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1世纪中医学正处于外患内忧的尴尬境地,如何立足当代,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已成为时下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从中医自身历史沿革中找寻教育根本,培养坚定中医信仰的习医人,不失为一剂良方。本文旨通过对清代云南医学堂及其教材《医学正旨择要》的考察、整理、分析,初步归纳云南医学堂中医教学观,以期对当代中医药教育事业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2.
唐宋两朝,政府出于医学发展、法制、社会意识、管理体制等方面的考虑,通过立法、统一医学教材、官方修校医籍等行为正式确定经典医籍的医学标准地位。宋代官修医籍也多作为标准教材使用。中医的交流因此更加顺畅,发展更为有序。其后的朝代以此为契机,不断强化经典医籍的标准地位与作用,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江苏籍中医医家学术著作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民国时期的中医药著作约4 330余种,其中江苏籍中医医家撰著的有573种,内容涵盖了医经、基础理论、伤寒金匮、诊法、针灸推拿、本草、方剂、临证各科、医案医话医论、史学工具书等方面。本文将江苏籍中医医家所撰著的480余种著作分为"医籍所涉及的种类"、"中西医论争及汇通类著作"、"中医规模化教育的教材类著作"、"方药类著作"、"临证各科及医案类著作"、"医学卫生保健类著作"、"综合性史学工具书类著作"等七个方面、六个大类进行评述。介绍其在中医学术、中医教育、中医临床、中西医汇通以及中医科学化等方面的著作特点,肯定其对于现代中医所具有的启示与借鉴意义,试图唤起现代中医药研究者对这一时期中医药著作的研究兴趣,使这一时期的著作更好地为当今中医药事业服务。  相似文献   

4.
林琦 《中医药导报》2020,26(8):68-70
从医籍概况(种类、数量及质量)、刻印系统、刻印地及医籍作用几方面对民国时期的雕版印刷医籍事业进行初步探讨。调查发现:在《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所收录的近500种雕版医籍中,种类繁多,涉及中医药学各科,质量较好;其刻印机构沿袭旧有的官、私、公刻三大系统,当时雕版刻印医籍较多的有张氏及其义生堂、江阴宝文堂及上海千顷堂书局;其中从事医籍雕版刻印的地方基本上遍布全国。尽管民国时期雕版刻印事业在衰落,但在当时仍然有着相当程度的影响力,这些雕版印刷书籍既丰富了医籍版本,保存了医学文献;又传播了医学知识,满足了医患等的需求,值得进一步挖掘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医医籍辑录体目录以《医籍考》《宋以前医籍考》《中国医籍通考》为代表。对比这3种医籍考不仅可以了解它们各自的特色,也能为更好的利用这3种医籍目录提供便利,同时可以为相关目录的著录提出一些建议。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这3种医籍考在写作时间、收书取材、著录目的与内容方面有很大的差别。《医籍考》为另两本目录书的著录提供了借鉴,《宋以前医籍考》更侧重版本上的记述,而《中国医籍通考》则扩宽了收书时间与范围。从对比中还可以了解到不同中医书籍在所有书籍中的地位,同时也可以发现这3种医籍考在医籍分类与材料删减方面同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民国时期出版的浙籍医家346部医籍文献目录分类整理,遴选出有影响的医籍文献目录。方法:按照民国年代划分,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的方式,对《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的浙江籍医家医籍目录,进行分类整理、统计。结果:将浙籍中医医家所撰著的医籍目录,按照"中西医论争及汇通类著作""临证各科类著作""方药类著作""中医规模化教育教材著作""中医基础理论与医经研究著作""医案医话类著作""综合性工具书及医史类著作"七个部分进行简要评述。结论:民国时期浙籍医家所著医籍数量众多,精品迭出,医籍内容呈现出中西医汇通的新趋势,中医理论创新发展,融入部分西医知识,注重临床实践及医学工具书编写及服务近代中医教育等新特点,对于现代中医药学术及中医教育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荆楚古代医家的文献资料及其古籍原本为文化资源平台建设基础,对荆楚地区古代医家发表医籍数量、时代-地域以及医籍的时代-地域进行分析,共收集到清代以前(包括清代)荆楚地区医家261人,其中明代医家49人,占18.77%,清代医家184人,占70.50%;医家籍贯涉及45个县市,黄冈最多,其次是武昌、襄阳、仙桃、汉川;明代医著129种,清代医著276种,明清时期医著共占总医籍的93.53%;医著以罗田最多,共43种,其次是汉川、武昌、蕲春;黄冈地区的医著最多。荆楚古代中医药文化资源平台的建设可以采用中心-分中心相结合的运作模式,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内涵挖掘为动力,积极推动平台的服务与利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厘清巴蜀中医药学术渊源、学术流派及学术特色、成就,为相关数据库建立及数据挖掘模式研究提供系统来源。方法以巴蜀中医药古籍文献资源为样本,整理1911年以前巴蜀中医药家的相关信息和医籍建立数据库。结果共纳入古代巴蜀1068位中医药家,清代973位,行医地域从绵阳一带至成都地区,明、清时延及今四川、重庆大部分地区。共著医籍1063部,清代1002部,存71部;学术特色自涪翁以针灸、诊法闻名,历经唐宋养生、方药的成熟,直至明清临床内、外等分科的细化。结论巴蜀医药源远流长,人才辈出,为后人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提供了精辟的理论和宝贵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9.
《医学正旨择要》是清代光绪年间云南医学堂所用教材,内容涉及到从基础到临床的中医学各科,其中呃逆篇见于该书第14卷,计有五千余字,该篇详论呃逆的病因、证、脉、治等内容,重点突出而内容丰富,研讨该篇,对诊治呃逆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海霞 《陕西中医》2008,29(1):127-128
肝阳上亢证是中医临床常见证型之一,清代以前的医籍未见肝阳上亢之说,其证候均归入肝风门,至清代肝阳上亢始从肝风中分化出来,并逐渐形成了理法方药体系.因此,对肝阳上亢证的研究须从研究肝风人手.  相似文献   

