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内蒙古地区人群附红细胞体感染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简称附红体,是寄生于人和动物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中的一群多形态微生物。1928年Schillins等首次在啮齿类动物中查到’‘’。以后相继在其它动物和家畜中也证实了有附红体感染的存在‘’·‘’。迄今为上,已发现并命名的附红体有14种“’。目前国际上将附红体列入立克次氏体目(Rickettsiales)、无形体科(A。plasmataceac)、附红细胞体属(EPerythrozoon)’“。人畜感染了附红体,可引起附红体病。它流行的范围广,目前动物及家畜感染的报道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类附红体病在1986年Pun…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青浦区人群附红体的感染现状。方法以青浦区练塘、青浦镇和华新镇为调查区,随机抽取2个村/居委会,对一般人群(对照组),猪饲养员、猪肉屠宰和销售人员(密切接触组)进行问卷调查,镜检血涂片方法检查附红体的感染情况。结果共调查320人,查及感染者52人,总感染率为16.25%;其中密切接触组感染34人,对照组18人,感染率分别为21.25%和11.25%,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43,P<0.05)。两组性别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密切接触组最低感染度为0.97%,最高感染度为40.73%,以轻度感染(占97.06%)为主,少数为中度感染(2.94%),未发现重度感染;对照组最低感染度为0.07%,最高感染度为38.47%,以轻度感染(占94.44%)为主,少数为中度感染(5.56%),无重度感染。结论上海市青浦区人群中存在附红细胞体的感染,以轻度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3.
附红细胞体病的调查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附红细胞体病的调查侯金凤,陈必珍,闫美荣,杜跃峰,张福仁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性疾病。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和家畜密度的增加,城乡间与国际间交往的增多,以及诊断水平的提高,有关本病的报道日渐增多。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台湾,辽宁、吉林以及内...  相似文献   

4.
人类附红细胞体感染流行病学特征调查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人类附红细胞体感染流行病学特征调查裴标,尚德秋,高峻,刘玉娥,高蔚华,陶墨奎,李兰玉,杨华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osis简称附红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简称附红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近年来,我国对人类附红...  相似文献   

5.
附红细胞体病对某警犬群及有关人员感染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附红细胞体 (EPerythrozoon)所致的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sis) ,作为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自 80年代后越来越引起国内外有关方面的关注 ,已有近 30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该病的发生〔1〕。笔者于 1995年在对某警犬群作年度健康普查时 ,发现有 5条犬已感染了附红细胞体病 ,结合临床治疗 ,对这个犬群的全部警犬进行了连续 3年的监测与调查 ,并且对与之有关的工作人员作了感染情况检查。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1 1 1 犬群 某警犬群中的种犬、孕犬、新生仔犬、幼犬及训练犬 ,累计 417条 ,全部为德国牧羊犬。…  相似文献   

6.
三峡库区兴山段附红细胞体病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
人附红细胞体感染及垂直传播的调查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相似文献   

8.
用血涂片镜检法对青浦区白鹤镇、香花桥街道和青浦镇3个养猪场320头肉猪附红体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320头猪中有112头感染附红体,感染率为35.00%;其中白鹤镇、香花桥街道和青浦镇的感染率分别为38.18%、33.64%和33.00%,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5,P>0.05)。2月、3月和4月龄猪分别为100、110和110头,附红体感染分别为35、40和37头,感染率分别为35.00%、36.36%和33.64%。不同月龄猪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0,P>0.05)。感染度1.03%~45.97%,且以轻度感染为主(85.71%)。  相似文献   

9.
人类附红细胞体形态学特点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既有原虫特征,又有立克次氏体目的特点。目前国际广泛采用1974年版《伯吉氏细菌鉴定手册》进行分类,将附红体列为立克次氏体目(Rickettsiaies)无形体科(Anoplasmataceae),血虫体属也称附红细胞体属。在不同动物机体内寄生的附红体各有其种名。目前已发现有14种”,”,如:牛附红体(E.tegdnndes)、绵羊附红体(E·ovis)、猪附红体(E.suis)、兔附红体(E.lePns)、山羊附红体(E.hirci)、犬附红体(E.cants)、鸡附红体(E.galli)、人附红体(E.humanus)等,本文所报道的是人类感染…  相似文献   

