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醛脱氢酶1(ALDH1)基因对结直肠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其在血吸虫病相关性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上海市金山区亭林医院收治的经结肠镜检查发现的大肠息肉并切除,病理诊断中有血吸虫卵沉积的95例患者结直肠病变组织样本(癌、息肉、瘤),分为血吸虫组、无血吸虫组、血吸虫息肉组和无血吸虫息肉组。观察样本的病理特点并比较有无血吸虫结直肠病组织样本间的病理差异,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ALDH1(ALDH1A1和ALDH1B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通过siRNA干扰技术结合CCK-8检测法分析ALDH1对结直肠癌细胞(SW480和HCT116)增殖能力的影响,通过qRTPCR方法分析ALDH1在有无血吸虫病结直肠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血吸虫相关性结直肠病主要以慢性炎症伴息肉增生为主要病理特征,其中血吸虫并发的息肉以无蒂息肉为主,小于1cm的息肉占绝大部分,且主要分布在直肠和乙状结肠部位,感染血吸虫的患者以60岁以上人群为主。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发现,ALDH1A1和ALDH1B1基因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分别表现出下调表达和较多的上调表达(P <0. 01),但ALDH1A1的差异倍数并不明显。在结直肠癌细胞(SW480、HCT116)中敲除ALDH1A1后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发现,ALDH1A1基因的下调表达抑制了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能力(P <0. 05)。qRT-PCR分析结果发现,与无血吸虫息肉组相比,ALDH1基因在有血吸虫息肉组中的表达无差异。结论血吸虫相关性结直肠病主要以慢性炎症伴息肉增生为主要病理特征,血吸虫并发息肉以无蒂息肉为主,主要分布在直肠和乙状结肠。ALDH1A1和ALDH1B1基因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分别下调和上调表达。ALDH1A1基因下调表达,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2.
普查发现760例直肠息肉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海宁县5个公社30岁以上25,842人行大肠癌普查时,发现直肠息肉760例。检出率为2.94%,男女比为1.74:1。息肉体积多在0.6cm以下,占87.4%;距肛缘8-11cm最多,占44.9%;膝胸卧位5~7点多见,占31.8%。镜下分为绒毛腺瘤、混合腺瘤、管状腺瘤、早期腺瘤、幼年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虫卵性息肉、纤维性息肉和其它9型。管状腺瘤最多,占全组的64.2%,此型中60.9%伴上皮细胞不典型增生,Ⅱ级以上占16.2%。绒毛腺瘤和泥合腺瘤,检出率很低,但皆伴不典型增生,且都在Ⅱ级以上。早期腺瘤无不典型增生。其它各型息肉,多伴有不典型增生,但Ⅱ级以上者甚少。全组,有血吸虫卵沉着者占33%。  相似文献   

3.
大肠癌是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之一。1977年开始对56万人口的海宁县30岁以上人群进行直肠镜普查,共查186234人,检出大肠癌91例,直肠息肉3359例,息肉癌变20例。10年动态观察了2815例腺癌息肉,其中管状腺瘤占47.25%、管状绒毛状腺瘤4.09%、绒毛状腺瘤0.67%、早期管状腺瘤21.7%、血吸虫卵型12.15%及其它。1978年的大肠癌发病率为15.02/10  相似文献   

4.
嘉善县天壬公社在1972年由浙江省直肠癌调查组普查后,于1978年6月进行了第二次普查,发现了45例息肉样病变,进行了切除治疗,本文就此45例息肉进行分析,并观察与探讨日本血吸虫卵与息肉间变的关系。 45例中有5例为二个息肉,其中3例取得二个息肉,2例为多发息肉,仅各取1个息肉,故共有48个息肉进行病理观察。按WHO及全国大肠癌会议提出的分类标准及分类方法进行分类,45例息肉,21例找到虫卵,24例未见虫卵,45例48个息肉可见3例为腺癌病变,较72年癌发现率高(72年仅在此公社找到1例)。  相似文献   

5.
大肠癌是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之一。1977年开始对56万人口的海宁县30岁以上人群进行直肠镜普查,共查186234人,检出大肠癌91例,直肠息肉3359例,息肉癌变20例。10年动态观察了2815例腺癌息肉,其中管状腺瘤占47.25%、管状绒毛状腺瘤4.09%、绒毛状腺瘤0.67%、早期管状腺瘤21.7%、血吸虫卵型12.15%及其它。1978年的大肠癌发病率为15.02/10万,至1933年已降至6.26/10万,标化率为  相似文献   

