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在诊断鉴别克罗恩病(CD)与肠结核(ITB)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8年2月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确诊为克罗恩病(n=62)与肠结核(n=47)患者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资料,分析比较两种疾病之间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种疾病病变累及部位、多节段跳跃性病灶、肠壁增厚方式、肠壁增强方式、肠系膜淋巴结增大、肠系膜改变、"梳状征"、肠腔脓肿或瘘管形成及腹腔积液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TB最常发生于回盲部(78.72%),明显高于回盲部CD发生率(46.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多节段跳跃性病灶、肠壁非对称性增厚、肠壁均匀强化、肠壁分层或不均匀强化、肠系膜纤维脂肪增生、"梳状征"、腹腔积液、肠腔脓肿或瘘管形成均较ITB多见(P<0.05);ITB肠壁对称性增生、肠系膜淋巴结均匀强化、淋巴结环形强化、肠系膜血管增生均较CD多见(P<0.05);CD肠壁厚度及肠周淋巴结短径均较ITB高(P<0.05),CD肠壁及腹水强化程度均较ITB低(P<0.05)。结论CD与ITB的CT影像表现各具一定特点,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对CD与ITB之间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与肠结核(intestinal tuberculosis, ITB)的CT表现,为两者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109例CD和43例ITB的CT资料,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比较CD和ITB患者的CT征象间定性及定量结果的差异。结果:CD多累及回肠,呈多节段分布,病变肠壁表现为不对称性增厚,病变肠管的肠系膜对侧可表现为假憩室,淋巴结多表现为均匀强化,肠系膜血管增生,纤维脂肪增生,并发瘘管;ITB好发于回盲部,病变肠管表现为对称性增厚,淋巴结可表现为钙化及中心坏死,腹膜可发生增厚及腹水。肠壁的不对称性增厚、假性憩室及瘘管对CD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34.9%/100.0%,26.6%/100.0%及13.8%/100.0%;淋巴结钙化、坏死及腹膜增厚对ITB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3%/100.0%、7.0%/100.0%及18.6%/100.0%。结论:CTE能显示肠壁,肠周及并发症等情况,有助于CD和ITB的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结肠受累克罗恩病(CD)的临床、内镜、病理及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特征,探讨MSCTE在CD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结肠受累CD住院患者71例,选取同期28例肠结核(ITB)患者的临床、内镜、病理及MSCTE资料作为对照,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筛选诊断CD的相关特征。结果 CD组腹泻及肛周病变发生率、CRP升高比例均高于ITB组;肠外结核史、PPD强阳性及T-SPOT阳性率低于ITB组(P<0.05)。结肠镜特征分析显示CD组病变≥4个肠段和纵形溃疡高于ITB组,环形溃疡低于ITB组(P<0.05)。病理学特征分析显示两组非干酪样肉芽肿、裂隙样溃疡、隐窝脓肿及干酪样肉芽肿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E特征单因素分析显示CD组肠壁分层强化、肠系膜侧管壁增厚及梳状征较ITB组多见,腹腔淋巴结钙化或中心性坏死较ITB组少见(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肠系膜侧管壁增厚(OR=5.140,95%CI:1.053~25.087)是CD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CD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诊断价值有限,综合判断时难以满足临床诊断需求,MSCTE的应用有助于提高CD的临床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克罗恩病(CD)及肠结核(ITB)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与比较,旨在为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116例CD患者及23例ITB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组患者发病年龄小于ITB组(P<0.05),发病至确诊的时间明显长于ITB组(P<0.05).CD和ITB的临床表现有很多相似之处,但CD患者便血发生率明显高于ITB患者(P<0.05),而发热的发生率则明显低于ITB患者(P泸<0.05).CD及ITB患者病变部位相似,常累及回盲部及小肠,但是ITB患者回盲部受累的比例更高(P<0.05),CD可以累及全消化道任何部位.