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白芷和桃仁药渣堆肥化处理的腐熟度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桃仁和白芷药渣为原料在自动化堆肥装置中进行堆肥化试验,研究了堆肥过程的温度、pH值、C/N比和发芽指数(GI)等特征参数变化。结果表明:在长达28 d的堆肥化处理过程中,白芷药渣的堆体温度比桃仁药渣上升较慢,且高温期(≥50℃)持续时间仅为7 d,而桃仁渣的持续时间长达13 d。白芷药渣和桃仁药渣的C/N比分别下降44.6%和31.6%。堆肥结束时的T值(终点C/N比:初始C/N比)分别达为0.57和0.69。pH值分别为6.54和7.12。GI分别为85.09%和53.60%。获得的白芷和桃仁药渣堆肥有机质含量分别为74.42%和77.64%,总养分达5.2%和5.9%,pH值为6.54和7.12。  相似文献   

2.
刘莹  王明欢  王姗淇  张英 《中成药》2022,(3):1022-1027
目的 探究中药药渣厌氧堆肥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演变.方法 以中药药渣、羊粪和秸秆生物炭的混合物为原料,测定厌氧堆肥过程中pH、电导率(EC)、总有机碳(TOC)等理化指标和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结果 经厌氧堆肥,TOC降解了47.015 mg/g,最终有机质含量>30%;堆肥产品最终总养分为41.38...  相似文献   

3.
牡丹皮药渣是牡丹皮提取后产生的废弃物,可重新提取活性成分、开发成有机肥、饲料等,但是目前作为生活垃圾进行处理,污染环境。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相关的基础研究薄弱阻碍了牡丹皮渣的循环利用。基于此,该文采用UPLC-UV-QTOF-MS结合多元统计方法对牡丹皮药材、药渣及药渣堆肥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另外,该文还对牡丹皮药渣及其堆肥的营养元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相较于牡丹皮药材,药渣整体化合物的含量均显著降低,但其中丹皮酚、没食子酸、没食子酰基葡萄糖的含量大约是药材的1/3,而药渣堆肥后各化合物含量进一步显著降低,定量化合物均低于检测线。②对药渣和药渣堆肥的营养成分差异比较发现,相较于药渣,发现药渣堆肥中总氮(N)、总磷(P)、总钾(K)含量分别提高了122.67%、31.32%、120.39%,有机质含量提升了32.06%。因此牡丹皮药渣可以用于重新提取丹皮酚、没食子酸、没食子酰基葡萄糖等活性成分,牡丹皮药渣堆肥是一种优质的有机肥,其含有化学成分极微,可广泛应用于中药材的栽培。  相似文献   

4.
目的:使用响应面法对岗松药渣发酵产生葡萄糖的工艺进行优化。方法:以岗松药渣发酵物中葡萄糖含量为评价指标,主要考察发酵温度、发酵pH值、发酵时间等因素对药渣发酵物葡萄糖含量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实验和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三因素三水平试验,用Expert Design 8.0.6软件进行二次回归分析计算得到葡萄糖产量最高的发酵工艺参数,其条件为:发酵温度为36℃,发酵pH=7.2,发酵时间为70h。结果:经过3次平行试验测得葡萄糖含量实际值为1.712mg·g~(-1),与理论预测值基本吻合,表明该试验模型具有可行性,相比优化前的初始发酵液,葡萄糖产量提高了10.7%。结论:该结果为岗松药渣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蝉拟青霉/黄芪药材、黄芪药渣双向发酵体系,探究发酵过程中有效成分含量变化。方法:选取正交设计法对接种量、发酵温度、湿度进行优化,并采用硫酸-苯酚比色法、NaNO_2-Al(NO_3)_3比色法及香草醛-高氯酸氧化法对发酵黄芪及黄芪药渣菌质中的多糖、总黄酮、总皂苷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药材菌质最优发酵条件为温度26℃,湿度90%,接种比例3 mL/5g,药渣菌质最优发酵条件为温度26℃,湿度80%,接种比例3 mL/5g;经发酵后,黄芪药材菌质中多糖、总皂苷含量略减少,而黄酮含量有所增加;黄芪药渣菌质中黄酮、皂苷含量均增加。结论:蝉拟青霉可对黄芪药材和药渣基质进行发酵,且发酵后菌质中有效成分的得率显著增加,增强了黄芪药材的药用价值,并为药渣的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中药压制饮片和传统饮片的质量稳定性,为解决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贮存提供新思路。方法:选择薄荷、紫苏叶、首乌藤、陈皮为研究对象,以外观、薄层鉴别、水分、挥发油、胡薄荷酮、橙皮苷和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简称二苯乙烯苷)含量为指标,通过长期稳定性试验和加速稳定性试验考察饮片压制前后的质量稳定性。胡薄荷酮、二苯乙烯苷和橙皮苷含量测定的流动相分别为甲醇-水(72∶28),乙腈-水(18∶82)和甲醇-乙酸-水(30∶4∶66),检测波长分别为252,320,283 nm。结果:薄荷、首乌藤、陈皮传统饮片放置12个月或6个月后胡薄荷酮、二苯乙烯苷、橙皮苷的含量损失率分别为26.62%,6.52%,7.59%;压制饮片放置12个月或6个月后各指标成分含量损失率分别为17.99%,4.35%,4.33%。