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护理因素对剖宫产切口感染的影响.方法 将128例孕妇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行剖宫产常规护理和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干预,同时记录产妇进入手术室前血压上升及脉搏加快的例数,对照组行剖宫产常规护理.结果 实验组血压上升发生率、脉搏加快发生率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感染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干预可以缓解剖宫产产妇的紧张情绪,有助于产妇心理放松,稳定产妇血压和心率,使手术进行顺利,缩短手术时间,对降低术后切口感染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例需行剖宫产术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对照组实施单纯硬膜外麻醉.记录两组产妇术中情况,对新生儿进行Apgar评分,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手术时间和胎儿娩出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术效果好,其麻醉平面容易控制,有较好镇痛效果,缩短手术及胎儿娩出时间,提高手术安全度,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并研究有针对性的护理对于降低剖宫产患者手术以后的寒颤情况的效果。方法本研究选择的所有研究对象均为我院收治的剖宫产的患者,所有研究对象的入院时间为2016年4月至2017年8月,本研究选择39例作为对照组,对于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进行干预,同时选择39例作为观察组,观察组选择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进行干预。护理干预结束以后评价两组研究对象出现术后寒颤的发生率,并且进行比较。结果评价本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术后寒颤的发生率,观察组术后寒颤的发生率比对照组更低,两组经过统计学软件检验,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对于剖宫产手术的产妇配合有针对性的护理可有效降低剖宫产术后寒颤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干预在剖腹产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间进行剖腹产手术的产妇106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术中实施常规产科手术室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整体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后低体温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对围产期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等均短于对照组,术后48h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产妇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66%;明显低于对照组26.4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正常率90.57%,明显高于对照组75.4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围产期护理满意度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79.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整体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产妇术中低体温现象,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缩短剖宫产产妇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患者对整体护理的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术后尿潴留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行剖宫产分娩的11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及随机数字表法将110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n=55例)和观察组(n=55例),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观察组施以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产妇的首次排尿时间、首次排尿量及尿潴留发生率。结果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患者首次排尿平均用时明显比对照组产妇短,剖宫产术后并发尿潴留发生率明显降低,结果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行剖宫产术后产妇中施以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术后尿潴留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选择剖宫产术的孕足月产妇18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剖宫产术后常规传统护理方式进行护理,护理干预组采用术后体位和下肢活动相结合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产妇术后10 d内下肢肿胀及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率.结果 护理干预组产妇下肢肿胀及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8.25、5.40,均P<0.01).对照组发生肺栓塞2例,护理干预组未发生肺栓塞.两组产妇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 采用术后体位和下肢活动相结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中国医药科学》2019,(22):150-153