肠镜下见到裂隙状、纵形溃疡、鹅卵石样改变呈节段性分布有助于CD的诊断.肠镜活检及手术病理显示CD中全层炎、淋巴组织增生均比ITB多(P<0.05),而抗酸杆菌阳性及干酪样坏死仅见于ITB(P<0.01).结论 CD与ITB的鉴别需要结合临床、内镜、及影像学等综合判断,肠镜活检及手术标本的病理对鉴别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检查确诊的39例克罗恩病(CD)与24例肠结核(ITB)患者的临床、内镜及CT特点。结果显示,CD组腹泻、便血、肛周疾病、肠梗阻等明显高于ITB组(P〈0.05或0.01);ITB组发热、盗汗症状及伴肺结核、腹水发生率明显高于CD组(均P〈0.01)。内镜下CD患者纵形溃疡、鹅卵石征、肠腔狭窄表现均较ITB组多见(P〈0.05或0.01),而ITB的环形溃疡、鼠咬状溃疡较CD组多见(P〈0.05或0.01)。CT下CD组肠壁分层状增厚、肠壁内积气、肠壁脂肪征、肠腔狭窄、腹腔脓肿表现均较ITB组多见(P〈0.05或0.01),而ITB肠壁单层状增厚、中空淋巴结较CD组多见(P〈0.01);ITB组肠壁增厚、强化及淋巴结肿大的程度多均高于CD组(均P〈0.01)。提示CD与ITB各有其临床特点,结合内镜及CT下表现特点有助于二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结核分枝杆菌聚合酶链反应(TB-PCR)技术检测肠结核(ITB)与克罗恩病(CD)患者肠黏膜组织中的结核分枝杆菌DNA(MTB-DNA),探讨TB-PCR检测在ITB与CD鉴别诊断中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的肠结核患者49例(ITB组)和克罗恩病患者121例(CD组),采用TB-PCR技术检测2组患者肠黏膜组织的结核分枝杆菌DNA(MTB-DNA)高度重复的IS611O序列,比较2组TB-PCR的阳性率,同时分析具有各种特异性临床特征的ITB患者TB-PCR的阳性率情况。结果 ITB组TB-PCR阳性率为28.6%,CD组为5.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肺结核、肉芽肿性炎、环形溃疡、腹盆腔肠系膜钙化的ITB患者TB-PCR阳性率较高。TB-PCR检测在2组鉴别诊断中的敏感性为28.6%,明显高于抗酸染色(12.2%)和病理表现干酪样坏死(0.0%),且其特异性为94.2%,阳性预测值为66.7%,阴性预测值为76.5%。结论 TB-PCR是ITB有效的检测手段,可用于临床工作中ITB与CD的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ulti-slice CT enterography,MSCTE)对肠管克罗恩病(Crohn’s diease,C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8例临床疑似CD患者进行MSCTE检查,对照肠镜、病理结果,计算其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并分析CD的影像学表现,包括发生部位、肠壁增厚程度、强化程度及增强特点、肠腔狭窄程度、并发症及周围脏器受累情况。结果 MSCTE诊断CD的敏感性为89.2%,特异性为36.4%。CD最常见发生部分为末端回肠(81.1%)。影像学表现为:肠壁环形增厚(89.2%),黏膜明显强化(97.3%),黏膜面毛糙,肠壁分层状强化(88.9%),肠腔节段性中-重度狭窄(86.7%)。并发症包括肠梗阻、肠系膜淋巴结增生、梳征(肠系膜血管增粗)、肠瘘。结论 MSCTE是CD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在CD的诊断、活动性判断及肠外并发症的显示中具有重要意义,结合肠镜、病理结果,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肠结核(intestinal tuberculosis,ITB)鉴别诊断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住院确诊的55例CD和35例ITB患者临床资料,应用Lee评分方法评估CD与ITB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血便与肛周疾病在CD常见(P<0.05),发热、盗汗、腹胀、合并肺结核、腹水、PPD皮试强阳性在ITB常见(P<0.05);CD内镜下见纵行溃疡、鹅卵石征、病灶常>4节段者明显多于ITB(P<0.05),而ITB内镜下更常见回盲瓣哆开、病灶常<4节段(P<0.05).内镜活检标本对二者鉴别价值有限,手术标本透壁性全层炎、裂隙状溃疡、粘膜下层增宽在CD中更常见(P<0.05),CD微肉芽肿检出率更高(P<0.05),干酪样肉芽肿则只存在于ITB中(P<0.05),肉芽肿位置于粘膜下层和浆膜层肉芽肿更常见于ITB(P<0.05),肉芽肿数目ITB高于CD(P<0.05);应用Lee评分系统分别对CD组及ITB组进行评分,CD组>0分者为42%,ITB组<0分者为88%(P<0.05).