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目的探索城市社区居民大肠癌的发病情况,并通过实践对优化大肠癌筛查方案进行验证和评估。方法对年龄40~74岁北京云岗户籍人群采用问卷调查和免疫法粪便潜血试验(FOBT)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初筛,初筛阳性者应用全结肠镜检查进行精筛。结果 2010~2011年北京市云岗社区10533人接受大肠癌筛查,经问卷调查,确定属高危人群者1949人,阳性率为18.50%:又经粪便潜血FOBT检测,阳性者447人,FOBT阳性率为6.18%,通过对两项初筛结果综合分析,最终确定属高危人群者为2258人,高危阳性率为21.44%。高危人群中有859人接受电子结肠镜检查,高危人群受检率为38.04%。检出大肠病变(大肠癌、息肉)290例。其中大肠癌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47~74岁,其中早期癌1例,中晚期癌11例。大肠进展期腺瘤59例,普通腺瘤76例,非腺瘤性息肉143例。大肠癌的检出率为113.9/105。结论城市社区居民大肠癌的发病率较高,优化大肠癌筛查方案适合在城市社区中广泛开展,使大肠癌得以早诊、早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上海市徐汇区特定年龄组高危人群进行大肠癌筛查,旨在早期发现大肠癌病变,并进行相关干预,减少发病率和死亡率。方法对上海市徐汇区人群采用问卷调查和免疫法粪便潜血试验筛查方法进行初步筛查,初筛阳性者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对肠镜结果进行统计、分类、分析。结果 2012~2013年上海市徐汇区59 437人接受大肠癌筛查,经问卷调查确定为高危人群者7 761(13.04%)人,经大便潜血试验筛查,阳性者3 634(6.11%)人,初筛阳性者总计10 512(17.66%)人。初筛阳性人群中1 000人接受结肠镜检查,肠镜顺应率9.51%,年龄40~82岁,检出总病变409(40.90%)例,大肠癌12例,男6例,女6例,年龄53~82岁,早癌5例,中晚期癌7例,肠镜大肠癌检出率1.20%,进展性腺瘤14例;普通腺瘤132例,非腺瘤性息肉118例,炎症76例,结肠黑变病31例,其他病变26例。结论大城市大肠癌发病率较高,大肠癌筛查可以有效发现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个体化筛查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马红梅  芦建虹 《天津护理》2016,24(6):493-495
目的:了解城市社区大肠癌高危居民对肠镜筛查的顺应性及其影响因素,为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提高大肠癌高危人群肠镜筛查顺应性提供依据。方法:以天津市某社区自然人群中大肠癌筛查高危人群为研究对象,按是否接受肠镜检查分为病例组、对照组。自行设计大肠癌高危患者肠镜检查顺应性单因素调查问卷及拒绝肠镜原因调查问卷,运用德尔菲法最终确定问卷,获得影响大肠癌高危患者是否接受肠镜检查的影响因素。结果:组间人群的基本特征除是否具有医保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性别、婚姻、文化程度、家庭收入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 ) 。两组在肠镜认知中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工作忙,没时间”、“认为肠镜意义不大”及“害怕疼痛”是拒绝肠镜检查的主要原因,占73%。结论:提高大肠癌筛查工作中肠镜的认知以及有针对性的干预患者拒绝肠镜的相关因素,可以提高大肠癌高危患者肠镜筛查顺应性,从而提高整个筛查工作的顺应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分析社区大肠癌筛查阳性患者的肠镜精筛结果,探讨大肠癌筛查的重要性。方法对186例广州增城地区社区大肠癌筛查阳性患者的肠镜检查结果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86例大肠癌筛查阳性的患者中,结直肠息肉检出率为43.4%(90/186),其中包括腺瘤的检出率为39.2%(73/186),结直肠癌的检出率为3.8%(7/186)。肠镜检查有异常病变者占61.3%(114/186),其中进展期息肉占29.0%(33/114),非进展期息肉占50.0%(57/114),非肿瘤性病变占14.9%(17/114),恶性肿瘤占6.1%(7/114);正常者72例(正常组)占38.7%。结直肠息肉的病理主要为管状腺瘤,占78.9%(71/90),锯齿状腺瘤占2.2%(2/90),增生性息肉占3.3%(3/90),炎性息肉占3.3%(3/90)。进展期息肉和非进展期息肉的直径、是否有蒂及大体分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息肉组和正常组病史(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胆囊切除史或慢性胆道疾病史、息肉病史、家族肠癌病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以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iFOBT)为主要筛查方法,提高早期大肠癌诊断率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问卷调查、实验室检测(iFOBT、CEA、CA72-4、M-CSF)、肠镜及病理检查,对10000名自然人群进行大肠癌的序贯筛查。