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7 毫秒
1.
王庆国教授临证善于运用半夏泻心汤及合方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王师强调紧抓“心下痞满”的主症,重视“寒热错杂”“胃热脾寒”的病机特点,将辨病和辨证有机结合,推崇合方应用,临证多合用百合乌药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旋覆代赭汤等。其病机认识、临床药理实验研究、药物配伍化裁、辨治特色等方面,对临床均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对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病机(?)家看法不一致。柯琴认为是太少同病,津亏(?);汪友苓认为是少阳兼津伤;近贤冉雪峰认为是汗下邪陷,阴阳两伤等等,诸说纷纭。现在多认为本汤证乃少阳饮停。我认为本证并不是纯为化饮津亏而设。口渴,津伤是其标证。而脾阳虚惫,三焦失运,气不化津,邪郁少阳,枢机不利,才是其本。其病机乃是肝热脾寒。肝热脾寒,阴阳为之不和,气血为之不利,故宜调阴阳而利枢机,调  相似文献   

3.
柴胡桂枝干姜汤一般用于治疗少阳病兼水饮内停或津液损伤。本文结合案例二则,阐释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病机,提出该方可治疗胆热脾寒、肝郁脾虚所致积聚肿块,旨在拓展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伤寒论》,对其病机、病位为历代医家争论不休,概括为少阳病兼水饮内结,或兼表证,或兼太阴虚寒,或兼伤津,或兼气化失常等。其中已故伤寒大家胡希恕将其归为半表半里阴证,与小柴胡汤归为半表半里阳热证对应。而已故伤寒大家刘渡舟认为属于胆热脾寒治应请少阳之邪热,兼温太阴之寒。黄煌根据体质辨证提出柴胡桂枝干姜汤证适应人群,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指明了方向,笔者结合三位老师的理论在临床上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方加减应用,往往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伤寒论》,是仲景柴胡剂六大名方之一,临床应用广泛。本文从历代医家对柴胡桂枝干姜汤的论述中,总结出它的汤证病机有少阳病兼表邪未解,邪入少阳、汗下津伤,少阳病兼有水饮,上热下寒,胆热脾寒五个方面;功效有双解少阳表里,和解少阳、清热生津,和解少阳、温阳化饮,清上温下、寒热平调,和解少阳、温脾散寒,以及枢转气机、化痰开结等。孟毅教授按照"析八纲,辨六经,识方证"三个步骤,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时注重"少阳郁热、太阴虚寒"的病机和"口苦、便溏"的主症,精辨方证,活用经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王金桥老师善用经方治疗内科疑难杂症。选择王老师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冠心病、泌尿系感染、梅尼埃病、胃扭转、脑梗死验案六则,分析其临床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的辨治思路,为临床运用古代经方治疗现代疾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岳小强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伤寒论》,对其病机及主治古今医家争议颇多,刘渡舟老先生结合临证提出"胆热脾寒"之说,遂令其广为临床所用。导师岳小强在临证中对其运用广泛,治疗各类内科杂症,古方今用,颇有效验,兹推求师意,略加阐发如下。1病机探讨关于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病机,现高等教材《伤寒论》对该方的注解为少阳病兼水饮内结,认为系伤寒五六日,先以汗法解表,又用下法攻里,误治伤正,邪气内传而病未解。病传至少阳,邪正相争,则往来寒热;邪犯少  相似文献   

8.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出自《伤寒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汤主之";方证定位于少阳病兼证,属经腑同病兼津伤阳损证,原文对太阴虚寒症状未作明示,但结合后世医家补充及临床验案,太阴虚寒为必有兼证。刘渡舟定位于胆火内郁兼太阴脾寒更贴近临床实际。方证应无表证,邪已传入少阳,水饮内停并非其兼证。因柴胡黄芩用量与小柴胡汤相同,故归于柴胡剂已达成共识,争论焦点在栝楼根、牡蛎及桂枝干姜的作用,详辨结构,乃小柴胡汤理中汤、栝楼牡蛎散合方之意。多数医者认同该方证病机为少阳枢机不利、胆火内郁,兼津伤阳损,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刘渡舟主张使用本方,论病机为胆热脾寒,抓主证须重视口苦便溏;断病在少阳,以口苦为准,便溏之证是判断太阴病主要依据,对临床使用影响很大,多按此原则使用,疗效确切,极大地扩大了此方的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9.
关于乌梅丸病机,历代探讨良多,有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肝热阳郁等诸般说法,争论至今,大多数学者多主"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论。此说法概念固然不错,然却过于笼统。笔者认为,乌梅丸病机应从中医理论的独有规律出发,将其纳入五脏范畴而言,将其病机具化为肝热脾寒,并对其形成机理做一简要探讨。由此衍生出乌梅丸是治疗肝热脾寒泄泻主方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柴胡桂枝干姜汤契合"胆热脾寒"之病机,可应用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妇科系统等多种疾病,加减变化,临床疗效良好。"经方有方证",强调经方方证的整体性,笔者抓住病人脾阳虚的体质特征,在此基础上考虑过敏性皮炎由脾虚湿热郁滞,湿热发而不畅引起,方证相合,收效良好。  相似文献   

