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过去30年中,美海军一直将援潜作为潜艇失事后的主要救生手段,每年用于改进和保养深潜救生艇(DSRV)的费用约1500万美元。由于美海军只注重援潜救生,因此,采用斯坦克头罩进行脱险的方法自60年代以来几乎没有任何变化。虽然援潜是拯救艇员生命的一种可取的手段,但是潜艇本身拥有有效的脱险系统也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潜艇幸存人员在救生部队抵达失事现场前可能被迫实施脱险,而且有时援潜作业条件和出现的工程问题可能使幸存人员无法从失事潜艇成功地转移至救生舱。再则,由于后勤方面的原因,DSRV运往潜艇失事区可能需长达5d时间。在此期…  相似文献   

2.
失事潜艇艇员的脱险与救生可分为4类:在水面弃艇逃生;从可望脱险的某一深度(最大深度为210m)脱险逃生;潜艇沉没在固壳尚未破损深度靠援救逃生;潜艇沉没在固壳破损深度无法实施救生。失事艇内的环境决定了艇员是采用脱险逃生,还是等待援救。影响艇员生存的主要因素有:舱内大气质量、进水程度、舱内压力、辐射泄漏、舱室温度和舱内口粮等。舱内大气可因失火和蓄电池浸水释放出氯气而变坏。随着时间的推延,呼吸会降低空气中的氧含量并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虽然可用钠石灰和氧再生药板来补充氧和吸收二氧化碳。舱室进水、高压空气泄漏、或者使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海军参与国际事务的活动日益增加,海军舰艇部队的训练任务也越来越重.作为承担三级援潜卫勤力量的援潜医疗队主要参与援潜救生工作,指导对失事潜艇艇员脱险的医学保障,承担潜艇艇员出水后的救治、转运、后送,其中护士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快速上浮脱险是六十年代发展起来的潜艇单人脱险方法之一。它是应用不减压潜水原理使艇员从大深度失事艇中脱险。由于其设备简单,方法易行,已为许多国家采用。但由于减压病是该法向更大脱险深度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故本文拟以预防减压病为目的,用山羊研究模拟快速上浮脱险高压允许暴露时间,为我海军潜艇部队实际应用快速上浮法脱险提供有关资料。  相似文献   

5.
1851年潜艇问世以来,失事潜艇内幸存艇员(下称艇员)脱险救生的问题,一直受到各国海军关注。通过史料,了解失事潜艇的总艘数、失事原因、沉没深度、艇员脱险人数及其死亡率与成功的存活率、以及艇体破损而致艇内气压升高等资料,对深入开展脱险救生决策的研究,当有裨益,现综合介绍如下。1 史料  相似文献   

6.
潜艇艇员水下出艇即潜艇脱险是我潜艇部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为了强化学员的实战技能,近年来每年均组织学员进行潜艇脱险练习以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技能。由于潜艇脱险本身存在一定的危险性,稍有不慎即有可能酿成重大事故,因此脱险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如何才能使学员正确使用脱险装具,以保证脱险训练顺利进行?笔者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在此针对潜艇脱险实验课教学的安全问题谈几点体会。1确保装具的安全1.1装具使用前的检查由于潜艇脱险实习课需要学员自己穿戴装具从鱼雷发射管脱险,在此过程中必须使用脱险装具才能顺利完成整个…  相似文献   

7.
由海医所编制的《干式潜水服》、《HJ801型潜水装具》和《2-8型潜艇艇员单人脱险装具》三项海军军用标准,日前在上海通过了由海司航保部主持召开的技术审查会审查。编制海军防救装备标准是我国海军防险救生事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它对于海军防救部队使用的潜水装备实现产品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满足防救部队战备和训练的要求具有重要作用。与会专家认为,三项标准既考虑到我国工业技术水平,又结合部队实际需要,主要技术要求能够满足使用部队的实际需要,可以作为生产和验收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失事潜艇进行减压的系统(the distressed submarine depressurization system, D SDS)最近完成了海试.该系统是由位于朴茨茅斯的PA公司为英海军研制的,最大援救深度 200m,现已作为援潜救生手段的组成部分批准供英皇家海军使用.  相似文献   

9.
1994年7月,我们在某海区进行了援潜作业训练,海区水深20m,海底泥质,当时气温35℃,海水流速0.2~0.5m/s,风浪3~4级。4名潜水员着十二螺栓通风式重潜水装具下潜,水下工作时间每人平均2h;6名潜艇艇员着2-8型脱险潜水服,经鱼雷发射管水下脱险成功。在医学保障方面所见:协助输  相似文献   

10.
披风式潜水面罩(以下简称面罩)是潜水装具的主体——呼吸器。为了使我国潜水装具的更新换代和满足防救事业发展的要求,我们借鉴国外几种先进面罩的结构优点,研制出国产新型面罩。试验检测和使用证明,各性能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能满足援潜救生和潜水作业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11.
援潜救生是潜艇战斗力再生的重要环节[1],为提高援潜卫勤保障能力,某医院于2013年进行了1次海上援潜卫勤演练。演练场设在海军某型救生船上,援潜卫勤力量由救生船医务部门人员和岸基医院援潜卫勤机动分队组成。演练设再加压治疗组,由组长1名、潜水军医1名、内科军医1  相似文献   