结论 CD与ITB的鉴别诊断需要综合临床、内镜、病理与Lee评分方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诊断性抗结核治疗在鉴别肠道克罗恩病(CD)与肠结核(ITB)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4年来(2009年1月至2013年10月)因肠道病变诊断不明,接受2~3个月诊断性抗结核治疗,最后确诊为CD或ITB患者的临床及内镜检查资料;以最终的综合诊断为标准,对诊断性抗结核治疗在鉴别CD和ITB中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评估。结果研究共纳入64例患者,其中肠结核33例,克罗恩病31例。在最终确诊为肠结核的患者中,31例患者经诊断性抗结核治疗后,其临床及内镜表现明显改善,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明显下降(P<0.05),血红蛋白(HGB)明显上升(P<0.05)。相反,在最终确诊为克罗恩病的患者中,只有3例患者临床症状及内镜表现有一定改善。克罗恩病患者的克罗恩病疾病活动指数(CDAI)评分在诊断性抗结核治疗的前后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诊断性抗结核治疗在鉴别CD和ITB中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19%、93.94%、90.32%。结论诊断性抗结核治疗有助于CD和ITB的鉴别诊断,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肠结核(ITB)组和克罗恩病(CD)组的临床表现、内镜检查、病理切片等差异,力求做到准确诊断肠结核和克罗恩病。方法将该院确诊为肠结核的46例和克罗恩病的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分析对象,观察肠镜下的表现及病理表现。结果两组在黏膜水肿、糜烂、肠腔狭窄、节段性改变比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鹅卵石状变化方面,ITB组(0.0%,0/30)明显低于CD组(20.67%。19/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肠部炎症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ITB组与CD组的裂隙状溃疡比例分别为(0.0%,0/30)和(30.43%,28/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TB与CD在病理和内镜表现相似,差异较小且容易发生误诊。因此,要将临床表现、内镜检查等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力求减少误诊机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结核杆菌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在克罗恩病和肠结核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北京大学深圳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35例克罗恩病和37例肠结核患者进行T-spot.TB、糖类抗原125(CA125)测定,比较两种检测方法检测克罗恩病和肠结核的阳性率,并比较T-spot.TB和血CA125对克罗恩病和肠结核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肠结核组T-spot.TB、血CA125检测阳性率分别为91.9%(34/37)和78.4%(29/38),均显著高于克罗恩病组的8.6%(3/37)和21.6%(9/38)(P<0.05),T-spot.TB鉴别克罗恩病和肠结核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9%、91.4%、91.7%、91.9%和91.4%,均高于血CA125检测。结论 T-spot.TB方便快捷,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在克罗恩病和肠结核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伪膜性结肠炎(Pse-udomembranous Colitis,PMC)的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肠镜、实验室检查证实的伪膜性肠炎的CT表现。结果 7例累及全结肠,3例累及部分结肠;10例均出现结肠壁水肿增厚和肠周渗出;2例出现手风琴征,7例出现靶征,5例出现腹水;1例出现肠周血管钙化。