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胡建华 《中原医刊》2011,(15):66-68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检测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价值。方法选择10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脑梗死患者分为32例大面积梗死,36例中面积梗死,38例小面积梗死。测定血清脂联素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结果脑梗死患者的脂联素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同型半胱氨酸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大面积梗死月宇联素低于中面积梗死,中面积梗死脂联素低于小面积梗死(P均〈0.05);大面积梗死同型半胱氨酸高于中面积梗死,中面积梗死高于小面积梗死(P均〈0.05)。结论脂联素与同型半胱氨酸测定可以作为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Lp(a)含量及60例正常对照者的Lp(a)变化,分析Lp(a)与梗死面积大小、病情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患者急性期Lp(a)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大面积脑梗死患者Lp(a)的水平高于较小面积脑梗死和腔隙性梗死(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与Lp(a)水平含量呈正相关。结论脑梗死急性期Lp(a)增高,高水平Lp(a)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Lp(a)与脑梗死的面积有关,Lp(a)可作为判断病情轻重及预防和治疗脑梗死的观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α-HBDH酶活性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对40例脑梗死急性期、恢复期血清α-HBDH酶检测,同时设立38例正常对照组。结果:(1)40例肌钙蛋白T( cTnT)正常的脑梗死患者平均血清α-HBDH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大面积脑梗死组α-HBDH值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P<0.01);(3)脑梗死恢复期血清α-HBDH值明显低于急性期(P<0.05)。结论:α-HBDH可用来判断脑梗死后是否有新的梗死或梗死面积是否扩大及病情好转与否的一个有效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含量变化及其在大面积脑梗死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选择36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测量其急性期和恢复期hs—CRP水平变化,并与42例小面积(包括腔隙性)脑梗死、30例健康对照组做比较。结果36例大面积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hs—CRP水平均高于小面积(包括腔隙性)脑梗死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急性期与恢复期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hs—CRP水平升高可作为大面积脑梗死急性期的诊断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吕梁地区脑梗死患者血浆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水平及其基因K469E多态性,探讨其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脑梗死组115例,对照组99例,采用ELISA法检测ICAM—1血浆水平,PCR—RFLP法分析K469E基因多态性。结果脑梗死组ICAM-1血浆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7.472,P〈0.05);其中大面积梗死组血浆1CAM-1水平显著高于中等面积和腔隙性梗死组(P〈0.05),中等面积和腔隙性梗死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K469E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等位基因携带者患脑梗死的风险是K等位基因的1,951倍。结论ICAM—1血浆水平及其基因K469E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发病具有相关性,且血浆ICAM-1水平与梗死灶面积相关,E等位基因可能是吕梁地区脑梗死发病的遗传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脑卒中患者中检测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D二聚体(D-D)、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01例脑卒中住院患者和100例健康对照组分别测定NT-proBNP、D-D、hs-CRP并分别进行比较。结果NT-proBNP、D-D和hs-CRP在梗死1组、梗死2组、梗死3组与对照组比较或两两比较中均有显著差异(P〈0.05);在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与对照组比较或两两比较中也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NT-proBNP、D-D和hs-CRP可作为预测脑卒中病程的三项指标,三者的联合检测可作为脑梗死面积大小和病程进展情况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分型和梗死面积与心电图(ECG)改变的关系。方法给2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ECG检查,按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GSP)分型和梗死面积分型,对各组患者的ECG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OCSP分型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组.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组,后循环梗死(POCI)组和腔隙性梗(LACI)组患者的ECG异常率分则是:95.5%,80.4%,62.5%和48.5%,TACI组和PACI组明显高于LACI组(P〈0.05~0.01);大中面积梗死组(83.7%)的ECG异常率明显高于小面积梗死组(60.4%)和腔隙性梗死组(53.2%)(P〈0.05~0.01);小面积梗死组的ECG异常率高于腔隙性梗死组(P〈0.05)。OCSP和梗死面积分型亚型组出现ST—T改变和心律失常的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急性脑梗死临床分型病情重和梗死面积大的患者ECG异常率高。  相似文献   

8.
郭广锋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0):151-152,154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结果脑栓塞组、大面积脑梗死组、皮层梗死组易发生出血性脑梗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肿型出血性脑梗死以早发型为主,预后转归差于非血肿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皮层梗死是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血肿型出血性脑梗死多发于病程早期,预后差,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SOD、APOE对预测急性脑梗死的意义。方法对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梗死面积分为大面积梗死22例、中等面积梗死20例、小面积梗死28例)和对照组7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血清中SOD、ApoE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组和对照组血清中SOD、APOE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面积脑梗死组血清中SOD、ApoE水平与中等、小面积脑梗死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中等面积脑梗死组与小面积脑梗死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SOD、ApoE与急性脑梗死关系密切,可能是急性脑梗死新的观察指标,其浓度水平对急性脑梗死的病情变化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梗死(CI)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80例CI患者入院24h内(急性期组)和治疗2周后(恢复期组)的血清hs-CRP水平,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吲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对照。观察不同大小梗死灶和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CI患者血清hs-CRP水平变化。结果急性期组和恢复期组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沪均〈0.001),且急性期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组(P〈0.01);大面积梗死CI患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小面积CI患者(均P〈0.0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hs-CRP水平越高(P均〈0.01)。结论血清hs-CRP水平反映了CI患者的梗死面积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可用于CI患者病情的判断和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11.
