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连续开窗式SPR手术治疗脑瘫肢体痉挛(附3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连续开窗式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脑瘫肢体痉挛。方法:对35例脑瘫病人,采用L2-S1双侧节段开窗式部分椎板切除,将L2-S1的脊神经后根进行分束,电刺激仪测阈值将阈值较低神经束切断,神经根切断比例结合肌张力、肌力,体重及肌群功能进行量化,结果:经随访,本组35例病人痉挛解除率90%,功能改善率80%,结论:连续开窗式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能较有效的治疗脑瘫肢体痉挛,对脊柱后柱损伤小,有利于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SPR及下肢矫形同期治疗下肢痉挛型脑瘫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计腰骶部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及下肢矫形术治疗痉挛型脑瘫的疗效。方法:1995年10月-1999年10月在进行腰骶部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的同时对下肢关节因软组织挛缩畸形者行下肢软组织松解治疗下肢痉挛型脑瘫97例,术后进行康复训练。结果:SPR及下肢矫形同期进行较单纯SPR,二期行下肢矫形,具有减轻病人痛苦,减少病人经济负担及能及时康复训练,缩短康复训练时间等优点,对解除痉挛,改善步态效果明显优于单纯SPR手术。结论:SPR及下肢矫形同期进行是一值得提倡的手术。  相似文献   

3.
陈刚  石文剑  伍湘伊 《新疆医学》2007,37(5):147-148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可以明确而永久地缓解小儿,脑瘫的痉挛状态,改善患肢运动功能。我院从2003年3月-2007年5月共施行腰骶部SPR手术126例,现将SPR术的麻醉处理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术中肌电图监测在圆锥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意义。方法:对7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行圆锥部SPR术,术中将L1~S1(除L4)各后根均匀分为2~5个神经束,然后行由低到高的电流刺激,确定每束阈值,根据阈值确定切除部分的比例,并在手术全程对下肢多组肌肉及肛门括约肌收缩情况进行肌电图监测,以防损伤脊髓运动根和支配括约肌的感觉根。结果:本组70例痉挛型脑瘫患者中,术后4周、术后6个月肌张力较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步行功能与术前步行功能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踝阵挛消失率91%(59/65),髌阵挛消失率96%(22/23),肌力均保持在术前以上水平,所有患者术后无大小便功能障碍。结论:术中电刺激是指导和监测圆锥部脊神经后根选择性切断的有效方法,对提高手术疗效,保护括约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选择性腰段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ior rhizotomy,SPR)治疗儿童下肢痉挛性脑瘫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采用SPR手术治疗26例儿童痉挛性脑瘫患儿手术效果。结果 26例患者术后均有明显肌张力下降,痉挛解除率达100%,部分患儿同时伴有上肢痉挛、流涎、斜视、癫痫及言语障碍等症状有所改善。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是治疗脑瘫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术后坚持长期康复训练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师文  李红  秦璐  蒋玮  高丽娟  薛玉洁 《医学争鸣》2009,(23):2827-2827
引言 目前认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是解除脑瘫痉挛和改善功能最有效的方法.其机制在于选择性切断来自肌梭的Iα类纤维,破坏肌梭的传人联系,阻断γ-环路,降低肌张力和解除痉挛.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感觉功能,术后辅助各种康复训练,将会明显改善下肢运动功能,我科从2004-10为24位患儿实施该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作为治疗痉挛性脑瘫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旨在减少神经纤维过度的兴奋信号传到,降低肢体过高肌张力,以解除肢体痉挛状态。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接诊1例痉挛性狼疮性脑病后遗症患者,右上肢出现痉挛状态,功能丧失,在我科予行颈段SPR手术,切断部分颈段右侧脊神经后根,术后患者右上肢痉挛症状明显缓解,证明此类手术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后的痉挛性瘫痪同样有效,为此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地外科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选择性脊神经根切断术后下肢功能,同时分析术前爬行能力与术后行走能力的关键。方法:将下肢功能(包括肌张力)分别量化,观察手术前,后的变化,并统计分析手术前,后功能差异。结果:(1)术后肌张力明显降低,下肢各项功能显著改善;(2)术后2年下肢功能进一步改善;(3)术前爬行能力良好的患儿术后下肢各项功能及独立行走与爬行能力差的患儿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能够有效地解除痉挛,改善下肢功能,术前爬行能力对判断手术预后能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回顾性总结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脑瘫髋内收畸形的效果,针对内收肌群痉挛的不同情况选择切断不同的神经节段,对其疗效进行观察分析,并对其治疗机制进行探讨.方法 自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对596例伴髋内收畸形的脑瘫患者施行了SPR术或SPR+内收肌部分切断术.其中男364例,女232例,年龄3 ~ 24岁,平均9.8岁.根据术前内收肌痉挛的不同情况将其分为两组并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第1组:整个内收肌群痉挛,第2组:以长收肌痉挛为主,对第1组行腰段SPR治疗,神经节段分别选择L3、5及S1后根和L4、5及S1后根.对第2组分别行一期SPR+矫形术和分期治疗,术后1周对患者进行观察评估,术后6个月和1年时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调查.结果 第1组术后肌张力缓解率为97.7%,髋内收畸形改善率为86.6%,第2组术后肌张力缓解率为97.6%,髋内收及步态改善率为85.3%.结论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能够长期有效地解除肢体痉挛,改善肢体功能.神经节段选择L3、5及S1后根或L4、5及S1后根在改善髋内收方面无明显差异,SPR与矫形分期手术的效果要优于一期手术.  相似文献   

