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下腰痛是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个问题,经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行手术治疗,常采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但大量的临床观察研究发现,椎间融合手术近期疗效较好,但存在植骨块吸收、不融合、相邻节段退变加速等问题。手术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加速是脊椎融合术后最重要的并发症。由于椎体融合改变了原有脊柱的结构,导致脊柱运动学及运动力学均发生明显改变,邻近节段活动度代偿性增大,导致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后路椎体短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Ⅰ组(采用椎体短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术)、Ⅱ组(采用椎体单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术)、Ⅲ组(采用椎体短节段固定骨水泥注射术)各20例,通过术后回访测量手术前后以伤椎为中心的脊柱功能单位(包括伤椎盟二下位椎间盘)的前后缘压缩比、伤椎椎管前后径(取其上缘最窄处)、脊柱后凸Cobb角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均获随访,三组各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脊柱功能单位(包括伤椎盟二下位椎间盘)的前后缘压缩比、椎管侵占率、脊柱后凸Cobb角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Ⅰ组手术后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Ⅱ组、Ⅲ组(均P<0.05).结论 经后路椎体短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确切,预后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脊柱是人体的中轴支柱,有维持躯干正常形态、运动及保护内脏和脊髓神经的功能。1911年A lbee[1]将胫骨骨块植于脊柱的相应节段来治疗脊柱结核,H ibbs[2]将植骨融合术用于治疗脊柱侧弯,这些工作奠定了脊柱外科的基础。当今,脊柱融合术在临床广泛应用,在植骨材料上从自体骨植骨、同种异体骨植骨、异种异体骨植骨发展到目前多种骨替代材料及细胞因子的研究应用,使传统的脊柱融合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脊柱融合的定义脊柱融合是通过手术的方法使两个或几个有病变的脊柱(或丧失稳定性的脊柱节段)在生理状态下融为一体,融合的上下两端为正常活…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86例,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采用前路内固定融合术,观察组患者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比较两组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更高,并发症更低,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更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两组椎体前缘、后缘高度、后凸Cobb角及椎管占位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更为简单易行,可减少患者手术损伤,且治疗效果与前路内固定融合术相当,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脊柱手术技术一般包括3个主要步骤:减压、固定和矫正畸形。脊柱融合最初用来治疗由结核、创伤及脊柱侧凸引起的畸形和不稳定。1911年Albee和Hibbs分别用胫骨骨块和髂骨骨块用来行脊柱融合术,在那个时期,脊柱融合技术要求术后长期卧床,之后应用支具制动,假关节发生率高达20%。在20世纪后期,脊柱内固定开始用于节段性固定,提高了脊柱融合率,加速了脊柱手术后患者的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6.
石凯明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9):223-224
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骨科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患者42例进行再次手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腰椎退变节段椎间盘内压明显高于正常节段椎间盘内压(P〈0.05);再次手术后3个月、2年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再次手术前(P〈0.05)。结论对于临床症状较重的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患者进行再次手术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多节段脊柱结核手术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柱结核占骨关节结核病中的首位.笔者所在科1998-02~2005-03共收治8例多节段脊柱结核患者,根据脊柱的生物力学及解剖学特点,行脊柱结核清除植骨融合术,术后卧床4~6个月,通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现将护理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脊柱融合术在脊柱不稳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脊柱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腰椎后路椎间盘镜已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001年9月~2006年3月,我们采用椎间盘镜下行后路腰椎融合术47例,手术效果满意,现将手术配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80例胸腰椎段骨折的病患进行研究,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实验组采用的是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对照组采用的是前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前以及手术之后的伤锥和神经功能情况以及疗效和不良症状。结果实验组的伤锥和神经功能情况得到改善;实验组的有效率为90.0%,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2.5%;实验组的手术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不良症状为2.30%,对照组的为11.0%。结论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用于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76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取前路和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长度和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和Cobb角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Cobb角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效果满意,可明显促进骨性愈合,减少Cobb角丢失,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在腰椎手术中,很多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腰椎骨折等都需要行植骨融合术.