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枢性眩晕患者的92例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技术观察中枢性眩晕患者脑血管的形态变化,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临床拟诊为中枢性眩晕的92例患者,全部进行全脑血管DSA检查,并分析血管结构异常的类型、比例及分布(好发部位以及受累血管数目).结果:中枢性眩晕患者92例,病变137侧,其中前循环(颈动脉系统)病变15侧(10.95%);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122侧(89.05%),累及两条或两条以上血管的共31例(33.70%),以椎动脉合并其他血管狭窄最为常见.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中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39侧(28.47%),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13侧(9.49%),后循环变异59侧(43.06%).结论:后循环狭窄和变异可能是中老年人中枢性眩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椎动脉彩超检测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已确诊的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椎动脉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检出异常47例,占78.33%;单侧血管病变39例,占82.97%,双侧病变8例,占17.02%.其中检出血流频谱异常者34例,占72.34%;局部斑块导致狭窄者2例,占4.26%;检出椎动脉走行迂曲6例(12.77%),单侧闭塞1例(2.12%),发育异常4例(8.51%).显示椎动脉彩超检测椎动脉病变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结论 椎动脉彩超检测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脑梗死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CI)患者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特点.方法:对214例CI患者采用MSCT血管成像检查,观察其颈内动脉及分支血管、椎基底动脉及分支血管,分析动脉的形态、狭窄程度及斑块特点.结果:本组颈内动脉系统闭塞或狭窄以颈内动脉起始部为主,其发生率为74.3%;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或狭窄以椎动脉起始部及锁骨...  相似文献   

4.
    
延晓勇  杨兴亮  崔胜宏 《安徽医学》2013,34(9):1389-1391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经临床及影像检查确诊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36例患者,全部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MRA检查,对MRA、DSA对后循环血管异常的显示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MRA检查显示左椎动脉狭窄11例,左椎动脉起始变异3例,左椎动脉迂曲5例。右椎动脉狭窄8,右椎动脉迂曲2例,基底动脉狭窄2例,大脑后动脉狭窄5例,MRA检查血管后循环血管异常率与DSA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A可良好显示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走行情况,异常血管检出率与DSA无显著差异,可为诊断、治疗提供有效支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迂曲及迂曲程度与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5例行头颅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ic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检查的后循环缺血患者(PCI组)和108名无前后循环缺血临床表现的正常人。在VR图像上观察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是否有迂曲,并分别测量每个迂曲的角度。根据迂曲数量和迂曲角度对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迂曲程度行迂曲评级。椎-基底动脉迂曲程度与PCI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对照组和PCI组的左右侧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迂曲的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χ2=66.860,P=0.000;χ2=43.457,P=0.000;χ2=19.203,P=0.000)。(2)PCI组,左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迂曲程度≥Ⅲ级者显著高于对照组(χ2=91.115,P=0.000;χ2=86.620,P=0.000;χ2=43.371,P=0.000)。(3)椎动脉颅内段走行迂曲与PCI相关(r=0.49,P=0.000);椎动脉颅内段迂曲程度≥Ⅲ级与PCI中等强度相关(r=0.65,P=0.000)。基底动脉走行迂曲与PCI相关(r=0.25,P=0.000);基底动脉颅内段迂曲程度≥Ⅲ级与PCI相关(r=0.37,P=0.000)。结论: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走行迂曲可能引起PCI,尤其是当椎动脉迂曲程度达到Ⅲ级以上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颅内外血管病变.方法 对45例患者进行头颈64排CT血管造影(CTA)及经颅多普勒(TCD)和颈动脉彩超检查,观察其异常情况.结果 CTA检查45例TIA患者中40.例颅内外共116支动脉狭窄或闭塞,总异常率为88.9%,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61.1%高于颅外动脉38.9%,颅外动脉狭窄中以颈内动脉(ICA)颅外段狭窄最多44.4%,颅内动脉狭窄中以ICA颅内段狭窄最多32.3%,频发(发作频率≥2/d)及短时程(发作持续时间在1h以内)患者重度狭窄及闭塞发生率(74.2%)高于非频发组及长时程(发作持续时间≥1 h),均P<0.05.有统计学意义;TCD异常75.6%,占CTA异常的94.4%,TCD血流速度增快85支,较CTA65支多;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16例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共35支动脉狭窄或闭塞,其中椎动脉狭窄或闭塞7支.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检出率低于CTA,对椎动脉的狭窄或闭塞检出率远低于CTA.结论 TIA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及斑块发生率高,CTA检查显示动脉狭窄或闭塞异常率为88.9%,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高于颅外动脉,频发及短时程患者重度狭窄及闭塞发生率高于非频发组,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变异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因的相关性。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50例患者和同期在我院体检的50例健康受试者分别编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均行CT血管造影,以评估椎-基底动脉的变异。结果观察组50例患者中17例有椎基底动脉变异,其中包括:椎动脉迂曲6支,先天性一侧发育细小4支,先天性双侧发育细小2支,椎动脉窗2支,基底动脉窗1支,基底动脉起源异常2支。50例对照组受试者中有2例基底动脉迂曲2支。两组受试者的暴露率有统计学差异(χ~2=27.77,P0.001)。基底动脉系统异常是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独立风险因素(OR=20)。结论椎-基底动脉系统变异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因存在一定的相关性。CTA可以通过显示椎-基底动脉的解剖关系,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提供诊断和预测。  相似文献   

8.