11.
根据国家"加强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指示,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进入新的阶段,对中医教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北京中医药大学以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和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培养高水平应用型的中医药人才为目标,坚持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与传统师承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以长学制为办学主体,探索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医教协同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在深化医教协同的中医人才培养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2.
崔为 《北京中医药》2009,28(10):781-783
通过对<南雅堂医学全书>的研究,从陈修园的著作、门人子孙的记述以及时人的序跋中清理出清代名医陈修园亦儒亦医的生平事迹,着重对其读书时强调悟性,强调读书须"寻其来头,究其归根,书须读于无字处"的读书方法;在学术上对民间医生表现出来的一定程度的尊重和宽容;在医学理论与实践上强调"学者遵古而不泥于古",试图建立"天水相交"等理论的创新精神;以及其作为医学教育家提出的"学医始基,在于入门",重视入门的基础教育以及在教材编写方面先普及、后提高、先俗后雅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考察.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江苏籍中医医家著作时代特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变革较为激烈的时期,中医药学的生存与发展在这个时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积极寻求出路,江苏籍的中医医家们和全国其他中医药界人士一起进行着前所未有的探求,著书立说即是这些探求方式之一。在这一时期,江苏籍中医医家完成了大量的中医药学术著作,其中包括为中医规模化教育编撰的教材著作、因中西医论争而撰著的学术著作、中西医汇通思潮中的学术著作、顺应社会卫生保健需要而编写的医学普及性书籍以及应时而生的综合性史学工具书等等,时代特色鲜明,为中医药的生存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4.
<正>山阳,今指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山阳医派,是以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为宗师,以中医温热病学为其研究中心的一个医学流派,又称淮医学派、苏北医学流派、淮扬医派、淮海医派等,形成时间距今200余年。1.山阳医派的起源可追溯至汉代,在明代有了很大发展,为后来山阳医派的辉煌奠定了基础。2.清代是山阳医派的形成时期和鼎盛时期。清初楚州淮城、河下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刻印方式、刻印地点及刻印内容几方面对清代与民国时期的粤版医籍进行比较,并从医书刻印的角度探讨广东医学发展的一些基本状况:医学始终围绕经济、文化发达的广州开展;在这一过程中,本地医家、医籍不断增多,促进了岭南医学的发展;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西方医学新知以扩大研究范围、拓宽研究视野;并参照西方模式兴办学校,开启中医学校教育新篇章;受中西文化交流及石印、铅印新技术等的影响,民国时期医学发展迅速,传播加快。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中医文献评价对于现代临床研究性文献、现代临床观察性文献过于重视,而古代文献和现代专家的经验总结则被放入较低的证据级别的现象,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证据分级体系,其关键是通过对古代文献和现代专家的经验总结两方面的文献检索,然后对其进行评价和分级,最终将高质量的古今医学专家经验融入指南,从而使古今医学专家经验在循证中医临床实践指南中得到更好的体现,更好地指导临床。中医治未病虽然历代众多医家有所提及,但很少有中医治未病的专科论著,所以中医治未病的标准化在中医药标准化中是一个难点。本文在《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化的过程中尝试以古典医籍文献为基础并对古典医籍文献进行分级,以GRADE评价为参考、以专家经验为特色、以专家共识为依据,综合考量。既保留了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也考虑了中医学的特殊性,保留了中医临床的特点。相信通过对中医治未病证据搜集评价的研究探索,也能对中医药标准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崔为 《北京中医》2009,(10):781-783
通过对《南雅堂医学全书》的研究,从陈修园的著作、门人子孙的记述以及时人的序跋中清理出清代名医陈修园亦儒亦医的生平事迹,着重对其读书时强调悟性,强调读书须"寻其来头,究其归根,书须读于无字处"的读书方法;在学术上对民间医生表现出来的一定程度的尊重和宽容;在医学理论与实践上强调"学者遵古而不泥于古",试图建立"天水相交"等理论的创新精神;以及其作为医学教育家提出的"学医始基,在于入门",重视入门的基础教育以及在教材编写方面先普及、后提高、先俗后雅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考察。  相似文献   

18.
越南文化是汉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统医学受中医药学的影响颇深。通过对越南古医籍《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卷九小儿科部分与中国医籍比较,可见其对小儿急惊的病机、症状、治则的认识深受我国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医学思想的影响,其所载方药主要引自《本草纲目》《普济方》等中国医籍。这种域外接受形式,扩大了中国医药在汉文化圈的影响力,拓展了中医药的应用范围,也促进了中医方药的域外流传和推广。  相似文献   

19.
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北京岐轩堂中医药技术研究院、北京特色东方中医研究院承办的“2011国际中医药临床研究学术会议一岐轩医学专题会议”将于2011年12月9日在北京举行。“岐轩医学”系植根于中医经典,广泛吸收各家所长,形成以脉法为突破口,融中医临床、靶向用药、针法、推拿法、养生法等于一体的系统中医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
林琦 《中医文献杂志》2020,(2):49-51,56
民国期间广东出版印刷了大量各类医学书籍。作者研究后认为,这些医籍反映出广东医学发展的基本概况:中医药医籍的大量刻印说明这一时期医学研究重点仍是中医药学;教材讲义的刻印反映出医学教育的蓬勃发展;经济文化发展促使一批本地医家及相关著述的产生;而医学通史著作和工具书的刻印则反映出医学研究视野的扩大、医学信息的爆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