目的观察品管圈活动对腹腔镜宫颈癌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实施腹腔镜宫颈癌患者7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品管圈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躁动(2.85%)、寒颤(5.71%)、低体温(2.85%)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0%、22.85%、20.00%,观察组满意度为97.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手术开始30、60、90min及手术完成体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护理人员协调沟通能力、参与管理能力、执行力、工作热情能力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腹腔镜宫颈癌患者治疗中实施品管圈护理,可提升患者满意度,改善麻醉苏醒质量,降低术中低体温,提升护理人员工作能力,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极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术中应用综合保温措施预防剖宫产产妇术中体温过低、寒战的效果.方法 将16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保温组和对照组各80例.保温组采用综合保温措施,对照组采用术中常规护理.比较两组产妇在入室时、麻醉后、切开皮肤时、胎儿娩出后、手术结束时体温的变化及寒战发生率.结果 保温组产妇在整个手术期体温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术中及术后体温逐渐下降,与入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寒战发生率:对照组60%,保温组20%.结论 术中采用综合保温措施,可有效地预防剖宫产产妇体温过低、寒战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循证护理在剖宫产手术麻醉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2009年5月~2012年4月在本院行剖宫产手术产妇1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产妇均行腰硬联合麻醉,并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其中干预组运用循证护理方法进行麻醉护理配合,对照组按手术室常规方法实施护理,观察两组产妇各项指标.结果 干预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SHS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Apgar评分>7分新生儿比例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剖宫产手术中对行腰硬联合麻醉产妇进行循证护理可提高新生儿质量,降低产妇并发症发生率和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依托咪酯诱导全身麻醉在剖宫产术中对产妇及婴儿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至我院产科行剖宫产手术采用全身麻醉80例足月产妇作为观察对象,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观察组静脉注射诱导量依托咪酯,对照组静脉注射诱导量丙泊酚,观察对比两组术后1h血流动力学、苏醒时间、不良反应以及两组新生儿不同时间点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HR、恶心呕吐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SAP、DAP及苏醒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1min、2min Apga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新生儿5min、10min Apgar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依托咪酯诱导全身麻醉用于剖宫产术,能够减少对新生儿的影响,缩短术后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血透室内部10名护士自愿组成一个“圈”,确立“降低血液透析患者静动脉内瘘皮下血肿发生率”为活动主题,对活动前后血透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并制订和落实整改措施。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发生率显著低于活动前(P〈0.05);各位成员的团队精神、专业知识、人际关系、护理品质意识与脑力开发等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发生率,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陈秋燃  王秀秀  胡雪  刘鑫 《中国药事》2018,32(12):1720-1726
目的:运用品管圈活动降低我院急诊不合理处方发生率,促进急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方法:按照品管圈十大步骤及七大手法开展活动,分别调取我院2016年8月至9月(活动前)和2016年12月至2017年1月(活动后)的急诊处方,对处方进行点评,通过所得数据对此次活动进行效果确认。结果:急诊不合理处方发生率由活动前的46.28%降低至改善后的15.17%。结论:通过开展此次活动,再次印证了品管圈是推动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有效管理工具,在降低急诊不合理处方发生率方面效果显著,提升了药学服务质量,体现了药师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不同穿刺部位对腰椎-硬膜外腔阻滞联合麻醉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比较不同穿刺部位对腰椎-硬膜外腔阻滞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110例ASA分级Ⅰ~Ⅱ级的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Ⅰ组和Ⅱ组各55例),Ⅰ组腰椎穿刺点为L2-3间隙;Ⅱ组腰椎穿刺点为L3-4间隙,两组均在腰椎-硬膜外腔阻滞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术,比较两组麻醉起效时间、新生儿出生后1 min 的Apgar评分、麻醉前后的平均动脉血压(MAP)变化、心率、需调整手术床位的例数、手术开始时的麻醉平面、需要硬膜外腔追加用药的例数、麻醉期间低血压及呼吸困难发生率、术中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产妇、新生儿均未发生并发症.麻醉前后15 min MAP、心率、起效时间及1min新生儿Apgar评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Ⅱ组需要调整手术床位的例数(18例)、硬膜外用药的例数(7例)明显高于I组(2例、1例,x2=14.7、11.5,均P<0.01);Ⅱ组发生恶心、呼吸困难及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发生率(16.4%、20.0%、1.8%)明显低于Ⅰ组(38.2%、47.3%、25.5%,x2=12.5、14.8、18.4,均P<0.01).