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1.《内经》注家《内经》成书年代久远,理义深奥,为了便于初学理解,后世医家进行整理、注解者,不下百家之多。然注解《内经》最早的,当首推梁·全元起所注的《黄帝素问》八卷,又叫做《素问训解》。宋时此书尚存,后便散失。但从现存的宋臣林亿等校订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是书渊源于《内经》、《难经》。仲景自序曰:“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相似文献   

3.
《内经》论“逆从(顺)”之处颇多,且作为一利理论提出,值得注意。《素问·徵四失论》云:“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也。”篇中论述诊治失误之因有四,而将“不知阴阳逆从之理”列于首位,可见其意义重大。考《内经》原文,《素问》常称“逆从”,而《灵枢》多作“逆顺”。《释名》云:  相似文献   

4.
《内经运气要旨论》小考金元医家刘完素的医学理论对促进祖国医学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刘氏著作现存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三消论》等。现未见原书而时见记载的《内经运气要旨论》(又称《素问要旨论》),存在与否,一直是个谜。...  相似文献   

5.
林珮琴著《类证治裁》,理明辞晰,言简意赅,辨证施治,无不根柢圣经,发挥精义。该书问世后,大为国内医家所推崇,被誉为理论结合实践之佳著。笔者在深入学习过程中,受益多多,故拟探讨先生学术思想,以就正于同道。1宗经立论,参酌古今林琴对《素问》、《灵枢》、《难经》诸书及张仲景等大家名言,无不“深求之,以通其变;精思之,以会其微;博观约取,触类旁通”。1.1径引经文,融会贯通林氏非常强调学习医经的重要性,认为:“不先窥《内经》奥旨,则皆无本之学也。”因此,他对《内经》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除在《类证治裁·首卷·内经综要》中依据《内经…  相似文献   

6.
《黄帝内经素问》的译介及在西方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与《灵枢》合称《内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医学典籍。《内经》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2 0 0 0多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学的发展。直到今天,《内经》仍列“四大经典”之首,为学习中医者的必读之书,也是世界各国研究我国古代文明史、医学史的重要著作。《素问》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详尽地论述了有关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医学领域中的各方面内容,突出了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密切相关和人体内部高度统一的整体观念。《素问》不但…  相似文献   

7.
“失眠”在《内经》中有很多名称,如“不得眠”、“不得卧”、“卧不安”、“目不瞑”、“喜梦”、“数欠”等,并在《素问·平人气象论》、《素问·评热病论》、《素问·逆调论》、《素问·大奇论》、《素问·病能论》、《素问·痹论》、  相似文献   

8.
《内经》的理论体系受到中国古代“天、地、人”三才观的影响 ,强调为医应“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中知人事”。 (《素问·著至教论篇》)所谓“人事” ,主要指人的自然状况和社会状况 ,包括人的性别、年龄、体质、性情、喜好、生活阅历及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内经》对“人事”的关注 ,在治疗学上则体现为“以人为本 ,治疗个体化” ,渗透着深刻的社会医学思想。中医学以《内经》为宗 ,后世的临床医家多受此启迪。本文试述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对《内经》“知人事”思想的发挥。李中梓是我国明末著名医学家 ,精研《内经》理论 ,所著…  相似文献   

9.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人以胃气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素问·平人气象论》)。这是《内经》重视胃气的至理铭言。《伤寒论》继承了《内经》注重胃气的学术思想,通过对外感疾病辨证论治基本规律的阐述和总结,从祛邪与扶正两方面体现了“保胃气”在防治疾病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把“保胃气”作为外感疾病的重要治疗法则,贯穿到六经病证的临床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0.
医学地理学是近年来新兴的医学和地理学相互渗透的边缘学科,而早在《内经》时期已对此有了初步的认识。《素问·异法方宜论》篇就地理与气候环境、人的体质、发病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突出了“异法方宜”、“因地制宜”的医学地理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属于中医的“真心痛”“胸痹”“膈痛”“心痹”等范畴。祖国医学对本病早有类似的记述,远在《内经》著作前,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胸痛,心痛等血瘀证的记载,大约在公元前8~3世纪(春秋战国时期),医家所著的《内经》里对本病有较类似的论述,描述“心痛者、胸中痛,胁支痛,膺背甲间痛,两臂内痛”《素问脏器法时论》,又说“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  相似文献   

12.
祖国医学对于疟疾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疟论》说:“夫痎疟皆生于风”,以疟疾初起有畏风、寒战、骨节酸痛、继则壮热汗出身凉如常人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故有“疟该生于风”之说。又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夏伤于暑,秋为痎疟”。以疟疾多发于夏秋季节。随着医学实践的发展,祖国医学逐渐认识到外感之邪虽然能够引起疟疾,但疟疾的发生还与一种特殊的外在致病因素有关,因此提出了疟邪与瘴毒的理论。隋代巢元方《诸病源矦论》提出瘴疟每见于岭南山瘴地区,由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经》“大敦”“阴之绝阳”与《周髀算经》“北极璇玑”的关系.方法:受大汶口文化遗址之“玉璇玑”覆于死者胸前启发,将《素问·阴阳离合论》“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罢极”与《尚书》《周髀算经》“北极”“璇玑”概念相比较,进行深入分析.结果:《内经》“大敦”“阴之绝阳”与5 000年前的玉璇玑有渊源关系.结论...  相似文献   

