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观察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PBSCT)对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恶性血液病39例患者中,31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PBSCT)治疗,8例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PBSCT)治疗.allo-PBSCT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Auto-PBSCT采用化疗联合G-CSF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Auto-PBSCT患者接受CD34+细胞中位数为4.4×106·kg-1[(3.2~9.9)×106·kg-1)],allo-PBSCT患者接受CD34+细胞中位数为5.4×106·kg-1[(3.0~11.5)×106·kg-1)],预处理方案采用改良的白消安/环磷酰胺或全身照射/环磷酰胺方案,allo-PBSCT患者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的预防采用环孢素A联合短疗程甲氨喋呤,部分患者加用麦考酚酉青,4例HLA不全相合患者再加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结果 全部患者均成功植入并快速重建造血,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109/L、血小板恢复至≥20×109/L的天数在auto-PBSCT分别为13 d(9~20 d)和19 d(14~24 d);在allo- PBSCT中分别为17 d(14~21 d)和23 d(16~29 d).allo-PBSCT中急性GVHD的发生率为35.5%,慢性GVHD的发生率为61.3%.中位随访17个月,总病死率(10/31)32.3%.结论 auto-PBSCT和allo-PBSCT均能很快重建造血,是治疗恶性血液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预防和治疗GVHD仍然是临床移植中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两种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uG-CSF)惠尔血和特尔津,对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的动员疗效.方法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52例,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全相合的同胞供者52例,随机采用两种rHuG-CSF特尔津和惠尔血分别进行供者造血干细胞动员,对供者千细胞动员参数及患者移植后造血重建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惠尔血组和特尔津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高峰时间均为第4天(38.9±3.0)×109/L和(37.8±2.9)×109/L(P>0.05).惠尔血和特尔津两种动员剂对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参数的影响,其结果分别为采集物MNC计数(4.8±0.7)×108/kg vs(5.1±0.4)×108/kg;CD34+(1.6±0.3)×106/kg vs(1.9±0.7)×106/kg;惠尔血和特尔津两种动员剂对供者骨髓血造血干细胞参数有诸多方面的影响,其结果分别为采集物MNC计数(3.8±0.5)/L vs(3.9±0.7)/L;CD34+(1.3±0.7)×106/kg vs (1.5±0.4)×106/kg(均P>0.05).特尔津和惠尔血两种动员剂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的影响,其结果分别为移植后中性粒细胞植活时间(14.6±0.9)d vs(15.2±1.6)d;血小板的植活时间(18.1±0.8)d vs(17.0±1.9)d(P>0.05);两种动员剂对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结论 惠尔血和特尔津两种动员剂分别对供者外周血及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动力学,以及对患者造血重建影响均无显著性差异.特尔津能可靠用于造血干细胞供者的动员及患者移植后造血重建.  相似文献   

3.
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的造血重建,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情况及其疗效。方法对我院13例allo-PBSC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供者均系患者的同胞兄弟姐妹,12例HLA完全相合,1例HLA半相合。以G-CSF为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剂,分离单个核细胞(MNC);采用环孢菌素A和短程氨甲喋呤或甲基强的松龙预防GVHD;BU-CY2方案预处理。结果中性粒细胞>0.5×10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脐血CD34~+细胞在NOD/SCID小鼠体内造血重建的影响.方法 将3.5×10~5个脐血CD34~+细胞单独(单移植组)或与5.0×10~6个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共同(共移植组)输入经~(137)Cs 3.0Gy照射后的NOD/SCID小鼠体内,观察移植后6周内小鼠外周血象的变化情况.于移植后第6周处死小鼠,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骨髓、脾脏及外周血人源细胞(hCD45~+)含量,并分别检测小鼠骨髓中人源淋巴系(CD3/CD19)、粒系(CD33)、单核系(CD14)、血小板(CD61)、红系(CD235a)等各系血细胞比例,比较间充质干细胞共移植对CD34~+细胞植入率的影响.结果 移植后3周,两组小鼠外周血象开始有不同程度恢复;移植后6周,共移植组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均已达高峰,明显高于单移植组(P<0.05),两组小鼠的红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6周,共移植组骨髓及外周血中人源细胞hCD45~+CD34~+比例分别为(42.66±2.57)%和(4.74±1.02)%,明显高于单移植组的(25.27±1.67)%和(1.19±0.54)%(P=0.006).移植后6周,共移植组小鼠骨髓内的CD19~+、CD33~+、CD14~+、CD61~+和CD235a~+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单移植组(P<0.05),CD3~+T淋巴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单移植组(P=0.003);CD19~+B淋巴细胞得到优势扩增,明显高于其他各系血细胞比例(P<0.05).结论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脐血CD34~+细胞共移植可促进造血干细胞的植入,缩短CD34~+细胞移植后造血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5.
