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桡骨远端骨折掌侧与背侧接骨板固定的生物力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背侧移位桡骨远端骨折掌、背侧接骨板内固定后的生物力学性能,为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策略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取6对12块人体桡骨远端标本,制作背侧移位桡骨远端骨折模型,配对标本一侧采用接骨板掌侧内固定,另一侧采用接骨板背侧内固定,固定完成后置于材料测试机上进行轴向压缩实验,实验模式为载荷破坏实验,记录载荷一位移曲线,获得标本破坏时的载荷和骨吸收的能量,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配对处理.结果 5对标本在轴向载荷下向掌侧发生成角倾斜,1对标本在轴向载荷下发生骨折端的嵌插.掌侧接骨板固定组的平均破坏载荷为[(1 520.05±579.56)N,x±s,下同],破坏时骨吸收的能量平均为(10.04 ±3.62)J;背侧接骨板固定组的平均破坏载荷为(1 326.77±384.86)N,标本破坏时骨吸收的能量平均为(8.21±3.74)J,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掌侧接骨板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理想的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3.
AO C3型桡骨远端骨折固定方法研究的生物力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设计一个C3型桡骨远端骨折尸骨模型并评估其有效性。方法设计并制作一个C3型桡骨远端骨折尸骨模型,并用其评估背侧钢板固定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在完整标本上100N纵向负荷仅使桡骨产生1~2mm弹性变,其中桡骨传递83.82%的负荷。在7具标本上成功制作C3型桡骨远端骨折模型,用背侧钢板固定骨折后,发现桡骨传递75.64%的负荷。结论本研究成功制作可重复性好的C3型桡骨远端骨折尸骨模型,生物力学测试提示在100N纵向负荷下,背侧钢板固定不能完全重建桡骨远端骨折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B型骨折腕关节镜直视下复位后予Herbert螺钉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6月至2015年7月,采用腕关节镜直视下手法复位及撬拨复位Herbert螺钉固定同时修复关节内软组织损伤的方法治疗桡骨远端患者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龄17~69岁,平均45.3岁;病程为伤后4~7d。受伤后患者具有典型桡骨远端骨折体征,X线片及CT明确诊断,并确定不合并其余部位骨折及神经血管损伤,不合并严重内科疾病,无手术禁忌证。按AO/OTA分型:B1型8例,B2型7例,B3型13例。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评定疗效。结果:全部患者无手术并发症发生,28例桡骨远端B型骨折术后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1±1.4)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测量掌倾角(15.2±3.4)°,尺偏角(20.4±6.4)°。根据Cooney腕关节评分量表评估疗效,优21例,良5例,可2例。术中关节镜检合并舟月韧带撕裂3例,合并月三角韧带撕裂1例,合并TFCC损伤16例。结论:腕关节镜辅助下复位Herbert螺钉固定治疗桡骨远端B型骨折可使关节面平整度最大程度恢复,应用Herbert螺钉固定创伤小,术后恢复时间短,减少骨折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病,同时可对骨折合并关节内韧带及软骨损伤一并修复恢复关节稳定性,降低腕关节慢性疼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桡骨远端骨折的简易整复及生物力学分析广东省中医院(510120)黄美传1988年12月15日至1991年9月,作者采用简易整复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53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将治疗结果及整复机制,分析如下。临床资料53例中男26例,女27例;年龄11~...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对磷酸钙水泥(CPC)填充固定桡骨远端骨折的抗旋转应力进行评价,并与传统的克氏针固定方法进行比较。方法18根人桡骨标本制备桡骨远端骨折伴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三组:克氏针固定组、CPC固定组和CPC 克氏针联合固定组。设定扭转速度为5°/min,最大扭转角度为10°时停止。记录扭转刚度、10°内的最大扭矩及所对应的最大扭角。结果在10°的扭转范围内,CPC固定组、CPC 克氏针联合固定组的扭转刚度、最大扭矩均比克氏针固定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最大扭转角度分别为4.3°和5.0°,均比克氏针组(9.6°)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PC固定组与CPC 克氏针联合固定组之间的扭转刚度、最大扭矩及最大扭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旋转角度小于4°范围内,CPC的抗旋转固定强度要比克氏针大,超过这个范围,骨水泥就会发生断裂,CPC的有效固定范围比克氏针要小。 相似文献
8.
