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清末 ,四川名医郑钦安 (182 4— 1911)创造了一个独特而有影响的医学流派———火神派 ,擅用干姜附子等温热之药 ,郑钦安被尊为“火神派首领”、“郑火神”、“姜附先生” ,其传人有吴佩衡、祝味菊等著名医家 ,当代亦有不少火神派的传人 ,如成都唐步琪先生等。那么郑钦安或者说  相似文献   

2.
汪剑  和中浚 《四川中医》2007,25(4):16-17
通过介绍四川“火神派”的代表医家及学术源流脉络,探讨四川“火神派”的形成和传承发展,认为该派以明析阴阳、重视阳气、汇通医易、崇尚伤寒、善用温热等为主要学术思想及特色,重点探讨了其与明代“温补学派”的异同,提出对“火神派”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汪剑  和中浚 《四川中医》2007,25(4):16-17
通过介绍四川“火神派”的代表医家及学术源流脉络,探讨四川“火神派”的形成和传承发展,认为该派以明析阴阳、重视阳气、汇通医易、崇尚伤寒、善用温热等为主要学术思想及特色,重点探讨了其与明代“温补学派”的异同,提出对“火神派”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阴阳为纲统分万病(上)--郑钦安学术思想探讨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四川名医郑钦安(1824—1911)创造了一个独特而有影响的医学流派——火神派,擅用干姜附子等温热之药,郑钦安被尊为“火神派首领”、“郑火神”、“姜附先生”,其传人有吴佩衡、祝味菊等著名医家,当代亦有不少火神派的传人,如成都唐步琪先生等。那么郑钦安或者说火神派的学术思想都有哪些呢?笔者拟对此作些探讨,分题予以论述。  相似文献   

5.
首重扶阳擅用姜附(2)--郑钦安学术思想探讨之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存悌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1):1195-1196
2擅用姜附 独具风格 理论上郑钦安推崇扶阳原则,在具体遣方用药上,则以擅用附子、干姜、四逆汤等温热方药著称,形成非常鲜明的用药风格,以致人誉“郑火神”、“姜附先生”。考“火神”之意,是赞誉善用热药(多指附子)的良医之谓也。他创立了一个十分独特的学术流派——火神派,本人被尊为“火神派首领”,这在医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火神派以擅用附子为其突出特点,换句话说,不擅用附子就不成其为火神派。其诸多传人如祝味菊、吴佩衡、范中林、唐步祺等人均享有“某附子”、“某火神”之誉,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6.
中医“扶阳派”是一个独特的学术流派,以重视人体阳气和擅用温热药物为特点。老年病是指人类在老化和衰老过程中产生的疾病。“扶阳”理论对老年保健、养生以及老年病的诊疗和康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本文试从中医“扶阳派”理论层面结合我们的临证经验,从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和附子用药特色等方面对中医老年病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7.
唐步祺论治内虚咳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硕 《四川中医》2007,25(3):1-3
唐步祺,四川名医,属火神派。擅用干姜、附子等温热之药,堪称火神派代表人物,被民间誉为“唐火神”,著有《咳嗽之辨证论治》一书。在书中唐老将内伤咳嗽分为内虚咳嗽和内损咳嗽而论治,而内虚咳嗽充分体现唐老以阴阳为总纲的辨证思想。唐老认为咳嗽是由于多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病,尤其以肺为中心。将内虚咳嗽按五脏分类,腑咳归入各脏,尤其指出“三焦并入各脏中”,其中脾肝肾心咳均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正>2擅用姜附特色突出2.1擅用附子从本书大量医案中,可以看出素圃擅用附子的特点,体现在广用、重用、专用几个方面,而这正是火神派医家的共同特点。广用:广泛投用附子,是火神派医家的最大特点,本书无疑显现了这种特点。无论伤寒、暑证、疟疾、痢疾、中风、男病、女病各种病症,素圃以姜附热药投治者居多,比比皆是,尤其若与吴门时医相比,这种擅用热  相似文献   

9.
<正>2擅用姜附 独具风格 理论上郑钦安推崇扶阳原则,在具体遣方用药上,则以擅 用附子、干姜、四逆汤等温热方药著称,形成非常鲜明的用药风 格,以致人誉“郑火神”、“姜附先生”。考“火神”之意,是赞誉善 用热药(多指附子)的良医之谓也。他创立了一个十分独特的学 术流派——火神派,本人被尊为“火神派首领”,这在医史上都 是十分罕见的。火神派以擅用附子为其突出特点,换句话说,不 擅用附子就不成其为火神派。其诸多传人如祝味菊、吴佩衡、范 中林、唐步祺等人均享有“某附子”、“某火神”之誉,就充分说明 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0.
<正>四川以源远长流的川派中医学历史、独特的川派中医特色、名医辈出的川派医家队伍、丰富多彩的学术流派成就了其"中医之乡"的美誉,四川中医学派众多,但凡能称之为派者,皆在学术上有创新发展,有新的学术主张和理论,或有见解独特的著作出版,或临床辨证用药风格独特,或其弟子众多,实力雄厚,学术风格传承有绪。而四川中西医结合学派在继承祖国传统中医学术  相似文献   