结论 在剖宫产手术中,腰椎-硬膜外腔阻滞联合麻醉选择L3-4穿刺,可降低麻醉引起的恶心、呕吐、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发生率,顺利完成剖宫产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在剖宫产腰硬联合阻滞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对患者进行分组并采用不同局部麻醉药物进行腰硬联合阻滞,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罗哌卡因组患者麻醉效果起效较慢,但麻醉持续总时间较长;罗哌卡因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较好,其术后至开始排尿时间、术后至可正常活动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较布比卡因组患者明显减少;两组新生儿情况对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保证新生儿质量相近的情况下,罗哌卡因用药更具有安全性,且麻醉效果维持时间更长,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术后更快进行排尿及运动,利于患者术后恢复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分析品质管理圈(QCC)模式在降低血液透析(HD)患者高钾血症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期间在东莞市第八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60例患者,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为QCC活动前(没有开展品管圈活动),2016年4月至10月为QCC活动后(开展品管圈活动),比较QCC活动前后患者高钾血症的发生率、急诊透析例次和严重高钾血症引起的病死率.结果 QCC活动后患者血清钾浓度为(5.04±0.95) mmol/L,明显低于QCC活动前的(5.54±1.32) mmol/L(t=3.374 6,P=0.009 6);QCC活动后高钾血症发生率为10.17%,明显低于QCC活动前的23.33%(x2=2.541 8,P<0.05),QCC活动后高钾血症急诊透析为0次,无患者因高钾血症而死亡,QCC活动后总满意度为100.00%,显著高于QCC活动前的80.00%(x2=13.123 4,P<0.05).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有效提高了护理满意度,降低了血液透析患者高钾血症的发生率,减少患者因高钾血症而急诊透析的例次,降低了心跳骤停的发生,为延长HD患者生命周期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探讨护理干预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分析进行护理干预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80例,随机抽样分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联合常规护理和特定的护理干预。整理分析患者顺产率、剖宫产率、低出生体质量儿出生率以及先兆子痫发病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分娩,观察组的剖宫产率、低出生体质量儿出生率以及先兆子痫发病率相对于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特定的护理干预,减轻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的先兆子痫、宫缩乏力等并发症的发生,利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的转归,提高母婴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氯芬酸对剖宫产术后患者肠道梗阻发生率影响。方法对象选取为60例行剖宫产的产妇,选自2016年1月~2018年2月期间,所有产妇按照1∶1比例平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将采用常规方式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在常规基础上,采用双氯芬酸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对比两组产妇肠道梗阻发生率、不良反应评分情况及疼痛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肠道梗阻发生率0.00%,明显低于对照组10.00%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TESS及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ESS及疼痛评分明显下降,且观察组TESS及疼痛评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行剖宫产的产妇,使用双氯芬酸治疗能减少肠道梗阻发生率,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品质圈活动,改进工作流程,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减少病房输液铃声,提高病人满意度。方法开展主题为“加强巡视,减少亮红灯次数”的品质圈活动,进行现状及原因分析,制订对策并实施,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结果活动前后比较,输液红灯由原来的每周534次降至126次,病人满意度由原来的90.5%上升至96%。结论品质圈活动增强了护士主动服务的意识,优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的效率,有效减少病房亮红灯次数,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连续硬膜外麻醉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产妇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于芦溪县妇幼保健院行剖宫产术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产妇4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在本院行剖宫产术的未携带乙型肝炎病毒产妇4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连续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麻醉起效时间、麻醉完善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麻醉效果优良率、麻醉起效时间、麻醉完善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连续硬膜外麻醉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产妇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良好,但可增加置管出血率及低血压、心率减慢等并发症发生率,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长期卧床老年鼻饲患者误吸中的效果.方法 成立品管圈小组、确定活动主题为降低长期卧床老年鼻饲患者误吸的发生率,通过现状调查与原因分析,按照80/20定律选定真因,通过头脑风暴法找出对策:自制并应用床头角度测量仪;辅导员做留置胃管置入长度相关护理新进展培训;圈长做鼻饲注食量、注食速度标准化讲座;提高床头抬高角度的精确性;提高护士置入胃管长度的正确性;提高护士宣教能力及患者家属(护工)的依从性.结果 根据误吸判断指标比较活动前后误吸的发生率,长期卧床老年鼻饲患者误吸的发生率由活动前77.0%降至21.1%.结论 品管圈活动不仅降低了长期卧床老年鼻饲患者误吸的发生率,还提高了圈员的工作积极性、团队意识、解决问题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