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预防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2002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女性乳腺癌患者312例。比较皮下引流管接持续高负压吸引组(A组)与持续低负压引流组(B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结果 A组160例患者拔管前合计引流量220~350ml,平均270ml。35例发生皮下积液,积液发生率为21.8%。同时伴皮瓣坏死5例。B组152例患者拔管前合计引流量160~250ml,平均180ml。17例发生皮下积液,积液发生率为11.2%。皮瓣坏死3例。B组与A组比较皮下积液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1)。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引流管接持续低负压吸引有助于减少皮下积液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持续中心负压吸引联合一次性负压引流器引流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3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20例,采用双管接中心负压吸引器联合一次性负压引流器引流。对照组110例,术后采用一次性负压引流器引流。比较2组皮下积液、皮瓣坏死例数及留置引流管时间。结果实验组皮下积液、皮瓣坏死例数及留置引流管时间均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持续中心负压吸引2~3 d后再联合一次性引流器,能明显降低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发生率,缩短置管时间,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和辅助治疗及时进行,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防治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将87例行乳癌根治术病人随机分组,分别采取皮瓣下引流加腋窝负压引流(实验组)和常规腋窝负压引流(对照组)两种不同的引流方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皮下积液的发生情况。结果示实验组患者发生皮下积液者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提示应用皮瓣下引流管方便、可靠,可有效的降低乳腺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术后皮下积液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1月204例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06例(改良组)行常规腋窝淋巴结清扫,并于术中行淋巴管结扎、皮瓣与胸壁固定,术后双根引流管负压引流,98例(对照组)行传统手术方法,即在常规腋窝淋巴结清扫后置引流管1根负压引流.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皮下积液发生情况.结果:改良组与对照组发生皮下积液分别为9例(8.5%)和21例(21.4%),改良组术后积液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 2=6.796,P<0.05).对发生皮下积液者,经穿刺抽液,调整引流管位置或重新置管等相应措施,均获得治愈.结论:改良手术方法可以降低乳腺癌患者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且未增加手术难度,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凝血酶治疗乳腺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08年7月至2013年7月期间收治的190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患者根据手术时间顺序交替分组研究,术后观察组术后3 d每天由引流管注入凝血酶,对照组仅行负压引流,统计2组术后72 h引流总量、拔管时间及拔管后皮下积液例数;对拔管后出现皮下积液患者根据拔管时间顺序交替分组,皮下积液观察组抽尽积液后采用凝血酶皮下积液腔注射并加压包扎处理,对照组仅行穿刺抽液并加压包扎处理,统计2组的皮下积液愈合时间。结果术后观察组术后72 h引流总量明显少于术后对照组(P〈0.001),拔管时间明显早于术后对照组(P〈0.001),拔管后皮下积液发生率明显低于术后对照组(P〈0.05),术后第2 d引流液颜色明显较术后对照组浅(P〈0.001)。皮下积液观察组皮下积液平均愈合时间在积液量少的患者中与皮下积液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或大量积液患者中皮下积液平均愈合时间较皮下积液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术后由引流管注入凝血酶可明显减少引流量并缩短拔管时间,降低皮下积液发生率,对中~大量术后皮下积液患者行凝血酶皮下积液腔内注射可促进愈合,缩短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中药对乳腺癌术后早期恢复的影响。方法:将5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中药治疗组26例术后第1d开始益气活血中药治疗,对照组28例常规治疗。对比观察术后胸骨旁引流管、腋下引流管的拔管时间及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术后胸骨旁引流管、腋下引流管的拔管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0.05),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乳癌术后早期运用益气活血通络中药,可减少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的发生率,缩短胸骨旁引流管及腋下引流管的拔管时间,有利于患者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制皮下引流管持续冲洗负压吸引预防腹部Ⅳ类切口感染的价值。 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和伽师县人民医院普外科行Ⅳ类切口开腹手术的22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关腹时放置自制皮下引流管,术后持续负压冲洗3 d后拔除;对照组采用传统不放置皮下引流管的关腹方法。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伤口恢复情况及围手术期临床资料。 