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严春花  安昌善 《吉林医学》2003,24(5):407-409
<正> 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分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参与体内一系列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生物过程,调节循环、神经、免疫等系统一系列的生理活动,如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血小板粘附和聚集、神经信号传递、宿主防御反应等,同时也参与包括肿瘤在内的病理过程。随着对NO研究的深入,其与肿瘤生物学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目前已明确NO是活化巨噬细胞杀伤肿瘤细胞时产生的毒性效应分子之一,然而大量的临床和实  相似文献   

2.
一氧化氮在肿瘤血管生成及消化道肿瘤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政军  龚平  吴玉娥 《医学综述》2002,8(7):387-390
一氧化氮 (nitricoxide ,NO)作为一种信使参与炎症反应、信号传递、血管调节及免疫调节等多种功能的调节。NO与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临床病理之间也存在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随着研究的深入 ,NO与肿瘤生物学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 ,已有研究表明 ,NO具有通过多种途径促进肿瘤生长、发展和转移的作用。现就NO在消化道肿瘤生物学中作用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NO的生物学作用NO是一种自由基性质的小分子物质 ,有高度化学反应能力 ,呈脂溶性 ,易透过细胞膜扩散 ,半衰期极短。内源性NO是由一氧化氮合酶 (nitrico…  相似文献   

3.
4.
肿瘤血管生成 (angiogenesis)是指肿瘤细胞诱导的微血管生长以及肿瘤中血液循环建立的过程。随着对肿瘤发生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 ,肿瘤血管生成在肿瘤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抗血管生成治疗肿瘤的作用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近年来对肿瘤血管生成的调节机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肿瘤血管生成过程及特点  机体的血管形成包括血管发生和血管生成两个过程 ,即胚胎发育形成原始血管结构及以出芽方式继续增生分化出新生血管的过程。生理条件下此过程是严格受控的。而病理的血管生成 ,特别是肿瘤条件下的血管生成则呈一持续、无控性的过程。肿瘤血管…  相似文献   

5.
目的:综述肿瘤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方法:查阅文献。结果:肿瘤血管生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多种生长因子、胞外基质(ECM)组分、蛋白水解酶、细胞黏附分子以及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等参与反应。结论:肿瘤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还需要真正全面了解,而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的研制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更为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五味子乙素抑制肿瘤内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肿瘤的发生过程中,新生血管的形成是肿瘤生长的必要条件.肿瘤内血管的生成主要是促血管生成因子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之间作用失衡的结果.近年来,对五味子乙素抗肿瘤活性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其可能通过多种途径抑制肿瘤内血管的生成,进而达到抗肿瘤的效果.本文就五味子乙素抑制肿瘤内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现今,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提高,已经成为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之一。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对肿瘤的发生发展、预后,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抗肿瘤血管生成疗法,也成为肿瘤治疗的一种新手段。本文就肿瘤血管生成在肿瘤生长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一氧化氮在舌鳞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002,23(5):375-377
  相似文献   

9.
血管生成素-1和2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颜芳  欧希龙 《现代医学》2007,35(1):75-78
早在1971年,美国学者Folkman[1]就曾提出肿瘤的生长与转移依赖于血管的生成,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Ang)是第一个被确定的来源于人肿瘤组织具有促血管生成作用的细胞因子[2]。目前已知该家族包括Ang-1,2,3,4四个成员,其中Ang-1  相似文献   

10.
肿瘤血管和肿瘤的生长、转移等有着密切联系.大多数实体肿瘤都起源于没有血管的恶性细胞的聚集.虽然无血管的三维聚集的肿瘤细胞可以通过单纯扩散作用和周围环境进行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交换,但其生长具有自限性(直径最多为1~2mm).只有在富含营养的血液流动引发时,肿瘤快速生长、浸润以及向其他器官转移才成为可能[1].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是由MANIOTIS等[2]在研究高侵袭性葡萄膜黑素瘤微循环时发现的一种与胚胎发育中的血管新生类似的特殊的肿瘤微环境模式.随后,各项研究[3-5]证实在许多实体肿瘤中都有VM的存在.这一理论的提出是对以往的肿瘤微环境模式的挑战,也是其一个重要的补充.在研究中还发现晚期癌症病人的预后与肿瘤组织中的血管拟态具有明显的相关性[6],这为肿瘤的转移评估和预后提供了更多的方法,也为肿瘤的抗血管治疗提供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1.
林胜弟  黄智铭 《医学综述》2005,11(11):988-991
对肿瘤血管生成(angiogenesis)的研究已有近百年历史。1968年有人提出了肿瘤产生促血管生成物质的假说。1971年,有人就提出肿瘤转移以及〉1-2mm^3的肿瘤生长依赖于血管。以血管生成为靶点的肿瘤防治研究是当今医学热点之一。血管生成是促血管生成和抑制血管生成的众多调节因子综合作用的复杂过程。已发现与血管生成有关的因子多达30多种,  相似文献   