魏涛  张青山  张佳青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9):1955-1956
目的:探讨彩超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用惠普HP8500彩超检测6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动脉指数、血管结构及走行,并与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患病组血流速度(Vm)减慢、阻力指数(RI)增高、血管内径缩小(与对照组比较P<0.01),30.0%血管迂曲走向异常.结论:二维超声、脉冲多普勒及彩色像相结合技术为临床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提供有价值的客观指标,是一种可靠的无创检查方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多由椎动脉狭窄所致.  相似文献   

9.
赵东亚 《医学综述》2011,17(12):1835-1837
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症状之一,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减少是眩晕发生的常见原因之一。而椎动脉优势可产生不对称的血流模式,对血管壁产生不对称的机械作用力,从而加重血管动脉粥样硬化,促使血管狭窄,影响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流动力学,使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液供应减少,导致眩晕的发生。现就椎动脉优势与眩晕关系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2003年4月至2004年6月,对28例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28例患者,18例为优势侧椎动脉狭窄,4例为双侧椎动脉狭窄,3例为一侧椎动脉狭窄、对侧椎动脉闭塞,1例为串联狭窄,2例为基底动脉狭窄.狭窄段位于椎动脉开口9例,位于颈部椎动脉2例,位于颅内段17例.Mori A型病变24例,B型病变3例,C型病变1例.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前28例平均狭窄率为81.3%,术后残余狭窄率均<10%.所有病例在围手术期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本组随访17例患者,时间为6个月,Malek评分为1分者15例,2分者2例.其中3例经DSA脑血管造影复查均未见支架内再狭窄.结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预防椎基底动脉系统卒中的安全和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姚丽  张宏  李涛  吴海琴 《中华全科医学》2019,17(11):1809-1811
目的 分析血管源性眩晕患者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结果及相关危险因素,提高眩晕患者血管因素的认识。 方法 选择2017年3月—2018年10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行脑DSA的血管源性眩晕患者148例,分为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组(42例)及非VBD组(106例),分析血管源性眩晕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与VBD之间的关系。 结果 148例患者平均年龄(59.43±13.02)岁,其中男性78例(52.7%),基底动脉狭窄者(>50%)18例(12.2%),VBD者42例(28.4%)。性别、高血压及椎动脉优势在VBD组及非VB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尿酸血症、吸烟、饮酒、眩晕病史及椎基底动脉狭窄在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椎动脉优势是VBD的独立危险因素(OR=4.326,P=0.001)。VBD组眩晕残障程度评分量表(DHI)评分为(81.14±9.42)分,非VBD组DHI评分为(69.25±8.57)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53,P<0.001)。 结论 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VBD不再是一种少见的血管病变,其可能与血管源性眩晕的发生密切相关。眩晕合并VBD的患者眩晕程度更重,残障程度更高。椎动脉优势可能是VB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①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病人血管结构异常的影像学特点、分型及临床意义。②方法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病人进行DSA或MRA检查,对发现的33例血管异常者进行系统分析,并将其尝试性地进行分型。③结果将椎-基底动脉结构异常分为锁骨下动脉型、椎动脉型、基底动脉型和大脑后动脉型4个类型,每型又分为2~5个亚型。椎动脉型是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病人血管结构异常的主要类型,占60.53%,其次为基底动脉型、锁骨下动脉型和大脑后动脉型。④结论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有其血管结构异常的发病基础。椎动脉血管结构异常是最常见的导致椎-基底动脉缺血的血管性病因。血管结构异常因其成因、年龄等因素影响表现出不同的病变类型;将异常的血管进行分型,有助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3.
