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栓栓塞是心房颤动(房颤)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长期以来,口服抗凝药物一直是房颤患者预防血栓栓塞的主要方法。然而,口服抗凝药物的诸多弊端导致真实世界中房颤患者规范化抗凝治疗严重不足。左心耳是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重要起源部位,近年来左心耳封堵术已成为房颤患者预防血栓栓塞的新方法,本文就相关内容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血栓栓塞并发症是其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经食管超声检查发现,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心房内血栓90%位于左心耳。因此,预防左心耳血栓形成可能会减少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口服抗凝药是预防房颤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有效方法,但是很多患者不能耐受口服抗凝药药物治疗。随着心血管介入治疗和器械研发的进展,经皮左心耳封堵预防卒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已经成为一种替代华法林预防房颤并发卒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心房颤动(房颤)的最常见致命性并发症是血栓塞事件,血栓事件一旦发生将危及老年患者的命。在2010年ESC房颤治疗指南推荐中除低危患(孤立性房颤、年龄<65岁)或存在抗凝治疗的禁忌证患者,所有房颤患者均应接受抗凝治疗[1]。本文对  相似文献   

4.
心力衰竭是血栓栓塞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指南推荐口服抗凝药(OACs)可应用于部分心力衰竭患者,如合并房颤或既往血栓栓塞事件。但窦性心律的心力衰竭患者是否应常规进行抗凝治疗,仍处于争议中。迄今为止大型随机临床试验的研究证据有限。本综述在窦性心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总结当前流行病学的研究现状,讨论此类患者抗凝治疗的现有研究结论。窦性心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栓栓塞事件风险增加,临床治疗中应充分评估患者的抗凝获益与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5.
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华法林抗凝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莉娟  吴英 《心脑血管病防治》2007,7(4):289-289,280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房颤发生率逐年上升,心房颤动对临床的主要危害是增加血栓栓塞的危险.脑栓塞及周围动脉栓塞是心房颤动最常见的并发症,具有一定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因此加强房颤病人血栓栓塞的预防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本文通过对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观察,探讨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用华法林长期抗凝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房颤)是中老年人群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而血栓栓塞性并发症,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是房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房颤所致脑卒中占所有脑卒中的20%左右.国内外的指南均推荐,男性CHA2DS2-VASc评分≥2分,女性≥3分,建议长期抗凝治疗预防血栓栓塞性事件.但是,抗凝治疗可能带来一定的出血风险,接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是卒中和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大多数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超过65岁,对老年房颤患者行抗凝治疗可有效预防血栓栓塞事件,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目前指南推荐老年房颤患者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该文介绍老年房颤患者抗凝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8.
房颤是一个严重的临床问题,随着年龄增长,其发病率逐渐增高。房颤所导致的血栓栓塞并发症高,致死、致残率高,未经治疗的房颤患者脑卒中年发生率平均为5%。在临床工作中,年龄是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危险分层及指导抗凝策略的重要因素,对75岁以上、肾功能异常、高血压未能良好控制者在抗凝治疗中应加强监测,可考虑适当降低抗凝强度,以防止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门诊病例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探讨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门诊病例的临床特点、伴随疾病、治疗情况和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患病率。收集2 0 0 3年 7月至 2 0 0 3年 10月来我院门诊就诊的 2 70例房颤患者的病例资料 ,登记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特点、伴随疾病、抗凝治疗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情况以及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观察房颤的发病特点和治疗情况。在 2 70例房颤中 ,男 14 7例 ,占 5 4 .4 % ;患者年龄 6 2 .0± 10 .1岁。其中阵发性房颤 93例 ,占 34.4 % ,慢性房颤 177例 ,占 6 5 .6 %。瓣膜性房颤 85例 ,占 31.5 % ,瓣膜性房颤和非瓣膜性房颤 (NVAF)患者中 ,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患病率分别为 9.4 %和 9.2 %。瓣膜性房颤患者华法林的应用率为 95 .3% ,合并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NVAF患者华法林应用率为 2 3.4 % ,应用华法林的患者就诊时国际标化率 <2 .0的占 5 7.6 %。阵发性房颤患者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率为 38.7% ,胺碘酮可引发甲状腺机能紊乱。结论 :门诊房颤患者以老龄患者为主 ,NV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高 ,华法林的应用率低 ,阵发性房颤患者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非风湿性慢性房颤患者最主要的并发症是血栓栓塞。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和外科手术可见绝大部分的血栓形成位于左心耳(LAA)内,只有少数位于左房(LA)内。经口服抗凝药物治疗可以明显减少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然而由于出血并发症、对双香豆素类药物过敏等原因,许多患者不适合抗凝治疗。