结果收回有效问卷6997份,依据调查问卷分值分为低度危险组(≤5分)、可疑组(>5~<8分)、高度危险组(≥8分)3组,3组共3697例进行iFOBT检测,各组iFOBT阳性率分别为13.34%、18.23%、99.17%,3组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检出早期结肠癌6例,其中高度危险组5例,可疑组1例。结肠癌患者iFOBT(定量)以及CEA、CA72-4、M-CSF等血清学指标均高于结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患者(P均<0.05)。结论以iFOBT为主的序贯筛查法是发现早期大肠癌的主要方法,与某些血清指标相结合,可提高大肠癌的检出率,肠镜及病理检查可最后确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于该院就诊的中老年人群结肠癌结肠镜筛查结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该院进行结肠癌筛查的40~74岁人群共96 352例,通过危险度评估与粪便免疫法粪便潜血试验进行结肠癌初步筛查,将初步筛查为高危人群的对象判定为初筛阳性,进行结肠镜进行精筛确诊,对有病变者取组织活检,组织活检结果作为判定金标准,分析筛查结果。结果 96 352例参与筛查的人群中,初步筛查阳性者5 078例,占5.3%;96 352例参与初筛的人群中,男47 153例(48.9%),女49 199例(51.1%),而1 212例肠镜检查的人群中,男668例,女544例,接受肠镜检查的男性与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6%vs 25.7%,P0.05),其中40~49岁占15.0%,50~59岁占28.9%,60~69岁占40.8%,70~74岁占15.3%。5 078例初步筛查阳性者中,1 212例接受结肠镜检查,结肠镜顺应率23.9%。结肠镜筛查中,男性结肠息肉、结肠炎和结肠癌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肠镜筛查中,不同年龄组结肠息肉、结肠炎和结肠癌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肠息肉和结肠癌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升高呈上升趋势,而结肠炎的发生率则呈下降的趋势。1 212例行结肠镜检查的人群中,共检出结肠癌30例,占2.5%,其中早期结肠癌14例(46.7%),中晚期结肠癌16例(53.3%);早期结肠癌中,男9例(64.3%),女5例(35.7%),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院就诊中老年人群结肠镜筛查结果显示,男性结肠息肉、结肠炎、结肠癌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结肠息肉和结肠癌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升高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粪便血红蛋白和转铁蛋白在社区肠癌疾病防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8月至2013年12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进行肠癌筛查的大肠癌高危人群120例,其中大肠癌20例,癌前病变40例,大肠息肉60例,都进行粪便血红蛋白和转铁蛋白检测与化学法检测。结果粪便血红蛋白和转铁蛋白检测大肠癌、癌前病变、大肠息肉阳性率分别为100.0%、92.5%和90.0%,化学法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00.0%、77.5%和73.3%,结果显示,粪便血红蛋白和转铁蛋白检测大肠息肉与癌前病变阳性率都明显高于化学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粪便血红蛋白和转铁蛋白诊断大肠癌和癌前病变的敏感度与特异度都明显高于化学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粪便血红蛋白和转铁蛋白诊断大肠癌和癌前病变的阳性似然比和优势比都明显高于化学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粪便血红蛋白和转铁蛋白在社区肠癌疾病防治中的应用具有很高的检出率、敏感度与特异度和阳性似然比,适合于肠癌的筛查,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护理干预对提高大肠癌高危人群肠镜依从性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初筛明确为大肠癌高危且未进行肠镜检查的人群126例为对照组,对这部分患者实施常规的大肠癌筛查教育,然后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初筛明确为大肠癌高危且未进行肠镜检查的人群128例为观察组,对这部分患者实施健康信念模式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对大肠癌相关知识的认知得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健康信念得分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26例患者中,实施了肠镜筛查的13例,肠镜筛查实施率为10.32%,观察组128例患者中,实施了肠镜筛查的30例,肠镜筛查实施率为23.44%,两组患者的肠镜筛查依从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大肠癌高危人群实施健康信念干预模式,帮助其树立健康的信念,有助于提高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提高肠镜筛查的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和掌握郑州市某社区40岁以上居民危险因素分布情况,为社区建立脑卒中高危人群干预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对某社区内≥40岁的10 044名郑州户籍居民进行调查。