12.
潜艇艇员快速上浮脱险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单人脱险方式之一,具有加压速度快、高压下暴露时间短、上升速度快、脱险深度大、容易掌握等优点,因此被许多国家海军采用[1]。为做好潜艇艇员快速上浮脱险训练的设备保障,提高艇员的自救能力,笔  相似文献   

13.
快速上浮脱险方法是目前世界上较为先进的单人脱险方法,具有加压速度快、高气压环境下暴露时间短、上升速度快、脱险深度大、容易训练和掌握等优点。为了提高我海军潜艇艇员水下脱险技术水平,我们进行了潜艇艇员海上30m快速上浮脱险试验,在试验中,观察了参试潜水员血压、脉搏和呼吸频率的变化,以保障参试潜水员的安全。  相似文献   

14.
国外海军潜艇脱险与救生装备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十世纪以来,国外共发生潜艇事故170余起,其中85%是由于碰撞、操纵失误、火灾、爆炸及其它原因所致,失事水深均未达到水压导致壳体破损的深度[1,2].在上述事故中,如能及时救助则可避免艇员伤亡.因此,国外海军都十分重视潜艇脱险及救援装备的研究及改进工作.本文就国外海军潜艇脱险救生装备的种类及其性能、特点和发展趋势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5.
快速上浮脱险法是目前发达国家普遍使用的潜艇单人自动脱险方法,具有加压速度快、水下暴露时间短、脱险深度大及操作简单等特点,是艇员进行水下脱险自救的一种先进方法。现将30 m快速上浮脱险医学保障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潜艇艇员水下脱险训练是一项既复杂艰苦又带有一定危险性的特殊技能训练。自 1974年至今我部共完成了 2 0万人次的脱险训练 ,现将脱险训练的医务保障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1 训练基本情况与内容1.1 基本情况 参训学员是每年新入校的潜艇兵和潜艇士官 ,男性 ,年龄 17~ 2 2岁 ,训练时间为每年3月~ 7月 ,全部采用室内模拟潜艇脱险设备进行训练。1.2 训练内容 学习潜水脱险训练的基础理论 ,潜水疾病的发生及预防知识 ,2 - 8潜艇艇员脱险装具的使用和实际的潜水及脱险训练。1.2 .1 潜水池内轻潜水训练。学员经基础理论学习、陆地练习后 ,在…  相似文献   

17.
美海军潜艇医学研究所 (NSMRL)的使命是通过其科研成果来保护潜艇和潜水人员的健康并提高他们的作业能力。该所主要设下列研究小组 :潜艇医学 ;潜水生物效应 ;听觉防护 ;潜艇脱险与救生 ;信息处理与显示等。科研小组根据需要组合 ,任务变更时研究小组重组 ,而且一个人可参加多个科研小组。目前 ,NSMRL有 2 5个重要的基础和应用性研究项目。它们是 :失事潜艇内CO2 产出的评价 ;低频声对潜水员有害影响的阈值测定 ;助听器发射图谱代替听力图在早期检测听力损失中的评价 ;潜艇大气组分的分析鉴定 ;下一代减噪声听诊器的研究、开发…  相似文献   

18.
科学的岸港训练是提升潜艇艇员援潜救生能力的有效举措。针对目前我国潜艇艇员援潜救生岸港训练模式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有必要建立直辖式潜艇艇员援救综合训练基地。本文从组织领导和协调机构、主要功能和职能定位、设置数量和配置地域、保障体系和运行方式等方面提出总体构想,并介绍了相关配套建设措施,以期为创新援潜救生训练机制、全面提升我国海军潜艇艇员援潜救生训练效果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快速上浮脱险是国际上先进的单人脱险方式,而且是英国、德国、瑞典等国家唯一的潜艇艇员水下脱险方法。为了提高各国海军潜艇艇员水下脱险技术和水平,世界上很多国家均建立了潜艇艇员脱险训练基地。英国皇家海军在近朴茨茅斯的戈斯波特建立了潜艇艇员脱险训练塔(训练基地),面向世界各国海军开放,接受英国皇家海军和其他国家的海军潜艇艇员进行快速上浮脱险训练。由于潜艇艇员快速上浮脱险训练时,参训艇员将暴露于0.40MPa(4.0ATA)的压力下,并进行快速减压,为了保证训练能顺利进行,保证潜水员的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ET-100咽鼓管开放功能测试仪测试潜艇艇员快速上浮脱险中咽鼓管的开放功能,为潜艇艇员快速上浮脱险提供依据和保障.方法:对10名潜艇艇员的开放功能测试用主成分分析法,并将这些相关指标所蕴藏的信息集中到少数几个相互独立的综合因子,然后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其相关性,再用SPSS(V9.0) 软件按不同加压深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随着脱险深度的不断增大,艇员咽鼓管开放功能的开放等级值并无显著性变化.结论:本测试结果可消除艇员脱险前的紧张、慌乱、恐惧,对艇员脱险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