6.
为了了解血吸虫卵感染对大肠癌发生的关系,作者等进行了三组实验:①用血吸虫卵15,000个注射到Wistar大白鼠降结肠壁,加吐温界面活性剂灌肠。②同第①组但界面活性剂中加入致癌剂灌肠。③用墨汁注射到大白鼠降结肠壁,加用第②组的致癌剂灌肠。结果单纯用血吸虫卵感染大鼠肠壁,尽  相似文献   

7.
为了了解血吸虫卵感染对大肠癌发生的关系,作者等进行了三组实验:①用血吸虫卵15,000个注射到Wistar大白鼠降结肠壁,加吐温界面活性剂灌肠。②同第①组但界面活性剂中加入致癌剂灌肠。③用墨汁注射到大白鼠降结肠壁,加用第②组的致癌剂灌肠。结果单纯用血吸虫卵感染大鼠肠壁,尽管加吐温界面活性剂定期灌肠,实验时间长达544天未能诱发出大鼠肠癌而在虫卵感染  相似文献   

8.
本文测定了直肠癌前病变,大肠癌和其它消化道癌患者血清类粘蛋白的含量。正常人血清类粘蛋白的平均值为104.5±17.3mg%,以超过正常值加二个标准差为阳性标准。直肠息肉不管有无伴有间变或血吸虫卵沉着,对血清类粘蛋白水平影响不大。大肠癌、胃癌和其他消化道癌患者血清类粘蛋白的平均值分别为163.5·177.6和19.1mg%;阳性率分别为70%;  相似文献   

9.
文献报导,血吸虫病流行区大肠癌发病率较高,病变部位与血吸虫虫卵沉积及息肉形成相一致,而且血吸虫病合并大肠癌患者发病年龄较轻。因此认为血吸虫感染对大肠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但有的却认为血吸虫感染与大肠癌的发生关系不大。曾有Kagama和Katyama关于血吸虫感染诱发大肠癌的报导。我们认为血吸虫感染对大肠癌的发生究竟有  相似文献   

10.
肝细胞性肝癌伴血吸虫性肝硬变(6例尸体解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和浙江嘉兴血吸虫病防治院历年来的成人尸检中,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HCC)伴有血吸虫性肝硬变(SC)的发现率很高。两者的发病原因有无关系?本文主要以病理形态学角度进行分析。材料和方法对以上两个单位全部成年人尸检813例作一回顾性检查,共计HCC 18例,SC 53例。其中HCC伴SC共6例。SC的病理诊断标准是根据日本血吸虫卵在汇管区沉着,并有明显的纤维组织增生。特别注意是否有其它肝硬变  相似文献   

11.
结肠息肉可分5类,即腺瘤性息肉(常见,并包括家族性息肉病和Gardner氏综合症)、乳头状瘤、错构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和息肉样粘膜增生。一般认为,炎性息肉和息肉样粘膜增生与癌的发生无关,错构瘤性息肉和黑斑息肉综合症与癌的关系不明。人口尸检中,约8%有一个以上大肠息肉。Rider报告结肠癌发病率在有息肉者比无息肉者高5倍。而对结肠  相似文献   

12.
王桂玲 《抗癌之窗》2013,(12):44-46
息肉与大肠癌关系 大肠息肉是从肠黏膜上长出来的一种赘生物,其形状、大小、数目、部位各异。息肉按病理类型分为腺瘤性和增生(炎症)性两大类,腺瘤性息肉与大肠癌关系密切,而增生(炎症)性息肉与大肠癌关系不大。腺瘤性息肉又分三种病理类型:管状腺瘤、混合性腺瘤、绒毛状腺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息肉和胃腺癌中抑癌基因PTEN编码产物的变化。方法: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内镜中心活检标本和肿瘤外科术后大体标本,其中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型息肉、胃腺癌,每组60例,SP免疫组化检测PTEN基因编码产物的表达。结果:PTEN蛋白质表达在正常胃黏膜为100%,在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型息肉PTEN蛋白质的表达分别为98.3%,91.6%,78.3%;在胃腺癌中PTEN蛋白质的表达为61.6%。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腺瘤型息肉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瘤型息肉与胃腺癌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炎症性息肉、增生性和腺瘤型息肉以及胃腺癌中,PTEN蛋白呈下调性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息肉和胃腺癌中抑癌基因PTEN编码产物的变化。方法: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内镜中心活检标本和肿瘤外科术后大体标本,其中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型息肉、胃腺癌,每组60例,SP免疫组化检测PTEN基因编码产物的表达。结果:PTEN蛋白质表达在正常胃黏膜为100%,在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型息肉PTEN蛋白质的表达分别为98.3%,91.6%,78.3%;在胃腺癌中PTEN蛋白质的表达为61.6%。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腺瘤型息肉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瘤型息肉与胃腺癌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炎症性息肉、增生性和腺瘤型息肉以及胃腺癌中,PTEN蛋白呈下调性表达。  相似文献   