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单个核细胞计数与CD34~+细胞计数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单个核细胞(MNC)计数与CD34+细胞细胞计数之间的比较。方法 2006年4月-2012年8月,32例患者(男18例,女14例,中位年龄32岁)在我院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25例自体、7例异基因(5名父系供者,2名同胞供者,男5例,女2例,中位年龄28岁)接受统一的动员方案,用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以MNC程序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采集。32例患者均进行MNC计数及CD34+细胞计数,进行相关分析,比较两种计数指标对造血重建的影响。结果①32例受者输入MNC的中位数为6.75(2.92-18.76)×108/Kg,输入CD34+细胞的中位数5.03(2.35-15.14)×106/Kg;②32例受者造血重建均达到了100%。。结论 MNC作为造血干细胞含量的计数依据,其植活率和植活速度与CD34+细胞作为依据的病例相似,结果表明:MNC计数完全可代替CD34+细胞计数,可作为造血干细胞移植中造血干细胞含量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利妥昔单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92例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两组均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方式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数量、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血小板造血重建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9.13%(41/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87%(2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数量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造血重建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可安全有效地提升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PBSCT)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有取代骨髓移植的趋势.移植后造血重建主要取决于输入造血干细胞的数量与质量,但迄今为止尚未发现造血干细胞的特异性标志,不能直接对造血干细胞定量,只能用相关间接指标预测造血重建.预示造血重建的主要指标有移植物中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s,MNC)计数、CD34+细胞计数和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FU)测定[1-2].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丹参酮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方案对高龄健康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动员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丹参酮联合rhG-CSF和单用rhG-CSF动员方案,动员高龄健康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果。其中丹参酮联合rhG-CSF组34例,单用rhG-CSF组31例;年龄45~60岁,平均49.6岁。中位体质量61.2kg(49.5~79.0kg)。给予丹参酮注射液(40mL/d)联合rhG-CSF 10μg.kg-1.d-1,或单用rhG-CSF 10μg.kg-1.d-1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动员第5天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检测MNC和CD34+细胞数。采集外周血干细胞于当日输注给患者(预处理结束后24h)。结果丹参酮联合rhG-CSF组中30例供者1次采集充足,4例采集2次,平均采集MNC数6.7(5.9~14.3)×108/kg,CD34+细胞3.9(2.7~8.3)×106/kg;单用rhG-CSF组中22例1次采集充足,9例采集2次及以上,平均采集MNC数5.3(4.6~11.9)×108/kg,CD34+细胞数3.1(2.1~6.7)×106/kg,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后所有患者均达到明显骨髓抑制,丹参酮联合rhG-CSF组供者中性粒细胞恢复到0.5×109/L时间为12.4(10~17)d,血小板(PLT)恢复到20×109/L时间为14.2(13~18)d;单用rhG-CSF组供者中性粒细胞恢复到0.5×109/L时间为12.8(10~18)d,PLT恢复到20×109/L时间为14.8(13~19)d,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丹参酮联合rhG-CSF动员方案可显著提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高龄健康供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效果,保证移植后造血功能的重建。