14.
《内经》的脾胃理论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理论的发展与临床的诊疗实践。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就是在《内经》脾胃理论的指导下,总结临床实践之后著成了传世之作《脾胃论》的。近现代的中西汇通医家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也是如此。本文仅从三个方面分析《内经》脾胃理论在老年病防治中的临床意义,以飨读者。1“阳明脉衰”与“阴气自半”《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此处“阴气”即指肾中精气,亦即肾气。肾为先天之本,内寄真阴真阳。年青时,肾中阴平阳秘;年四十,如日中天———肾中阴阳之气壮盛到了极点,之…  相似文献   

15.
祖国医学对肺炎的认识本病在祖国医学中可包括于咳喘、温病的范围。有关咳喘的概念出现较早,如《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气贲郁,皆属于肺,……诸瘘喘呕,皆属于上。”《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金匮要略·肺痈肺瘘咳嗽上气篇》:“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等。温病学说形成较晚。温病学产生以后,医学大都参考温病辨证施治的方法治疗本病,将  相似文献   

16.
补法属于“八法”之一。它是根据《内经》“虚则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理论而立法的。此讲,拟从补法、补气法、补中益气汤等三方面进行讲述。  相似文献   

17.
<正>在《内经》中,厥字出现有380余处,还有《素问·气厥论》、《素问·厥论》、《灵枢·厥病》3篇专论厥的篇章,充分反映出《内经》论厥的丰富性。后世医家就《内经》中的厥证也多有阐发。直至近现代,《内经》中有关厥的论述对中医理论发展及临床实践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明确《内经》中厥的含义至关重要。本文试就此作一探讨。1厥的含义《内经》中的“厥”之本字当为“欮”。《说文解字》中说:“欮,阙或省疒”,意思是说欮当为本字,瘚为累增字。阙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瘚,屰气也,从疒、从屰、从欠。”可见,瘚当为屰气,从疒表示一种病,瘚作为病名后借厥字为之。屰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屰,不顺也,从干,下口,屰之也。”屰即逆,义为不顺。从对厥字的解释梳理中,可以认为,厥就是逆,为气逆之意。2《内经》中厥的含义2.1厥为“逆”义自《内经》以后,历代医家对《内经》中厥的含义多有阐发。其中,清代姚止庵在其所著《素问经注节解·九卷》中对《内经》中厥的解释颇为精当。他说:“厥凡三义:一谓逆也,下气逆而上也,诸凡言厥逆是也;二谓极至也,本篇(《素问·厥论》)之热厥寒厥,盖言寒热之极也;三谓昏迷不省人事也,本篇(《素问·厥论》)之言阴盛阳乱也。乃世之云厥者,止以手足  相似文献   

18.
拜读吴润秋同志的“《内经》‘逆从’与《太素》‘逆顺’考”(载《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7,(2):12)后,受益非浅,启迪颇深。但细玩其文,其中似有可商之处,为此,略陈管见,求教于同道,并与吴润秋同志商榷。 1.吴氏关于“《内经》称‘逆从’之处,《太素》多称‘道顺’”之说不确切。总览《内经》全书,只有在《素问》(不包括王冰补入之运气七篇)中,有关“逆从”并称之处,在《太素》多称作“逆顺”。而为《素问》运气七篇大论和《灵枢》原文中,“逆顺”并称者则俯拾皆是,  相似文献   

19.
《灵枢》与《素问》究竟孰先孰后,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因《灵枢》一度失传,王冰注《素问》而未注《灵枢》,致谈《内经》多称举《素问》,甚或视《灵枢》为伪书。本根据《素问》所引“《经》言”书证,逐条加以分析,证明《灵枢》是“经”而《素问》是“论”,进而从先秦诸子书中追朔《内经》理论的渊源。  相似文献   

20.
运气学说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运气学说是在中医“人与天地相参”的整体观指导下产生的一贯的学术思想,是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气象医学理论。其理论渊源出自《内经》,在《内经》的早期作品如《素问·六节藏象论》、《灵枢》的《九宫八风》、《岁露论》等篇中已有初步的、简单的运气学说内容,而作为《内经》的后期作品的“七篇大论”则在此基础上运用当时带有五行术数色彩的民间历法作为推算工具,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用以推测气候变化及疾病发生的方法,成为比较系统、完整的运气学说代表作,其成书年代以隋代或唐初的可能性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