这部分患者可通过介入途径行左心耳封堵术降低血栓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心房颤动已经成为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慢性疾病,而老年房颤最常见的并发症即为脑卒中及其他血管栓塞事件,其致残率及致死率高。但临床中老年房颤患者抗凝不足,故老年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甚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房颤的血栓栓塞并发症及其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对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进行了评述,主要讨论甲状腺毒性房颤、阵发性房颤(及由此转变成慢性房颤)、左房扩大、隐性脑血管栓塞和脑血流降低所起的作用。作者认为,非风湿性慢性房颤患者应予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类常见的心律失常,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其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大量研究证实,具有中高危卒中风险的房颤患者长期应用华法林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血栓栓塞事件危险性.然而,在服用该药过程中需要经常性监测凝血指标并据此随时调整用药剂量,并且该药的作用强度易受多种药物和食物的影响,为临床普遍应用带来诸多不便;更为重要的是,该药抗凝作用的个体差异很大,部分患者在服用常规剂量时也可发生出血性并发症,使其临床应用受到更大限制.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房颤)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75岁的老老年是房颤高危人群。而年龄本身是引起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如何平衡老老年房颤患者抗凝获益和出血风险,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综述了老老年房颤患者抗凝的必要性、抗凝药的选择及抗凝药物剂量的选择等内容,以期对临床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血栓栓塞是慢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一大并发症,病人往往因此致死、致残.因此,我国每年有数百万病人须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栓塞发生.不同抗凝强度的华法林对慢性房颤病人血栓栓塞发生的预防效果和安全性的研究国内报道较少.我院自2000年以来对慢性房颤病人(心脏瓣膜病、扩张性心肌病所致)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为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之一,其严重并发症为血栓栓塞事件,轻者影响生存质量,重者可致残、致死。为此,在该病的防治策略中,预防栓塞事件的发生系重要的防治策略。在预防栓塞事件中,规范的抗栓治疗已获满意疗效,然因需长期抗凝,病人顺从性较差,据估计,我国房颤患者规范抗栓治疗者不足10%。因此,探索新的预防栓塞事件的策略便显得尤为必要。近年来,采用左心耳(LAA)干预预防栓塞事件的临床研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房颤)与慢性肾脏病密切相关,二者并存时血栓栓塞和出血风险明显增加。左心耳封堵术是预防有长期抗凝治疗禁忌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的有效方法,并能明显降低出血风险,但在房颤合并慢性肾脏病(尤其是终末期肾病)患者中的作用尚不清楚。现就房颤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左心耳封堵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抗栓治疗现状、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01至2014-12期间于北京医院住院且资料齐全的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84例,电话随访出院后4年来的血栓栓塞事件,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和抗栓方案的差异对其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284例患者中,≥75岁患者有199例(70.1%)。CHA_2DS_2-VASc评分≥2分患者258例(90.1%),但实际抗凝患者仅68例(23.9%)。随访期间,142例患者(50%)发生了血栓栓塞事件,其中脑卒中123例(43.3%),系统性栓塞36例(12.7%)。与未抗凝的患者相比,抗凝患者的血栓栓塞事件(44.1%vs 51.9%)和脑卒中(33.8%vs 46.3%)发生率略低,出血发生率相似(16.2%vs 19.0%,P=0.6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抗凝治疗与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较低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独立相关(OR=0.32,95%CI:0.23~0.43,P0.001)。结论:根据CHA_2DS_2-VASc评分,本研究中九成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为血栓栓塞高危人群,但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不足四分之一。随访4年期间,半数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可能与未接受规范的抗凝治疗有关。  相似文献   

19.
血栓栓塞风险评估、抗凝治疗是心房颤动(房颤)诊疗的重点。除此之外,介入治疗安全开展和左心耳封堵适应证的把握也是目前临床工作中的热点问题。国家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房颤专家工作组在2017年医疗质量控制工作的基础上,于2018年继续开展医疗质量控制工作,以明确我国房颤诊疗水平。2018年与2017年相比,我国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接受血栓栓塞风险评估的比例有所升高(47.3%vs 32.9%,P<0.05),具有适应证的房颤患者出院处方包括抗凝药比例增高(56.7%vs 53.9%,P<0.05),更高比例的接受抗凝治疗患者得到了抗凝指导(88.6%vs 86.6%,P<0.05)。房颤介入治疗方面,导管消融并发症发生率为2.6%,左心耳封堵并发症发生率为4.6%,左心耳封堵适应证符合率为100%。2018年我国房颤诊疗质量较2017年有明显改善,但血栓栓塞风险评估和抗凝治疗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未来需要持续开展医疗质量控制工作,提高我国房颤整体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20.
我国心房颤动患者治疗的基本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发作时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引起血栓栓塞并发症以及显著增加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其中脑梗死(缺血性卒中)是房颤引起的主要栓塞性事件,同时也是房颤患者致残率最高的并发症.伴随房颤的卒中,大多由于左心房的血栓脱落引起脑动脉栓塞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