四种外固定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比较四种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外固定方法,为临床选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8具尸体前臂一手部标本制成骨折损伤模型,随机分别先后采用桡骨远端动力型外固定器、小型AO外固定器、小型于氏多功能外固定器和石膏固定,进行抗轴向压缩、抗弯曲、抗扭转的强度与刚度的比较。结果:各组应变值与载荷的大小呈正线性相关;在满足轴向压缩、弯曲及扭转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方面,桡骨远端动力型外固定器比小型AO外固定器和于氏多功能外固定器优越,石膏固定最差,四者 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外固定器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动力型外固定器具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9.
10.
四种外固定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比较四种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外固定方法 ,为临床选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 8具尸体前臂—手部标本制成骨折损伤模型 ,随机分别先后采用桡骨远端动力型外固定器、小型AO外固定器、小型于氏多功能外固定器和石膏固定 ,进行抗轴向压缩、抗弯曲、抗扭转的强度与刚度的比较。结果 各组应变值与载荷的大小呈正线性相关 ;在满足轴向压缩、弯曲及扭转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方面 ,桡骨远端动力型外固定器比小型AO外固定器和于氏多功能外固定器优越 ,石膏固定最差 ,四者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外固定器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动力型外固定器具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采用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A2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9月~2011年3月采用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23-A2型桡骨远端骨折共18例,术后随访,在随访中根据改良Gartland和Werley功能评分系统标准进行评分以观察疗效。结果 18例桡骨远端骨折均愈合,临床愈合时间为9.0~13.0周,平均11.3周。1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13.0~42.0个月,平均24.6个月,在最终的随访中根据改良Gartland和Werley功能评分系统评分0~2分10例,3~8分8例,优良率为100%。结论对于年少的儿童桡骨远端A2型骨折患者,采用采用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骨折愈合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2.
13.
桡骨远端骨折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桡骨远端骨折是人类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尤其见于年轻男性和中老年女性。其分类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以人名命名的方法和AO分类方法,以后者最为全面和完善,但一种显示骨折全貌的确切分型方法仍有待提出。近年来,随着腕部生物力学及显微解剖学的发展,对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研究日益增多。治疗的关键在于良好的固定复位。目前常用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包括闭合复位外固定,手术治疗方法包括经皮穿针术、外固定支架的使用、切开复位内固定以及骨或骨替代物的移植等。此外,腕关节镜辅助下复位固定、人工腕关节假体等新兴治疗方法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但任何一种单独的方法都不能处理全部的桡骨远端骨折,应当根据每个患者的自身骨折特点,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使治疗效果达到最好。本文从流行病学、分型以及治疗方法三方面,就目前桡骨远端骨折的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运用折顶旋推手法治疗儿童尺桡骨远端“背靠背”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采用折顶旋推手法复位加夹板固定治疗38例儿童尺桡骨远端“背靠背”骨折患者,男23例,女15例;年龄6~14岁,平均9.5岁;受伤时间45 min~3 d,平均1.3 d.均为单侧闭合性骨折,无神经损伤症状;腕关节正侧位片显示尺桡骨远端双骨折,且桡骨断端呈典型的“背靠背”移位.依据Dienst等Steward基础上结合Aro解剖评估标准评价复位质量,并采用Anderson功能评定标准评价疗效.结果:3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3个月,平均6个月,所有患者未出现医源性神经损伤.首次复位成功30例,再次复位成功8例;解剖复位28例,近解剖复位7例,功能复位3例;次日复查有7例患儿手背及手指肿胀,均出现在多次复位的患者中.复位质量:优33例,良5例;按Anderson功能评定标准:优35例,良3例.骨折均愈合,并未出现腕部畸形.结论:采用折顶旋推手法治疗儿童尺桡骨远端“背靠背”骨折复位成功率较高,功能恢复良好,操作过程简便. 相似文献
15.
