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恶性淋巴瘤的X线诊断—73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发胃恶性淋巴瘤占胃恶性肿瘤的5%左右,预后较好,五年生存率可达50%以上(1~3)。在恶性淋巴瘤的尸检中51%有胃肠道病变,其中胃占首位。X线检查是明确诊断及选择适当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本文复习了经组织学证实的胃恶性淋巴瘤73例,以期提高对其X线表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胃癌性淋巴癌的诊断X线诊断(附20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原当性胃恶性淋巴瘤的双对比X线征象。材料与方法 对经上消化道双对比造影的20例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X线表现,从病变形态、大小、数目、部位及范围、胃腔胃壁及功能改变、胃粘膜皱襞改变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胃粘膜皱襞异常肥大12例(60%)、多结节6例(30%),不规则浅大溃疡4例(20%),巨大软组织块影2例(10%),多种形态病灶并存14例(70%);病变大小50cm者16例,占80%;呈多发者18例(90%);胃壁增厚变僵18例(90%),胃蠕动减弱但存在者20例(100%),胃腔明显缩小狭窄仅1例(5%)。结论 病变的多形性、多灶性、弥漫性及范围广泛、胃壁增厚但保持一定的柔软性和蠕动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重要X线征象,且X线与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常不成比例。上消化道双对比造影对本病的术前诊断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3.
胃肿瘤中以胃肉瘤少见,但其中以恶性淋巴瘤多见,本文对1997-2001年5例手术胃镜活检后病理诊断为胃淋巴瘤对其中3例X线误诊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恶性淋巴瘤骨改变的X线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恶性淋巴瘤骨改变的发生率约为9.6-30%,有的病例具有一定的X线特征性表现,为了提高X线诊断水平,兹综合报道30例经临床和病理证实为恶性淋巴瘤侵及骨骼的病例。  相似文献   

5.
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PGML)是指起源于原发性胃黏膜固有层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约占所有胃肿瘤的1%~5%,多为单个病灶。胃多灶恶性淋巴瘤(MFGML)是指胃黏膜固有层淋巴组织多个部位发生恶变,临床上更为少见,国内尚未见类似报道。1980~2001年,我院共诊治MFGML7例,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在1983年由lsaacson和Wright首先提出的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一种独特类型。其概念指原发于胃部而起源于黏膜下层的淋巴组织的恶性淋巴瘤,是结外型淋巴瘤最长累及部位,占40%,男性多见,多属低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因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所以诊断较为困难。近年有增长及年轻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非癌胃肠道恶性肿瘤少见。我院自1973年6月~1992年12月经内镜检查确诊为胃肠道恶性肿瘤3352例,发现非癌恶性病变50例,占恶性病变的0.015%。临床资料本组50例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为16~72岁,40岁以上者35例,占70%;病程最短20d,最长3年6个月;临床表现:与癌类似,包括腹痛、腹胀、呕血、便血、消瘦等;所有病例均经病理组织学证实;其中胃恶性淋巴瘤27例,胃平滑肌肉瘤14例,胃类癌3例,十二指肠平滑肌肉瘤1例,结肠恶性淋巴瘤4例,直肠类癌1例。(1)胃恶性淋巴瘤27例中,计有淋巴肉瘤15例,网织细胞肉瘤10例,霍奇金病2例。…  相似文献   

8.
本文复习了40例胃恶性淋巴瘤病人的临床及X线表现。大部分肿瘤位于胃体部及窦部,平均直径8 cm。75%病例显示为不同X 线影像的综合。计有溃疡型11例,息肉型10例,粘膜影像中断者12例,胃壁浸润7例。5年生存率在全部原发淋巴瘤病例中为55%。  相似文献   

9.
十二指肠恶性肿瘤少见,约占胃肠道肿瘤的0.1%,其中最多见是腺癌,其次是平滑肌肉瘤,恶性淋巴瘤与类癌等(1),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临床症状无特异性,X线表现多种多样,常延误诊断,本文报告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例。  相似文献   

