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TA)显示副肾动脉解剖结构的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115例行腹部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患者资料,记录每侧副肾动脉的有无、支数及其直径、长度和入肾部位,比较副肾动脉解剖特点的差异。 结果 副肾动脉有Ⅰ支型、Ⅱ支型及Ⅳ支型。左侧副肾动脉发现率>右侧,有统计学差异。男性副肾动脉发现率>女性,有统计学差异。副肾动脉的直径在性别及侧别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上下极不同部位入肾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上极入肾者多见。 结论 256层螺旋CT可以清晰显示副肾动脉的解剖结构,为临床诊断提供更为简便、准确的辅助检查。  相似文献   

2.
在正常情况下,胚胎期后肾的血液供应是随着肾脏的上升,高位新的血管建立和低位旧的血管退化消失,一般最后仅保留一条肾动脉和肾静脉。据文献报道,双肾静脉发生率,右侧为16.3%,左侧为3.1%。作者在指导临床医学本科生制作标本时,发现1例右肾双肾静脉伴副肾动脉。为了积累解剖学资料,临床检查、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现将此例双肾静脉伴副肾动脉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TA)显示副肾动脉解剖结构的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115例行腹部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患者资料,记录每侧副肾动脉的有无、支数及其直径、长度和入肾部位,比较副肾动脉解剖特点的差异。 结果 副肾动脉有Ⅰ支型、Ⅱ支型及Ⅳ支型。左侧副肾动脉发现率>右侧,有统计学差异。男性副肾动脉发现率>女性,有统计学差异。副肾动脉的直径在性别及侧别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上下极不同部位入肾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上极入肾者多见。 结论 256层螺旋CT可以清晰显示副肾动脉的解剖结构,为临床诊断提供更为简便、准确的辅助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丰富副肾动脉的解剖学资料,为各种肾脏手术中肾脏的血供提供一些依据。方法在30具尸体上观察副肾动脉有无出现,如有者,则观察其起点、支数、走行及进入肾脏的部位,测量其管径大小及游离长度。结果在30具尸体上共出现13支副肾动脉,出现率为43.3%。其中有10支起于腹主动脉,2支起于同侧肾动脉,1支与同侧膈下动脉共干发起于腹主动脉。副肾动脉起始端管径为1.5~2.2mm,平均为1.87mm。游离长度从起始端到入肾之前为0.6~4.85cm,平均为3.32cm。结论副肾动脉主要起于腹主动脉。临床上其出现在移植肾中最好的处理方法是重建ARA,至于副肾动脉的其它疾病则较少见。  相似文献   

5.
6.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四肢血管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四肢血管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了解四肢血管与周围病变组织之间关系,为临床科室提供治疗依据。方法 对8例患及4例正常人进行四肢CT血管造影检查,3例同时行DSA检查;使用GE Light speed plus四层螺旋CT机,经静脉快速注射造影剂ultravist,扫描方式是螺旋扫描,螺距为6:1,层厚1.25~2.5mm,间隔为1.25—2.5mm,高速方式(HS),管电压为120kV,管电流为200~300mA,重建方式为标准重建,扫描时间(rotation time)为0.5~0.6s/转,扫描完后,将数据传至工作站(ADW3.1),进行图像后处理,行三维容积显示(VR)、表面遮盖显示(SSD)、最大密度投影(MIP)等,从各种角度观看血管与病变组织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8例患中,假性动脉瘤伴动静脉瘘1例,深部静脉血栓2例,恶性骨肿瘤1例,外伤性血管断裂术后复查2例,前臂骨囊肿行骨移植术后复查1例,前臂血管瘤1例。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较好地显示四肢血管影像,便于观察血管与病变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外科手术方案的拟定;与DSA相比,MSCTA创伤小,并能观察到血管与周围骨、肌肉、病变等组织间的结构关系;MSCTA是四肢血管性病变较为理想的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解剖一具老年男尸,身高170cm,中等体形,存在右侧双肾动静脉、右副肾动脉及右膈下动脉发自右上肾动脉变异(图1),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随着多层螺旋CT应用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小儿先天性心血管疾病通过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进行诊断。笔者探讨64排螺旋CT(64 slice spiral CT,VCT)成像技术在小儿先天性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10.
