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通过临床分析非医学指征剖宫产的发生因素,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对策,以减少不必要的手术创伤及母婴并发症,方法对住院行剖宫产术孕妇1 516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住院分娩总数3 215例,剖宫产率为47.1%,非医学指征(社会心理因素)剖宫产率14.99%,其中产妇提出剖宫产要求358例(11.14%)、其家庭成员要求实行剖宫产124例(3.86%).医学指征剖宫产率32.13%,非医学指征剖宫产率分别显著高于产妇因素(8.96%)、头盆因素(5.19%)及官内因素(4.82%)(P<0.01),与胎儿因素(13.19%)刮宫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产妇剖宫产率(53.64%)显著高于经产妇(19.90%)(P<0.01),初产妇非医学指征剖宫产率(16.21%)也显著高于经产妇(9.87%)(P<0.01),初产妇医学指征剖宫产率(32.13%)显著高于非医学指征剖宫产率(16.21%)(P<0.01),经产妇医学指征与非医学指征剖宫产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3%、9.87%,P>0.05).剖宫产产妇发生术中及术后近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8.73%,新生儿发生并发症(窒息、肺炎及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为6.40%,结论剖宫产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社会心理因素,应严格剖宫产指征.开展有效的陪伴分娩和镇痛分娩等,增加产妇和家属对自然分娩的信心,创造选择阴道分娩的良好社会环境,严格控制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的非医学指征的剖宫产是降低刮宫产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足月孕妇无产兆住院待产时长对剖宫产率升高的影响。方法将在本院产科住院待产的足月孕妇200例选为本次研究对象,抽取时间为2015年9月-2017年9月期间。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其中100例为剖宫产分娩产妇归为剖宫产组,100例为阴道分娩产妇归为顺产组。比较两组产妇的无产兆住院待产时间、产后住院时间、有无产后并发症、有无产兆住院等情况。结果剖宫产组产妇的无产兆住院待产时间为(3.25±0.14)d,明显高于顺产组产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产妇的产后住院时间为(9.84±2.15)d,相较于顺产组明显更长,P﹤0.05;剖宫产组共14例产妇发生产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00%,无产兆住院率为20.00%,均明显高于顺产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足月孕妇,其无产兆住院待产时间长,可导致剖宫产率升高,延长其产后恢复时间,因此可根据住院指征,提倡顺产,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对母婴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0月-2012年10月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产妇170例,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阴道分娩或再次剖宫产术。结果104例产妇最开始实施阴道试产,其中79例产妇阴道顺产分娩成功,成功率75.9%。其余行剖宫产术。两种分娩方式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感染、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术产妇产后出血量显著高于阴道顺产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顺产分娩并不是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禁忌,符合阴道顺产分娩指征的产妇实施阴道顺产分娩是可行的,并没有增加母婴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与顺产对比分析新式剖宫产产后出血情况,探讨预防和治疗新式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有效措施。方法对2010年1月-2011年6月6005例在珠海市妇幼保健院顺产和行新式剖宫产术的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情况进行统计,对比两种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出血量以及出血时间上的差异,进一步在出现产后出血的孕妇中,分析其分娩指征,综合各项临床数据对产后出血的原因。结果新式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17.39%,高于顺产产后出血率(5.33%),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式剖宫产术后2 h内出血最多见。产后出血原因主要有宫缩乏力、胎盘因素以及手术操作等,尤以宫缩乏力最为常见。结论新式剖宫产产后出血有较高的发生率,规范产前检查,疏导孕妇的心理,严格剖宫产手术指征,选择最适合孕妇分娩的方式,提高产科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能使新式剖宫产术后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风险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自然分娩、自愿剖宫产、指征剖宫产产妇产后晕厥的发生情况,探讨产后晕厥与分娩方式的相关性及其护理的侧重面.方法 将笔者所在医院680例产妇分为自然分娩组、自愿剖宫产组、有手术指征剖宫产组,进行产后晕厥发病率比较.结果 自然分娩组、自愿手术组及手术指征组产妇产后晕厥发病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手术指征组发病率最高(22.81%),自然分娩组次之(9.32%),自愿手术组发病率最低(3.41%).结论 有手术指征的剖宫产是产后晕厥的高危因素.医护人员应对有手术指征的产妇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减少产后晕厥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剖宫产率升高相关问题探讨(附86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手术指征、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等与剖宫产率升高的相关问题。方法 :回顾性分析 86 3例剖宫产孕妇的手术指征、新生儿窒息及产后出血发生率等资料。结果 :剖宫产前三指征排序依次为头盆不称、胎儿宫内窘迫、社会因素。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剖宫产组与阴道分娩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产后出血剖宫产组发生率较阴道分娩组明显升高 (P <0 .0 5 )。结论 :剖宫产安全性虽然明显提高 ,但仍存在不利及不安全因素 ,故应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  相似文献   

7.
