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书还将“遗屎”写作“遗矢”,也是出于两字读音相同c“遗矢无度”,指大便泄泻不能控制2“三遗矢”,指三次解大便。古书不写“屎”而写作“矢”,不写“尿”而写作“溺”,实际是为了避免文字的移世而求其雅洁,用上了替代字。这都属于同音假借。“矢”与“屎”@李鼎  相似文献   

2.
遗尿亦称“遗溺”、“尿床”,是小儿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证,是临床常见病。一般是指在5~15岁未发育成熟的儿童,在夜里睡后尿床,一夜数次或数夜一次。本病在临床上没有排尿困难或剩余尿,小便检查正常,排除外伤、肿瘤或其他内科疾病所致遗尿,部分患儿有隐性骶椎裂。  相似文献   

3.
吕仁和教授(北京中医学院附属东直门医院) 遗尿是睡眠中不自觉的排尿;尿失禁是指尿液不受自己意识的控制自行流出,或两者通称为遗尿。《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说明遗尿的病位主要在膀胱,病机为“不约”。引起“不约”的原因颇多,根据自己的多年经验,将主要辨证和治疗办法介绍如下: 一、湿热下注膀胱遗尿:主症为时有尿频,甚则尿热,大便秘结,夜寐梦尿,尿出则醒,舌  相似文献   

4.
小儿遗尿症是儿童时期一种常见疾病。古代医藉中称之为“遗溺”或“尿床”,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曰:“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幼幼集成·小便不利证治》曰:“小便自出而不禁者,谓之遗尿;睡中自出者,谓之尿床。”  相似文献   

5.
遗尿治验     
遗尿治验广西大学医务所(530004)李萌遗尿患者中,以未成年者多见,医多斥之肾虚膀胱失约,治之以补益固涩为法,临床多难越此规。若成人罹患此症,用上述方法治疗多收效不大。《类证治裁·遗溺》说:“夫膀胱仅主藏溺,主出入者,三焦之气化耳。”可见,尿的正常...  相似文献   

6.
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遗尿32例小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遗尿32例小结霍国荣甘肃省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730046)主题词遗尿/针灸疗法选穴穴位疗法遗尿是指3周岁以上睡眠中不能控制排尿而自遗的症状。中医认为“虚则遗溺”,临床上可分为肾阳不足,下元虚寒和脾肺气虚两型。西医认为遗尿可能因缺...  相似文献   

7.
压力性尿失禁为临床常见病,女性发病率较高,但人们对其缺乏重视,不了解中医中药及针灸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有效性,这可能与中医学对此疾病没有通俗易懂的命名有关。本文通过分析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表现,认为其与"咳而遗尿""咳而遗溺"关系密切,并讨论了肺与膀胱之间的联系,提出可将压力性尿失禁中医病名规范化称为"咳嗽遗溺""咳嗽遗尿""咳嗽漏尿"。  相似文献   

8.
小便失禁是指在清醒状态下不能控制排尿,而尿液自行排出的病症。此症多见于年老、素体禀赋不足、妇女及病后体虚之人。其病因总由脏气虚衰,气化不固,或湿热瘀血内阻,引起膀胱失约而发病。如《素问·宣明五气论篇》云:“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灵枢·本输》云:“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故内经不仅认识到遗溺的病位在膀胱,而且病性多虚,是以对遗尿的治疗一般采取补肾之法,此乃常法。近年来,家父运用健脾益气法治疗遗尿多例,获效甚佳。此法运用之初,缘于治1例乙肝伴有遗尿的患者,初用补肾之法治遗尿不效,转而治其乙肝,不意运用健运脾胃之…  相似文献   

9.
遗尿症的病因病机研究及治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遗尿症是指 5岁以上小儿睡眠中小便自遗的一种病症 ,中医称遗尿症为“遗尿”、“遗溺”。国外报道儿童中遗尿症发病率为 5 %~ 15 % ,其中男性多于女性。国内有人对 3 0 3 5例不同年龄儿童调查表明发病率为 5 %~ 12 % ,可见本症是小儿时期常见病 ,值得引起重视。1病因病机研究本病发生的原因 ,历代医家论述颇多 ,如《甲乙经》中指出“虚则遗溺”。《诸病源候论》指出“遗尿者 ,此由膀胱有冷 ,不能约于水故也”。《幼幼集成》指出 :“此皆肾与膀胱虚寒也”。《金匮翼》指出“肺脾气虚 ,不能约束水道而病不禁者”。我院 60例遗尿患儿中医辨证…  相似文献   

10.
压耳治疗小儿遗尿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遗尿又称遗溺、尿床,是小儿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疾病,婴幼儿时期遗尿及学龄儿童偶然发生的遗尿,都不属病态。3岁以上的幼童,不能自主控制  相似文献   

11.
针刺治疗小儿遗尿4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遗尿亦称"遗溺"、"尿床",是小儿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证,是临床常见病.一般是指在5~15岁未发育成熟的儿童,在夜里睡后尿床,一夜数次或数夜一次.本病在临床上没有排尿困难或剩余尿,小便检查正常,排除外伤、肿瘤或其他内科疾病所致遗尿,部分患儿有隐性骶椎裂.  相似文献   