结论伪膜性结肠炎的CT表现有一定特异性,结合临床有助于此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肠结核(ITB)与克罗恩病(CD)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探讨结核杆菌特异性T细胞检测(QFT-GIT)在ITB与CD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2月~2012年2月在浙江省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明确诊断为ITB(ITB组,n=30)或CD(CD组,n=20)的患者50例。分别行结核菌素皮试(TST)及QFT-GIT检测,同时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内镜表现、病理学特征。结果①两组在充血水肿、糜烂、节段性改变、肠腔狭窄、息肉增生比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ITB组裂隙状溃疡、鹅卵石样变比例[0.0%(0/30)、0.0%(0/30)]低于CD组[30.0%(6/20)、15.0%(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肠全壁炎症、淋巴细胞聚集、非干酪性肉芽肿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ITB组裂隙状溃疡[0.0%(0/30)]、隐窝脓肿[0.0%(0/30)]比例低于CD组[25.0%(5/20)、15.0%(3/20)],ITB组干酪性肉芽肿比例[23.3%(7/30)]高于CD组[0.0%(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QFT-GIT敏感性优于TST(83.3%比46.7%),特异性优于TST(95.0%比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TB与CD的内镜及病理表现相似,差异较少且不常见,易出现误诊。QFT-GIT敏感性好特异性高,有助于提高肠结核检出率,可作为临床鉴别ITB与CD的重要辅助诊断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粪石性肠梗阻的多排螺旋CT(MDCT)表现,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对30例诊断为粪石性肠梗阻的64排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64排螺旋CT对粪石性肠梗阻的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正确率分别为100%(30/30)及90%(27/30);粪石表现为类圆柱形或椭圆柱形相对低密度灶,CT值在60 Hu左右,增强扫描没有强化;内部密度不均,呈筛状结构、"气泡征"、"液气征"。延迟增强扫描粪石与肠壁间有充盈造影剂的微小间隙。结论:64排螺旋CT结合三维重建对粪石性肠梗阻的定性、定位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在不典型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56例不典型急性阑尾炎患者CT影像、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6例中,男20例,女36例,年龄17~88岁,平均(51.5±15.7)岁。发病时间1 h~7 d。螺旋CT均显示阑尾图像。CT影像表现为阑尾水肿增粗、管壁增厚33例,其中23例伴有阑尾周围渗出、积液。9例阑尾周围脓肿,5例阑尾腔内发现肠石。15例发现回盲部肠壁增厚,2例发现升结肠肿物。5例显示正常阑尾影像,其中2例发现右附件肿物,2例小肠节段性肠壁增厚,1例肠系膜淋巴结肿大。CT扫描结合临床诊断急性阑尾炎51例,行手术治疗47例,均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5例排除阑尾炎。结论多排螺旋CT阑尾影像特征对不典型急性阑尾炎诊断和治疗选择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多层螺旋CT对肠道Crohn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于肠道Crohn病(CD)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在新乐市社会保险职工医院住院治疗的16例肠道Crohn病患者的MSCT资料,总结CD的发病部位、MSCT征象,分析CD并发症及肠外器官改变情况。结果 16例患者中,单纯小肠发病者5例(31.3%),小肠和结肠均发病者10例(62.6%),单纯结肠发病者1例(6.1%);12例为多节段性发病;16例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环状肠壁增厚,6例有偏心性增厚;增强扫描,7例患者肠壁呈多层状强化,6例呈双层状强化,3例为单层均一强化。肠系膜密度增高、边缘不清,并可见纤维条索影11例;系膜血管增多、扩张、扭曲及梳样征8例;合并窦道和脓肿形成者1例,不全梗阻2例;肠腔外病变有胆结石2例,肾结石1例,骶髂关节炎3例,肛周脓肿1例。结论 MSCT能够清晰显示CD患者肠壁增厚的程度、肠管分层以及强化情况,明确诊断肠系膜及肠管外病变情况,MSCT对于CD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