结果试验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治疗费用、总治疗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腹腔液细菌培养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7,P=0.992),试验组的切口愈合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χ2=8.208,P=0.017),切口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8.206,P=0.00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是否放置皮下引流管(P=0.008)、原发疾病部位(P=0.004)、术前降钙素原水平(P=0.008)、合并糖尿病(P=0.006)是术后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论Ⅳ类切口手术放置自制皮下引流管持续冲洗和负压吸引,能有效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减少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可吸收止血海绵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减少引流液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0例可手术乳腺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手术方式均为改良根治术,对照组术后常规采取加压包扎持续负压引流,实验组则联合使用可吸收止血海绵填塞于腋顶区、腋静脉周围.分别观察患者术后第1、2天的引流液总量、两组患者拔管时间及皮下积液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术后前两天的总引流量平均为(150.70 ±39.20)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99.45±58.1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时间实验组为(4.38±0.71)d,对照组为(6.15±1.07)d(P<0.05);实验组2例术后发生皮下积液,对照组9例(P<0.05).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引流管持续负压引流联合应用可吸收止血海绵可减少术后引流量、缩短置管时间、减少皮下积液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物理治疗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预防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前瞻性收集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20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术后接受常规预防方法处理,干预组患者除常规接受预防方法外,于术后第2天开始使用空气压力泵联合微波理疗仪进行预防性物理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时的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的差异,并探讨上肢淋巴水肿的影响因素。结果最终干预组有99例患者纳入分析,对照组有96例患者纳入分析。(1)2组患者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时的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2.0%(2/99)比9.4%(9/96)]和术后1年时[5.1%(5/99)比17.7%(17/96)],干预组的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OR=1.45,P=0.008)、肿瘤位置(OR=1.72,P0.001)、TNM分期(OR=2.01,P=0.033)、腋窝阳性淋巴结数量(OR=1.15,P=0.005)及术后放疗(OR=1.23,P=0.016)均是乳腺癌根治术后发生上肢淋巴水肿的影响因素,年龄60岁,肿瘤位于外上及外下象限,TNM分期为Ⅲ期、腋窝阳性淋巴结数量5枚以及术后接受放疗者的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较高。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尽早对患者进行物理治疗可有效预防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对于具有上肢淋巴水肿高危发病因素的患者应该尽早进行预防性物理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对乳腺癌患者的有效性及引流管拔除时间、总引流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本院接受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20例,作为本研究对象,应用信封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对照组应用乳房切除+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进行治疗,研究组使用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SLNB)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及引流管拔除时间与总引流量、两组术后并发症状况以及对比两组患者肩关节功能状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引流管拔除时间及总引流量均优于对照组,手术耗时多余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皮下组织坏死、上肢水肿、腋窝皮下积液的总发生率比对照组更低(P0.05);研究组患者肩关节优良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在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治疗,可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同时还可缩短引流管留置时间,总引流量更少,此外还能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应用效果理想,可考虑普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保留肋骨间神经、胸前神经入路对乳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28例I~Ⅱ期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4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经胸大肌前入路保留肋骨间神经、胸前神经及胸小肌,对照组采用经胸大肌后方入路不保留肋骨间神经及胸小肌,对比分析2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对患者随访1年,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采用肿瘤生存质量量表(Q O L)对患者生存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时间、总引流量、平均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随访1年,观察组皮瓣坏死、皮下积液、蜂窝织炎、胸大肌萎缩、腋窝感觉障碍及上臂内侧感染障碍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食欲、睡眠、自理能力、心理能力、疾病认识以及总生存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肋间臂神经及胸前神经的乳腺癌改良手术能减少患者术中创伤,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腹腔镜与开腹远端胃癌根治术对远端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胃癌患者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各40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术后恢复情况、T淋巴细胞亚群活性、N K细胞活性;并对2组患者术后凝血功能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明显高于开腹组,术中出血量、清除淋巴结数量显著低于开腹组,而肛门排气、排便以及下床活动时间均早于开腹组,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C D 3+、C D 4+、C D 8+、C D 4+/C D 8+、N K细胞活性显著高于开腹组(P0.05)。