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患者采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其下肢功能进行强化训练,对照组患者则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牵张训练、躯干肌控制训练、髋关节控制训练、膝关节控制训练、踝背屈诱发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及简式Fugl-Meyer下肢功能量表(FMA-LE)对2组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8周治疗后,发现其BBS评分及FMA-LE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BBS评分[(48.2±5.7)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而FMA-LE评分[(27.9±4.4)分]与对照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平衡能力,对促进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镜像疗法(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的影响。 方法:符合标准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n=20)、磁刺激组(n=20)和联合组(n=20)。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磁刺激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健侧1Hz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联合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健侧1Hz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联合镜像疗法。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以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LE)评估患者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患者平衡功能。 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的下肢FMA-LE评分、BB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下肢FMA-LE评分、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其中磁刺激组和联合组FMA-LE评分、BBS评分改善均较对照组显著(P<0.05),且联合组各项指标改善最为显著(P<0.05)。 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镜像疗法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方法:稳定型脑卒中偏瘫患者96例,随机分为强化组和对照组各48例,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强化组给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2组均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平衡能力;简式Fugl-Meyer评价法(FMA-L)评价下肢功能;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量表(FAC)评价行走能力,独立功能量表(FIM)评价ADL。结果:治疗8周后,2组FMA-L、BBS、FAC及FIM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上升(P〈0.05,0.01),且强化组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治疗后2组能独立步行的比例较治疗前明显提升,强化组更高于对照组(72.9%与54.2%,P〈0.05)。结论:配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能够最大程度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前庭电刺激联合闭链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和平衡功能的疗效。方法:选取50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按照随机对照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下肢功能训练,以闭链康复训练为主,观察组在闭链功能训练过程中同步进行前庭电刺激。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利用步态分析系统对患者的步态周期、支撑相、摆动相和步速进行测量,分别采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E)、Ber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患者的下肢运动能力、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2周后,对照组患者步态周期、支撑相时间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步态周期、支撑相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步速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步态周期、支撑相时间、步速变化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FMA-LE、MBI和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FMA-LE、BBS、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庭功能训练联合下肢闭链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气阻系统训练与NPT系统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4年6月至2016年2月,本科脑卒中偏瘫患者4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2)和实验组(n=22)。对照组采用常规卧位躯干肌训练和坐位气阻训练系统进行训练;实验组利用NPT系统进行训练。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下肢部分(FMA-LE),以及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患者运动和平衡功能。结果两组治疗前FMA-UE评分、FMA-LE评分、BB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t0.962,P0.05),治疗后两组各评分均显著提高(t12.248,P0.001),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t1.972,P0.05)。结论 NPT系统训练可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和平衡功能,效果优于气阻系统训练。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CS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联合反应的影响。方法 2014年11月~2016年5月,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每次运动疗法训练中接受核心稳定性训练20 min。治疗前及治疗6周时,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下肢部分(FMA-LE),Berg平衡量表(BBS),联合反应分级量表(ARRS)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FMA-UE、FMA-LE、BBS和AR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t12.158,P0.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t2.317,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联合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在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平衡能力改善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神经内科诊治的脑卒中患者1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8例。对照组给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观察组给予镜像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时,采用简化的Fugl-Meyer量表下肢部分(FMA-LE)、Brunnstrom分期评估患侧下肢运动功能,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分级评估步行能力,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平衡能力。