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疑难病杂志》2006,5(6):433-433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印度8个(邦)省的151个县暴发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fe-ver)疫情,从2006年2月~10月10日,该国报告的疑似病例数超过125万,有些地区报告的患病率高达45%。为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对本病的认识,本刊编辑部收集整理有关资料,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基孔肯雅热(CHIKF)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的,主要经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以发热、皮疹和慢性关节痛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传染病。基孔肯雅病毒于1952-1953年期间在东非坦桑尼亚首次被分离,随后多次在非洲、南亚、东南亚等地引起暴发和流行。受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流动性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白纹伊蚊的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和病毒持续发生适应性突变。2004年以来,基孔肯雅热在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的60多个国家引起暴发和流行,使得基孔肯雅热成为重要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重要、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手段,迄今为止还没有一款基孔肯雅病毒疫苗被批准用于临床,然而已有多种候选疫苗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本篇综述对近几年基孔肯雅病毒疫苗取得的进展进行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3.
基孔肯雅病毒云南株的动物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CHIK病毒云南株对不同动物的致病性。方法:选择8种动物经三种途径接种病毒悬液,观察发病情况,检测病毒血症,脏器带毒情况及病理变化。结果:CHIK病毒云南株可使乳小白鼠、乳豚鼠、雏鸡、树鼠句等发病或死亡,除大白鼠外都查到病毒血症,多数动物的主要脏器检测到病毒,并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结论:树鼠句可作为研究CHIK病毒致病机理、免疫反应等的动物模型;本病在自然界中以隐性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组基孔肯雅热患者的临床表现.方法 130例基孔肯雅热患者,按年龄分为三组:<30岁、30~岁、≥60岁组,分析其临床症状的差异.结果 三组患者均出现发热,皮疹的发生率分别为86.8%、91.4%、90.9%,关节痛的比例分别为86.8%、91.4%、95.5%,关节痛持续时间超过14d的比例分别为2.6%、30.0%、36.4%;与<30岁组比较,30~岁和≥60岁组患者出现关节痛持续时间超过14 d以及累及3个或以上关节的比例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 13.026,P=0.001;x2=6.792,P=0.034).结论 基孔肯雅热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关节痛,中、老年组患者出现关节疼痛持续时间较长,累及的关节多.  相似文献   

5.
2014年,一种类似于登革热的传染病——基孔肯雅热席卷了中南美洲,其病原体为基孔肯雅病毒,隶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的单股正链RNA病毒,传播媒介主要是伊蚊属,尤其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基孔肯雅热的临床症状与登革热十分相似,临床上需要鉴别诊断。2010年该疾病在我国广东曾小规模流行,其对人民健康造成的危害以及所带来的经济负担不亚于登革热,应高度重视,遏制其蔓延。  相似文献   