詹胜红 《当代医学》2016,(26):72-73
目的: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功能及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影响。方法选择产后45 d 复查肌力≤3级,存在盆底功能障碍的产妇22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顺产组121例和剖宫产组100例,分析2组产妇选择不同分娩方式对其产后盆底功能及盆底康复的不同影响。结果与治疗前(57.8%、44.0%)相比,2组患者治疗后子宫脱落、阴道壁膨隆、尿失禁的发生率明显降低(18.2%、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产妇的肌力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且顺产组产妇肌力Ⅳ级(38.8%)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剖宫产组(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盆底功能均有影响,临床应用盆底康复治疗能够改善产妇肌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与分娩方式的关系。方法:本院分娩的1209例产妇,其中顺产436例,剖宫产773例,发生产后出血66例,进行分析。结果:剖宫产分娩产后出血发生率高于顺产产后出血发生率,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降低剖宫产率,预防产后出血发生,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阴道顺产与剖宫产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150例产妇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阴道顺产组和剖宫产组,对所有产妇进行产后随访,依据相关妇科和手法检查进行盆底功能检测,并配合盆底功能诊断仪及国际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进行调查,比较两组产妇分娩早期盆腔器官脱垂(POP)发生率、盆底肌力受损率及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率.结果:阴道顺产组阴道前壁脱垂率为93.33%,阴道后壁脱垂率为78.67%,子宫脱垂率为38.67%,明显高于剖宫产组的65.33%、26.67%和14.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顺产组盆底深层肌力受损率为33.33%,盆底浅层肌力受损率为52.00%,与剖宫产组的32.00%和50.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顺产组SUI发生率与剖宫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可以降低阴道和子宫脱垂的发生率,但并不能减少产后SU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产后出血致子宫切除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产后出血致子宫切除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07年9月分娩的孕妇中因产后出血致子宫切除的18例患者的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产后出血致子宫切除者占分娩人数的1.3‰,其中阴道分娩 5例,剖宫产13例。主要原因为:胎盘因素(44.44%),宫缩乏力(27.78%)。结论 子宫切除术是抢救产后出血的重要手段,但其对产妇的身心健康有一定影响。剖宫产子宫切除发生率高于阴道分娩子宫切除,作好产前保健及计划生育工作,防治产料的严重并发症,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尽量减少产后出血致子宫切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盆底肌肉受损程度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的影响.方珐:选择我院分娩的18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娩方式分为顺产组(90例)和剖宫产组(90例).在产后检测盆底肌力,对比两组产妇的盆底肌力情况,并分析两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率.结果:对产妇盆底肌力测量结果显示,顺产组肌力差的占43.3%,较差占38.9%,肌力良占16.7%,优占1.1%,与剖宫产组相比(47.8%,35.6,14.4%,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顺产组新生儿高胆发生率为36.7%,剖宫产组为22.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与顺产在对产妇盆底肌肉受损程度方面无明显差异,但是剖宫产明显增加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因此产妇在选择分娩方式的时候需要慎重,针对自身要求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产褥期子宫复旧不良的相关因素,为预防子宫复旧不良采取有效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9月产后6周随访的2380例产妇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80例产妇随访6周,发现共有762例发生子宫复旧不良,子宫复旧不良发生率为32.02%.阴道分娩组产妇子宫复旧不良率为25.63%,显著低于剖宫产组产妇的42.5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褥期子宫复旧不良的相关因素有多种,剖宫产是产褥期子宫复旧不良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行剖宫产手术时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指导产妇进行适当活动和盆底功能恢复训练,以促进子宫复旧,降低子宫复旧不良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阴道分娩与剖宫产术产后出血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并总结出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本院接诊分娩产妇2000例,其中采取阴道分娩产妇为1467例(观察组);采取剖宫产术产妇为533例(对照组)。对两组产妇的产后出血率进行比较,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对照组产妇中有52例发生产后出血,产后出血发生率为9.76%,观察组产妇中63例发生产后出血,产后出血发生率为4.29%;对照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高于阴道分娩组产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与自然阴道分娩相比更容易发生产后出血,应采取综合护理措施以降低产妇产后出血率,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孕妇产时影响新生儿血糖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132例产妇分娩方式、分娩时相关指标及产前禁食时间等资料加以收集,分析新生儿血糖变化情况。结果38例产妇产后即时血糖≥11.1mmol/L,94例产妇产后即时血糖<11.1mmol/L,新生儿出生后即时血糖平均值二者差异显著(P<0.05)。不同分娩方式下新生儿血糖水平及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132例新生儿中共有低血糖新生儿24例,其产妇产时酮体阳性率为83.3%,其余血糖正常新生儿产妇产时酮体阳性率为37.0%,二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产妇剖宫产产前禁食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即时血糖、产时酮体阳性率均对新生儿血糖有一定影响。为降低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临床医护人员应鼓励孕妇采取适当分娩方式,剖宫产产妇应将产前禁食时间适当缩短,顺产产妇产程中鼓励其进食,确保产妇产时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5.
