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骨盆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盆骨折是一种高能量的损伤,作为临床发生率逐年升高、致残率高和病死率高的一种疾病,进行相关生物力学研究有助于解释骨盆骨折的发生机制、骨折分型并对最终的治疗方式的选择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立足于对骨盆骨折生物力学作一个总体的回顾,通过骨盆生物力学、骨盆骨折生物力学、骨盆治疗生物力学3个方面进行综述,期望为骨盆骨折生物力学研究以及骨盆骨折相关治疗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高能量损伤,髋臼骨折的临床发生率、病死率和致残率逐年升高,临床治疗与骨折类型判断关系密切,而骨折类型又更多的取决于损伤时候髋臼的受力方式、大小和时间,因此,对髋臼生物力学特征进行全面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推动髋臼骨折生物力学机制的阐明,同时对于髋臼骨折的临床治疗也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不稳定骨盆骨折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不稳定骨盆骨折各内固定之优劣,从而为临床手术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8具新鲜湿润固定骨盆标本,模拟五种不同内固定方法来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测得骨盆各部位的力学指标变化,再结合本院近10年来临床47例不稳定骨盆骨折的内固定治疗的分析。结果采用π棒及T形钢板内固定,在强度、刚度与稳定性方面比其它方法更具有优势,两两比较呈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π棒及T形钢板在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在不同移位下行后环骶髂关节螺钉和前环钢板螺钉固定的稳定性差异。方法将12具尸体骨盆随机取3具做压力测试为正常组,然后制成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模型,骶髂关节和耻骨联合在移位0mm、4mm(低度移位组)、8mm、12mm(高度移位组)行后环骶髂关节螺钉和前环钢板螺钉固定,压力下测量骶髂关节和耻骨联合的垂直和水平移位。结果在不同移位下的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行前后环内固定,低度移位组骶髂关节垂直稳定性显著高于高度移位组。结论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尽量取得解剖复位固定,确保骶髂关节移位〈4mm,以提高骨盆环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有利于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5.
运动生物力学作为生物力学的分支学科,它首先研究人体内部运动系统和外部人体整体运动的力学特性;其次研究人体内部运动系统和外部人体整体运动间的力学关系,从而构成对人体运动行为生物力学规律的本质把握。肌肉功能和力学特性是人体运动的基础,肌肉力学是运动生物力学研究和运动训练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正>严重骨盆骨折,死亡率可高达18%~40%,其死亡主要原因是骨盆源性出血,有效控制骨盆源性出血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近年来,腹膜外骨盆填塞取得较好的疗效〔1-2〕,自2006-06我院对16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骨盆骨折患者实施腹膜外骨盆填塞,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6例患者中,男14例,女2例;年龄8~66岁,平均41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9例,重物砸伤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医学及组织工程学的不断发展,脊椎植入物的临床应用已成为现代脊柱病治疗的一大主流方向。脊柱植入物按其置入后的功能特点又分为静力固定系统(如椎弓根钉、钢板、椎间融合物等)及动力固定系统(如人工椎间盘、人工髓核等),其中技术性能主要包括生物相容性、机械力学性能,术后出现置入物松动及断裂是主要并发症。根据多年来开展的各种脊柱植入物治疗的经验,参考脊柱生物力学的研究进展,作者认为脊柱植入物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工作者需要进行置入前细致的综合考虑,综合评价其生物力学的因素,以及与患者的工作性质、性别、年龄、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运动状态下骨骼肌肉的生物力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运动生物力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交叉性边缘学科,它以研究人体运动为目标,运用人体解剖学的、人体生理学的、力学的理论与方法来探索人体运动规律。肌肉力学研究是运动生物力学研究和运动训练的基础。肌肉的力学性质十分复杂,它与组成肌肉的各种成分的力学特性有关。不同的运动状态下骨骼肌生物力学特征也各不相同,导致的运动损伤也因此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随着高速交通和工农业的快速发展,高能量外力所致的骨盆损伤发生宰也在明显提高。其中交通伤、重物压砸和高处坠落伤足骨盆损伤的主要原因。骨盆骨折的死亡率也远远高于其他部位的骨折,常合并休克、直肠及膀胱尿道损伤和神经损伤等,在治疗和护理这类病人过程中,应高度重视。我科在2003—2005年共收治骨盆骨折60例,现将护理体会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0.