2组患者术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 R)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24 h 2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均显著缩短(P0.05)。手术结束时腹腔镜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显著升高,术后24 h 2组患者FIB、D-二聚体均继续升高,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开腹组手术结束时及术后24 h FIB、D-二聚体显著低于腹腔镜组(P0.05)。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可以取得与开腹手术相当的近期疗效,但是术后血栓形成的风险更高,临床上需要在围手术期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运用手法淋巴引流(Manual Lymph Drainage,MLD)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疗效。方法2008年至2012年,101例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按治疗前患肢与健肢的周径(d)差值分3组:A组(d5 cm)。3组患者均进行1个疗程(15 d)的淋巴水肿综合消肿治疗(Complex Decongestive Therapy,CDT):手法淋巴引流+低弹性绷带包扎。通过检测引流前后健患侧的组织水分和肢体周径,计算水分比率与周径比率,同时调查患者对手法引流及绷带使用情况的主观感受,以观察并评价患者对治疗的适应性和接受度。组织水分采用多频生物电阻人体成分分析仪进行检测。结果 101例患者经CDT治疗后,患肢组织水分和肢体周径均呈显著下降(PB组>A组(P<0.01),即治疗效果与水肿严重程度成正比。几乎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法及效果表示满意。结论 CDT能有效促进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淋巴回流,减轻患肢水肿,改善患肢外形,帮助功能恢复,并且该治疗对水肿程度较重的患者疗效尤其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腹腔镜辅助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LR C L)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5例胆囊结石患者随机分为LR C L组45例和LC组6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术后饮食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术中出血量LR C L组少于LC组。术后饮食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LR C L组明显优于LC组(P0.05)。在手术时间、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上,LR C L组与L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R C L组术后半年、1年的胆囊收缩功能和胆囊壁厚度比术前有较大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R C L组术后1年复查结石复发率2.22%,术后2年复查结石复发率4.44%,术后3年复查结石复发率6.67%。结论:腹腔镜辅助胆道镜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安全有效,能够保留有功能的胆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保留自主神经的直肠癌根治术对排尿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保留自主神经的直肠癌根治术对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结合盆腔自主神经保护(TME+PANP组)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组)术前7 d、术后14 d尿流动力学变化,评估对排尿功能的影响,其主要指标有:最大尿流率、最大尿流率时排尿压、膀胱容积、残余尿量。结果:TME+PANP组:最大尿流率:术前(19.7±6.6)mL/s,术后(14.2±6.0)m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尿流率时的排尿压:术前(35.3±20.3)cm H2O,术后(33.1±18.6)cm H2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剩余容积:术前(358±35)mL,术后(342±39)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残余尿量:术前(9.4±5.7)mL,术后(11.1±8.4)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ME组:最大尿流率:术前(17.8±6.2)mL/s,术后(12.5±5.4)m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尿流率时的排尿压:术前(32.8±18.2)cm H2O,术后(25.4±17.5)cm 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剩余容积:术前(354±38)mL,术后(297±4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残余尿量:术前(9.8±6.1)mL,术后(10.2±7.9)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ME+PANP组与TME组术后比较:术后最大尿流率、最大尿流率时排尿压、膀胱剩余容积,TME+PANP组均大于TME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直肠癌根治术可以较好地改善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胰腺微循环障碍加重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N组)、急性水肿型胰腺炎组(AEP组)及急性坏死型胰腺炎组(ANP组)。