采用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项目统一制定的脑卒中高危人群风险初筛评估简表设,对符合入选标准者进行问卷调查、人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按年龄和性别分组,对危险因素阳性率及其人群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和描述。[结果]符合纳入标准且最终纳入数据统计分析的人数为2 828例脑卒中高危人群,高血压、心脏病、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缺乏锻炼、肥胖、卒中家族史的阳性率分别为69.3%,9.0%,33.9%,69.1%,32.4%,36.9%,73.6%,32.6%。除糖尿病和肥胖外,不同性别的危险因素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肥胖外,不同年龄组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社区2 828例脑卒中高危人群危险因素整体阳性率较高,各危险因素分布情况与年龄、性别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粪便硫酸类肝素蛋白多糖2(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在结直肠癌(CRC)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在该院胃肠外科或消化内科就诊的96例患者粪便中SDC2基因甲基化情况,并收集其6种血清肿瘤标志物[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9-9、CA125、铁蛋白(SF)、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的联合检测结果及肠镜、病理检查结果,以肠镜及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比较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与6种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对CRC的诊断效能。同时分析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与TNM分期及癌变部位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根据肠镜或病理检查结果,将96例就诊者分为CRC组(32例)和对照组(64例),CRC组中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阳性率为84%(27/32),6种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阳性率为44%(14/32);对照组中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阳性率为3%(2/64),6种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阳性率为20%(13/64)。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诊断CRC的特异度(97%)、灵敏度(84%...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粪便潜血试验(FOBT)全自动数值化仪器和免疫法快检卡在健康体检人群中筛查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健康体检2 800例便标本,分别采用便潜血全自动数值化分析仪和快检卡筛查,对阳性病例行肠镜检查及病理分析.结果:受检人群中仪器法阳性134例,阳性率4.78%;快检卡阳性130例,阳性率4.64%.仪器法与快检卡结果有显著相关(x2=55.6,P<0.005);仪器相对灵敏度为97.1%,快检卡相对灵敏度为94.2%,两者的符合率为91.3%.结论:数值化仪器可进行便潜血定量分析,客观反应出血程度,可最大限度减低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误诊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现阶段中国公共卫生条件医疗水平下,粪便常规检查和便潜血检测对疾病诊治的指导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3 483例健康体检者与1 724例住院病人粪便常规及潜血检测.对每一例标本同时做粪便常规及潜血检测(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通过外观和显微镜检查,统计粪便常规的异常率;通过胶体金单克隆抗体免疫法统计便潜血阳性率.结果 3 483例健康体检者中粪便常规异常率为0.1%(4/3 483),健康体检者潜血阳性率为0.7%(26/3 483);1 724例住院病人中粪便常规异常率为3.5%(60/1 724),住院病人潜血阳性率为9.0%(156/1 724).