6.
周淑新  刘莉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2):987-989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是一种病毒性疾病,通过被感染的蚊子叮咬进行传播.与登革热相似,主要特征:病情严重,某些病例出现持续性的关节痛(关节炎),伴有发热和皮疹,很少威胁生命.但疾病的蔓延会引起很高的发病率和经济匮乏.……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基孔肯雅热的流行特征,探索有效的防控策略,为今后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病例定义进行病例搜索,对符合病例定义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登革热病毒IgM和IgG抗体;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登革热病毒核酸和基孔肯雅热病毒核酸。结果 2010年9月12日至10月21日,阳江市某建筑工地发生基孔肯雅热病27例,总罹患率为11.07%(27/244);其中男性17例,占62.96%,女性10例,占37.04%;检测15份恢复期病例血样登革热病毒IgM和IgG抗体,其中2份病例血样IgM抗体阳性,其余13份为阴性,15份病例血样IgG抗体均为阴性;检测5份现症病例血样,登革热病毒核酸均为阴性,2份基孔肯雅热病毒核酸阳性。结论这是一起基孔肯雅热暴发疫情,加强出入境检疫、开展医疗机构症状监测和控制传播疾病的媒介密度是预防控制孔肯雅热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引起的基孔肯雅热已从仅在非洲南部、东南亚和印度部分热带地区流行的蚊媒传染病传播至亚热带地区的多个国家.既往CHIKV的传播主要以埃及伊蚊作为传播媒介,2004年基孔肯雅热疫情在南亚地区的暴发流行中,出现了能够以地区分布更为广泛的白纹伊蚊为媒介传播病毒进化株...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东莞地区基孔肯雅热的流行特点,为防控该病提供借鉴。【方法】 现场调查92例确诊为基孔肯雅热的患者,分析该病社区聚集流行的人口学、环境学及流行时间的特点。【结果】 92例患者中男性占46.7%,15 ~ 60岁年龄段患者占65.2%,疫区处于城乡结合部,为热带亚热带季候风地区,流行初期布雷指数为77,流行末期降至5以下;病例集聚于1社区,占总发病患者的70.7%,疫情流行半径在5公里以内;患者发热,关节痛,皮疹的发生率分别为95.1%,82.9%,75.6%。【结论】 基孔肯雅热流行具有社区聚集性,疫区的亚热带气候及布雷指数有利于该病的流行,发热、关节痛和皮疹是该病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云南白纹伊蚊经卵传递基孔肯雅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基孔肯雅病毒经口感染雌性白纹伊蚊,对其子1代,分65批(3358只)用组织培养和小白鼠方法分离基孔肯雅病毒,幼虫、雌性和雄性成虫的批阳性率依次为27.5%(8/29)、25.00%(6/24)和16.19%(2/12)。同时从子2、3代幼虫和成虫中亦查出病毒。此结果表明该蚊具有将基孔肯雅病毒经卵传递给后代的能力,云南白纹伊蚊在基扎肯雅病毒保存和传播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分析云南省大学新生登革热(denguefever,DF)和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fever,CHIK)感染情况,间接了解两种蚊媒传染病在云南省的分布。方法采集来自云南滇南、滇西、滇中及滇东北4地区大学新生血样标本,以ELISA方法检测DF和CHIKISG抗体,计算抗体阳性率。结果共检测大学新生血清标本89份,检出DFIsG抗体阳性19份,阳性率为21.35%;未检测到CHIKIsG抗体。结论云南省存在DF散发,来自滇西地区学生的抗体阳性率较高,与当地登革热发病情况相一致,应进一步加强对登革热监测与控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腾冲市1例基孔肯雅热病例的发现、诊断、个案调查和处置情况,为基孔肯雅病热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对腾冲市人民医院报告的1例疑似基孔肯雅热病例采集患者血液,用Real-time PCR法进行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检测;开展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诊疗过程、媒介伊蚊调查;采取环境整治、灭蚊、防蚊隔离治疗,追踪同行人员、密切接触者及家庭周围人群控制疫情。结果 患者2019年7月31日出现发热、头疼、关节疼痛,8月1日出现皮疹,基孔肯雅热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发病前有缅甸探亲史,确认为缅甸输入性病例,经对症支持治疗痊愈;同行人员、密切接触者及家庭周围人群未发现疑似症状者;滇滩岳家寨、猴桥及滇滩口岸均捕获白纹伊蚊,未发现埃及伊蚊,布雷图指数(BI)分别为4.00、9.80、3.85;灭蚊喷洒90余户,面积2.3万m2,处置后,布雷图指数(BI)控制在5以下。结论 病例为腾冲市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调查处置及时有效,未发生继发病例。  相似文献   

13.
埃博拉出血热是一种烈性传染病,病死率高达90%。该病自1976年首次在前扎伊尔和苏丹发生流行至今,共发生比较有影响的疫情9次,流行或散发病例多次。今年2月以来,几内亚暴发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并逐渐蔓延至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四国。截至2014-08-13,西非国家累计报告病例2127例,死亡1145例。目前疫情仍在进一步扩散,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该文对埃博拉出血热及埃博拉病毒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15.
云南省2006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特点,提供科学的防治依据.方法 收集全省2006年疫情资料,并在监测点采集人血清及鼠肺和鼠血清作汉坦病毒抗原和抗体检查.结果 2006年全省共报告本病39例,死亡1例,年发病率为0.05/10万,病死率为2.56%.主要发病地区为大理州、昆明市和红河州.疫区人群隐性感染率为6.90%.2006年在泸西、寻句和永胜监测点捕获鼠类10种810只,居民区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优势鼠种,野外以高山姬鼠、中华姬鼠和大绒鼠为优势鼠种.鼠间汉坦病毒带毒率为4.13%,带病毒鼠种为褐家鼠、黄胸鼠、高山姬鼠、中华姬鼠和大绒鼠.结论 监测区内存在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主要宿主的家鼠型疫源地,也存在着以高山姬鼠、中华姬鼠和大绒鼠为主的野鼠型疫源地.应采取以灭鼠和接种家鼠型或两型混合疫苗为主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全球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流行状况及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掌  张海林 《中国热带医学》2009,9(12):2318-2321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属再肆虐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危害较大。现就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在全球的流行状况以及病原学、实验室诊断、监测和防治措施等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