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高颈动脉狭窄支架治疗的水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卒中在我国死亡原因中占第一位,在美国占第三位。美国每年有75万人患脑卒中,包括治疗费用和因丧失劳动能力所造成的损失估计达450亿美元。缺血性卒中占据了脑卒中所导致的致残和死亡原因的80%以上。至少20%~30%的缺血性脑卒中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所导致。上世纪90年代进行的北美有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离试验(NASCET)、欧洲颈动脉外科试验(ECST)和无症状性颈动脉硬化研究(ACAS)等几项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已充分证实,对于重度有症状或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来说,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4):54-57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对患者脑灌注、认知障碍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 年1 月~2019 年6 月在我院治疗的严重颈动脉狭窄患者30 例为研究对象,另选择30 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颈动脉狭窄患者采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比较两组入组时MMSE、MoCA 水平。比较颈动脉狭窄治疗前后患者脑灌注、认知障碍相关指标水平。结果(1)入组时,颈动脉狭窄组MMSE、MoCA 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颈动脉狭窄患者MMSE、MoCA、CVLT、韦氏逻辑记忆、语言流畅性测试均显著高于治疗前,TMT 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颈动脉狭窄患者脑灌注相关指标中rCBF、rCBV、rMTT、TTP 以及TO 均较治疗前显著得到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可显著改善脑灌注情况及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狭窄的支架治疗及其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 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依据颈动脉狭窄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脑卒中年发生率为12%,5a发生率为30%~35%。但是,83%的患者发生脑卒中前并无缺血症状[1,2]。因此,治疗颈动脉狭窄对于预防脑卒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是根据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endarterectomy,CEA)的随机试验结果(附表)。随机试验结果表明,CEA治疗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结果不肯定,但是对有症状患者的效果肯定。因此,美国心脏病学会提出了如下颈动脉狭窄处理原则[5],可供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参考:①颈动脉狭窄…  相似文献   

4.
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尤以缺血性脑血管病所占比例较大,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颈动脉狭窄是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曾被认为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现在随着神经介入技术和材料科学的迅猛发展,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已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重要手段。现将我院40例颈动脉狭窄CAS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颈动脉狭窄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群森  汪凯  张持  赵昊  吴君仓 《安徽医学》2009,30(8):883-885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对87例颈动脉狭窄的患者与85例健康对照者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厚度,有无斑块及狭窄。结果颈动脉狭窄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升高者占47%,而健康组同型半胱氨酸升高者10%。表明颈动脉狭窄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健康者,且血浆Hcy水平增加有增加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趋势。结论高血浆Hcy水平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选择≥80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53例,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结果分为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组、颈动脉轻度狭窄组、颈动脉内膜正常组,应用循环酶法测定Hcy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颈动脉各狭窄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颈动脉IMT正常组(P〈0.05);中重度狭窄组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轻度狭窄组(P〈0.05)。结论老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浆Hcy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且与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58例颈动脉硬化狭窄而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大部分患者症状改善,术后1例患者发生颈部血肿,2例发生脑梗死,1例一过性声音嘶哑。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应作好围手术期处理,以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同济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1月至2010年8月12例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资料。结果术后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颈动脉通畅。所有患者脑缺血症状较术前均有改善。12例中1例出现术后切口血肿导致呼吸困难,其余未见手术并发症。随访6个月到45个月,随访期内无一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能安全有效地治疗脑缺血的发生和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介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和闭塞的经验,材料和方法:1991年1月-2002年11月,共进行49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男35例,女14例,年龄58-79岁,平均71.2岁,所有病人均经颅脑Doppler超声检查或彩色B超筛选,颈动脉造影和CT颈动脉三维成像确诊,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均>80%,左侧30例,右侧19例,其中5例为双侧,一侧颈内动脉完全闭塞6例,有12例病人为分叉部狭窄,29例CT发现有“腔隙性脑梗塞”,13例病人有局灶性脑梗塞,1例昏迷病人为右侧大面积脑梗塞,15例有“糖尿病”史,18例有“高血压病”史,所有病人在全麻下进行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其中5例进行了补片,2例应用自体大隐静脉行颈总动脉与颈内动脉搭桥术,结果:1例于术后第10天突发“心肌梗死”死亡。1例术前昏迷于术后第1天清醒,且能简单发音,1周后能扶床沿站立,1例声嘶,术后1个月恢复正常,另有2例颈部血肿,有2例因颈内动脉远端已完全闭塞,剥除后无回血,术后病情无改善,其他病例均无明显并发症,恢复良好,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仍然是治疗颈动脉狭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ctomy,CEA)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取大连市中心医院2015年7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30例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进行颈部血管超声筛查,记录术前颈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行头颈部血管造影(CTA、MRA或DSA)检查证实 30例患者均为重度狭窄,狭窄率均>70%。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术后1个月随访,再次行颈动脉超声及头颈部血管造影检查,比较术前与术后的狭窄率及颈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结果 所有入组患者手术均成功实施,术后1个月无再狭窄,均未出现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术后狭窄率与收缩期峰值流速与术前相比[(6.2±1.0)% vs. (80.0±0.5)%,(91.3±12.0) cm/s vs. (207.0±15.6) c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具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而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最常见的病因之一,颈动脉狭窄大于70%的病人卒中率可高达13%。颈动脉狭窄既会因为狭窄血管供血区域的缺血导致血液动力学脑梗塞,也可因狭窄部位血栓形成,栓子的脱落导致远端脑组织梗塞引起,临床可予药物抗凝、抗血小板、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CAS)等治疗。  相似文献   

12.