杨晓燕  周玮 《重庆医学》2018,(23):3105-3107,3111
目的 分析导致双胎妊娠产后出血的原因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650例住院分娩的双胎妊娠产妇的临床资料.结果 双胎产后出血总发生率为4.9%,其中阴道分娩为16.2%,剖宫产4.2%;但是阴道分娩和剖宫产平均出血量分别为(411±194)mL和(575±479)mL,严重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2.7%和4.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双胎妊娠产后出血与产后子宫收缩乏力、前置胎盘、IVF-ET术后有关(P<0.05).结论 产后子宫收缩乏力、前置胎盘、IVF-ET术后为双胎妊娠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例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分娩方式将108例产妇分成2组,剖宫产组及阴道顺产组,每组54例.比较不同分娩方式对患者产后盆底功能影响.结果 阴道顺产组产后6~8周压力性尿失禁(SUI)的患病率为18.51%(10/54),盆底脏器脱垂(POP)的患病率为75.93%(41/54),剖宫产组产后6~8周SUI的患病率为3.70%(2/54),POP的患病率为40.74%(22/54),阴道顺产组产后6~8周的SUI的患病率、POP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道顺产组产后16~20周SUI的患病率为7.41%(4/54),POP的患病率为64.81%(35/54),剖宫产组产后16~20周SUI的患病率为1.85%(1/54),POP的患病率为53.70%(29/54),阴道顺产组产后16~20周SUI的患病率及POP患病率与剖宫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剖宫产可降低产后早期POP及SUI的发生率,但对于远期影响仍然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产妇再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及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对210例剖宫产术后再妊娠产妇分娩方式及母婴并发症的发生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抽取同期186例行首次剖宫产产妇和24例非瘢痕子宫分娩初产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10例剖宫产术后再妊娠产妇37例阴道试产,24例试产成功;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组产后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腹腔粘连发生率与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窒息及产褥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再次剖宫产组腹腔粘连、切口乙级愈合及产后出血率与首次剖宫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瘢痕子宫并不是剖宫产手术的指征,再次行剖宫产致产妇并发症增加,适合试产条件的产妇应提倡阴道试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经阴道分娩及剖宫产分娩对产后妇女盆底肌力的影响.方法 将184例产妇根据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分娩组(n=59)、阴道自然分娩组(n=117)及产钳分娩组(n=8);于产后6~8周进行问卷调查,并应用Femiscan生物反馈治疗仪检测产后盆底肌力.同期选择20例年龄相当的已婚未育女性作为对照组.结果 对照组妇女盆底肌力的各项指标均高于产后妇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分娩组产妇产后盆底肌力最强,产钳分娩组产妇产后盆底肌力最差,两组盆底肌肉活力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分娩组及阴道自然分娩组产后左右两侧盆底肌肉活力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钳分娩组产妇左右两侧盆底肌肉活力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自然分娩组产妇第一产程时间与产钳分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第二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阴道自然分娩产妇产后早期的盆底肌力与选择性剖宫产分娩产妇相当;产钳分娩产妇盆底肌力最差,可能与其第二产程时间过长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于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选择的临床分析。方法本研究调查选择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所有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6年12月到2018年5月之间收治的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产妇,对于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分娩方式的分析,其中采用阴道分娩的50例,剖宫产分娩的70例,评价两组产妇的住院时间和出血量,并对并发症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比较本研究两组不同分娩方式产妇产后的并发症状况,本研究阴道分娩组产妇产后出现并发症2例,主要为产后发热症状,占4.00%,剖宫产分娩组产妇产后出现并发症16例,存在有产后发热症状产妇6例,存在子宫下段切口愈合不良的产妇6例,其余4例为恶露过长,占22.86%。对于两组不同分娩的方式分娩的产妇的住院时间和产后出血量进行比较,阴道分娩组明显优于剖宫产分娩组,两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不再是产妇剖宫产的必要指征,临床建议为产妇在进行阴道分娩试产的前提之下选择采用阴道分娩方式进行分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产妇住院时间和产后出血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妊娠和分娩方式以及与分娩有关的不同产科因素对产后尿失禁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对产后6~8周复查的初产妇400例进行问卷调查,询问产妇孕前、妊娠期及产后42天尿失禁的发病情况和产后下尿路症状.分析不同分娩方式与产后尿失禁的关系,探讨与尿失禁发生率有关的产科因素.结果①368例产妇中有51人(13.86%)在产后42天内至少一次出现尿失禁症状;②剖宫产、阴道顺产、产钳助产的尿失禁发生率分别为4.22%(7/166)、19.34%(35/181)、42.86%(9/21),产钳助产分别与其它两组之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阴道顺产组的产后尿失禁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剖宫产组(P<0.05);③阴道分娩组中与产后尿失禁有明显关系的因素有孕期发生尿失禁、孕前体重指数、产钳助产和产后尿急尿频等症状,而与硬膜外镇痛、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会阴裂伤、会阴侧切术、新生儿体重、产后哺乳均无明显相关性;④剖宫产中影响产后尿失禁的因素只有孕前尿失禁的发生,而与是否临产后剖宫产和新生儿体重无明显相关性.结论①剖宫产与产钳助产和阴道顺产相比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以显著降低产后42天内尿失禁的发生率;②产钳助产、孕期发生尿失禁、孕前高体重指数和产后出现下尿路症状可增加自娩后尿失禁发生的机率;③产后尿失禁以轻度为主,加强孕期和产后盆底肌肉训练可以预防和治疗产后尿失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