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提高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术前诊断率,作者对30例经手术病理学主实的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本组肿瘤位于腹主动脉旁15例、膀胱10例、肾门4例、纵隔1例。术前23例行24h尿VMA均高于正常值;20例行B超均获正确定位;10例行CT扫描,6例获正确定位;10例行膀胱镜检查,1例肿块呈球状无蒂,9例呈菜花样带蒂。提示:术前行24hVMA测定对该病的定性诊断有重要意义;定位诊断首选B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7例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占同期嗜铬细胞瘤的14.9%。持续性高血压或阵发性高血压5例,2例为无症就有功能型嗜铬细胞瘤且1例并发肾动脉狭窄。尿VMA测定5例,4例阳性;巳NE测定均明显增高。定位诊断依靠B超、CT。全组手术切除(其中1例去外院),均经病理证实。3例恶性,2例多发,1例死亡。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7例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占同期嗜铬细胞瘤的14.9%。持续性高血压或阵发性高血压5例,2例为无症就有功能型嗜铬细胞瘤且1例并发肾动脉狭窄。尿VMA测定5例,4例阳性;E、NE测定均明显增高。定位诊断依靠B超、CT。全组手术切除(其中1例去外院),均经病理证实。3例恶性,2例多发,1例死亡。  相似文献   

4.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提高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 对24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临床表现为高血压23例(96%),尿VMA检查24例,阳性21例(88%),B超、CT及MRI诊断阳性率分别为85%,96%及100%。全部病例经手术切除肿瘤并经病理证实,良性23例(96%),恶性1例(4%),术中无死亡病例。结论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内分泌学及影像学检查,术前充分准备,术中严密监测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各种检查方法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例嗜铬细胞瘤患者进行影像学与各种内分泌学检查。结果 各种检查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阳性率分别是:CT100%、B超95%,IVP30%;CA(儿茶酚胺)定量90%,VMA(香草扁桃酸)85.6%,CA定性37.5%,酚妥拉明试验70%,结论 肾上腺B超、CT对嗜铬细胞瘤的定位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而IVP对嗜铬细胞瘤定位性  相似文献   

6.
经B超显像诊断嗜铬细胞瘤11例由手术,病理检查证实10例,诊断符合率91%,肿瘤的周边回声明亮,深呼吸时右侧肾上腺肿瘤与肝脏非同步移动,为嗜铬细胞瘤的特征性声像图表现。  相似文献   