对于高龄供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动员造血干细胞的方法,临床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王义刚  尹小建  赵斌 《医学争鸣》2005,26(11):1002-100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方法分别检测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3,7,10和14dCD34+CD38-细胞百分率.结果:脑梗死急性期外周血CD34+CD38-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梗死后3dCD34+CD38-细胞水平上升,10d达高峰,然后开始下降(P<0.01).脑梗死早期CD34+CD38-细胞水平与Fugl-Meyer量表评分负相关(r=-0.281,P<0.05).神经功能恢复越好,CD34+CD38-细胞水平越高(P<0.05).结论: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在参与脑梗死急性期神经的修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D25单克隆抗体(巴利昔单抗)在HLA全相合同胞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例白血病患者进行HLA全相合同胞供者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应用巴利昔单抗预防aGVHD,增加了造血干细胞输入剂量,观察造血重建和aGVHD情况。结果:3例患者均顺利重建造血,红系恢复明显加快,无1例需要输血,无1例病人发生感染。3例均发生Ⅰ-Ⅱ度aGVHD,无严重aGVHD发生。结论:巴利昔单抗在HLA全相合同胞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是可行的,值得进一步加大病例数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既往两个以上的脏器同时出现功能衰竭时曾被认为是器官移植的绝对禁忌证,但近年来由于移植外科技术和相关学科的迅速发展,腹部多器官的联合移植成为解决这个难题的新的有效措施。胰肾联合移植、肝肾联合移植、肝肠联合移植和全腹腔多器官簇移植使腹部外科的领域和范畴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腹部大器官联合移植治疗腹部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效果。方法 2例I型糖尿病并发尿毒症患者施行改良式胰液肠腔引流胰、十二指肠及肾一期联合移植,1例高龄酒精性肝硬化终末期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患者施行一期肝肾联合移植,1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施行同期原位肝-异位胰十二指肠联合移植,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2例胰肾联合移植患者术后第5天肾功能恢复正常,术后第10天停用胰岛素,2例均分别于术后20、22 d出现消化道出血,经止血治疗后痊愈;肝肾联合移植患者术后第3天移植肝肾功能正常,术后第10天移植肝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抗排斥治疗后逆转;肝胰联合移植患者术后第5天停用胰岛素,移植肝功能恢复正常。4例患者分别随访29、26、9、6月,移植物功能均正常。结论 腹部大器官联合移植是腹部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有效治疗方法,肝胰联合移植可减少胰腺的排斥反应,促进移植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大鼠卵巢经培养前后异体移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恢复失去卵巢功能妇女体内性激素的作用,本实验将大鼠卵巢异体皮下移植,观察移植效果。方法:分别将SD大鼠新鲜卵巢及培养后卵巢异体皮下移植。通过观察阴道脱落细胞、子宫重量的变化,移植物的组织形态学及测定血清雌二醇(E2)水平了解卵巢移植鼠体内激素分泌状况。结果:新鲜移植组,3/10只受体鼠阴道脱落细胞显示有雌激素作用,子宫重量及血清E2显著高于去势组,移植物表面无明显血管网形成,组织切片可见大量原始卵泡和及少量发育卵泡。培养后移植组,6/10只受体鼠阴道脱落细胞显示有雌激素作用,子宫重量及血清B水平显著高于去势组,与新鲜移植组无显著差别。移植物表面可见少量微血管分布,组织切片可见较多的发育卵泡。结论:异体皮下移植可降低组织的免疫源性,而经体外培养后可进一步降低免疫源性,利于移植物存活,为临床组织器官同种异体移植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的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 我院自2001年10月至2005年1月共施行19例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术,其中胰肾联合移植6例、肝肾联合移植12例、肝胰联合移植1例;分析手术方法、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和术后并发症处理的方法。结果 19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后发生FK506中毒1例(5.3%),发生急性排斥反应3例(15.8%),消化道出血发生2例(10.5%),腹腔出血1例(5.3%),肺部感染1例(5.3%),经相应治疗后好转。结论 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成功的关键是作好供体选择、保证供器官质量、选择适当手术方式、术后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以及有效防治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异种骨复合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节段性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异种骨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MSCs与异种松质骨在体外联合培养,兔桡骨中上段制成1.5 cm的骨-骨膜缺损模型,实验组植入复合异种骨,对照组植入单纯异种骨,空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材料,分别于术后4、8、12周各时间点行标本的组织学观察、X线片观察、透射电镜观察及骨密度测试,比较其骨缺损区骨修复情况。