于建模后6、12和24h,分别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中的VEGF、TNF-α及淀粉酶(AMY)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胰腺组织中VEGF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比较。结果:AEP组与ANP组胰腺组织中各时相点VEGF染色评分均明显高于N组(P〈0.05);建模6hANP组的评分显著高于AEP组(P〈0.05),而12和24hANP组的评分均明显低于AEP组(P〈0.05)。ANP组和AEP组血清VEGF、TNF-α与AMY含量均显著高于N组(P〈O05);ANP组与AEP组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EP组建模24hVEGF含量和12hAMY含量与AN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VEGF与TNF-α(正相关(P〈O.05)。结论:VEGF作为相对独立的微循环影响因素与全身炎症反应呈正相关,但在胰腺微循环障碍持续加重期,胰腺组织及血管内皮细胞严重受损,VEGF表达减少,胰腺坏死病变难以逆转。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支架置入治疗高龄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2例70岁以上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经皮经肝穿刺、胆道造影确定狭窄部位,若导丝能通过狭窄段则一次置入支架,若导丝不能通过则置入外引流管,外引流7~10 d后再置入支架。其中24例支架一次性放置成功,4例经外引流10 d后再放置获得成功,全部患者均同时留置外引流管。结果:本组患者术前的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分别为(372.3±128.4)μmol/L、(118.9±67.2)U/L、(754.2±332.4)U/L;术后1 w降至(159.9±117.3)μmol/L、(82.4±37.3)U/L、(436.7±241.2)U/L,与术前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w为(107.8±48.1)μmol/L、(52.0±23.7)U/L、(231.1±104.3)U/L,与术前比较其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改善3例,术后明显好转26例,总有效率为90.6%。随访3个月,30例黄疸完全消退,2例明显减轻;随访半年时死亡5例。结论:胆道支架植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疗效确切、安全性高,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引起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后发热的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158例行PCN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体温>38.5℃患者的年龄、结石大小、手术时间、术前是否尿路感染、术后是否引流不畅等因素与发热的关系以及相应的治疗措施。结果158例患者中31例(19.6%)出现术后体温升高,其中14例患者术前存在感染,术后引流不畅导致发热者11例,结石直径>3.0 cm组患者术后发热率为47.61%,≤3.0 cm组为9.48%(χ^2=28.436,P =0.000);手术时间>90 min组患者术后发热率为25.80%,≤90 min组为10.76%(χ^2=5.486,P=0.019);术前存在感染组患者发热率为40.00%,不存在感染组为13.82%(χ^2=11.840,P=0.001);术后引流不畅组发热率为84.61%,引流通畅组为13.79%(χ^2=37.944,P=0.000);组间发热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不同年龄、同侧上尿路手术史、合并糖尿病组间发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热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保持引流通畅等治疗后痊愈。结论发热是PCNL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术前尿路感染、结石较大、手术时间长和术后引流不畅是发热的主要原因。保持引流通畅及使用有效抗菌药物是最主要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与传统开胸行肺减容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临床疗效。方法比较2002年6月至2012年6月68例电视胸腔镜辅助行肺减容术(胸腔镜组)与22例常规开胸行肺减容术(开胸组)手术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手术时间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住院时间的比较胸腔镜组明显短于开胸组(P〈0.05);术后并发症的比较:术后漏气比较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其余5种并发症: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引流量、术后疼痛程度、患侧上肢活动是否受限、拔管时间长短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开胸手术(P〈0.05);监测指标:术后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肺总量(TLC)、残气量(RV)、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6MWT与术前比较,两组均明显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组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视胸腔镜辅助行肺减容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其安全性与可靠性与开胸手术比较,具有手术出血少、术后引流量少、术后疼痛轻、上肢活动不受限及术后胸管引流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时不同气腹压力对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患者,按心功能等级分组,分别采用标准压力气腹和低压力气腹,观测患者血浆脑钠肽(B N P)及左室射血分数(LV EF)的变化。结果:心功能正常和心功能Ⅰ、Ⅱ级患者行LC时,所有时间点标准压力气腹组(H组)和低压力气腹组(L组)患者LV E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Ⅲ级患者采用低压力气腹在术后24、72 h的LV EF明显高于H组(P0.05)。心功能正常和心功能Ⅰ级患者行LC时,所有时间点H组和L组患者B N 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Ⅱ级采用低压力气腹的患者在气腹后30 m in时B N P值明显高于H组(P0.05),心功能Ⅲ级患者采用低压力气腹在气腹40 m in和气腹后30 m in时B N P值明显高于H组(P0.05)。结论:对于N Y H A分级较高的心功能不全患者,采用低压力气腹行LC可能减轻C O2气腹对其心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