10.
小儿脑瘫是一种综合征。目前认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是解除脑瘫痉挛和改善功能最有效的方法。该手术不但要求麻醉平稳无痛,且术中用神经阈值探测仪电激脊神经后根时要有肌收缩反应,所以其麻醉有一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1.
SPR+局部矫形手术治疗脊髓损伤后重度肢体痉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SPR) +局部矫形手术治疗脊髓损伤后重度肢体痉挛。方法 采用L2 ~S1双侧节段开窗式部分椎板切除 ,保留棘突、棘间和棘上韧带 ,显露双侧L2 ~S1神经根出口处将前后根分开、分束 ,测定各后根束阈值 ,阈值较低的后根小束切断。术后下肢部分挛缩畸形未能改善者同时行局部矫形手术。结果 临床应用 39例 ,随访 3年疗效满意 ,痉挛解除率为 90 % ,功能改善率为 90 %。结论 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局部矫形手术能成功的治疗脊髓损伤后重度肢体痉挛 ,手术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手术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脊髓圆锥部施行L1 -S1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 - or rhizotomy SPR)治疗痉挛型脑瘫(cerebral palsy,CP)的临床价值.方法:2010年10月~2011年12月我们在脊髓圆锥部行SPR治疗70例痉挛型CP.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按Ashworth痉挛评分法对下肢肌肉不同肌群的痉挛情况进行评分.结果:术后2周、4周、和6个月的Ashworth痉挛评分,下肢痉挛的解除率100%,功能改善率83%,踝阵挛消失率90%,剪刀步均消失,肌力均在3级以上,与术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除少数患儿出现暂时性下肢麻木、乏力外,未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在圆锥部行SPR术具有创伤小,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恢复快等优点.能够有效缓痉挛型CP病人的下肢肌肉痉挛.  相似文献   