结果术后第12周,实验组骨缺损区完全修复,骨密度接近正常;对照组骨缺损区修复缓慢,新骨形成量少;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区未修复。结论异种骨复合MSCs修复节段性骨缺损能力强,在成骨速度和量上明显优于单纯异种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联合应用供者特异性脾细胞输注(donor-specific-spleen-cell-transfusion,DST)与CTLA4Ig对促进小鼠皮肤移植物存活的作用。探索CTLA4Ig促进移植物存活的作用机制。方法:单独或联合应用CTLA4Ig及供者特异性脾细胞输注,同时行皮肤移植,观察皮肤移植物存活时间并检测受者脾细胞对供者细胞的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结果:联合应用供者特异性脾细胞输注及CTLA4Ig使小鼠皮肤移植物的存活时间延长,并使受者脾细胞对供者细胞的反应性特异性降低,与未处理组、单用CTLA4Ig或供者特异性脾细胞输注处理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联合应用供者特异性脾细胞输注及CTLA4Ig可促进皮肤移植物的存活。移植物中过客淋巴细胞的存在可能对CTLA4Ig诱导免疫耐受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小鼠颈部心脏移植模型的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小鼠颈部心脏移植模型的改进和研究心脏移植再灌注损伤及急性排异反应。方法 将Chen氏术式加以改进 ,将供心主动脉与受体颈总动脉行端侧吻合 ,进行 6 0次小鼠颈部心脏移植。结果 新方法使供心总缺血时间缩短至 30min ,7d存活率提高到 98%。结论 改进后的模型简单实用 ,提高了小鼠颈部心脏移植存活率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脱细胞保鲜异种骨移植免疫反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脱细胞保鲜异种骨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方法 以大鼠为动物模型 ,分别植入脱细胞保鲜牛皮质骨(PBCTB)和松质骨 (PBCCB)、新鲜骨 (FBC)、去抗原牛松质骨 (BCB) ,采用体外二次刺激增殖实验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及局部组织学观察 ,研究移植后大鼠体内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宿主对该移植物的局部病理反应。结果 保鲜牛皮质骨、松质骨显著降低了异种骨的抗原性、其中保鲜松质骨尤佳 ,与BCB相比较 ,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脱细胞处理的保鲜松质骨显著降低了细胞的免疫原性 ,同时可以避免化学毒物的残留 ,是一种理想的植骨材料。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初步分析我国首例心肾联合移植中肾移植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例58岁男性原发性扩张性心肌病伴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实施同期心肾联合移植术,供心和供肾来自同一供体。结果 移植肾立即泌尿,但术后第1天尿量仅800ml,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支持24h后血压逐渐升高,尿量显著增加而脱机。术后第3天移植心、肾功能恢复正常。术后第15天发生移植心、肾急性排斥反应,经处理后移植心肾功能正常至术后38d因肺部感染死亡。结论 不可逆转的心衰合并肾衰是心肾联合移植的适应证;移植心功能恢复、循环稳定后开始肾移植;心脏移植术中可能发生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紧急抢救可采用单纯血液超滤;移植肾血流开放时短时间升高血压然后维持较低水平,以降低移植心负荷,肾功能采用CRRT替代,术后第2天,可升高血压增多尿量,撤除CRRT;应分别对两个移植器官进行排斥反应监测;肺部感染是联合器官移植的重要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20.
二步冷冻保存同种异体骨-ACL-骨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新鲜异体和二步冷冻保存同种异体骨 前交叉韧带 (ACL) 骨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差异。方法 :将 6 0只新西兰兔和 6 0只日本大耳兔分别随机分成自体骨 ACL 骨移植组、新鲜异体骨 ACL 骨移植组和二步冷冻保存同种异体骨 ACL 骨移植组 ,分别于术前及术后 1周、2周、3周、4周各采血 2ml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 2 (IL 2 )水平 ,术后 4周、12周切取移植关节 ,作苏木精 -伊红染色。结果 :光镜下检查显示 ,自体移植组和二步冷冻保存移植组均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 ,胶原排列规则 ,分化成熟。新鲜异体移植组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 ,其IL 2水平明显高于自体移植组和二步冷冻保存同种异体移植组且高于术前水平 (P <0 .0 1)。结论 :二步冷冻减轻了同种异体骨 ACL 骨移植后排斥反应 ,移植后其组织学改变同自体移植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