桡骨远端骨折好发于60~65岁的老年人,是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随着老年人口的增长,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桡骨远端骨折,尤其是老年患者,治疗方式仍以闭合复位、石膏或夹板等外固定为主,大多数可获得满意的功能恢复。而老年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关节外骨折仍然是桡骨远端骨折最常见的类型[1],这类骨折容易获得满意复位。部分骨折复位不满意或再移位的患者,需要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掌侧解剖锁定钢板是目前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最常用的内固定方式,掌侧钢板的发展是近年来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开展逐渐增多的重要原因,但手术治疗效果是否明显提高,还需要更多高质量的文献证实。本期刊出了几篇关于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文章[2-4],在桡骨远端非手术治疗、手术疗效及并发症方面进行了相关报道,笔者针对近年来桡骨远端骨折诊治中一些争议的问题作如下述评。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桡骨远端骨折整复后桡骨纵向短缩距离(△h)对下尺桡关节旋转功能的影响。方法:临床60例患者,分别测定每一例患者桡骨远端骨折拆除外固定后桡骨纵向短缩距离△h和下尺桡关节的旋转受限角度γ,△h根据临床测定值分为0mm~、2mm~、4mm~、≥5mm4个区间,γ根据疗效评定标准分为优、良、可、差4个等级。分别计算出在每个区间上的优良可差的例数,并作统计学处理,得出相应的结论。结果:①无尺侧变异组:40例,相关系数r=0.7402,P〈0.0005,2mm~与4mm~组间P〈0.05。②正向变异组:10例,相关系数r=0.7576,0.0005〈P〈0.001,△h在0mm~与2mm~组间P=0.02〈0.05。③负向变异组:10例,相关系数r=0.8242,0.0005〈P〈0.001,△h在4mm~与≥5mm组间P:0.005〈0.01。结论:①无尺侧变异组:桡骨远端骨折整复后短缩距离△h≥4mm时,下尺桡关节旋转功能受限严重,故△h〈4mm。②正向变异组:桡骨远端骨折整复后短缩距离△h≥2mm时,下尺桡关节旋转功能受限严重,故△h〈2mm。③负向变异组:桡骨远端骨折整复后短缩距离△h≥5mm时,下尺桡关节旋转功能受限严重,故△h〈5mm。 相似文献
17.
中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晚期功能障碍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功能障碍是桡骨远端骨折晚期常见的并发症。自1997年诊治了244例中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通过对其中36例功能障碍的分析,总结其原因、探讨其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寻找一种新的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与骨不连的内固定方法。方法:根据桡骨远端的解剖学特点、骨折发生机制及骨折端的应力情况,利用镍钛生物记忆材料的特殊力学行为,设计一种专门处理此类骨折、骨不连的形状记忆合金接骨器。临床上采用该接骨器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5例,桡骨远端骨折骨不连20例。桡骨远端粉碎骨折组中,男3例,女2例;年龄44~65岁,平均51.3岁。骨不连组中,男14例,女6例;年龄34~70岁,平均55.7岁;其中采用普通钢板固定7例,三棱针固定8例,克氏针加钢丝固定2例,外固定架固定1例,石膏固定2例。结果:生物力学测试表明本接骨器具有良好的耐疲劳与重复使用性,初期产生的最大环抱持骨力12.82MPa,纵向压力13.6MPa。本组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1.3年。1例出现切口软组织的浅表感染,经局部换药2周后,切口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腕关节伸屈活动范围120°~140°,术后6~10周骨折线消失。所有患者术后骨折无成角畸形、骨折再移位出现,无骨不连发生,取出聚合器后无再骨折。结论:桡骨远端解剖型记忆聚合器符合桡骨远端的解剖特点,可以在骨折端产生持续纵向加压的作用,具有抗剪力、抗折弯力、抗分离、抗旋转作用,可以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