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前颅窝底脑膜瘤手术入路的选择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和评价切除前颅窝底脑膜瘤的最佳手术入路,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手术治疗的前颅窝底脑膜瘤68例,将其分为前部和后部二组,大,中,小三型,采用5种不同的手术入路,比较全切除率,手术结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肿瘤的全切除率与肿瘤大小和部位有关。中,小型肿瘤和前部肿瘤的全切除率较高,翼点入路和眶颧入路明显优于双侧或单侧额下入路,全切除率高,术后并发症少和手术效果好,结论:前颅窝底前部脑膜瘤宜采用眶颧侧裂入路,后部脑膜瘤宜采用翼点侧裂入路切除肿瘤,双侧额下入路应尽量少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分析额下入路和经眶上外侧入路手术治疗颅前窝底脑膜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4月至2017年4月手术治疗颅前窝底脑膜瘤81例,根据手术入路分为观察组(经眶上外侧入路,43例)和对照组(额下入路,38例)。术前、术后7 d采集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S100β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中国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DS)评估神经功能。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肿瘤全切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血清S100β蛋白、NSE浓度、NIHSS评分、ND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7 d,两组血清S100β蛋白、NSE浓度、NIHSS评分、ND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而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额下入路相比,经眶上外侧入路手术治疗颅前窝底脑膜瘤肿瘤全切率高,并发症少,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3.
经眉弓切口眶上小骨窗入路切除前颅窝及鞍区病变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 评价经眉弓切口眶上小骨窗入路切除前颅窝和鞍区病变的手术疗效。方法 对1995年3月-2000年1月经此入路手术治疗的20例前颅窝和鞍区病变之疗效(肿瘤切除程度和复发率)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经额下入路治疗的疗效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经眉弓切口眶上锁孔入路的疗效与对照组差异无显性意义。但该入路平均住院日短,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结论 经眉弓切口小骨窗眶上入路切除前额窝及鞍区病变方便可行,且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额外侧前颅底锁孔入路在处理额部及鞍区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沿鬓发迹前缘向额侧不超过5cm弧形切口,做小于3cm骨窗,利用额外侧及额下间隙处理额部、鞍区病变33例。结果 9例垂体腺瘤、7例鞍结节脑膜瘤、6例颅咽管瘤、4例额叶胶质瘤、2例脑膜瘤、1例额叶海绵状血管畸形经此手术入路均显露充分,视野清晰,切除彻底。4例后交通动脉瘤解剖清晰,夹闭满意。结论额外侧前颅底锁孔入路具有微创,影响容貌小、操作简单,能够显露和处理额叶侧方、前颅窝底及鞍区病变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颅眶交界区肿瘤的分型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眶交界区肿瘤的分型及手术方法。方法根据肿瘤主体位置和侵袭方向,将32例颅眶交界区肿瘤分为眶颅型(7例)、颅眶型(11例)、颅鼻眶型(8例)和眶尖-视神经管型(6例)。均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其中采用经额下硬膜外入路11例,眶-翼点入路15例,额颞眶颧入路6例;对8例颅鼻眶型肿瘤联合使用经鼻内镜、鼻侧切开入路。术后按颅底缺损位置和范围分别采用游离骨膜瓣、人工脑膜补片及带蒂膜瓣修补硬膜缺损,并用钛板修复颅底骨缺损。结果肿瘤全切除27例,次全切除5例。无手术死亡及颅内感染、脑脊液漏、搏动性突眼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根据肿瘤主体位置和侵袭方向进行肿瘤分型和选择手术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颅眶交界区肿瘤,同时修复颅底缺损,能提高手术疗效和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颅入路显微切除蝶眶脑膜瘤的手术方法、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 对18例蝶眶脑膜瘤患者选用额颞入路、眶颧入路或眶颧结合扩大前颅窝底入路硬膜外结合硬膜内切除肿瘤,在硬膜外磨除增生的蝶骨大翼骨质、眶上裂、视神经管开放减压,其中经额颞入路15例,眶颧入路2例,眶额结合扩大前颅窝底入路1例,术前、术后均有视觉功能评价、手术录像及术后影像评估肿瘤切除程度.结果 肿瘤切除程度:Simpson Ⅰ级2例,SimpsonⅡ级6例,SimpsonⅢ级8例,SimpsonⅣ级2例.18例患者术后突眼情况均有好转,视觉功能改善13例.随访6 -56个月(平均25.3个月),2例患者肿瘤复发.结论 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显微切除蝶眶脑膜瘤,可获得充分显露和眶尖、球后减压,可有效缓解突眼、视觉障碍及眼肌麻痹.