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提高临床医生对肺隔离症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对我院确诊1例右上肺肺隔离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因咳嗽、咳痰伴胸痛就诊,CT检查示右上肺阻塞性炎症伴肺不张,经抗感染治疗1周无效,以肺占位性病变性质待查行手术探查。术中见右肺上叶肿块与胸膜顶粘连,右肺上叶萎缩,右肺上叶支气管开口处未发现肺动脉分支、肺上叶静脉及支气管,行右肺上叶全切术。术后病理诊断:右上肺肺隔离症(叶内型)。结论肺隔离症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发生于右上肺者罕见,螺旋CT增强扫描三维重建可显示异常供血动脉,为诊断本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毛霉菌病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方法对11例在ICU住院治疗确诊肺毛霉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患者确诊后均予以两性霉素B进行治疗,其中死亡患者6例,好转患者5例。结论肺毛霉菌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起病急,病死率高,早期诊断及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肺鳞状细胞癌肺内转移的特殊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肺鳞状细胞癌多形性肺内转移误诊为侵袭性真菌感染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例因咳嗽伴胸闷、气短2月余入院.入院后胸部CT检查示两肺多发结节、空洞、磨玻璃影,考虑肺炎.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丁胺卡那、伊曲康唑抗感染治疗,症状无缓解,查鳞状上皮细胞癌相关抗原明显升高,行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确诊为低分化鳞状细胞癌,患者自动出院后死亡.结论 短期内出现多发肺内转移的肺鳞状细胞癌病情进展快,临床需和肺部感染性疾病等进行鉴别,以减少误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王秀秀  徐男  王庆丰 《临床荟萃》2019,34(4):363-366
肺康复作为目前最具成本效益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策略之一,在全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控制策略中被强烈推荐。然而,由于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原因,肺康复的应用率较低。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移动医疗的概念界定、设备类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复中的应用及注意事项,旨在总结经验与不足,从而为国内开展相关的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肺曲霉菌病二例误诊为肺结核讨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树军  刘金山  刘刚  姜淮 《临床误诊误治》2009,22(10):46-47,F0003
1病例资料 【例1】男,54岁。因反复咳嗽、咯血1年余入院。曾在外院疑诊为左上肺结核,行不规范抗结核治疗6年。病程中有低热、盗汗、乏力、食欲缺乏。无特殊病史,有长期拾荒史。查体无阳性体征。胸部CT扫描示:左上肺尖后段有一4cm×3cm×3cm大小的类圆形病灶,边缘不光整,有一不完整的薄壁空洞(图1见封3)。诊断为左上肺结核球,予抗结核治疗10天。行肺叶切除术,术中未做冷冻病理切片检查。术后病理报告:左上肺真菌结节,结节内充满菌丝;提示曲霉菌病,肺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术后仅予抗感染治疗,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6.
肺结节为肺内常见病变,通常指直径〈4cm的圆形或类圆形肺内病灶,孤立肺结节特征性较少,定性比较难,在工作中容易误诊,或者延误治疗。笔者通过对结节形态结构影像学特征及误诊原因的研究,探讨多层螺旋CT在肺内良、恶性结节定性诊断中的作用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双水平无创通气(BiPAP)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肺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7例COPD并肺性脑病患者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用BiPAP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气分析与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24例患者治疗后,血气分析与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余3例患者病情加重,1例自动出院,2例死亡。结论:BiPAP对COPD呼吸衰竭并肺性脑病具有积极的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8.
肺动静脉畸形是高流量、低压力的异常分流,由供血动脉、动脉瘤样异常扩张的血管团和引流静脉组成,使肺毛细血管水平的血液滤过作用被破坏,引起右向左的异常分流,形成矛盾性栓塞.随着介入技术的进步、栓塞材料的更新,介入血管内栓塞术已经成为治疗肺动静脉畸形的主要方法.本文对肺动静脉畸形的治疗现状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黄维建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9):4671-4671
目的探索肺下叶结核误诊原因及提高对本病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5 a误诊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患者均出现误诊,最后确诊为肺下叶结核,给予抗结核治疗后好转。结论肺下叶结核易发生误诊,但如掌握肺下叶结核的X线表现和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警惕性,注意鉴别诊断,就会不断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从而减少或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肺减容术后并发胸膜曲霉病的发生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COPD肺减容术后并发胸膜曲霉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以咳嗽、咯痰、心悸、气短、胸闷伴发热2 d入院。曾诊断为COPD先后两次行肺减容术,予相应治疗无好转入我院。经相关检查诊断为COPD急性加重期,肺减容术后。予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无明显好转,仍反复发热,胸闷、气短持续存在,胸腔积液略有增加。分析病情,排除细菌性胸膜炎或感染性心内膜炎后,经胸腔穿刺液培养及病理检查补充诊断胸膜曲霉病。予抗真菌及胸腔闭式引流治疗,体温恢复正常,胸腔积液消失。结论临床医生应加强对COPD肺减容术后并发真菌感染的认识,仔细查体,及时行相关医技检查鉴别诊断,以避免临床误漏诊。  相似文献   

11.