结果:观察组治疗前FMA-LE评分、Brunnstrom分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8周时FMA-LE评分、Brunnstrom分期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FAC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8周时FAC分级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MBI、BB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8周时MBI、BB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MBI评分中各指标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8周时各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8周时观察组MBI评分中的进食、穿衣、上下楼梯、平地行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镜像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可增强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功能力、步行能力,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食、穿衣、上下楼梯、平地行走能力),改善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亚急性期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45min/次,每周6次)和下肢康复机器人的功能训练(20min/次,每周6次),一共6周。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在训练结束后进行运动想象疗法(15min/次,每周6次)。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6周后采用下肢FuglMeye(rFMA)运动功能量表、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在Fugl-Meyer(FMA)运动功能量表、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的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FMA,BBS,FAC的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强化平衡功能训练对脑卒中下肢偏瘫患者的影响。方法纳入脑卒中下肢偏瘫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行早期康复护理配合强化平衡功能训练;对照组行早期康复护理及常规平衡功能训练,均干预8周,比较两组干预前后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LE)评分、6 min步行距离(6MWT)、姿态稳定度、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Barthel指数(BI)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BBS、FMA-LE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干预后观察组6MWT、姿态稳定度、FAC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高;干预后1个月、3个月观察组BI评分较对照组高;观察组干预后护理满意度81. 25%明显高于对照组75. 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强化平衡功能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下肢偏瘫患者平衡、运动功能,提高步行能力、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实践。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疗法联合吸气肌力量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8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72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悬吊组和联合组,每组2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本体感觉神经促进技术、立位平衡训练、步行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其中康复训练40 min/次,2次/d,5 d/周,共训练6周。悬吊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悬吊运动疗法,主要包括:躯干控制训练、下肢分离运动强化训练和腰部悬吊减重状态下双下肢交替训练,以上3个动作循环交替训练,每个训练动作末保持5 s,再休息5 s,20 min/次,2次/d,5 d/周,共训练6周。联合组在悬吊组基础上接受吸气肌力量训练,20 min/次,1次/d,5 d/周,共训练6周。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最大吸气压(MIP)、吸气峰流速(PIF)、用力肺活量(FVC)评定患者肺功能和吸气肌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患者平衡能力;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FMA-LE)评定量表评定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采用10 m最大步行速度(10 m MWS)评定患者步行速度。结果:3组治疗前MIP、PIF、FVC、BBS评分、FMA-LE运动功能评分和10 m MW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6周后MIP、PIF、FVC、BBS评分、FMALE运动功能评分和10 m MWS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悬吊组和联合组治疗6周后MIP、PIF、FVC、BBS评分、FMA-LE运动功能评分和10 m MWS均明显提高,差异只有统学意义(P0.05)。与悬吊组比较,联合组治疗6周后MIP、PIF、FVC、BBS评分、FMA-LE运动功能评分和10 m MWS均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吊运动疗法联合吸气肌力量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视频镜像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和平衡的效果。方法 2022年1月至10月,北京博爱医院43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2)和镜像组(n=21)。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镜像组另外增加视频镜像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和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FMA-LE、FAC和BBS评分均显著改善(|t|> 6.205, P <0.001),且镜像组FMA-LE和BBS评分优于对照组(|t|> 2.164, P <0.05)。结论 结合视频镜像训练更有利于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普拉提运动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平衡、步行及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6年11月至2017年12月,6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普拉提组(n=30),两组均进行内科常规治疗及常规康复,普拉提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普拉提系列运动训练,共10周。训练前、训练5周和10周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10米最大步行速度(MWS)测试、3米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及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进行评定。结果训练10周后,两组BBS评分、MWS、TUGT时间和FMA-LE评分均改善(t2.122, P0.05),普拉提组改善更多(t2.264, P0.05)。结论较长期普拉提运动可进一步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椭圆运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2016年9月至12月,40例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观察组(n=20)。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接受抛接球训练,观察组接受椭圆运动结合抛接球训练,每次20 min,每周6次,连续6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感觉功能评定(FMA-S)、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LE)、Berg平衡量表(BBS)和"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FMA-S评分、FMA-LE评分和BBS评分均显著提高(t10.012,P0.05),TUGT时间显著缩短(t10.001,P0.001);观察组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2.129,P0.05),TUGT时间短于对照组(t4.669,P0.05)。结论椭圆运动有助于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4.