健康体检者和住院病人粪便常规外观异常的以颜色、性状为主,显微镜检测异常的主要以红细胞、白细胞为主,两者都未见寄生虫、寄生虫卵、原虫等;住院病人粪便常规检测异常的还可见到灵芝花粉孢子、大吞噬细胞、真菌、食物残渣增多等.结论 现阶段中国公共卫生条件医疗水平下肠道寄生虫病感染率呈降低趋势,消化道疾病类型也发生改变,肠道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便潜血被认为是胃肠癌普查最适用的试验和消化道恶性肿瘤普查初筛试验.便潜血很有必要作为城市健康人群体检的常规筛查项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本院社区大肠癌筛查及结肠镜检查结果,探讨进一步提高癌前病变和早期大肠癌检出率、减少大肠癌发病率的方法。方法2016年3月至2018年9月对本院所属四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消化科就诊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及粪便潜血试验,针对高危人群进行结肠镜检查,对结肠镜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参与筛查及完成结肠镜检查的女性患者均多于男性;息肉总检出率为35.6%,男性检出率(42.6%)高于女性(31.7%)(P<0.05);腺瘤总检出率为29.3%,男性检出率(35.5%)高于女性(25.8%)(P<0.05)。结论对无明显症状的社区居民进行大肠癌筛查,尤其是男性居民,可提早发现并处理癌前病变和早期大肠癌,有效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histone deacetylase 6,HDAC6)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大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6例大肠癌组织(大肠癌组)及其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癌旁正常组)HDAC6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HDAC6在大肠癌组阳性率(65.1%)高于癌旁正常组(10.5%)(P0.01);大肠癌组HDAC6蛋白阳性率在患者性别、年龄、浸润深度、肿瘤部位分化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HDAC6蛋白阳性率(75.5%)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48.5%)(P0.05),且随TNM分期增加HDAC6阳性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癌组HDAC6蛋白阳性与阴性者3a生存率(89.3%与8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HDAC6蛋白阳性者5a生存率(12.5%)低于阴性者(30.0%)(P0.05)。结论 HDAC6异常表达可能与大肠癌发生、发展有关,HDAC6可作为诊断大肠癌及评估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粪便多基因、多因素联合筛查大肠癌的新方法.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肽性分析(PCR-SS-CP)方法和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PCR-TRAP-ELISA)研究了108例大肠癌患者粪便中p53、K-ras基因突变率和端粒酶活性.结果:108例大肠癌患者粪便中p53、K-ras基因突变率和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59.3%,38.9%和52.8%,且有39例三项指标均出现异常.53例大肠良性病患者及正常人粪便中p53、K-ras基因突变率和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15.1%、9.4%和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叉(P<0.01).联合检测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单因素变异的检出率(P<0.05).结论:粪便中p53、K-ras基因突变率和端粒酶活性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大肠癌的早期诊断率,为大肠癌患者的筛查和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并且对判断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以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与血癌胚抗原(CEA)检测为主要方法提高早期大肠癌的诊断率。方法应用问卷调查,按易感因素将研究对象分组,进行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iFOBT)、CEA、肠镜及病理检查。结果依据问卷调查将6997例研究对象分为大肠癌低度危险组(n=4551)、可疑组(n=2085)、高度危险组(n=361)。3组iFOBT阳性率依次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共检出早期大肠癌6例,其中高度危险组5例,可疑组1例。