周旭东  张力明  方宁静 《中国现代医生》2013,(14):101-103,F0003
目的探讨脑桥梗死部位与基底动脉狭窄、弯曲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发析2009年1月~2012年10月在本院神经科住院治疗新鲜脑桥梗死患者118例及前循环脑梗死105例(所有病例有头颅MRI及颅内外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将脑桥梗死组设为A组:梗死位于脑桥中线一侧;B组:梗死部位位于脑桥中线两侧。脑桥梗死两组与基底动脉狭窄、弯曲作相关性统计分析。同时比较脑桥梗死组与前循环脑梗死组的基底动脉狭窄、弯曲发生率。结果118例脑桥梗死中A组78例:基底动脉狭窄6例(7.69%),基底动脉2级弯曲60例(76.92%);B组40例: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40例(100%),基底动脉2级弯曲32例(80%)。105例前循环脑梗死组中基底动脉狭窄5例(4.76%);基底动脉2级以上弯曲15例(14.29%)。①脑桥梗死A、B两组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χ^2=94.72,P=0.00)。脑桥梗死A、B两组基底动脉弯曲度无明显差异(χ^2=0.146,P=0.703)。(参脑桥梗死组与前循环梗死组的基底动脉狭窄、弯曲比较有明显差异(χ^2=38.27、90.27,P=0.00、0.00)。结论脑桥梗死部位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弯曲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自拟定眩汤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80例确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眩晕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西比灵、眩晕停加用定眩汤口服,对照组应用西比灵、眩晕停口服,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椎一基底动脉血液平均流速。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7.50%,对照组为72.5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疗效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椎动脉优势与基底动脉弯曲的关系对两者连接处脑梗死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10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对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梗死灶情况、椎动脉优势以及基底动脉弯曲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92.66%(101/109)的患者表现为一侧椎动脉直径大于另一侧。68.81%(75/109)的患者椎动脉优势位于左侧。74.31%(81/109)的患者有基底动脉弯曲。随着椎动脉直径差异级别的增高,患高血压痛、中重度基底动脉弯曲的比例显著增高,且右侧椎动脉直径显著减小(P〈0.05)。3级椎动脉直径差异的患者大多有高血压病(88.89%)以及中重度基底动脉弯曲(75.00%)。单因素分析显示,老年、患有高血压病以及椎动脉直径差异是中重度基底动脉弯曲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椎动脉直径差异为中重度基底动脉弯曲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重度基底动脉弯曲的独立危险因素是椎动脉直径差异,两者的存在促进了相应部位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寰椎后弓椎动脉沟环与颈性眩晕的关系。方法通过收集广东省东莞市塘厦医院2008-08~2009-09 800例颈椎摄片中,选出发现有寰椎后弓椎动脉沟环的63例颈椎平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3例患者中,椎动脉沟环合并颈椎退行性变者21例(33.3%)。Ⅰ型36例,占57.1%;Ⅱ型14例,占22.2%,其中Ⅱa型5例,Ⅱb型9例;Ⅲ型13例,占20.6%。结论寰椎后弓椎动脉沟环的存在,在头颈部的旋转或屈伸运动时,可引起椎动脉痉挛或狭窄,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从而出现间歇性眩晕有密切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Apollo球囊扩张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重度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脑血管病中心2011年11月~2012年5月收治的42例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70%)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应用Apollo球囊扩张支架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其中狭窄位于基底动脉17例,颅内椎动脉25例。结果本组41例成功置入支架,1例因支架无法到位而未能完成手术,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7.6%(41/42)。术后30 d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9%(2/41),其中,卒中率为2.4%(1/4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为2.4%(1/41),无死亡病例。对41例手术成功患者临床随访2~8个月,效果良好,无新发卒中及TIA发作病例。结论应用Apollo球囊扩张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重度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