因肿瘤多累及眶尖、眶上裂、海绵窦等重要结构,肿瘤难以全切,术后容易复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额底前纵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巨大型嗅沟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经额底前纵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10例巨大型嗅沟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按Simpson手术切除标准分级:Simpson分级Ⅰ级切除1例,Ⅱ级8例,Ⅲ级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无颅内感染及癫痫等并发症。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良性脑膜瘤。术后随访8~30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或病情加重病例。结论 经额底前纵裂入路切除巨大型嗅沟脑膜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上区肿瘤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介绍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上区肿瘤的技术和经验。方法 选择鞍上区10例脑膜瘤和3例垂体腺瘤,经眶上锁孔入路,运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肿瘤,对周围结构妥善保护。结果 肿瘤全切除12例(92.3%),大部分切除1例(7.7%)。除1例有短期尿崩外,余病例无术后感染、出血等手术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结论 眶上锁孔入路对脑组织无效暴露少、牵拉轻、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提高了手术安全性,有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美国Barrow神经外科中心改良双瓣法眶颧入路治疗前中颅窝底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眶颧入路显微切除的12例前中颅窝底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操作技巧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讨论。结果术后头颅MRI示蝶骨嵴脑膜瘤4例、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和三叉神经鞘瘤各1例、鞍旁高级别肉瘤1例及鞍区脑膜瘤1例,共8例完全切除; 3例海绵窦区脑膜瘤和1例岩斜区脑膜瘤大部切除。结论改良眶颧入路,对颅前、中颅窝底肿瘤提供了最佳暴露。该入路手术步骤相对简便,并且硬膜外即可处理肿瘤基底,减少肿瘤血供;该入路可以较好地显露前中颅窝底区域,并有效保护病变毗邻重要结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中颅窝底脑膜瘤的临床特点、手术治疗方法,以及肿瘤切除程度与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24例中颅窝底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显微镜下肿瘤切除术,取额颞开颅,根据肿瘤暴露的需要进行断颧弓或改良眶颧入路。肿瘤切除程度根据Simpson分级判断。结果 本组患者临床表现为头痛者15例、三叉神经功能障碍11例、步态障碍4例、癫痫发作4例。其中达到SimpsonⅠ/Ⅱ级切除者18例,SimpsonⅢ级切除者5例,SimpsonⅣ级切除者1例;无手术死亡患者。术后随访平均2年,2例患者肿瘤复发;其中1例患者为SimpsonⅣ级切除,复发后再次行手术治疗;另1例患者为SimpsonⅢ级切除,病理诊断WHOⅡ级(不典型脑膜瘤,Ki-67指数15%),再次手术治疗后给予适形分割放疗。结论 中颅窝底脑膜瘤手术的入路,在额颞入路的基础上进行断颧弓或改良眶颧入路的个体化设计;尽量行SimpsonⅠ/Ⅱ级切除。对不能达到SimpsonⅠ/Ⅱ切除、非典型或间变性脑膜瘤患者,可早期行适形分割放疗,以防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眶上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采用显微手术治疗Hunt-Hess分级Ⅰ~Ⅲ级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81例,经眶上外侧入路夹闭43例(观察组),翼点入路夹闭38例(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152.7±19.1)min]、手术切口长度[(9.1±0.9)cm]、住院时间[(12.3±3.6)d]较对照组[分别为(182.4±26.6)min、(15.1±1.1)cm、(15.3±2.8)d]均明显减少(P<0.01)。两组术后3个月go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眶上外侧入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治疗Hunt-Hess分级低级别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内镜辅助的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病变的经验、手术方法与技巧。方法对52例鞍区病变均采用内镜辅助的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此52例鞍区病变中,垂体腺瘤22例,颅咽管瘤8例,脑膜瘤7例及前循环不同类型动脉瘤15例。结果37例鞍区肿瘤中,肿瘤全切除31例(83.8%,31/37),次全切除或部分切除6例(16.2%,6/37)。15例动脉瘤均准确完全夹闭瘤颈,预后优良者13例(86.7%13/15)和轻残2例(1313%,2/15)。全组病人无手术死亡及重残,且术前原有症状在术后均有明显不同程度的好转。结论内镜辅助的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能清楚显露鞍区病变与周围结构,创伤小,避免了重要结构的损伤,术后并发症少,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眶上外侧入路与经典翼点入路手术治疗急性期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11月至2014年5月收治74例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采用眶上外侧入路手术37例(眶上外侧组),采用经典翼点入路37例(翼点组)。