王俊平 《基层医学论坛》2014,(26):3525-3526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2014年3月接诊22例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例患者共行24次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术期无患者死亡,24次手术均非常成功;手术时间50 min~110 min,平均(60.15±10.2)min;颈动脉阻断时间8 min~20 min,平均(12.6±1.2)min。术后有1例患者出现切口下血肿,术后3 d内有1例患者出现口角歪斜,同时伴有一侧肢体肌力衰退,术中1例患者舌下神经损伤;术后4个月1例患者因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另21例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在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治疗中采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人民医院19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资料。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患者,术后行脑血管造影及脑部多普勒检查,所有患者颈动脉血管狭窄缓解,脑部供血均有明显改善;术后随访6个月,均未再次发生脑卒中事件。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狭窄和闭塞是最常见的老年性疾病之一。由于脑部供血不足,早期主要表现为嗜睡、一过性晕厥或黑噱,随着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可随时发生脑梗死,导致偏瘫、失语、甚至死亡,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严重后果。由于脑血管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及生存质量,80%以上脑梗死的病因在于颈动脉狭窄。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颅外段颈动脉狭窄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中的作用。因此,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和颈动脉球囊扩张成形(PTA)+支架置入术。本文对颈动脉狭窄手术及支架治疗的有关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是导致死亡的第三大疾病,也是引起功能残疾的重要原因。颈内动脉狭窄是栓子的主要来源,并引起同侧大脑半球的低灌注,因此颈动脉狭窄增加了缺血性卒中的危险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最早报道于二十世纪50年代,此后,接受CEA治疗的患者数量有所增加,但在1985年,颅外,颅内分流术的研究表明分流术没有益处,增加了CEA治疗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早期疗效和体会。方法 4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行CEA手术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病例均具有脑缺血的临床症状。全组均经颈部彩色多普勒成像、经颅多普勒超声初期筛查检出,9例、3例、28例分别应用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T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为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并颈动脉狭窄。40例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程度均≥70%,其中合并溃疡病变5例,一侧颈内动脉狭窄伴另一侧颈内动脉完全闭塞1例。患者全部行全身麻醉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术中全部放置动脉临时分流管,行颈动脉血管补片成形术32例。结果全组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脑缺血症状明显改善31例(77.5%),症状好转9例(22.5%)。术后并发高灌注综合征1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1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围手术期并发症5.0%(符合美国AHA≤6%的标准)。40例均获随访,在术后6周及3个月复查双侧颈部血管超声,无1例血管再狭窄发生。结论 CEA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且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赵明磊  毕齐 《中国全科医学》2016,19(23):2861-2865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ACS)指颈动脉狭窄不合并颈动脉相关神经系统症状及脑血管疾病(如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是脑卒中的高危因素。近年有研究发现,ACS独立于血管性危险因素引起认知功能障碍,认为ACS是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机制涉及颈动脉狭窄相关的脑微栓塞和脑低灌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或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能够改善ACS患者认知功能。了解ACS与认知功能障碍是否直接相关及其发病机制,有助于指导ACS患者预防和治疗认知功能障碍。本文总结ACS与认知功能障碍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动脉内膜剥脱和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 3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35例行颈动脉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结果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手术成功率93.3%,术后3年再狭窄率14.3%;支架植入术的手术成功率100%,术后3年再狭窄率18.7%,术后再狭窄率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214,P〉0.05)。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支架植入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 ,但支架植入术创伤小、并发症的发生率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方法。方法确诊为颈动脉狭窄患者27例,全麻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所有病例均采用转流管维持脑部供血,剥离颈动脉斑块。结果27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脑缺血症状有明显改善,术后未出现死亡及脑卒中事件;术后随访6个月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中重度颈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CEA治疗的中重度颈动脉狭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术后恢复良好,脑缺血症状有明显改善,所有患者围手术期内均未出现死亡及脑卒中事件,并且在术后的随访中均未出现脑卒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且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结论 采用CEA治疗中重度颈动脉狭窄,对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