13.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改进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本文应对肢体单一肌肉或肌群进行肌张力分度,并按照分度确定脊神经后根切断比例,达到降低肌张力理想效果,使SPR可以应用于混合有肌肉软瘫的痉挛型脑瘫。提出椎板“开关门”式SPR,使此手术更符合生理,减少术后并发症,共完成24例SPR,取得了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4.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对大脑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脑瘫下肢痉挛时对脑瘫患者大脑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对1990年5月-1998年4月间采用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者进行随访,并对得到2年以上随访的825例病例进行上肢痉挛、癫痫、斜视、流涎及语言发音障碍等情况调查分析。结果:伴有上肢痉挛者328例,其中67例(20.4%)上肢痉挛减轻;伴有癫痫者35例,其中31例(88.6%)术后癫痫发作频率减少或癫痫控制药物服用量减少;伴有斜视者386例,其中132例(34.2%)减轻;伴有流涎者73例,其中49例(67.1%)流涎减少,21例(28.8%)流涎消失;伴有语言发音障碍者456例,其中72例(15.8%)发音功能改善。结论: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减少外周神经传入冲动,从而降低了中枢的兴奋性,影响大脑高级中枢的调控作用;此外周-皮层-外周大环路反射可能是SPR解痉的另一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SPR)治疗成人脑外伤后下肢痉挛 16例 ,对术前术后进行步态分析及诱发电位研究。方法 术前 3d进行步态分析及诱发电位测定 ,将痉挛下肢的L2 ~S1的脊神经后根进行分束 ,电刺激仪测阈值将阈值较低神经束切断。神经根切断比例结合肌张力、肌力、体重及肌群功能进行量化 ,均 <30 %。结果 本组 16例随访 4年 ,痉挛解除率 90 % ,功能改善率 80 %。术后步态明显改善 ,有显著差异P <0 0 1。手术前后诱发电位测定支持肌张力调节的“大、小环路”理论 ,支持成人脑外伤后肢体痉挛的机制。结论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能较有效的治疗成人脑外伤后肢体痉挛  相似文献   

16.
选择性腰骶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SPR)治疗脑瘫双下肢痉挛是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神经显微外科技术,首先是意大利学者Fasano(1978年)报导109例,采用胸;。腰:棘突椎板全部切除在圆推水平电刺激进行选择性脊N后根部分切断。国内学者徐林(1993年)报导108例,采用腰优段电刺激进行选择性切断脊N后根,术中将L。Ls棘突椎板全部切除,手术对病人损伤较大,并且影响脊柱的稳定性。我院于1993年改革了上述术式,采用腰椎椎板开窗行脊N后报选择性部分切断治疗双下肢痉挛25例,疗效满意,现报导如下:临床资料本组共25例,其中…  相似文献   

17.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3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SRP治疗挛性脑瘫的疗效、适应症、并发症。方法 1999年4月-2000年7月期间,在显微镜下利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30例痉挛性脑瘫患者,随访并比较术前、术后肌力、肌张力及肢体功能的变化。结果 选择性腰骶神经后根切断术后27例:术前不能独立行走的20例中,术后14例已可独立行走,4例的行走能力和步态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2例功能改善不明显。术前能够跛行行走的7例,术后步幅增大,步态明显改善。颈神经后根切断术后3例;上肢的痉挛解除,关节功能改善,爪形手消失。本组没有发现严重的并发症,家属满意为93.3%。结论 SPR治疗痉挛性脑瘫的效果确切,无严重的并发症,远期疗效尚需继续观察。手术患者应为肌力在Ⅲ-Ⅴ级,肌张力在Ⅱ-Ⅳ级范围内,而且能够配合术后的功能训练者。  相似文献   

18.
刘琴仙  邹光莉 《重庆医学》2005,34(12):1909-1910
脑瘫是出生前、生产中及出生后1个月内造成的非进行性脑部损害,为中枢神经系统部分或全部失去控制脊神经能力所表现出的中枢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的临床症候群。主要表现为四肢痉挛、肢体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运动障碍和步姿、步态异常、平衡失调,尤以双下肢多见。目前,多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v.SPR)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下面是对69例脑瘫患者SPR术后并发症预见性护理的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对治疗小儿痉挛性脑瘫的结果临床研究。方法:我院1999年6月以来采用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58例小儿痉挛性脑瘫患。结果:术后一年对48例随访,按Ashworth5级肌力标准判断,术前平均患肢肌张力为3.8级,术后平均1.5级,平均下降2.3级。其中,痉挛肢体基本解除12例占25.7%,痉挛肢体明显缓解20例占41.6%,痉挛肢体有所缓解16例占33.3%。随访中5例伴有轻度肢体乏力,余未见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采用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性小儿脑瘫,起到明显解除痉挛、降低肌张力,改善协调肢体平衡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SPR手术治疗痉挛性脑瘫方法及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痉挛性脑瘫现仍是婴幼儿的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效果的好坏,对患儿本人及家庭乃至国家都有深远的意义。近10年来,我们选择痉挛性脑瘫病人进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下肢痉挛畸形,取得显著疗效,为此,本文对SPR手术治疗效果进行了观察。现将观察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