随着脊柱外科的发展,从20世纪早期的Hibbs脊柱融合术,到后路横突间植骨、后路椎体间植骨、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以及360°环形植骨融合,融合术种类越来越多,目前已经发展为包括单纯后路植骨融合术、椎弓峡部植骨融合术、后路减压复位及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后路椎体间融合植骨内固定术、经关节突入路行后路椎间融合术、前路椎间融合术及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腰椎融合术的主要优点是[1]:①在生物力学上可获得运动节段最稳定的内固定效果;②重建前柱分载负荷的性能,保护后方器械内固定效果,使得畸形的矫正在愈合期间得以维持,并使后方器械的疲劳性断裂减至最低.近年来主要应用的几种后路腰椎融合技术,包括后外侧融合(posterolateral fusion,PLF)、后路腰椎椎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360°环形融合和极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前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观察组给予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术后1年的椎前缘高度、椎后缘高度、后凸Cobb角以及椎管的占位率均优于术前,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减少手术出血量,加快术后愈合时间,具有较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正>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传统后路后外侧椎间融合术(TLIF)全椎板减压手术创伤大,椎旁软组织剥离广泛,术中出血多,术后对脊柱的稳定性造成一定影响,出现邻近节段交界性病变(ASD)或后突畸形发生率高,而微创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通过微创通道技术,切口及椎旁软组织损伤更小,术中出血少,同时对脊柱稳定性破坏少,最大限度保留了脊柱的运动节段,明显缩短了术后恢复时间,可达到与开放手术一样的减压目的。本文对微创单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前路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20例确诊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所行的手术多节段椎间减压植骨融合术和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进行分组,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20例患者总的治疗优良率为70%,行多节段椎间减压植骨融合术的12例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66.7%,行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的8例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75.0%。两种融合术的治疗效果没有差异(χ2=0.159,P=0.690)。结论前路手术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前路手术的效果优,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运输、采矿以及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各种不稳定的胸腰椎骨折及脱位的患者越来越多,给社会及患者家庭带来严重的负担。传统的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术虽近期疗效明显,但远期随访常不令人满意,尤其是骨折复位后形成的不易愈合"空壳样"椎体,往往造成椎体高度的丢失、内固定松动断裂等,从而引起腰背疼痛  相似文献   

16.
自2001年2月至2007年2月,应用AF钉内固定加脊柱后外侧融合术治疗胸腰段骨折230例,随访213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李艳青 《河北医药》2014,(19):2961-2962
目的:对内固定融合术在胸腰椎骨折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选取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74例,其中37例实施后路内固定融合术进行治疗,为试验组;另外37例患者通过实施前路手术内固定治疗,为对照组。对2组手术耗时、手术失血量和住院时间进行统计后对比分析,同时随访获得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根据临床症状对患者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试验组手术耗时、手术失血量和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试验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其手术耗时更短、出血更少、住院时间更短,总体临床疗效更好而治疗费用更少,是目前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较佳手术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照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脊柱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20例颈椎病患者施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人工椎间盘置换组),对24例颈椎病患者实施脊柱融合术(脊椎融合组)。手术前和术后3个月对2种手术方式疗效进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并分别摄颈椎动力位x线片,观察颈椎的稳定性及活动度,比较2种手术效果。结果2种手术方法术后临床症状缓解,脊髓功能改善,均无并发症。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13.3±1.9vs9.2±2.2;12.5±2.1VS8.8±2.3,P〈0.01),2种手术方法间比较,JOA评分无统计学意义(13.3±1.9vs12.5±2.1,P〉0.05)。结论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与脊柱融合术相同,但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具有脊柱稳定性良好,运动功能无明显丢失,手术及临近节段的活动范围接近正常人群等优点,因此有利于预防脊柱邻近节段继发性退变。  相似文献   

19.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特点,以及再手术治疗的术式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我科收治的行腰椎融合术的患者,其中发现18例患者出现了邻近节段退变.采用返修手术对18例患者进行手术处理,将减压及固定融合范围向邻近退变节段延伸,缓解临床症状.按照候树勋等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随访观察.结果经过12.1个月(7~36个月)的随访,优良率88.9%.有1例患者于再次手术后4个月出现内固定松动脱落,再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结论退变好发于融合节段的上方,应仔细鉴别症状复发是由于前次手术节段引起还是邻近节段退变引起.必要时再手术治疗仍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患者的临床应用和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多节段颈椎病患者18例,对所有患者均行前路分阶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并观察所有患者的植骨融合、并发症以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本组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6~12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植骨均于8个月内达到骨性融合,无1例骨不连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术后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优于术前(P<0.05)。结论应用前路分阶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患者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