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影像学的发展,一种特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被越来越多地认识.我们自1996年以来收治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7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认识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临床及影像学诊断依据,提出治疗及手术要点。方法 8例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患者,术前被冠以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软骨结节突出4例,后纵韧带骨化2例,2例临床诊断有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存在,术中均见大小不等的与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并不相连的浮动骨块。结果 8例病人全部手术治疗,术后疼痛症状消失。随访4~18个月,只有2例患者诉残留阴雨天腰部酸痛症状。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在CT扫描见突出物合并有骨化块时,要仔细分析有无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的现象。清晰的腰椎正侧位X线片,病椎间隙CT轴位扫描有助于术前诊断。卧床休息,一般不做牵引及推拿,手术宜采取椎板双侧开窗以求完整切除骨块。  相似文献   

3.
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   总被引:52,自引:2,他引:52  
作者诊治了13例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其主要症状为腰腿痛与间歇性跛行,少数发生马尾压迫综合征。13例共有14个腰椎椎体的后缘形成突向椎管内的骨块,8个与椎体相连,6个与椎体分离,与其相对应的椎体后角骨缺损区内为椎间盘髓核组织;8个椎体后角的病损构成7例患者中央管或神经根管狭窄的主要原因,另6个椎体后角病损较小,仅部分参与神经根压迫;病变主要见于L4,5及S1椎体后上缘或下缘。作者认为成人中所见椎体后缘离断的征象很可能是青少年时期椎体后缘环状骨骺变异或陈旧性损伤及其继发改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认识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临床及影像学诊断依据,提出治疗及手术要点。方法:8例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患者,术前被冠以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软骨结节突出4例,后纵韧带骨化2例,2例临床诊断有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存在,术中均见大小不等的与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并不相连的浮动骨块。结果:8例病人全部手术治疗,术后疼痛症状消失。随访4~18个月,只有2例患者诉残留阴雨天腰部酸痛症状。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在CT扫描见突出物合并有骨化块时,要仔细分析有无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的现象。清晰的腰椎正侧位X线片,病椎间隙CT轴位扫描有助于术前诊断。卧床休息,一般不做牵引及推拿,手术宜采取椎板双侧开窗以求完整切除骨块。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腰椎椎体后缘离断合并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理,探讨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总结10例腰椎后缘离断合并椎间盘突出症患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手术方法选择。结果 10例患中,6例表现为单侧腰腿痛,4例为双侧;4例合并间歇性跛行,其中2例伴有马尾神经受压。CT检查显示全部病例腰椎椎体后缘形成突向椎管内的骨块,其相应的椎体后角骨缺损区为椎间盘髓核组织,其中7例椎间盘突出物超过椎体后缘骨。10例均行手术切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其中6例同时行离断骨块切除。全部病例经3~36个月随访取得满意效果。结论 本病发病机理主要还是由于青少年时期椎体后缘环状骨骺变异或损伤逐步引起椎间盘突出的继发改变,最终造成神经根和硬膜囊的压迫。椎体后缘骨块仅部分参与神经根压迫。椎管内神经根及硬膜囊的彻底减压才能达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6.
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诊断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对26例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临床表现、体征、影像学资料以及手术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平均随访2年4个月。依据Nakai疗效标准分级,优14例,良10例,可2例,差无,优良率为92.3%。结论典型的临床表现和体征结合腰椎X线平片和病变节段CT横断位扫描,是诊断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综合指标。手术治疗要求在减压彻底的前提下,尽量保留腰椎后部的骨性结构和非致压且非碎裂游离的椎间盘组织。  相似文献   