骨盆骨折多为交通事故、高空坠落等高能量直接创伤所致,由于其周围结构较多,血管神经复杂,如处理不当易造成血流动力学不稳,短期内可引起致死性大出血[1‐2];国内外学者报道血流动力不稳定的患者病死率高达42%,而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为3.4%[3]。因此,快速有效的控制骨盆骨折合并大出血,降低并发症,提高生存率,已成为骨盆骨折研究的重点和创新点,但目前对其早期诊疗仍存在较大争议。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生物力学观点出发,初步探讨脊柱牵引康复疗法的作用机制。为临床确定正确的牵引处方及牵引设备研制提供理论依据。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l995-01/2005-1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biomechanics,traction(tow)therapy,spine,clinical.rehabilitation medicine”,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2000-01/2005-12期问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脊柱牵引,生物力学,生物数学,临床,康复医学”,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脊柱牵引康复疗法的研究相关。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36篇相关文献,17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19篇文献为内容陈旧或重复。符合纳入标准的17篇文献中,2篇涉及脊柱的生物力学致病机制,8篇涉及脊柱牵引的一般方式,7篇涉及脊柱牵引疗法的康复机制。 资料综合:牵引康复疗法是治疗脊柱疾患的主要方法之一。临床牵引一般的过程分为加载、保持和卸载三个阶段。临床上脊柱(含颈椎)牵引治疗方法的研究多是在牵引力的大小或牵引时体位的调整等应用方面,缺乏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在对脊柱牵引康复疗法的生物力学机制研究中,牵引是以拉伸的方式作用于脊柱,正是脊柱“长期主要外力为压力”的相逆作用的外力。在相逆作用力下,生物系统的反馈作用,病变的机体向着反致病机制的方向发展。 结论:脊柱康复牵引治疗机制主要是牵引初期组织间的相对位移(几何位移)、持续牵引力作用下的生物材料的塑形(应力塑形)以及生物材料的力-电、力-化学耦合效应(多物理化学耦合)。  相似文献   

12.
脊柱生物力学的有限元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有限元分析法可取代传统的生物力学实验法进行数字化仿真,重复实验分析,在脊柱生物力学研究中的运用日益广泛且深入。目的:旨在强调运用有限元法对脊柱解剖,脊柱疾病,脊柱相关手术,以及脊柱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进行简要的阐述。方法:以"有限元;脊柱"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文献检索数据库以及中国知网数据库2000-01/2010-08文献。选择文章主要内容与脊柱的有限元分析直接相关的、针对性强、代表性好、相关领域权威杂志的文章共44篇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有限元方法将发挥它低成本,可重复性强的特点,在深化理论研究的同时,还将为临床上提高对疾病发生、发展的认识,以及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有限元研究已经成为数字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有限元方法人们进一步加深了对脊柱生物力学特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骨盆损伤占骨关节损伤的1%-3%,在住院病人中则为0.3.6%^[1]骨盆损伤系高能量外力所致,交通伤是骨盆骨折的重要伤因。近年来各种高能量创伤日渐增多,易发生骨盆的损伤。骨盆骨折常伴有休克,腹膜后血肿,多发性骨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骨盆前外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对骨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11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外固定支架行骨盆前外固定术治疗。结果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情况。观察组引流管拔除时间、肿胀消退时间、骨痂出现时间以及下床活动时间等指标均分别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骨盆功能(Majeed)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采取骨盆前外固定术治疗,疗效理想,能够显著改善骨盆功能,促进早期恢复,加上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骨盆骨折多系特大的暴力造成,加重物砸伤和严重的挤压伤等原因,加之解剖因素加骨盆前部的主要功能是保护骨盆内赃器(膀胱尿道及女性生殖器官)。盆臂血管丰富如骼内动脉的壁支(骼腰、臀上、臀下、闭孔、阴部内动脉)都紧贴盆壁,骨盆内大静脉比动脉更贴近盆壁,损伤后极易破裂出血。所以骨盆损伤时常合并严重的出血性及创伤性休克,腹膜后血肿和尿道报伤。  相似文献   

16.