周人龙  李响  张洪蕊  孙亚鲁 《中国康复》2021,36(11):673-676
目的:观察移动式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训练对改善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抑郁状态的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存在一侧肢体偏瘫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神经科相关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运动疗法(包含常规步行功能训练),观察组给予常规运动疗法与移动式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训练。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应用Berg平衡量表(BBS)、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E)、10m步行速度测试(10MWT)、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蒙哥马利和艾森贝格抑郁量表(MADRS)对患者的步行功能及抑郁状态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Berg平衡量表、下肢FMA、10MW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2组HAMD-17和MAD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常规运动疗法结合移动式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训练能更加有效地改善患者步行功能与抑郁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刘宝祥  刘敏  王欣  胡川  潘同亮 《中国康复》2023,38(4):213-216
目的:观察下肢负重振动联合悬吊治疗对脑卒中后倾斜综合征(Pusher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2例脑卒中后Pusher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和悬吊下的下肢和躯干训练。观察组增加振动训练器的下肢负重振动与悬吊训练相结合的训练方案,治疗6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躯干控制测试(TCT)、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FMA-LE)、对侧倾斜量表(SCP)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TCT值、BBS、FMA-LE、SCP及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周后,2组患者TCT值、BBS、FMA-LE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0.05),SCP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TCT值、BBS、FMA-LE及MBI评分高于对照组,SCP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下肢负重振动联合悬吊治疗能更有效的改善脑卒中后Pusher综合征的倾斜程度,增强躯干核心稳定性,改善平衡功能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6.
胡靖然  陈小飞 《中国康复》2020,35(12):633-636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技术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及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60例缺血性脑卒中下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和Lokomat下肢机器人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联合虚拟现实技术,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BBS和FMA-LE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以上评分均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者FAC分级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均P<0.01),且观察组分级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虚拟现实技术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能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下肢功能及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强化蹬踏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0 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均接受常规运动治疗、作业治疗、针灸治疗和电刺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强化蹬踏训练。于治疗前及治疗8 周后分别采用Berg 平衡量表(BBS)、Fugl-Meyer 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L)、改良Barthel 指数(MBI)、功能性步行分级(FAC)、改良Ashworth 量表(MAS)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BS、FMA-L、MBI、FAC、MAS 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蹬踏训练可明显改善偏瘫患者下肢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镜像疗法在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平衡能力方面的疗效。方法:将62例脑卒中患者按分层随机分组法分为镜像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镜像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接受健侧下肢的镜像疗法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法(FMA)下肢部分、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价法、Barthel指数(BI)及Berg平衡量表(BBS)分别评定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分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平衡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述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各指标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均显著提高(P0.05)。镜像组患者治疗前后FMA、BI评分差值均大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镜像组与对照组Brunnstrom分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治疗后镜像组处于分离运动期的患者多于对照组。镜像组与对照组BBS评分差值虽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镜像组BBS评分差值更大。结论:镜像疗法能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可能对下肢分离运动及平衡能力恢复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G-EO System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亚急性期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G-EO组(2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的康复功能训练,每天100min,每周5d,共8周.G-EO组除了常规的功能训练外,增加G-EO System下肢机器人为主的步行训练,每天30min,每周5d,共8周.治疗4周后及治疗8周后,采用下肢Fugl-Meyer(FMA)运动功能量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Berg平衡量表(BBS)对下肢步行功能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在FMA运动功能量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Berg平衡量表的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A,FAC,BBS的评估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8周后,G-EO组的FAC,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G-EO System下肢康复机器人对于脑卒中亚急性期偏瘫患者的步行功能和提高步行的稳定性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赵彬  唐强  王艳  朱路文  梁玉林  李超男 《中国康复》2019,34(10):529-531
目的:探讨悬吊运动疗法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9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FES组、SET组和结合组各30例。 3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FES组和SET组在此基础上分别进行功能性电刺激训练和悬吊训练,结合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再配合功能性电刺激训练和悬吊训练。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Fugl 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威斯康星步态量表(WGS)评分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3组患者BBS、FM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WG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结合组的BBS、FMA评分均明显高于FES组和SET组(均P<0.05),WGS评分均明显低于FES组和SET组(均P<0.05);FES组和SET组治疗后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悬吊运动疗法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改善效果显著,并且较单独使用悬吊运动疗法或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更有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