7.
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影像学诊断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影像学诊断特点并探讨其价值。方法 :对 3 2例经手术证实的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 2例中X线平片显示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 2 1例 (65 6% )、CT平扫显示 3 2例 (10 0 % ) ,行MRI检查 2 1例 ,显示 2 0例 (95 2 % )。结论 :CT平扫是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MRI可显示髓核退变后突和硬膜囊受压的程度 ,X线平片则是检查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8.
9.
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9例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所有病例均行X线片、CT扫描检查,其中2例行MRI检查,并对照症状体征进行诊断,手术加以证实。结果:病变主要见于L4、5椎体后上缘或下缘,典型的X线表现为病椎后角有一骨质缺损,其后有一骨块突入椎管;CT扫描均可见椎体后缘类园形或囊状骨质缺损,呈典型的许莫氏结节,椎体后缘突向椎管内的骨块与椎间盘髓核组织一起构成中央管或神经根管的狭窄,压迫马尾或神经根。结论:椎体后缘离断的征象可能是青少年时期椎体后缘环状骨骺陈旧性损伤及其继发改变的结果,X线片、CT、MRI检查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手术切除后缘骨块 ,尽可能多的保留后纵韧带 ,对术后脊柱稳定 ,防止椎间盘突出复发及减轻硬膜外瘢痕形成等均有一定作用。自 1995年以来收治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 18例 ,采用后纵韧带腹侧切除离断骨块 ,疗效满意。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18例男性 13例 ,女性 5例。年龄 2 8~ 5 6岁 ,平均 38.6岁。病程 5月~ 8年 ,平均 3年 2月。明确外伤史 5例 ,其中打篮球伤 2例 ,抬重物伤 3例 ,13例病人无明显外伤史 ,症状逐渐加重。1.2 临床症状和体征  13例首先出现腰部及臀部酸胀 ,活动加重 ,逐渐发展为下肢疼痛、麻木 …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有效手术方法。方法:将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分为侧方型及中央型,采用椎板拉钩法的小切口手术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12例,均为男性;年龄23~40岁,平均30岁;病程17.9个月。侧方型10例,其中离断骨块位于L4椎体后下缘1例,L5椎体后上缘3例,S1椎体后上缘6例,均合并同侧椎间盘突出;中央型2例,离断骨块均位于S1椎体后上缘。侧方型采用单侧椎板间开窗,摘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摘除椎体后缘骨块;中央型采用双侧椎板间开窗,摘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摘除椎体后缘骨块。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12~36个月,平均22.5个月,按照Macnab术后评定标准:优10例,良2例。结论:小切口手术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具有手术创伤小、操作方便的优点,可完整摘除椎体后缘骨块,是一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Lowrey于1973年首次报道了3例青少年腰椎椎体后缘骨骺突入椎管压迫神经根的病例,认为是由于创伤所致椎体骨骺环的撕脱骨折。1986年Laredo等总结分析了4例青少年、8例青壮年具有相同病理损害的患者,认为是椎体后缘软骨结节变异的结果,而非单纯创伤因素所致,并将其命名为腰椎后缘软骨结节。也有学者根据其病理变化以及Schmrol结节产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显微内窥镜下治疗特殊的腰椎间盘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3月至2009年10月采用显微内窥镜下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37例,平均随访18个月。结果手术时间为40~85 min,平均56 min。术中出血量20~80 mL,平均50 mL。术后35例患者腰腿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2例患者术后留有部分腰痛症状,于术后6周缓解,总满意率为91.9%。结论显微内窥镜下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及治疗周期短的优点,可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LIF方法治疗下腰椎中央型椎体后缘离断症。方法:应用PLIF方法(经后路腰椎间融合术)治疗下腰椎中央型椎体后缘离断症19例。结果:全部病例术后临床症状消失,腰部活动不受限,无脑脊液漏及伤口感染。随访3个月4年,平均2、8年,均获得了临床痊愈,植骨融合,无假关节形成。结论:对于中央型腰椎椎体后缘离断,应用PLIF方法,一方面去除椎间盘后,可避免髓核再突出,另一方面融合前、中柱后,就解决了术后腰椎不稳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腰骶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2004年2月~2010年6月共收治腰骶椎椎体后缘离断患者34例,行X线、CT、MRI检查确诊。均行游离骨块及相应节段椎间盘切除。先行椎间盘切除,扩大椎间隙,构建与离断骨块相适应的沟槽,采用咬、刮、凿等技术切除骨块。Takata分型中13例Ⅲ型离断患者行扩大开窗或半椎板切除。Ⅰ、Ⅱ型离断患者,单侧出现神经根症状者行患侧扩大开窗或半椎板切除11例;双侧出现神经根损害者行双侧开窗5例;椎管狭窄明显、伴有椎体滑脱行全椎板切除5例。若离断骨块较大,侧隐窝狭窄,脊柱不稳患者同时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11例。随访时摄正侧位X线片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应用腰椎JOA评分系统评价近期疗效。结果:随访11个月~4.6年,平均2.7年,术前JOA评分平均12.4分,末次随访时平均27.2分,除1例Ⅱ型、1例Ⅲ型离断患者外,其他患者均获得满意疗效,优良率94%。未出现术中术后并发症,植骨均融合。结论:椎体后缘离断症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应尽早手术治疗。正确的术前诊断及对离断骨块类型、位置的准确掌握及切除是外科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腰椎椎体后缘骺环离断症是一种常见临床病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目前此病的发病机制不明,确诊依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保守医治病情无明显改善,多需手术治疗.传统开放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目前微创技术以其组织损伤少、并发症少等诸多优势成为临床上治疗此病的新宠,能取得较好的短中期临床疗效,但其远期疗效暂不明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疗效及适应证。方法对31例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JOA评分及改善率评价手术治疗效果。结果随访3~4年,JOA评分术前为14.67分±2.08分,术后3个月为24.84分±4.4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为27.58分±2.12分,与术后3个月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手术满意程度:优27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为93.5%。随访期内间盘组织全切组与未全切组临床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疗效满意。马尾综合征及足下垂是绝对手术适应证;术中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性切除间盘组织及关节突并尽可能保证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腰椎间盘突出并椎体后缘离断症[1]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常与椎间盘突出并钙化、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骨化等难鉴别。本院自2000年6月-2006年5月共手术治疗16例患者,对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就其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进行讨论。1临床资料本组16例,男13例,女3例;年龄19~51岁,平均36岁;病程3个月~15年;16例患者中13例均有反复发作的腰痛及下肢疼痛或麻木,其中双侧8例,单侧5例;3例合并下肢神经性间歇性跛行。16例CT扫描均表现椎体后缘骨缺损低密度区和缺损后缘离断骨片后移突入椎管,压迫硬膜囊和神经根。矢壮位重…  相似文献   

19.
腰椎椎体后缘离断并间盘突出症(附9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腰椎椎体后缘离断并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进行研究。方法:对9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手术所见及治疗方法进行研究。结果:9例患者均有典型的腰腿疼痛或(和)下肢间歇性跛行,共有10个腰椎椎体后缘离断骨块和椎间盘共同突向椎管,1例患者有L5下缘和S1上缘两个骨块,其相对应的椎体后缘骨缺损被髓核组织所充填,7例进行了手术治疗,减压后症状消失。结论:其发病的主要机理是青少年时期椎体后缘的离断以及在此基础上与椎间盘的突出相互作用,离断骨块和椎间盘共同构成了对硬膜囊或(和)神经根的压迫,产生间歇性跛行或(和)下肢疼痛,减压后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20.
腰椎体后缘离断症48例手术治疗张强宁志杰朱大成黄彦杰朱宗岭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对腰椎体后缘离断症的诊断也逐年增多,我科共手术治疗该症48例,占同期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420例的34%,本文将就其发病原因、治疗方法进行讨论。1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