12.
肿瘤的血管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理性血管生成是肿瘤、多种缺血及炎症性疾病的标志 ,大量的研究发现了许多促进或抑制血管生成的分子 ,其中一些已在临床试验。这些分子间复杂的作用以及在不同环境下如何影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将逐步被人们所认识 ,这些研究将为临床治疗肿瘤和其它疾病带来可喜的进步 [1,2 ] ,但有一些问题仍不清楚 ,因此还应谨慎。哺乳动物需要氧、营养物才能生存 ,这些物质位于10 0 - 2 0 0 μm的血管内 ,血管限制了氧的弥散。对于多细胞生物生长要想超过一定的大小 ,它们必须在血管生成因子的作用下重建新的血管 ,这个过程受促血管和抗血管生成分子间平…  相似文献   

13.
观察结构型一氧化氮合酶(cNO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KDP,肥胖抑素(Leptin)及其受体ob-R在正常肝组织、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中表达的不情况,分析它们与微血管密度(MVD)、Ki-67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探讨cNOS及血管生长因子在原发性肝细胞癌血管生成、肿瘤细胞增殖和转移过程中的调节作用。方法 运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cNOS mRNA在20例正常肝组织、40例肝硬化、80例肝癌标本中的表达分布和定位情况;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及其受体KDR、Leptin及其受体ob-R在40例正常肝组织、60例肝硬化、95例肝癌标本中的表达变化。结果 (1)肝细胞癌及非癌性肝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肝癌细胞及单核/吞噬细胞上均可见有cNOS mRNA的表达;肝细胞癌、肝硬化中内皮细胞cNOS mRNA阳性表达率>肝硬化组织中的肝细胞>正常肝组织中的肝细胞;肝癌组织中内皮细胞cNOS mRNA阳性表达者的MVD、细胞增殖指数明显高于阴性表达者;肝癌中细胞增殖指数随着MVD的增大而增高,且有转移倾向的肝癌MVD和细胞增殖指数明显高于无转移倾向的肝癌。(2)VEGF及其受体KDR与肝癌MVD、细胞增殖指数及转移发生率密切相关;肝癌血管内皮细胞cNOS的表达和癌细胞VEGF的表达密切相关,两项均阳性者MVD明显高于cNOS阴性VEGF阳性者,VEGF阴性表达时,cNOS的表达情况对肝癌MVD没有影响。(3)Leptin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肝硬化和正常肝组织,且Leptin强阳性表达者的MVD明显较高,Leptin在肝癌血管内皮细胞上也有表达,而且阳性表达者的MVD及转移发生率显著高于阴性者;肝癌组织中癌细胞Ob-R的表达与MVD之间未见明显相关,血管内皮细胞上可少量Ob-R的表达;肝癌细胞VEGF的表达和血管内皮细胞Leptin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两项均阳性表达者MVD和转移发生率明显增高;肝癌cNOS与Leptin的表达之间未明显相关。结论 (1)肝癌细胞cNOS的表达可能参与肝癌发生过程;(2)肝癌血管内皮细胞cNOS的表达在肝癌的血管生成和肿瘤细胞增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cNOS和VEGF在肝癌血管生成中相互关联、共同作用,cNOS可能主要在VEGF介导的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发挥促血管生成作用;(4)VEGF和Leptin在肝癌的血管生成和转移过程中互相关联、共同作用;(5)cNOS和Leptin在肝癌血管生成方面的作用仅是简单的叠加作用。  相似文献   