谭必春 《当代医学》2013,(31):100-10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内皮素(ET)和超敏C反应蛋白(hsGRP)的变化及其与病情的关系。方法选择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研究对象,选择同期体检的60例非脑梗死者为对照组。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8)对脑梗死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两组血清ET和hs—CRP水平及二者与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清ET和hs—cR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小灶、中灶及大灶脑梗塞患者中,血清ET和hs—CRP水平依次升高(P〈o05);随着患者NIHSS评分的升高,血清ET和hs—CRP水平亦依次升高(P〈0.05)。结论盯与hs—CEP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急性脑梗死的发病与炎症反应、脑血管收缩密切相关。ET与hs—CEP可作为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程度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部位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1月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设为观察组,同时选取100例同期就诊非急性脑梗死患者设为对照组。所有患者行头颈动脉联合CTA检查,观察颈动脉狭窄程度以及斑块分布部位,并用斑块分析软件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结果观察组颈动脉无狭窄,中、重度狭窄及闭塞较对照组增高(25.2%,28.0%,15.5%,11.1%比54.0%,15.2%,6.8%,3.0%)(P〈0.05);观察组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74.8%比46.0%,P〈0.01);观察组不稳定斑块比例高于稳定斑块(83.9%比38.0%)(P〈0.05),对照组稳定斑块比例高于不稳定斑块(62.0%比16.1%)(P〈0.05);观察组混合斑块和软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纤维斑块及钙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结论颈动脉狭窄程度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具有明确的相关性,而颈动脉斑块部位与急性脑梗死发生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3.
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43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抽烟、饮酒情况及是否有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病史,通过CT或者MRI明确其病灶部位、病灶多少及大小。于发病后3个月采用MoCA和ADL评价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根据相应标准将其分为无认知功能障碍(N—VCI)组和VCI组,探讨脑梗死后VCI发生与以上各因素的关系。结果①通过MoCA量表筛查,脑梗死后3个月VCI的发生率为51.05%;②VCI组额叶、颞叶、基底节区、丘脑梗死明显多于N—VCI组(P〈0.01);③高龄、低教育程度、高血压、糖尿病、多次梗死、多发病灶、大病灶、左侧梗死、腑萎缩及白质病变者VCI组明显多于N—VCI组(P〈0.05或P〈0.01);④高血压、多次梗死、多梗死灶、左侧梗死、脑萎缩及脑白质病变进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其OR值分别为4.889、3.604、4.693、2.974、3.765和2.828。结论脑梗死后VCI的发生率高;额叶、颞叶、丘脑及基底节区梗死易引起VCI的发生;高龄、低教育水平、左侧梗死、梗死次数、多发病灶、大病灶、高血压、糖尿病、脑萎缩及白质病变是脑梗死后VCI发生的危险冈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分别对两组的临床疗效情况、随访观察期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2.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各项血脂指标的变化较对照组变化显著,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随访12个月,观察组2例(5%)复发,对照组6例(15%)复发,两组复发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与阿司匹林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以提高其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 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以控制颅内压、血压和血糖、抗血小板聚集、保护脑细胞及防治并发症等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18μg肌肉注射,1次/d,连用2周。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血清hs-CRP和NSE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下降值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同时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FMA评分均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下降或上升值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3例(8.33%)和6例(16.67%),症状均较轻。两组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51,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作用与其能降低血清Nhs-CRP和NSE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综合护理对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的临床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115例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二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措施,比较二组患者的后遗症的发生率、患者的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变化和住院时间的心理状态。结果 对照组患者失语症发生率14.04%,构音障碍为7.02%,肌力不足21.05%;观察组分别为1.72%,0.00%和5.17%,二组患者失语症和肌力不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构音障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护理后,患者的活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明显好转(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FMA和Batthel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的Zung焦虑评分(58.8±2.5)和Zung抑郁评分(55.4±1.6);对照组住院期间的Zung焦虑评分(66.7±2.8)和Zung抑郁评分(67.8±2.4),二组患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后遗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语言和运动能力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预防脑梗死复发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首发脑梗死口服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的患者进行总结分析,并设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急性脑梗死复发率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血脂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 < 0.05;对照组血脂水平治疗后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 > 0.05;观察组脑梗死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预防脑梗死复发的临床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抵抗素、脂联素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将急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硬化患者11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7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40 mg口服,疗程均为3个月。2组于治疗前、治疗后检测血脂、抵抗素、脂联素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3个月后总胆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抵抗素水平、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均<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脂联素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IMT与TC、TG、LDL-C抵抗素呈正相关(r=0.18、0.24、0.16、0.21,P均<0.05),而与脂联素、HDL-C呈负相关(r=-0.26、-0.23,P均<0.05)。结论他汀类药物治疗能有效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脂及抵抗素水平,有效延缓和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急性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的有效临床护理措施.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择期行PCI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对照组34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临床有效干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抑郁评分以及患者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评分(SAS)以及抑郁评分(SDS)与干预前、干预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心理抑郁以及焦虑,同时能够有效降低心肌梗死的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丁苯酞胶囊联合银杏达莫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2012年4月~2014年1月在中山市大涌医院住院的12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给予丁苯酞胶囊口服加银杏达莫静滴治疗,对照组给予血塞通静滴,疗程均为15d。收集治疗前后数据,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液学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5.0%)高于对照组(6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都有不同程度降低(均P〈0.05),观察组D一二聚体及超敏C反应蛋白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联合应用丁苯酞胶囊和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