11.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记录了明末医药学家缪希雍的临床病案以及临证用方用药体会。缪氏对温热病有独到的认识,提出“邪气自口鼻而入”的病因理论;总结温热病的发病规律,辨证论治,认为应速去邪气,以“药用辛温,佐以辛寒,以解表邪”为治疗温热病初起的治疗大法,组方遣药中重视阴液,以清润为原则,慎用汗、下之法以保存元气。他的思想为后世医家治疗温热病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对温病学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对后世医家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安医家汪机、孙一奎"固本培元"学术流派学术思想。方法:以新安医家汪机、孙一奎的"固本培元"学术思想的学术渊源、主要模式、学术价值为研究内容,以求今后能对新安"固本培元"派学术思想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奠定基础。结果:新安"固本培元"派就是主张通过强固人体根基,培养、呵护体内元气,从而抵御外邪,治愈疾病。结论:新安医家汪机、孙一奎为此学派的核心,以顾护脾肾元气为学术主张,在新安医学乃至整个中医学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火神派是指以郑寿全为开山宗师,理论上推崇阳气,临床上强调温扶阳气,以擅用附、姜(生姜、干姜、炮姜)、桂(肉桂、桂枝)等辛热药物的一个医学流派,其中尤以擅用附子为突出特点,常常被冠以“某火神”、“某附子”。附子是临床常用药之一,用于临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本草备要》载:“附子辛甘有毒,大热纯阳。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能引气药以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以滋不足之真阴;  相似文献   

14.
扶阳学说源于《周易》《黄帝内经》及《伤寒杂病论》,经过后世各朝各代诸多医家不断地探索和发展,至清代达到顶峰,形成了一套完备而成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体系。最著名的由清末四川著名医家郑钦安开创的“扶阳学派”——即“火神派”,其临证善用大剂量的姜桂附,也深刻影响了其嫡传弟子卢氏一门以及包括吴佩衡、祝味菊、范中林、李可等扶阳学派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5.
黄煌教授从医三十载 ,临床擅用经方治疗常见病、多发病以及诸多疑难杂症 ,是现代经方派之典范。他在“方证相应”学说的基础上开创性的将“药证”、“体质”等概念引入到经方的研究中来 ,可谓“独树一帜” ,并相继出版了《中医十大类方》、《张仲景 5 0味药证》等专著 ,在海内外影响深远。现选录近期门诊医案 3则 ,以展示经方朴实无华、疗效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李宁 《湖南中医杂志》2014,(12):116-117
所谓火神派,是指以郑钦安为开山宗师,理论上推崇阳气,临床上强调温扶阳气,以擅用附子、姜、桂等辛热药物著称的一个医学流派,被称为"传统国医中最年轻的一个流派"[1]。中医学术流派的发展有其特殊性与曲折性,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等都有一定关系,火神派的出现也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1火神派出现的必然性中医历史上学派林立,明代王纶在《名医杂著·医论》中提出医学流派有外感、内伤、热病、杂病4大学派,任应秋、  相似文献   

17.
本文着眼于易水学派医家学术理论传承与发展脉络,对张元素“行经”理论的起源、形成、发展与演变进行文献梳理与分析。研究发现“行经”理论最初形成于《医学启源》,是指导风证治疗的原则与方法之一,且用药上强调随经用药与宣发升散,而不拘于“引经药”;该理论适用范围经李杲得以扩大至对肝肾湿热之淋证的治疗,但对于“行经”之药的认识则与“引经药”相混,这可能是导致该理论被淹没的原因之一。本文通过梳理易水学派医家现存著作中有关“行经”理论的描述,将该理论的起源、发展与演变进行深入阐释;并从临证与用药的角度分析了“行经”理论的内涵。因此,本研究可为进一步理解易水学派学术理论传承与“行经”理论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论《伤寒论》中苦寒药的运用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灵辉 《中医研究》2005,18(1):14-15
张仲景不仅擅用温热药,对苦寒药的运用也十分灵活,为后世温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从清热泻火、解毒止利、攻下逐水、利湿退黄、清热祛瘀、清热养阴、寒热并用等七个方面总结了仲景在<伤寒论>中苦寒药的运用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桂枝汤与小建中汤,由于方中白芍剂量的不同,而成为功用主治不同的二方。所以在临床上,除了考虑药物外,还必须重视剂量。火神派医家,以常用温热药物,且附子剂量特别大,为其特色。孟河派医家遵崇古代医家医和、医  相似文献   

20.
火神派郑钦安的学术思想以《易经》、《内经》、《伤寒论》为宗,著有《伤寒恒论》一书,被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先生称为与恽铁樵、曹颖甫等齐名的近代著名伤寒大家,同时他又丰富、深化了对三阴证的认识,扩展了附子、四逆汤等温热药的运用范围,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发展了仲景学说,在前面已经充分论述。上海名医程门雪先生对火神派医家祝味菊、刘民叔、徐小圃三家的药方常加研究,对三家之善用附子,“认为是仲景一脉的后劲。”对此予以肯定。同时,由于郑钦安推重扶阳,善用温热药物,一些学者又将其归入温补派,似乎不无道理。以笔者看法,郑钦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