10.
HP与胃MALT淋巴瘤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ociatedlymphoidtisue,MALT)淋巴瘤是一种原发性低恶性胃淋巴瘤,因起源于胃MALT而得名。在胃恶性肿瘤中约占1%~7%,其年发病率达5.9/105。由于近年来发现它与幽门螺杆菌(Helico...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有效诊治方法。方法:对66例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诊断做回顾性分析。结果:66例患者均行手术探查,其中胃恶性淋巴瘤23例,术前确诊14例,均为胃镜下活检确诊,小肠淋巴瘤19例,术前确诊4例,为CT或B超引导下穿刺活检确诊;结肠淋巴瘤24例,术前确诊10例,均为肠镜下活检确诊。共52例获得随访,其中胃恶性淋巴瘤术后5年生存率为47%;小肠为57.9%,结肠为45.8%。病理类型均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其中B细胞型40例,T细胞型14例,52例行辅助COAP化疗,总有效率92.6%。结论:(1)内窥镜下活检和CT或B超引导下活检最具确诊价值,X线检查有辅助诊断价值。(2)手术治疗和化疗同等重要,免疫组化分型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恶性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结和淋巴网织组织的恶性肿瘤,多呈系统性侵犯。本病病理分类复杂,X线表现缺乏特异性,然而有关病理分类与X线关系的报道不多,现将我院1973-1983年恶性淋巴瘤纵隔淋巴结受侵的289例临床,X线和病理资料整理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胃恶性淋巴瘤的发病机制和实验治疗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将11例胃恶性淋巴瘤新鲜组织移植裸鼠胃粘膜下层,观察原位移植成瘤率,移植瘤的侵袭和转移,及其形态学特征(光镜,电镜,免疫组化)。从11例胃恶性淋巴 瘤标本中筛选出1株人胃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高转移模型和1株人胃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模型,分别传至36代和27代,共移植裸鼠329只。自第3代起移植成瘤率及液氮冻存复苏成活率均为100%。出现淋巴道、 血道及种植移植。原位移植瘤的病理组织学、超微结构、DNA含量测定及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均与来源人胃恶性淋巴瘤相似。人胃恶性淋巴瘤在裸鼠内自主生长,浸润破坏胃壁各层组织结构。表明此模型可用于胃恶性淋巴瘤的发病机制、侵袭、转移及实验治疗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后纵隔原发恶性淋巴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纵隔原发恶性淋巴瘤一例徐海东,洪应中许多种类肿瘤可起源于纵隔。Silverman[1]等所研究系列中,常见组织学类型为神经源性肿瘤占21%,胸腺瘤占19%,恶性淋巴瘤占13%,生殖细胞肿瘤占11%。在后纵隔,绝大多数为神经源性肿瘤或支气管囊肿,恶性...  相似文献   

15.
重要启事     
临床资料 例1患者男52岁。上腹部胀痛5个月伴消瘦、食欲减退月余。体检:心肺(-)。腹部未见明显包块,无深压痛反跳痛。右颈部触及3个0.7cm大小淋巴结。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检查显示:胃体粘膜粗大,迂曲呈波浪状,胃小弯侧见多个小锥状龛影,胃窦部见多个大小不规则充盈缺损。X线诊断:胃淋巴瘤。手术病理报告:胃弥漫性恶性淋巴瘤,侵犯深肌层。  相似文献   

16.
笔者复习8例胃淋巴瘤的非手术治疗的随诊X线表现,其中2例是胃原发淋巴瘤,6例是继发淋巴瘤。原发和继发的X线表现无明显区别,初诊时胃肠造影示多结节种块型4例,溃疡型2例,浸润型2例。治疗后结节种块消失。溃疡龛影变小至消失,环堤消失,遗留局部粘膜纠集;浸润型革袋状胃逐渐恢复正常。 本组2例分别在疗后1.5年和3年复发,复发时的X线表现与疗前不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进行肝胆超声检查的同时对胃区进行常规扫查的意义。方法:本文总结了1993年以来在做肝胆超声检查时首诊发现胃壁增厚的病例94例,所有病人均做了胃内窥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共发现胃癌73例,占总病例数78%;胃溃疡及胃炎各8例,各占总病例数的8.5%;胃肠间质瘤3例,占3.1%;恶性胃肠间质瘤及胃恶性淋巴瘤各占1.08%。结论:在临床医生未明确诊断的情况下,作为超声科医生能在检查肝胆疾患的同时对胃区进行扫查,可以发现一些较明显的胃壁增厚性病变,提醒临床医生做进一步的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普通X线钡餐造影检查对胃良恶性溃疡的诊断。资料方法:14例胃溃疡患者,经手术及胃镜证实,其中恶性8例,良性6例。结果:胃的良恶性溃疡的临床表现及X线表现均有许多相似之处。不能只依靠单一X线征象就盲目诊断,而应综合考虑或借助于其他检查手段,才能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50例胸内恶性淋巴瘤的分析结果,其诊断主要依据临床体征,X线表现和通过活检或胸内手术病理证实。对50例胸内恶性淋巴瘤,包括何杰金氏病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进行了简单讨论,对两者在X线上的相同点和差异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是罕见的结外原发性淋巴瘤,占所有结外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7%~2.2%,占乳腺恶性肿瘤的0.04%~1.1%。乳腺X线检查、超声、MRI及PET等影像学检查是其目前主要的检查方法。通过复习近年大量文献,对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进行了对比,每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中各具优势及其局限性,多种检查方法的互补应用更有利于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