15.
现在有三种病变——孤立性息肉、家族性息肉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值得考虑。只有病理诊断为腺瘤性息肉和乳头状腺瘤者,才是癌前病变。皆有上皮异常增生。癌变率和病变体积有关,在直径小于1厘米者中,很少发现早期浸润性癌,直径大干2厘米者中,约50%见癌。增生性或化生性息肉非癌前病变。腺瘤性息肉癌变  相似文献   

16.
1951—1960年间,我们在慢性重度感染血吸虫病病例中,发现并发腺癌者67例。患者平均年龄为36.5岁,较一般肠癌者为轻。感染期限5—20年不等。癌变多位于血吸虫病常发生的乙状结肠及直肠。全组多数为晚期病例,预后很差。但在28个切除病例中,生存5年者有5例。若能在肠狭窄前确诊,可望提高手术疗效。直肠活检对早期诊断至为重要。在流行区,本病常被误诊,应引起注意。息肉、溃疡等病变常见于晚期血吸虫性结肠炎,经久不愈,可演变为腺癌,本组多例见息肉及慢性溃疡癌变。其变化过程,符合结肠病癌变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外周血CD24在结直肠癌及大肠息肉筛查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新发结直肠癌患者、大肠息肉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白细胞中的CD24表达情况。进一步根据病理类型将大肠息肉患者分为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及腺瘤性息肉伴不典型增生四组,比较组间差异。结果:结直肠癌患者(15.56±5.28)、大肠息肉患者(12.05±3.43)外周血白细胞中CD24的荧光强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9.42±1.48)(P<0.01)。炎症性息肉(10.75±1.80)、增生性息肉(12.14±3.11)、腺瘤性息肉患者(10.77±2.67)外周血白细胞中CD24的荧光强度无统计学差异,腺瘤性息肉伴不典型增生组患者(17.08±5.12)外周血白细胞中CD24的荧光强度显著高于前三组(P<0.01)。结论:非侵入性的外周血CD24表达水平的检测对于结直肠癌的筛查可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作者分析了我院1966年至1985年间收治的220例直肠息肉病,其中成人占60.5%,儿童占39.5%,直肠低位者占55.9%,单发性息肉占85%,多发息肉占15%,脉瘤性息肉占75%,炎性息肉点6.8%,总癌变率为0.09%,三例家族性息肉,2例癌变,1例有显著增生。根据文献记载及本组病例分析,直肠息肉的好发部位及生物学发展过程均与直肠癌  相似文献   

19.
结直肠癌通常为散发病例,但家族聚集现象同样较常见。在所有肠癌患者中,约25%的患者有相应家族史,约10%的患者明确与遗传因素相关[1]。根据临床表型可分为非息肉性综合征和息肉病性综合征两大类,前者主要是指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Lynch综合征),后者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MutY人类基因相关息肉病(MUTYH-associated polyposis,MAP)、错构瘤息肉病综合征等。  相似文献   

20.
沈晓东 《肿瘤防治研究》2013,40(10):930-934
研究DNA结合抑制物2(inhibitor of DNA binding2, Id2) 在 ApcΔ716/+小鼠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Id2基因缺失的基因工程小鼠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模型ApcΔ716/+小鼠杂交后,统计ApcΔ716/+小鼠与ApcΔ716/+Id2-/-杂交小鼠小肠肠道息肉的数目及总负荷,通过Western blot及原位杂交技术测定腺瘤性息肉Id2的表达。结果 腺瘤性息肉组织中Id2 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升高,相比ApcΔ716/+Id2野生型小鼠,ApcΔ716/+Id2-/-杂交小鼠肠道息肉总数目与不同大小的肠道息肉数目有明显减少(P均<0.05)。结论 肠道腺瘤性息肉组织中Id2表达升高,Id2的缺失能抑制ApcΔ716/+小鼠肠道腺瘤性息肉的发生,Id2在人类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中可能发挥着促进肠道息肉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