压制前后紫苏叶挥发油、薄荷挥发油及其胡薄荷酮含量有显著性差异,其他考察指标则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压制饮片中指标成分的含量损失率均低于传统饮片,饮片经压制后不影响其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炭化温度对祖卡木颗粒药渣生物炭特性的影响,为药渣生物炭的后期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在200、300、400、500、600℃条件下利用限氧控温慢速热解法制备生物炭,测定生物炭产率、pH值、灰分,并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分析不同温度制备的生物炭结构特征。结果生物炭随炭化温度的升高,其产率降低。生物炭pH值随炭化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高温生物炭(≥500℃)的pH值超过9.00,表现出强碱性。药渣生物炭的灰分含量随炭化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升高。药渣热解过程中,-OH和-CH2-官能团的吸收峰逐渐减弱,而芳香族基团吸收峰逐渐增强。扫描电镜结果显示,随着炭化温度的升高,生物炭的孔壁结构变薄,片层结构堆叠更为明显,内部孔隙增大,孔隙结构发育更为完全。结论随着炭化温度的升高,药渣生物炭产率降低,pH值增大,灰分含量升高,生物炭芳香化程度增高,微孔结构发育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8.
利用最大熵模型(Max Ent)与地理信息系统(Arc GIS),结合生态因子数据、薄荷地理分布数据、薄荷挥发油含量数据,建立薄荷挥发油与生态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模型,进行我国薄荷药材品质区划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影响薄荷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为年均降水量(45.87%)、最湿季平均温(11.92%)、最暖季平均温(7.84%)、5月平均温(6.80%)、温度季节性变化的标准差(4.42%)、最冷季平均温(3.47%)、海拔(2.92%)。最适宜薄荷生长的生态特征为:年均降水量在[530,1 465]mm、最湿季平均温在[24.5,29]℃,最暖季平均温均在[25.5,29]℃、5月平均降水量(prec 5)在[67,133]mm、温度季节性变化的标准差在[8 333,9 643]、最冷季平均温为[1.7,8.3]℃、海拔为[0,165]mm。薄荷品质最佳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江苏东部及西南部、安徽中部、山东东部、浙江北部、黑龙江中东部等地区。该研究结果与江苏、安徽等地为薄荷的主产区,其中江苏太仓为薄荷的道地产区,安徽太和县是全国最大的薄荷生产基地的实际情况相吻合。该区划研究为更好地指导薄荷人工种植和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系统考察来自10个产地不同种质薄荷在不同栽培密度下的生长发育情况,基于药效成分和生物量,筛选适宜的栽培密度,为进一步规模化、标准化薄荷大田种植推广提供科学支撑。[方法]收集2020年种植的10个产地不同种质薄荷地下根茎,以10 cm×30 cm、15 cm×30 cm、20 cm×30 cm 3个栽培密度设计,基于最佳采收期采收,系统考察不同栽培密度对薄荷植株生长指标、产量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不同产地薄荷株高逐渐增大,茎节数呈现增加趋势,茎粗变小,分枝数减少,单株产量减少,但薄荷叶长叶宽没有明显变化规律。基于薄荷产量和药效成分含量,采用主成分分析(PCA)综合评价不同栽培密度下薄荷质量,结果显示,在天津地区,广州、焦作、长春、鹿泉、南京、秦皇岛、安国产地种质薄荷最佳栽培密度为15 cm×30 cm;信阳、平山、盐城产地种质薄荷最佳栽培密度为10 cm×30 cm。[结论]适宜的栽培密度能有效提高薄荷品质和产量,在薄荷大田种植实践活动中有一定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立体栽培(上中下3层)三年生三七及种植土壤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其与大田栽培三七产质量差异和土壤氮磷钾养分年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大田栽培相比,立体栽培三七长势和相同面积产量均显著降低,但单位面积产量总和为大田栽培的1.6倍;上中下3层长势和产量均表现为上层 >中层 >下层;立体栽培三七上层剪口、主根和筋条皂苷含量均高于大田栽培,而中层和下层皂苷含量则显著低于大田栽培。立体栽培土壤有机质含量和pH变化趋势与大田一致,呈随种植时间延长而下降的趋势;上中下层有机质含量均显著高于大田土壤,pH则显著低于大田土壤。立体栽培三七土壤氮磷钾全效养分和速效养分年度变化均表现为随种植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不同栽培模式氮素和磷素含量均表现为上层 >中层 >大田 >下层,钾素含量表现上层 >中层 >下层 >大田。与大田栽培相比,氮素和磷素在上层三七的地下部(筋条、主根和剪口)所占比例升高,中下层地下部比例降低,钾素在各层地下部所占比例均显著降低。由此可见,虽然立体栽培下三七相同面积产量显著低于大田栽培,但单位面积下的总产量显著高于大田,达到了提高土地利用率的目的;立体栽培土壤养分能够满足三七生长需求,其并非造成三七长势弱、单产低的主要原因;立体栽培模式下的三七吸收氮磷钾养分能力降低,因此从调整栽培结构角度增强三七长势从而提高其养分吸收能力是今后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1.