10.
附红细胞体病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goonosis)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性疾病。按其主要特征应属血液病。其病原体是立克次体目中的血巴尔通氏体(Bartonella)或希令氏血虫体等。 一、历史的回顾 在本世纪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中期分别由Schilling和Barton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里和红细胞表面上发现的二分裂菌体。 Tyzzer.E.E(1938)首次发现在啮齿动物间传递血虫体的实例。并(1942)对此研究过Granamnella Haeruobartonella和Eperythrogoa在小型哺乳动物体内的感染状况。 Giovannoni M.(1946)wigand.R(1958)都用姬姆沙染色法,瑞特氏染色法,希令氏染色法染色并在普通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和相差显微镜下观察过血虫体的形态特点。 KreierJ.P等(1963)(1968)用形态学、免疫学清血技术研究过绵羊血虫体和温氏血虫体。 从发现血虫体(EPE)以来的70多年里各国畜牧兽医学家对于各种家畜家禽的血虫体病、太勒氏病(Theileriasis)锥虫病(tripanosomia)红细胞孢子虫病(Anaplasis),梨浆虫病(Piroplasmasis)的传播途径、诊断方法、治疗方法等方面陆续地发表了大量文献报告(文献从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附红细胞体对人和小鼠红细胞的影响,以探讨附红细胞体的感染机制.方法 采集5例感染附红细胞体患者静脉血,采用PCR法检测附红细胞体特异片段,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红细胞CD35(CR1受体)表达.分离纯化人附红细胞体,以尾静脉注射方式人工感染小鼠,感染后通过血涂片光学显微镜检查,PCR检测及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鉴定感染成功,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红细胞CD35表达,同时比较人和小鼠的红细胞计数、Hb含量、红细胞压积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血液指标变化.数据行t检验.结果 感染组小鼠均被附红细胞体感染,感染率在80%以上.感染附红细胞体患者和感染组小鼠血样中PCR检测均出现801 bp特异性片段,而健康对照者和对照组小鼠的血液样本未扩增出特异性片段.感染附红细胞体患者的红细胞CD35表达增加(t=20.96,P<0.01),而小鼠的红细胞CD35并不表达,感染附红细胞体的人和小鼠红细胞数量都明显减少(t=2.58,t=3.08,均P<0.01),Hb含量降低(f=2.38,t=2.78,均P<0.05),红细胞压积略有下降(t=1.56,t=0.11,均P>0.05),SOD活性略有下降(t=0.64,t=1.43,均P>0.05).结论 人附红细胞体可以在人和小鼠之间跨种传播,可以破坏红细胞正常结构,附红细胞体能够增加人红细胞CD35的表达,而小鼠的红细胞CD35不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人冠状病毒(HCoV)在上海地区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中的流行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2年9月因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的5岁以下患儿554例,采用 Seeplex RV12 ACE 试剂盒检测鼻咽分泌物标本中的 HCoV 以及其他呼吸道病毒。反转录PCR 进行 HCoV-229E、HCoV-OC43、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CoV、HCoV-NL63、HCoV-HKU1和 MERS-CoV 检测,采用2种实时定量 PCR 进一步筛查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CoV。应用MEGA5.0软件进行序列拼接比对及进化树分析。结果554份标本中,273份病毒检测阳性,占48.56%。HCoV 阳性18份,占3.25%,其中13份为 HCoV-OC43/HKU1阳性,5份为 HCoV-229E/NL63阳性,未检测到高致病性 MERS-CoV 和 SARS-CoV。18例感染 HCoV 患儿月龄为1~48个月,男12例,女6例。临床表现为发热17例,咳嗽11例,气促9例,需要接受氧疗7例,喘息1例。6例来自ICU,12例来自普通内科病房。2例来自普通内科病房患儿同时合并腺病毒和人鼻病毒感染。18例患儿均治愈、好转出院。6例于秋季感染,5例于冬季感染,3例于春季感染,4例于夏季感染。8份 HCoV阳性标本进行测序分析,分属于 HKU1和229E 亚型各3株,分属于 OC43和 NL63亚型各1株。结论上海地区5岁以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鼻咽分泌物标本中可分离到 HCoV,未检测到高致病性MERS-CoV;感染患儿临床表现较重但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14.
附红细胞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附红细胞体是附红细胞体病的病原.本文对附红细胞体的分类,生物学性状以及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附红细胞体形态学特点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对附红细胞体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光镜下对附红细胞体进行血液悬滴压片,发现附红细胞体以前、后、左、右、上、下等不同的方向翻滚、扭转运动;附红细胞体细胞体单个或聚合在一起存在于血浆中或附着在红细胞上。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附红细胞体是一种典型的原核生物,为环状、球状、盘状等多种形态,直径0.2~2.6μm不等;无细胞壁,仅有一层单层限制膜包裹,无明显细胞器和细胞核。结论附红细胞体属原核生物,为环状、球状、盘状等多种形态,无细胞壁,无明显细胞器和细胞核。  相似文献   