7.
报告5例膀胱嗜铬细胞用,3例良性,2例恶性。3例排尿时有典型高血压发作,2例排尿时血压正常。除了1例因肿瘤转移,另1例因诱导麻醉突然死亡外.余3例进行手术,术后效果满意。随访3~8年未见肿瘤复发。根据临床症状,膀胱嗜铬细胞瘤分为高血压型(又称功能型)和正常血压型(又分隐匿型和无功能型)。电子显微镜对肿瘤的超微结构研究显示:有功能的肿瘤分泌颗粒相当大,直径为220~280nm;无功能的肿瘤分泌颗粒比较小,直径仅为100~180nm。为明确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定位,分别对膀胱镜、CT、MRI、B超和 ̄(131)I一MIBG等项检查的价值进行了评论。膀胱嗜铬细胞瘤以手术为主,但必须做好术前准备。最后对恶性膀胱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8.
膀胱嗜铬细胞瘤1例秦皇岛市第一医院田宝乔得山张吉东关键词膀胱;嗜铬细胞瘤嗜铬细胞瘤主要发生在肾上腺髓质,生长在膀胱较少见。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患者女,52岁,主因无痛性肉眼血尿1天,于1995年10月18日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5年,近2年排尿后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 B超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方法 利用 B超对双侧肾上腺区多体位多切面常规扫查。 结果  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中 B超正确诊断 5例 ,诊断符合率 83.33%。 结论  B超诊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具有安全无伤、图像直观、符合率高、定位准确、经济简便、便于随访等优点 ,具有首选检查价值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讨论了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选择性肾上腺动脉造影诊断价值。分析了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血管造影征象。并指出选择性肾上腺动脉造影对诊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较B超、CT,有较高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用B超诊断嗜铬细胞瘤14例,全部经手术和病理证实。本组患者中起源于右侧肾上腺3例,左侧肾上腺5例,双侧肾上腺4例,肾上腺外2例。文中重点讨论声像图特点及鉴别诊断。同时还就B超对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诊断进行客观评价,尤其对于手术切除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2.
探讨肾上腺外和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治方法.方法:12例肾上腺外和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在充分术前准备后, 经腹行肿瘤切除术.结果:12例均手术成功,无并发症出现,术后症状消失,尿香草基杏仁酸降至正常.结论:经腹手术是治疗肾上腺外和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有效途径,囊内剜除术可减少损伤和出血,膀胱镜检对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3.
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是以高血压和代谢紊乱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极少数可无任何临床症状。(无症状型)国内报告病例不多。我院外科自1962年9月至1976年7月曾遇到本病11例,均经手术切除。病理诊断10例为嗜铬细胞瘤,1例为嗜铬细胞瘤恶性变。5例位于右肾上腺,3例位于腹膜后嗜铬质群,3例位于膀胱壁。8例治愈,3例死亡。(病历摘要见附表)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术前诊断率,作者对30例经手术病理学证实的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本组肿瘤位于腹主动脉旁15例、膀胱10例、肾门4例、纵隔1例。术前23例行24h尿VMA测定(15~98mg)均高于正常值;20例行B超均获正确定位;10例行CT扫描,6例获正确定位;10例行膀胱镜检查,1例肿块呈球状元蒂,9例呈菜花样带蒂。提示:术前行24hVMA测定对该病的定性诊断有重要意义;定位诊断首选B超。  相似文献   

15.
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提高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诊治水平,报导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4例,占同期嗜铬细胞瘤的14.6%。临床表现主要为高血压。尿儿茶酚胺、香草基扁桃酸可作为定性诊断依据。定位诊断首选B超。本组均行手术死亡1例,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复发率和恶性倾向大,需长期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6.
肾上腺偶发嗜铬细胞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21例肾上腺偶发嗜铬细胞瘤临床资料的分析,将肾上腺偶发瘤分为功能性嗜铬细胞瘤和静止型嗜铬细胞瘤,认为肾上腺偶发嗜铬细胞瘤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诊断,早期手术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7.
14例嗜铬细胞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4例嗜铬细胞瘤临床分析第三中心医院孙金豪河北医科大学二院屈慧娟总结了1974年至1994年20年来,经临床化验以及病理确诊为嗜铬细胞瘤14例,其中肾上腺11例,膀胱2例,腹主动脉旁1例,均经手术切除治愈。临床资料一般资料,男10例,女4例。年龄14...  相似文献   

18.
嗜铬细胞瘤20例诊治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报告1990年以来收治的20例嗜铬细胞瘤,临床表现为高血压者16例(80%),其中18例尿VMA高于正常,B超、CT和MRI定位诊断阳性分别为90%、90、100%,结果: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症实,其中良性19例,恶性1例,胆瘤位于肾上腺者17例(85%),异位嗜铬细胞瘤3例915%),结论:强调定和定位诊断的重要性,充分的术前准备,手术切除肿瘤是根本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嗜铬细胞瘤为功能性肿瘤,多发生在肾上腺髓质,约10%发生在肾上腺以外交感神经节或副神经节的嗜铬组织内,其中发生在膀胱者更为罕见。膀胱嗜铬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78例嗜铬细胞瘤的文献复习,进行分析。结果肾上腺内肿瘤69例,肾上腺外肿瘤9例。有症状66例,无症状12例,尿VMA或儿茶酚胺升高73例,腹部B超异常47/52例,腹部CT异常61/64例。结论嗜铬细胞瘤非典型的特殊表现需引起重视。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目前仍是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