《内经》是一部医学全书,它素被尊为"医书之祖",《内经》中的色诊学说,内容丰富,论述甚详,是望诊部分的中坚内容。通过对《内经》中色诊内容的整理,概述色诊内容,主要包括望色之神、望色之常、望色之异、五色主病、望色之位、望色之变等。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大凡认真研读过《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脏腑理论的中医学者,都会因文中既提"十二藏",又述"五藏六府",以及将一个不具备"藏而不泄"之"脏"功能的"心包"列于脏位。将无"满而不能实","传化物而不藏"之"腑"功能的"三焦"给以腑名,而时有困惑。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者,胰腺癌患者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患者的大量涌现。胰腺和十二指肠作为脏腑功能的显现,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根据《内经》,关于脏与腑功能的界定标准,及现代解剖学,生化学所见,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之需求,提出了将人体"胰腺"取代无脏功能的"心包"以正其脏位。并将与胰腺有密切生理关系的十二指肠取代三焦,作为与胰腺相表里的腑。这样就将"五藏六府",正式升级为"六脏六腑"。即:肺与大肠、胰与十二指肠、心与小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以合《内经》"十二藏"之说。经过如此传承精华与守正创新,则可使《内经》的脏腑理论得以进一步完善。既符合了人体内客观真实的脏腑生理结构状况,而且对中医临床的脏腑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研究中医五脏相关学说。方法:从发生学角度,结合《内经》、道家学说探讨中医五脏神识系统建立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结果:五脏神识系统是在胚胎时期的脑髓中,元神与脑髓共同作用、发生分化而形成的。元神分化出心神,再由心神分化出五神等各种神识元素;脑髓分化出心肾等五脏,五神、五脏分化完成后,五神入藏于五脏,从而形成了五脏神识系统。结论:脑为元神化生神识元素、脏腑之处所,心神为五脏神识系统的主宰。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宋代太平惠民局的成立对宋代医药学发展的影响做了相关论述。认为太平惠民局的成立促进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成书。制定了药物炮制规范,对当时医生诊疗疾病处方用药带来很大便利。但生产的成药也存在弊端,这也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的医学流派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失眠症为临床常见病症,且多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在治疗上也常采取健脾、和胃、疏肝等法。本文就脾胃失调引起失眠的病因病机,调和脾胃的治法方药运用等方面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保健按摩的繁荣给推拿学发展所带来的利与弊,认为保健按摩的繁荣普及提高了全社会对推拿的认知度,扩大了推拿的社会影响力,"倒逼"医院设置推拿科室或推拿治疗项目,增加了就业平台,壮大了推拿队伍,但部分民众、医务工作者和政府管理部门人员对推拿不全面、不正确的认知观,导致愿意学习推拿和从事推拿专业工作的高素质人才减少,对部分推拿医务工作者自尊心、自信心、成就感、成功感和荣誉感等带来负面影响,并大大降低了推拿学科的严肃性,提出如何正确对待、界定保健按摩在推拿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推拿学界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必须认真加以正视和思考,否则将不利于推拿学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通过梳理博物馆的功能定位,探讨中医药博物馆的功能定位及其职能。一般博物馆的功能包括收藏、展示、教育和研究四大功能。中医药博物馆的功能定位同样是收藏、展示、教育和研究四大功能,包括中医药文物、标本的收藏、研究、鉴定,传承中医药历史、反映当代中医药科技、引领中医药事业发展;普及中医药知识;弘扬中医药文化;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爱国主义教育;文化旅游;素质教育;服务社会变革等。因此认为,中医药博物馆的职能重在面向全社会,承担其相应职能。  相似文献   

18.
针刺镇痛效应个体差异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综述针刺镇痛效应个体差异性的相关研究文献,回顾了针刺镇痛效应个体差异与一些基因、多肽和神经系统等相关性,总结了针刺镇痛效应个体差异性研究对阐明针刺内在机制的贡献,最后在临床应用上展望针刺镇痛效应个体差异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宋洁  刘慧灵  薛健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0):2482-2482
目的建立提取物中大孔树脂残留物检测方法。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二乙基苯和萘的含量,色谱条件为:SE-54,(30 mm×0.25 mm,0.25μm)弹性石英毛细管柱,柱温采用程序升温,FID检测器检测。结果几种残留溶剂加样回收率>95%,RSD<3.0%。结论该方法的精密度、线性关系和回收率良好,且方法方便、快捷。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