16.
从自然感染附红细胞体的石河子和杭州两地的绵羊无菌采集血液,分离附红细胞体并提取基因组,根据已公布的绵羊附红细胞体16S rRNA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进行PCR扩增。结果扩增出约1 100bp目的片段。测序结果表明:目的片段长1 080bp、1 079bp(GenBank收录号EU916726、FJ440328),同源性分析表明该序列与参考序列(AF338268)同源性达99.7%,证实该病原是绵羊附红细胞体。将该序列与5种支原体、14种血营养菌及立克次氏体等相应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系统进化树表明,绵羊附红细胞体和其他血营养菌在进化关系上组成一个大的分支,与支原体科,支原体属病原最为接近,与立克次氏体科的病原较远。分析结果与Neimark等提出的观点一致,将这类血营养菌划归支原体科、支原体属。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探讨广东地区HIV/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的特点及其与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762例HIV/AIDS住院患者机会性感染发生情况及其外周血CD4+进行分析.结果 762例患者中,704例(92.39%)发生机会性感染,共发生感染1428例次,其中真菌、细菌、病毒感染分别占38.38%、36.20%和7.77%.以肺部、口腔、皮肤、消化道感染、败血症及其他全身播散性疾病为主,分别占33.05%、26.89%、10.29%、8.96%、6.58%和9.94%.CD4+≥2001μ1的患者机会性感染率为75.74%(103/136),而CD4+<200/μ1的患者则为96.01%(601/6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的AIDS指征性机会性感染均发生在CD4+<200/μ1患者,其中81.97%的耶氏肺孢子茵肺炎(PCP)、71.43%的巨细胞病毒(CMV)视网膜炎及所有的隐球菌脑膜炎、播散性隐球菌病、播散性组织胞浆病、播散性鸟型分枝杆菌病(MAC)、播散性青霉病及弓形虫脑病均发生在CD4+<50/μ1的患者.结论 广东地区HIV/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主要病原为真菌、细菌、病毒等,以肺部、口腔、皮肤、胃肠道和全身播散性感染为主.CD4+水平越低,机会性感染特别是指征性机会性感染越常见,CD4+对机会性感染发生的预测、预防和早期诊断与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合肥地区某高校大学生蠕形螨感染情况,分析蠕形螨感染与性别、面部分布、各种面部皮肤疾患的关系.方法 2004、2005、2006年采用透明胶带粘贴过夜法分别对二年级( 2003、2004、2005年级)在校大学生蠕形螨感染调查,同时针对卫生习惯和面部皮肤疾患(毛囊炎、眼睑炎、痤疮、脂溢性皮炎和酒渣鼻等)者进行问卷调查.计算蠕形螨感染率、分析其与卫生习惯和面部皮肤疾患的关系.结果 共有1 016名在校大学生受检,蠕形螨阳性人数217人,总感染率为21.36%.男、女生感染率依次为23.28%、19.21%.毛囊蠕形螨、皮脂蠕形螨感染率分别为52.07%、42.86%,两种蠕形螨混合感染5.07%.鼻翼部位检出率88.94%,前额和颊部检出率分别为24.42%和22.58%.卫生习惯不良及有面部皮肤疾患者感染率为47.16%,卫生习惯良好及无面部皮肤疾患者感染率为15.96%.结论 大学生蠕形螨感染比较普遍,蠕形螨感染与面部皮肤疾患存在相关.集体生活可能增加蠕形螨相互感染的机会,与大学生寝室环境卫生和日常卫生习惯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The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t antibody test (IFAT) was evaluated for the detection of Eperythrozoon ovis infection in sheep. The test first became positive, on the average, 10 days following exposure to E. ovis and remained positive for 24 months, the longest period checked. Reciprocal titres in the first three days after becoming positive in the IFAT were between 4 and 80, but rose to 640 within 9 weeks; in general titres were between 4 and 640, exceptionally titres of 1280 were obtained. Negative sera produced no fluorescence at serum dilutions of 1:4. Paired serum samples collected before and after experimental infection demonstrated the specificity of the test. Further support for the specific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IFAT was provided by lack of cross-reactivity between E. ovis antigen and antisera to Anaplasma ovis and Theileria ovis, the two common blood parasites of sheep and goats in Nigeria, and the results of a longitudinal survey in a flock of sheep on the research farm where E. ovis was first detec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