结果 眶上外侧组手术时间[(138.9±15.9)min]、切口长度[(9.4±1.6)cm]、术中出血量[(52.6±5.9)ml]较翼点组均明显减少[分别为(174.8±22.6)min、(15.7±2.6)cm、(236.8±25.8)ml;P<0.05]。眶上外侧组术中动脉瘤破裂率(16.2%,6/37)和翼点组(18.9%,7/37)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相比经典翼点入路,眶上外侧入路手术治疗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手术创伤较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前循环动脉瘤经翼点锁孔入路和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16例前循环动脉瘤患者中,前交通动脉瘤8例,采用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后交通动脉瘤6例,大脑中动脉分叉及颈内动脉分叉动脉瘤各1例患者则均采用经翼点锁孔入路手术治疗。手术在发病后1~3d进行,均以直径2cm×(3~4)cm的微骨窗行显微外科手术夹闭。结果 16例动脉瘤全部一次手术夹闭成功,其中2例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无手术死亡及其他严重并发症,随访16例全部恢复良好。结论锁孔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安全、微创、有效;完善的个体化术前设计、精湛的手术技巧及良好的术中配合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额外侧入路手术切除前颅窝底及鞍区肿瘤的方法及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2月经额外侧入路手术切除的48例前颅窝底及鞍区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中嗅沟脑膜瘤5例,鞍结节脑膜瘤19例,垂体腺瘤10例,颅咽管瘤14例。结果 肿瘤全部切除36例,次全切除 12例,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经额外侧入路可较好暴露并切除前颅窝底及鞍区肿瘤,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鞍区病变锁孔微创手术入路的相关颅底解剖影像资料,为锁孔微创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选取15例成人健康志愿者和10例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患者,分别行16排螺旋CT检查、CTA检查和三维重建,并模拟眶上、额外侧、翼点、颞下锁孔入路到达前后床突、前交通动脉、颈内动脉分叉处以及行相关手术角度的解剖学测量. 结果锁孔中心到达同侧前后床突的距离中,颞下入路最短[(4.98±0.54)cm,(5.35±0.65)cm)],额外侧入路最长[(6.44±0.36)cm,(37.68±1.06)cm].锁孔中心到前后床突的手术操作平面与头颅矢状面的夹角中,额外侧入路大于眶上入路;到前后床突的手术操作平面与头颅横断面的夹角中,颞下入路大于翼点入路.锁孔中心到同侧颈内动脉分叉处的距离从大到小依次为额外侧入路、眶上入路、颞下入路、翼点入路.锁孔中心到同侧颈内动脉分叉处或前交通动脉的手术操作平面与头颅矢状面的夹角中,额外侧入路大于眶上入路. 结论 CT/CTA三维重建下评估手术操作的深度及手术平面与颅底平面的角度,对于鞍区不同部位病变的锁孔微创手术入路方式的术前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超选择性栓塞联合显微手术治疗后颅窝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后颅窝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通过栓塞供血动脉后立刻行病灶显微切除术。结果 5例病人肿瘤均全切除,切除术中出血量为(200±80)ml。术后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术后3个月随访全部病人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0分,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超选择性栓塞肿瘤供血动脉后立即行病灶显微切除术治疗后颅窝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可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单鼻孔经蝶与眶上锁孔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显微手术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比较单鼻孔经蝶与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的效果。方法手术治疗垂体腺瘤36例,其中采用单鼻孔经蝶入路25例,眶上锁孔入路11例。术中均采用神经内镜辅助技术。结果单鼻孔经蝶入路全切肿瘤22例(88%,22/25),次全切除3例(12%,3/25);眶上锁孔入路全切9例(81.8%,9/11),次全切2例(18.2%,2/11)。术前有视力障碍者,85.7%(18/21)术后视力得到改善,其它临床症状较术前均有明显不同程度的好转,手术效果满意。结论两种不同入路有各自的优点及适应证,术前应根据肿瘤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利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有助于提高肿瘤全切率和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经眉弓锁孔入路治疗的70例垂体腺瘤的方法、疗效及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7—2011-07经眉弓锁孔入路手术切除垂体腺瘤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3个月复查MRI确认,肿瘤全切56例,次全切除14例。52例功能性腺瘤中26例恢复正常水平,15例较术前下降,11例改变不明显,无死亡病例。结论眉弓锁孔入路是传统额下入路的微创化改进。不仅可达到相同的暴露和控制范围,而且切口小、美观、微创、恢复快、无需拆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