14.
去甲斑蝥素对胆囊癌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Fan YZ  Chen CQ  Zhao ZM  Sun W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0):693-699
目的探讨去甲斑蝥素(NCTD)对胆囊癌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建立荷瘤裸鼠胆囊癌模型和胆囊癌GBCSD细胞模型分别进行血管生成随机干预实验,实验分对照组、5氟尿嘧啶(5FU)组、不同浓度NCTD组、内皮抑素(ES)组、NCTD+5FU组和NCTD+内皮抑素组,每组10只。应用病理学检查、流式细胞术(FCM)、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CD34染色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观测荷瘤大小、凋亡率、瘤周血管形态和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2(Ang2)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TSP)、金属蛋白酶2组织抑制因子(TIMP2)表达。结果(1)NCTD组裸鼠荷瘤MVD(4.1条±1.4条)明显少于5FU组(15.8条±5.9条)和对照组(17.6条±3.2条,均P<0.01);与ES组(4.5条±2.1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CTD组显微镜下见凋亡、片状坏死肿瘤细胞周围有血管破坏现象。荷瘤MVD与荷瘤体积(r=0.985,t=8.069,P<0.05)、细胞增殖/凋亡比(r=0.956,t=4.61,P<0.05)相关。(2)NCTD组荷瘤细胞VEGF(32.3%±5.6%)、Ang2蛋白表达(22.6%±3.7%)均明显低于对照组(44.7%±4.2%及36.8%±8.7%)和5FU组(41.0%±4.4%及31.7%±1.8%)(均P<0.01),TSP(166.9%±8.9%)、TIMP2(180.4%±4.1%)蛋白表达则明显高于对照组(14.7%±1.1%及56.7%±0.8%)和5FU组(99.1%±2.8%及100.6%±18.4%)(均P<0.01),与E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Ang2表达与荷瘤MVD呈正相关,TSP、TIMP2表达则呈负相关。(3)NCTD应用后逆转录(RT)PCR检测显示,GBCSD细胞VEGFmRNA(578vs435)、Ang2mRNA(236vs139)特异性条带净面积(Pix)明显降低,TIMP2mRNA则明显增高(191vs421),与裸鼠荷瘤血管生成相关蛋白改变一致。结论NCTD可有效抑制、破坏胆囊癌肿瘤血管生成,进而抑制胆囊癌的增殖与生长。其机制可能与NCTD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直接破坏血管内皮细胞、改变血管内皮细胞PCNA/凋亡比、下调血管生成因子VEGF、Ang2和上调血管抑制因子TSP、TIMP2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肿瘤血管生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聂旭光  季延安 《医学综述》1997,3(10):469-471
<正>血管生成是机体形成新生血管组织的过程,正常组织的血管生成是形态发生、创伤修复和组织再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作用是短期的和自我控制的。病理性血管生成则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如肿瘤的血管生成等。肿瘤血管生成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与肿瘤的生长、转移等均有着密切的关系,与之有关的治疗策略也在不断的研究和发展过程中,本文在这些方面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6.
血管生成在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以肿瘤血管生成为治疗靶点已经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策略。肿瘤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十分复杂,很多生长因子及其信号通路在肿瘤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一氧化氮在舌鳞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 (NO)在舌鳞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原位杂交检测 6 8例舌鳞癌活检组织常规石蜡包埋标本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mRNA的表达 ,分别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多克隆抗体、Ⅷ因子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检测上述舌鳞癌标本中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 (MVD)。【结果】①舌鳞癌iNOSmRNA表达阳性组微血管密度显著高于阴性组 (P <0 0 0 1) ;在iNOSmRNA表达阳性组 ,iNOSmRNA阳性表达水平与MVD呈高度显著性正相关 ,r =0 6(P <0 0 0 1)。②舌鳞癌iNOSmRNA表达阳性组VEGF阳性率显著高于阴性组 (P <0 0 5 ) ;iNOSmRNA阳性组中 ,iNOSmRNA阳性表达水平与VEGF阳性表达水平呈显著性正相关 ,r=0 5 (P <0 0 5 )。【结论】iNOSmRNA阳性表达与舌鳞癌血管生成正相关 ,NO在舌鳞癌血管生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肿瘤的血管生成王辅林综述韦立新审校关键词肿瘤;血管生成;综述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730.2“肿瘤的生长取决于血管生成(Angiogenesis)”。这一概念由Folkman于1971年首次提出,经过20多年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证实,现在已得到普遍的...  相似文献   

19.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在大鼠膀胱癌细胞增殖与凋亡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在大鼠膀胱癌细胞增殖与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利用BBN诱导大鼠膀胱癌形成,应用血管生成抑制剂TNP-470 30 mg腹腔注射,每周2次,观察膀胱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增殖指数(PI)、凋亡指数。结果:应用TNP-470实验组的MVD为(15.31±3.66)个/mm2,明显低于对照组(22.81±7.69)个/mm2(P<0.01);PI范围:对照组为5.2%~41.1%,平均21.7%;实验组为9.6%~21.6%,平均15.0%,差别有显著性(P<0.05)。凋亡指数范围:对照组为1.0%~4.3%,平均2.3%;实验组为1.1%-20.7%,平均6.81%,差别十分显著(P<0.01)。结论:TNP-470能抑制大鼠膀胱癌的增殖,同时增强其凋亡或坏死。  相似文献   

20.
中药白芨提取物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Feng GS  Li X  Zheng CS  Zhou CK  Liu X  Wu HP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5):412-416
目的 探讨中药白芨提取物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方法 应用细胞培养方法 ,比较空白组、对照组及不同浓度白芨胶组之间人肝癌细胞系 (Hep G2 )细胞增殖率、凋亡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分泌水平的差异 ,并观察细胞培养上清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 (ECV 30 4)生长的影响。对Walker 2 5 6移植性肝癌大鼠行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 ,分为对照组、单纯化疗组、碘油栓塞组及白芨微球栓塞组 ,每组 2 0只大鼠。栓塞术后 2周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细胞Ⅷ因子 [用以计算微血管密度 (MVD) ]、VEG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 FGF)表达情况。结果 细胞培养各组之间Hep G2细胞增殖率、凋亡率及上清液中VEGF浓度的差异无显著意义 ,但经白芨胶处理后的Hep G2细胞上清液可明显抑制ECV 30 4内皮细胞的增殖 ,当白芨胶浓度为 0 5、1 0、2 0、4 0、8 0 μg/ml时 ,内皮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 5 7 6 %、6 6 7%、86 4%、87 5 %、94 8% ,呈剂量依赖性。动脉化疗栓塞实验中 ,白芨微球栓塞组肿瘤MVD(血管计数 /视野 )为 5 9± 34,明显低于对照组 ( 81± 2 4)、单纯化疗组 ( 83±2 0 )及碘油栓塞组 ( 85± 2 4) (F =5 177,P =0 0 0 3) ;VEGF、b FGF的表达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白芨提取物可能通过抑制肿瘤血管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