支具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生物力学的实践与论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洋  李明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2):7246-7247
特发性脊柱侧凸是不明原因引起的脊柱在冠状面上的弯曲,常合并脊柱矢状面的异常及椎体的旋转,是最常见的脊柱畸形。近30年来,随着脊柱三维矫形理论的提出与推广,各种新型内固定器械的出现,使得脊柱手术成功率大大提高,然而手术治疗毕竟创伤巨大,花费高且有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因而,对于没有手术指征的轻度脊柱侧凸,如何进行有效的非手术治疗,避免手术或推迟手术治疗的年龄,一直以来是学们努力的方向。非手术治疗包括锻炼、脊柱按摩、电刺激及支具治疗,经过漫长的实践和研究发现,对于早期发现的轻中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支具治疗是惟一有效的非手术疗法。由于对特发性脊柱侧凸自然病程的研究并不十分清楚,支具能否影响其自然病程,经历了数10年曲折而又漫长的实践和论证,近10余年的生物力学研究证明支具治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静载荷作用下骨盆三维有限元分析及其生物力学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骨盆受到静力载荷作用后的力学行为特征,为临床分析及判断骨盆力学分布、静载荷影响提供力学基础。方法:实验于2002—01/2004—04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实验室和同济大学牛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采用计算机仿真模拟方法,将所构建骨盆三维实体模犁导入三维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7.0,分别计算单侧髂前上棘和单侧髂骨正后方静载荷作用下骨盆的力学行为表现,静载荷为8000N,分析主直力值,应力分布情况以及主应力方向上骨盆单元的位移。结果:单侧髂前上棘侧方加载下,应力沿着受力点与骶髂关节连线方向传导,没有应力沿着髋臼或者耻骨、坐骨传导;单侧髂骨后方静载荷加载时.应力沿着髂骨纵行方向、髂骨与骶髂关节部位连线方向、同侧耻骨上支传导。结论:分析静载荷作用下骨盆各部位应力分布以及骨盆各个单元在应力作用下的位移变化.有助于临床上进行骨盆损伤内固定力点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寻求骨盆及髋臼三维有限元模型构建中有限元模型材料属性设定的方法,并探讨相关的生物力学意义。方法:实验于2002—01/2004—04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实验室和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通过计算骨盆及髋臼三维CT扫描层面上不同CT值,采用经典理论公式分析骨密度及骨骼弹性模量,最终确定有限元模型材料属性。结果:对于有限元模型材料属性,当-↑Hu≤816时,ρα=1.9&;#215;10^-3 -↑Hu+0.105,当-↑Hu≥816时ρα=7.69&;#215;10^-4 -↑Hu+1.028;而模型弹性模量则由E=3790g^0.06ρ^3骨盆和髋臼三维有限元模型具体数值。结论:通过计算模型密度和弹性模量,进一步确定单元材料属性,对于建立接近实际的骨盆和髋臼三维有限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骨盆及髋臼三维有限元模型单元选择及构建生物力学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寻求骨盆及髋臼三维有限元模型构建中三维有限元模型单元的选择以及构建,为骨盆、髋臼生物力学研究及手术仿真模拟提供精确模型。方法:在获得的骨盆及髋臼三维CT图像数据矩阵中移动立方体,骨骼内部采用六面体单元,骨骼表面采用Marching Cube算法,建立四面体代替等值面,构建骨盆及髋臼三维有限元模型单元。结果:综合Marching Cube算法和传统方法构建三维有限元模型,所构建模型表面光滑连续,不仅能够分析骨骼表面应力应变分布,同时保留内部应力应变分布的特点。结论:结合传统三维有限元模型构建方法,在模型表面使用四面体单元,模型内部采用六面体单元,构建表面连续平滑的骨盆和髋臼有限元模型,不仅能够反应内部应力应变分布,而且能够模拟分析骨骼表面应力应变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