11.
王济梅  赵文娟 《光明中医》2014,29(11):2260-2262
张仲景《伤寒论》寒热并用方53首,其中典型方剂8首,均有调和阴阳、和解寒热的作用。通过对8首方剂病机理论及方药分析的探讨,明确其中异同,半夏泻心汤调和阴阳而功在治痞,病位在脾胃;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调和阴阳而功在治呕,为胃热脾寒;黄连汤调和阴阳而治疗胃热肠寒;乌梅丸调和阴阳而功在治蛔,为胃热肠寒;麻黄升麻汤调和阴阳,功在发汗,为肺热脾寒;柴胡桂枝干姜汤调和阴阳,治疗胆热脾寒;栀子干姜汤调和阴阳,为膈热脾寒;附子泻心汤调和阴阳而功在胃热肾寒。  相似文献   

12.
陈明岭教授认为面部皮肤屏障疾病临床辨证多为少阳胆热、太阴脾寒,提出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面部皮肤屏障疾病.活用此方上清少阳之郁热,下温太阴之寒湿,调节少阳枢机,临床效果颇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胆热脾寒型慢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自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70例胆热脾寒型慢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消炎利胆片治疗,观察组采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并行统计学对比。结果:连续治疗2个月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9%,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6%,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势明显。结论: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胆热脾寒型慢性胆囊炎有效率高,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柴胡桂枝干姜汤专治少阳枢机不利兼有水饮内结,但其方证并不统一。笔者通过总结历代医家对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的理论研究及治疗经验,以方测证,提出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应用"胆热脾寒"理论解释,总结出胸胁不适、口苦、便溏三个临床主证。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2例医案分析了寒热错杂型的急性胆囊炎病机多为胆热脾寒,以疏利肝胆、温中生津的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6.
周强  陶琳  张声生 《北京中医药》2018,37(5):421-423
经方在临床应用甚广,从桂枝类方、柴胡类方、半夏类方、泻心汤类方、茯苓类方、其他方剂等6个方面介绍29首经方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运用;并根据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和辨证分型总结经方临床运用的基本原则,为经方治疗本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王付教授在临床中善于用经方合方辨治疑难杂病,用药精益求精,治病效果显著。其中运用抵当汤与芍药甘草汤合方辨治瘀热重证高血压;风引汤加味辨治肝热动风证高血压;桂枝茯苓丸与酸枣仁汤合方辨治瘀血阻滞,热扰心神证高血压;四逆散与桂枝茯苓丸合方辨治肝郁血瘀证妊娠高血压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8.
柴胡桂枝干姜汤由东汉张仲景所创,临床应用范围广泛。丘余良主任医师结合自身临床经验,认为该方总的病机是少阳枢机不利,脾胃虚寒,寒热错杂,气化失调。对丘余良主任医师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下肢水肿、失眠、便秘等疾病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以期对临床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祁元刚  孙利国 《新中医》2023,55(4):135-138
介绍经方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肝癌的基本病机为感受湿热毒邪,肝气郁结,肝失疏泄,脾失建运,痰浊内生,久病致瘀。肝郁、痰浊、湿热、瘀血相互影响,盘踞胁部,最终形成肝癌。在证型上主要可分为肝郁脾虚、肝热血瘀、胆热脾寒、阳虚水犯、邪热入血五种,亦有诸证并存者。临证常用经方有小柴胡汤、三黄泻心汤、黄芩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真武汤、半夏厚朴汤等,均宜灵活选用,随证施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治疗胆热脾寒型慢性胆囊炎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在我院就诊的120例胆热脾寒型慢性胆囊炎患者分为2组,60例为对照组,实施消炎利胆片治疗,60例为观察组,实施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 2组经不同方式治疗后,组间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在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对比均无较大差异(P0.05),治疗后2组各证候积分均有所改善,且治疗后组间差异性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胆热脾寒型慢性胆囊炎患者实施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治疗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症状,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