<正>肾门是指每侧肾的内侧缘上的一个垂直并向前内侧开放的凹陷。正常情况下,肾门处各主要结构的位置关系是∶前方为肾静脉,中间为肾动脉,后方是肾盂。笔者在解剖1具成年女性标本的过程中,发现其右侧肾门朝前,肾门处从内到外、由上到下依次为右肾动脉、右肾静脉内侧支、右输尿管、右肾静脉外侧支、右副肾动脉。右肾动脉自腹主动脉发出走行于下腔静脉前方,右副肾动脉自右髂总动脉发出经肾后方绕至外侧由外下向内上嵌入右肾实质的压迹中进入肾门。为积累国人解剖学资料,供临床外科、影像学参考,现将变异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脾动脉瘤(splenic artery aneurysm,SAA)是脾动脉直径大于1 cm的异常扩张,是常见的内脏动脉瘤,常无临床症状,明确诊断后及时早期手术治疗非常重要,如果瘤体破裂或濒临破裂时手术其危险性、死亡率将成倍增加[1],我院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诊断l例脾动脉多发动脉瘤,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70岁,进行性排尿困难2个月入院.上腹部CT示:左上腹见有2个大小不等的类圆形肿块影,均见有环形钙化(图1a).血管造影(CTA)示:动脉期中心强化,边缘见弧形充盈缺损区(图1b、c).容积再现(VR)示:脾动脉增粗且迂曲走行,动脉瘤呈球形,最大约6 cm×7 cm×7cm,小瘤体位于其外侧,腹主动脉发出脾动脉近心端见多处狭窄,其间脾动脉梭形膨大(图2).诊断为近端脾动脉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及其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对临床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进行CT血管造影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并经介入或手术治疗的患者82例(介入治疗5例,手术治疗77例)。CT血管造影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重建法进行图像后处理,与DSA及手术结果对比。结果82例脑动脉瘤患者中,CT血管造影检查发现动脉瘤88个(6例均为2个动脉瘤),手术证实82个(77例),DSA证实6个(5例)。载瘤动脉分别为后交通动脉(38个),前交通动脉(35个),大脑中动脉(8个),颈内动脉(5个),基底动脉(1个)胼周动脉(1个)。CT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瘤颈结构及其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等与手术结果基本一致。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脑动脉瘤的诊断准确率高,对脑动脉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显示良好,对临床治疗具有可靠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其有右双肾动静脉、左双睾丸静脉、右睾丸动脉起于右下肾动脉、右睾丸静脉汇入右下肾静脉、左副肾动脉及下腔静脉受压扩张等多种变异(图1),此多变异共存现象少见,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成人盆腔血管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应用于正常人体盆腔血管形态学研究的可行性,重建盆腔血管,观察正常人体盆腔血管一般形态。方法:经肘正中静脉为16名正常受试者注射造影剂后,使用16排多层螺旋CT进行盆腔扫描,图像采集后经遮盖容积重建(S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技术重建盆腔动、静脉,鉴别显影血管及各血管分(属)支。结果:全部受试者中均显示出3-4级血管,平均显影时间为30s时可以清晰的显示动脉系统,90~130s之间为二者共同显示,并且在130s时静脉系统显影最为清晰,而230s后由于组织强化作用显著增强,静脉边缘显示不够清晰,但是相对独立。结论:多层螺旋CT可以作为解剖学手段,应用于正常人体盆腔血管形态学研究,并且随软件的升级可以更加清晰、准确地分离动静脉,对于今后临床盆腔血管疾病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笔者在解剖1具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其左侧睾丸动脉走行异常,与左侧肾蒂内血管关系复杂(图1),现报道如下. 该例标本左侧睾丸动脉约平肾门平面起自腹主动脉左前外侧壁,自起始点向左外上方走行1.2 cm,经左侧肾静脉深面并绕其上缘,在左侧肾动脉前下方,即经左侧肾动、静脉间穿出后,又沿左侧肾静脉前小、后大两属支的夹角间下行,伴左侧双条睾丸静脉(蔓状静脉丛)下行进入腹股沟管.  相似文献   

16.