12.
13.
Ventilation-perfusion pulmonary scintigraphy with analysis ofventilation-perfusion ratio, apex-base ventilation and perfusion gradient, pulmonary perfusion, and the condition of alveolar permeability at the 10th and 30th min after inhalation of radiopharmaceutical was carried out in 16 patients with clinical and scintigraphic signs of thromboembolism of distal pulmonary artery branches and 10 controls. Thromboembolism of distal pulmonary artery branches was manifested by an increase in apex-base ventilation and perfusion gradient in both involved and intact lungs vs. the same parameters in healthy people. Patients with bilateral thromboembolism of distal pulmonary artery branch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an increase in ventilation-perfusion ratio and retardation of alveolar permeability.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采用99Tcm-人体大颗粒聚合白蛋白(99Tcm-MAA)肺灌注断层显像评价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TE)对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的疗效。方法 对16例CTEPH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6~12个月行肺灌注断层显像,观察术前、术后肺叶、肺段灌注病变及改善情况,计算全肺灌注缺损百分比(PPDs%),并采用超声心动图观察术前、术后肺动脉收缩压(SPAP)的变化。结果 16例患者术后SPAP[(36.56±8.47) mmHg]较术前[(90.52±14.55) mmHg]明显减低(t=14.14,P<0.001)。PTE术前16例患者的96个肺叶中有86个(86/96,89.58%)存在灌注异常,术后完全改善、部分改善的肺叶分别为21个(21/86,24.42%)、65个(65/86,75.58%);术前16例患者的304个肺段中,230个(230/304,75.66%)肺段灌注异常,术后完全改善、部分改善和未改善的肺段分别为73个(73/230,31.74%)、74个(74/230,32.17%)和83个(83/230,36.09%)。术前PPDs%为(56.79±14.54)%,术后6~12个月降低为(28.20±15.24)%(t=8.13,P<0.001)。PPDs%与同期SPAP呈正相关(r=0.68,P<0.001)。结论 PTE可使CTEPH患者的SPAP明显降低,肺血流灌注明显改善,肺灌注显像可有效评价PTE疗效。  相似文献   

16.
急性肺栓塞CT肺动脉成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CT肺动脉成像(CTPA)被认为是临床诊断急性肺栓塞(PE)的“金标准”。CTPA为诊断急性外周性PE提供了多方面的依据。但CTPA诊断急性外周性PE仍存在较大困难。目前CT辐射剂量及对比剂负荷为研究热点。本文对急性PE的CTPA诊断(尤其是外周性PE)、预后评估、CTPA技术进展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光谱CT肺动脉成像(SCTPA)定性诊断肺动脉栓塞(PE)和定量评估肺组织灌注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临床诊断PE患者的CTPA资料,观察常规CTPA及SCTPA后处理图像,后者包括40 keV虚拟单能量图(VMI40 keV)、碘密度图(IDI)与有效原子序数(Z-eff)图的融合图及电子密度图(EDI);记录2种图像中肺段动脉、肺亚段及以下动脉内的栓子数量和位置,对比其中相应肺灌注缺损区与对侧相应正常肺实质区常规CT值、碘密度(ID)、Z-eff及电子密度(ED)的差异;针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sCTPA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其区分PE肺灌注缺损区与正常肺实质的效能。结果 37例中,仅以常规CTPA检出37个栓子,其中26个位于肺段动脉、11 个位于肺亚段及以下动脉;之后结合SCTPA后处理图像额外检出1个肺段动脉和2个肺亚段以下动脉内栓子。全部40个栓子对应肺灌注缺损区常规CT值高于、ID及Z-eff均低于对侧正常肺实质区(P均<0.01),而ED与正常肺实质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以常规CT值区分肺灌注缺损区与正常肺实质区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42.50%及87.50%,以ID及Z-eff区分的敏感度分别为95.00%、97.50%,特异度均为100%。ID及Z-eff的AUC均为0.99,均高于常规CT值(0.65,Z=5.56、5.53,P均<0.01),而 ID与Z-eff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1,P=0.48)。结论 利用SCTPA可提高PE检出率及定量评估肺组织灌注;根据ID及Z-eff可有效区分肺灌注缺损区与正常肺实质。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