0.78)个;移植物乳内动脉31/198支,桡动脉14/106支;机械通气时间(12.0±8.2)h/(13.0±6.6)h;第1天引流液(534±225)ml/(511±211)ml;监护时间(51±22)h/(56±19)h;输血16/86例.A组低心排后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死亡,可逆性精神症状1例,无新的脑卒中发生,B组住院死亡3例,可逆性精神症状3例,发生脑梗死2例.使用主动脉气囊反搏(IABP)A组5例,B组50例.结论OPCAB不增加脑卒中患者冠状动脉搭桥的脑部并发症和死亡率,其手术安全可行,而且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oronaryatrerybypassgraft,CABG)目前大多数仍是在体外循环下经胸骨正中切口施行。随着对体外循环及输血所致并发症的深入认识 ,同时 ,微创手术可简化操作、减少围术期并发症、缩短住院日、减少医疗费用 ,近年来已开始采用非体外循环方法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000年6~8月间 ,我们共施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_pumpcoronaryatrerybypassgraft,OPCAB)3例。现将初步经验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3例均为男性 ,年龄分别为… 相似文献
14.
随着心肌保护技术的发展、体外循环设备的不断改良等,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nventional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CABG)技术已相当成熟,但体外循环(CPB)本身导致的并发症如全身炎症反应等仍不可避免[1].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bypass grafting,OPCAB)避免了体外循环,减轻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为有体外循环高危因素或者不能耐受体外循环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治疗可能,成为现代微创冠脉外科的重要术式[2,3].2000年3月至2006年3月,本院完成OPCAB216例,现就OPCAB手术方法和围术期处理等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术中的备体外循环。方法 2000年1月至2004年9月,603例计划实施OPCAB手术患者,体外循环采用“干备”和“湿备”2种方法。结果 603例患者中采用“湿备”23例,“干备”580例。术前临时改为体外循环下手术者“湿备”3例,“干备”19例,术中改为体外循环下手术“干备”1例。23例体外循环下手术患者无死亡。结论 “备体外”是OPCAB手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选择合适的“备体外”方法,有助于提高OPCAB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分析63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的临床应用及其优越性。方法:2001年8月~2005年1月不完全统计OPCABG 63例,评价手术相关资料及近期效果。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手术死亡,围术期严重心律失常1例(频发室早发展为室颤),经抢救恢复正常。1例出现乳糜胸。结论:OPCABG术后并发症少,在合并有体外循环高危因素的冠心病患者,其优势得到更好体现;需麻醉师的密切配合,并对其技术有更高要求,尤其是显露左回旋支时,麻醉师须密切观察心率、心律、血压的变化?但其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ing,OPCAB)后低氧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OPCAB术后低氧血症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3月-2012年8月208例OPCAB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OPCAB术后是否出现低氧血症将患者分为低氧血症组和非低氧血症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探讨OPCAB术后低氧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208例中61例符合OPCAB术后低氧血症标准,低氧血症发生率为29.3%。单因素分析显示低氧血症组和非低氧血症组比较:年龄、体质量指数、既往吸烟史、心功能(NYHA)III~IV级、三支病变、心脏射血分数(ejectionfraction,EF)〈30%、心源性休克、急诊手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体质量指数、既往吸烟史、心功能(NYHA)Ⅲ~IV级、三支病变、EF〈30%、急诊手术为OPCAB术后发生低氧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OPCAB术后低氧血症的发生与年龄、体质量指数、既往吸烟史、心功能fNYHA)III~IV级、三支病变、EF〈30%、急诊手术等多个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治疗经验。方法我院2000年1月~2006年1月行180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共完成旁路血管563支,平均(3.1±0.8)支。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手术方法、手术结果。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1例患者行二次开胸止血外,无围术期心肌梗死、呼吸衰竭、肝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心绞痛缓解,心功能改善,均顺利出院。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少,正确掌握手术适应症、手术技巧、围手术期处理,保证吻合口质量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合理应用等一系列措施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分析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冠心病外科的治疗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总结我院1999年6月~2006年12月共完成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56例,男182例,女74例,年龄37~75岁。占同期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87.5%。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69例,稳定型心绞痛162例,混合型25例。结果全组256例平均搭桥血管数(3.18±1.70)支/例,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10.20±2.10)h,术后住院时间(11.00±1.60)d,术后(15d内)死亡3例,近、中期随访180例心绞痛症状缓解或消失,死亡2例,1例仍有心绞痛症状。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由于避免了体外循环,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低,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钟白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2):204-205
目的探讨常温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的麻醉管理办法。方法 87例冠心病患者在以舒芬太尼、七氟醚为主的静吸复合麻醉下行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中心率控制于50~70次/min,平均动脉压大于60mmHg。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1例改用体外循环,术后ICU呼吸机辅助时间(4.5±0.7)h。结论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麻醉的重点是维持围术期心肌氧供需平衡,以舒芬太尼、七氟醚为主的静吸复合麻醉,术中辅以适当的血管活性药物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