笔者在制作腹主动脉及其分支标本的过程中,发现一成年男性标本腹腔多支血管变异(图1、2)。腹腔多支血管变异畸形是少见的先天性畸形。为积累国人体质结构调查资料,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腹腔动脉的三维成像与解剖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对腹腔动脉及其分支动脉成像,和尸体标本上观察腹腔动脉及其分支动脉进行对照,测量评价腹腔动脉及其分支动脉。方法选取正常人220例,上腹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将扫描图像进行后处理、三维重建,观测腹腔动脉及其分支动脉,然后对正常腹腔动脉及其分支的多层螺旋CT图像与尸体解剖标本的腹腔动脉及其分支动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①活体扫描成像测量的腹腔动脉及其分支动脉,其管径明显大于尸体标本肠系膜动脉测量值(P<0.05);②腹腔动脉及其分支动脉的起始位置、分支类型、走行与已有尸体标本的资料结果有较大的差异;③不同的重建方法各有其优越性,其中,STS-MIP重建能较好的显示腹腔动脉及其分支动脉的分支级别。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通过工作站三维重建能较好的显示腹腔动脉及其分支动脉,并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这种方法优于传统的尸体解剖方法,其数据可靠,并可以进行大样本的数据测量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观察胆囊动脉正常解剖、起源变异,研究其对胆囊切除术前评估的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215例在我院行上腹部增强CT扫描或CTA血管造影患者的影像资料。观察胆囊动脉的起源、测量胆囊动脉横径、起源距离。 结果 215例胆囊动脉中大多数是单支型,其中两支型胆囊动脉4例,共计219支胆囊动脉,男128支,女91支。正常起源于肝右动脉183支,占83.6%;起源变异36支,占16.4%。胆囊动脉正常起源和起源变异在不同性别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对183支正常起源于肝右动脉的胆囊动脉起源距离测量,男106支,平均(33.15±11.75)mm,女77支,平均(27.54±12.94)mm,胆囊动脉正常起源距离在不同性别间具有显著差异(P <0.05)。胆囊动脉横径测量,男106支,平均(1.95±0.34)mm,女77支,平均(1.92±0.34)mm,正常起源胆囊动脉横径在不同性别间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256层螺旋CT能明确观察胆囊动脉的正常解剖及起源变异,为胆囊术前做好评估,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9.
胰腺供血动脉64层螺旋CT成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动脉血管造影对胰腺动脉的显示能力。方法:应用64层螺旋CT对80例健康查体者行胰腺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应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IP)重建胰腺供血动脉。结果:胰腺供血动脉胰十二脂肠上前动脉(ASPDA)、胰十二脂肠上后动脉(PSPDA)、胰十二脂肠下前动脉(AIPDA)、胰十二脂肠下后动脉(PIPDA)、胰背动脉(DPA)、胰横动脉(TPA)、胰大动脉(PMA)、胰前动脉弓(AAA)、胰后动脉弓(PAA)在MIP图像上的显示率分别为100%(80例)、100%(80例)、98%(78例)、95%(76例)、95%(76例)、83%(60例)、90%(72例)、43%(34例)、35%(28例)。结论:64层螺旋CT胰腺动脉血管成像是一种简便、快速、无创显示胰腺供血动脉检查手段,MIP多角度三维重建能准确显示胰腺供血动脉解剖与变异。  相似文献   

20.
李立  朱丹  熊燕  谢晓红  张军 《解剖与临床》2008,13(4):237-238
目的:探讨颅脑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颅脑血管的显示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例临床怀疑脑血管疾病的病人进行MSCTA检查,将所得薄层图像传至AW 4.1工作站上,分别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曲面重建技术进行血管后期重建。结果:MSCTA能清晰显示颅脑1~4级血管。其中4例动脉瘤,3例动静脉畸形,3例未发现异常血管。结论:MSCTA是一种安全、微创的检查方法,可作为脑血管疾病的首选筛检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