根据结肠镜检查结果分为结肠癌、结肠息肉、结肠炎、正常组,结肠癌组iFOBT、CEA结果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FOBT可以作为早期大肠癌筛查的主要方法,iFOBT和CEA联合检测可以提高早期结肠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现阶段住院病人大便常规阳性率的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收治的7392例住院患者的大便常规检验结果,统计分析粪便白细胞、红细胞、寄生虫、真菌、其他物质及粪便潜血试验的阳性率。结果在7392例患者的总阳性率为6.20%。内二科(含消化系统疾病患者)1690例患者中,阳性168例,阳性率9.94%,总阳性率2.27%;儿科1659例患者中,阳性161例,阳性率9.70%,总阳性率2.17%。前两者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它科室的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共阳性的458病例中,红细胞110例,阳性率1.69%(110/7392);白细胞249例,阳性率3.37%(249/7392);有红细胞伴有白细胞72例,阳性率0.97%(72/7392);寄生虫2例,阳性率0.027%(2/7392);霉菌14例,阳性率0.19%(14/7392);大吞噬细胞2例,阳性率0.027%(2/7392);潜血试验阳性236例,阳性率3.20%(236/7392)。结论在寄生虫感染非流行地区,可由主管医生根据具体病情判断住院病人是否检查大便常规。大量没有明显诊断价值的大便常规检查,既会增加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和病人经济负担,又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已无必要对所有科室的住院病人硬性规定行大便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COX-2,CK-20,CD44v6mRNA在结直肠原发灶及病人粪便中的表达,证实粪便中COX-2,CK-20,CD44v6mRNA表达来源于原发灶肿瘤细胞的脱落所致,为临床结直肠癌筛查选择合适的多基因标记物联合检测指标。方法对38例行结肠癌根治术的病人,原发灶及术前收集的粪便标本采用RT-PCR技术对COX-2,CK-20,CD44v6mRNA表达进行检查。结果研究发现,COX-2mRNA在原发灶及粪便中同时阳性表达率为44.7%(17/38),同时阴性表达率为39.5%(15/38),同源性可达84.2%(32/38);CK-20有44.7%(17/38)同时阳性表达,36.8%(14/38)同时无表达,同源性为81.5%(31/38);CD44v6mRNA有50%(19/38)同时阳性表达,44.7%(17/38)同时无表达,同源性为94.7%(36/38),同时性表达差异具有显著性,P值均小于0.001。结论粪便COX-2,CK-20,CD44v6mRNA表达与大肠癌原发灶中的表达具有同源性,说明粪便中COX-2,CK-20,CD44v6mRNA来源于原发灶肿瘤细胞的脱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联合粪便脱落细胞学与粪隐血试验检测在大肠癌筛查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2012年4月来我院进行结肠镜检查的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大肠癌组(经病理证实)11例及非大肠癌组14例,两组患者均在肠镜检查前行粪隐血试验及脱落细胞学检查,观察两种方法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大肠癌组两者联合检测其敏感性为90.9%,分别与单独一种方法检测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大肠癌组脱落细胞学检测特异性为92.9%,分别高于粪隐血及两者联合检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粪便脱落细胞学及粪隐血试验两种检测手段可以提高大肠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17种常用免疫法粪便潜血试验(FIT)的检测性能进行评估,探讨结直肠癌筛查假阳性率较高的原因。方法以模拟粪便为样本,配制14个不同浓度的检测样本。采用17种FIT对模拟粪便样本进行检测,编号1~15为定性FIT,编号16~17为定量FIT。由7名操作人员进行检测,并记录结果。2种定量FIT由其中2名操作人员采用Luminex200多功能流式点阵仪与OC-Sensor全自动便潜血分析仪进行检测,并记录结果。结果共收集1 666份样本进行检测,11种定性FIT试剂阳性率高于理论阳性率(P0.005),16、17号定量FIT试剂阳性率与理论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6=0.43,P17=0.21),其粪便样本血红蛋白水平与理论浓度呈高度相关(r16=0.88,P0.000 1;r17=0.92,P0.000 1)。定性FIT的敏感性可达100.00%,且11种定性FIT的Kappa值均0.40。16、17号定量FIT的敏感性均为86.21%,特异性分别为88.24%和97.06%,Kappa值分别为0.73、0.80。结论定性FIT成本低且操作方便,但缺乏对粪便取样量及稀释液的统一标准,实际阳性判断值低于预设阳性判断值,特异性低。定量FIT成本较高,但不易受人为主观判断影响,特异性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