12.
袁美凤教授从五脏相关论治小儿遗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汉华 《陕西中医》2009,30(9):1191-1192
袁美凤老师系广东省中医院儿科教授,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工作40余年,擅长对疑难杂症进行辨证治疗。本文就其从五脏相关论治小儿遗尿的经验总结如下。病因病机与五脏相关中医学自古有“遗尿”、“遗溺”的记载,有关其发病原因,历代医家论述颇多。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有“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的记载。《灵枢·九针论》又言“膀胱不约为遗溺。”《诸病源候论》:“遗尿者,此由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故也。”遗尿一证,不仅和肾与膀胱有关,同时与肺、脾、肝、心、三焦、小肠等脏腑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与肾相关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而寓元阳,肾主水液,调节人体的水液代谢,膀胱与肾相表里,有气化行水的功能。《仁斋直指小儿附遗方论·大小便诸证》:“小便者,津液之余也。肾主水,膀胱为津液之腑,肾与膀胱俱虚,而冷气乘之,故不能约制。其水出而不禁,谓之遗尿。睡里自出,谓之尿床。此皆肾与膀胱俱虚挟冷所致也。”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不充;下元虚寒,不能温制于水,夜卧则阳气衰伏更不能制于阴,阴气独发,膀胱气化功能失调,闭藏失职不能制水,水气下行,故睡中不觉而尿出,发生遗尿。与脾相关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金匮要略》有“...  相似文献   

13.
遗尿,俗称尿床,系指3周岁以上小儿睡中小便自遗,睡后方觉的一种疾病。本病经久不愈,往往影响小儿的精神生活和身体健康。以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遗溺》篇:“凡治小便不禁者,故治水者必须治气,治肾者必须治肺”。笔者近年以此为理论依据,选用补气益肾法治疗遗尿,取得较好疗效,现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汪恒  袁惠 《国医论坛》2012,27(5):24-24
"咳而遗溺"、"咳而遗失"为咳嗽时分别伴有小便自遗、大便自出的两种症状,二者同见于《素问.咳论》:"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  相似文献   

15.
遗尿症是指5岁以上小儿睡眠中小便自遗的一种病症,中医称遗尿症为“遗尿”、“遗溺”。国外报道儿童中遗尿症发病率为5%~15%,其中男性多于女性。国内有人对3035例不同年龄儿童调查表明发病率5%-12%,可见本症是小儿时期常见病,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6.
一、“脞”与“[月坒]” 马王堆汉墓帛书(促臂十一脉灸经》足阳明脉条,其病有“脞瘦”;足厥阴脉条,脉循行“脞间”,也有“病脞瘦”。这几个“脞’,字都是“[月坒]”字之误。“脞”字以“坐”得音,“丛脞”一语指细碎的小肉粒,不关人体部位。“[月坒]”字从“比”得音,读如陛,指的是大腿部。音义与“髀”相近。在李鼎教授主编的《经络学》教材中注说:“脞——疑‘[月坒]’字之误,指髀部。”  相似文献   

17.
林泽湖 《中药材》2001,24(8):622-623
遗尿,又称遗溺、尿床,是小儿睡中小便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疾病。若是在婴儿时期,由于生理上经脉未盛、脏腑未坚、智力未全,对排尿的自控能力较差,这些遗尿不属病态范围,遗尿会随着身体的逐渐成长发育而消失。超过3岁以上的儿童,不能自主  相似文献   

18.
止遗散配合推拿治疗小儿遗尿5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遗尿又称遗溺、尿床,是小儿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疾病,主要发生于3~12岁小儿,常在睡眠中遗尿,数日1次或每夜遗尿,甚则1夜数次。遗尿时间长了,患儿可出现面色萎黄、智力减退、精神不振、头晕腰痛、四肢不温等症,年龄较大的儿童出现害羞、精神紧张,并变得自闭、自卑、胆小  相似文献   

19.
遗尿是指3岁以上的小儿睡眠中不知不觉的将小便尿在床上,又称“尿床”。中医学认为,造成小儿遗尿的原因多为先天肾气不足,下元虚冷,或肺脾气虚下陷,膀胱不能制约所致。故《灵枢经》日:“膀胱不约为遗溺”。本病临床上较为常见,若经久不愈则往往影响小儿的身心健康及生长发育。现代医学认为,遗尿的病因是大脑皮质兴奋性降低,当大脑皮质对来自膀胱刺激的警觉技能降低或消失时,出现不随意的遗尿。笔者近年应用金匮肾气丸配合推拿治疗小儿遗尿30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五版《伤寒论讲义》(以下简称《讲义》),将助9条“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鞋者,可与大承气扬;不硬者,不可与之”句中的“微”字,作衍文讲。其理由是,去其句中的微字,“不鞋者,不可与之”,正与“大便鞋者,可与大承气扬’倘文字对勘。此有悻原文旨义。考鞋字,准与硬是古今字,但准与梗尚是通假字。《讲义》所以视“微”字为衍文,是将条文中应读梗音的鞋字,误读成硬字所致。“鞋”字,自古就有二个读音,一读硬(ging),一读梗(geng)。读如梗音时,音义均同使,乃阻塞之义,这在《中华大字典》、《中医字典》、《古医籍词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