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患者,男,19岁,主因间断皮肤、巩膜黄染2年入院.缘于2年前1次大量饮酒后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尿色似茶水样,当时无乏力、厌油、厌食及恶心、呕吐等症状,无肝区不适,无皮肤瘙痒及白陶土样便,检验肝功能:转氨酶正常,胆红素升高(60 μmol/L左右),甲、乙、丙、丁、戊肝炎病毒标志物均阴性.按黄疸待查收住院综合对症治疗,黄疸下降不明显,此后每于劳累、饮酒后加重,多次转辗于多家医院,诊断一直未明,间断服用中草药治疗,总胆红素60~150 μmol/L.既往无输血及特殊用药史,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疾病患者.查体:神清,皮肤、巩膜轻度黄染,肝掌阴性,未见蜘蛛痣,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无异常.腹部平坦,未见腹壁静脉曲张,全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剑下均未及.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56岁。因右上腹胀痛一月,症状逐渐加重,食欲减退,消瘦乏力,伴全身皮肤黄染,稀便呈陶土色,小便黄入院。查体:全身皮肤、巩膜黄染,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心肺正常。腹部平坦,上腹部轻度深压痛,无反跳痛,肝脏剑下5cm,肋下2cm,可触及胆囊,脾未触及。化验:血常规正常,尿三胆阳性;黄疸指数52单位,SGPT正常。B超示肝内胆  相似文献   

3.
患者 ,男性 ,71岁。因上腹部隐痛 ,全身皮肤巩膜黄染半月余入院。患者于入院前半月始 ,出现上腹部隐痛不适 ,于进食后症状明显 ,全身皮肤巩膜黄染 ,伴食欲不振 ,纳差 ,故住院诊治。查体 :神清 ,皮肤巩膜黄染 ,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 ,心肺正常 ,腹部平坦 ,软 ,中上腹轻压痛 ,无反跳痛及肌紧张 ,肝脾未触及 ,莫菲氏征阴性。辅助检查 :血常规 :WBC1 3 0× 1 0 9/L ,N 0 6 1 ,L 0 4 9。便常规 :外观淡黄色 ,余阴性。TBile 6 8.98μmol/L ,DBile 4 8.0 5 μmol/L。B超显示 :空腹胆囊 6 6mm× 2 6mm× 2 5mm ,壁厚达 6 9mm ,毛糙 ,囊内未见…  相似文献   

4.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83岁,因间断性上腹部隐痛、腹胀伴巩膜黄染1周于2009年6月22日入院.患者于2009年6月15日开始感上腹部隐痛,无放射痛,疼痛无规律性,与进食无关系.伴有腹胀、巩膜黄染,腹胀以中上腹部明显,并呈进行性加重.入院前无畏寒、发热.入院查体:体温36.6℃,P 85次/分,血压100/60mmHg.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上腹部饱满,腹壁柔软,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Murphy征阴性,肝、脾肋下未触及,未触及包块,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入院后查血常规:白细胞13.7×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80.7%,红细胞3.32×1012/L,血红蛋白110g/L,血小板119×109/L.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26岁.因腹部不适半个月于2009年8月13日10:30入院.无腹泻、黑便、纳差及进行性消瘦.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接触史,否认外伤、手术及输血史.体格检查:神清,皮肤巩膜无黄染.腹平软,未见胃肠型、蠕动波,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肝、脾肋下未触及,无压痛、反跳痛,腹部未触及明显包块,Murphy氏征阴性,肝、肾区无叩痛,无移动性浊音.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73岁,以"无痛性黄疸2周"主诉入院.询问病史:患者2个月前出现间歇性餐后右上腹部不适,无发作性腹痛,无右肩背部放射性痛,腹部不适可自行缓解.近2个月自觉人体渐消瘦,食纳可,二便尚正常.近2周皮肤、巩膜渐明显黄染,大便呈陶土色.入院体检:全身皮肤、巩膜明显黄染,生命体征平稳.心肺无特殊异常,腹部无明显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未触及肿块,莫菲征(Mophy)阴性.白细胞计数10.9×109/L,中性粒细胞0.797.肝功能均不正常,  相似文献   

7.
患者 ,男 ,6 7岁。因进行性黄疸半月伴恶心 ,呕吐 ,消瘦于 1 998年 5月 1 8日以“梗阻性黄疸 ,胰头癌 ,壶腹癌”收住外科。既往健康 ,否认肝炎及腹痛史。入院时查体 :T36 8℃ ,营养差 ,慢性病容 ,消瘦体质 ,全身皮肤黏膜重度黄染 ,皮肤有抓痕 ,未见出血点及瘀斑 ,未见肝掌及蜘昧痣 ,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睑结膜轻度苍白 ,心肺未见异常 ,肺肝界右侧锁中线第 5肋间 ,腹部平坦 ,未见腹壁静脉曲张 ,肝肋下2cm ,剑下 3cm ,质中度硬 ,表面光滑无触痛 ,莫菲氏征阴性 ,脾未触及 ,全腹无压痛 ,无反跳痛及肌紧张 ,腹水征阳性 ,全腹未触及…  相似文献   

8.
蔡国芳  焦建中 《甘肃医药》2009,28(5):383-384
1病历资料 患者,男,21岁。主因发现HBsAg(+)4年,于2008年2月2013入院。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无皮疹及出血点,无肝掌及蜘蛛痣,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平软,未见肠形蠕动波,未见腹部静脉曲张。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  相似文献   

9.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87岁。因“进行性无痛性皮肤巩膜黄染半月余”于2021年11月3日入住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入院前半月余,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巩膜黄染,伴有皮肤瘙痒,浓茶色尿,无发热、腹痛等其他不适,患者未行治疗,上述皮肤巩膜黄染、皮肤瘙痒情况逐渐加重来院。入院查体:全身皮肤及巩膜明显黄染,腹平坦、软,右上腹及上腹部剑突下轻微压痛,无反跳痛,Murphy征(-),Courvoisier征(-)。  相似文献   

10.
病历摘要: 男,40岁,主因巩膜及皮肤黄染1月,全身瘙痒2周于2001年8月25日入院. 患者于2001年7月25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巩膜及颈部、上胸部皮肤黄染,伴乏力、腹胀、食欲不振,尿呈金黄色.在当地县医院化验检查总胆红素107μmol/L,结合胆红素60μmol/L,谷丙转氨酶160u/L,乙肝表面抗原阴性.行腹部B超、CT检查提示肝大、无占位性病变.按黄疸型肝炎给以"门冬氨酸钾镁、清开灵"等退黄保肝治疗,食欲改善,乏力减轻,但巩膜及皮肤黄染进行性加重,并于8月11日出现全身瘙痒,来我院进一步诊治.患病来,精神可,体重下降9.5公斤,无寒战,发热,无陶土样便.患者既往体健,无肝炎、结核病史.平日饮酒,量不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不同分型、分期的MRI表现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经手术或酶标试验确诊的脑囊虫患者的MRI片。结果:脑囊虫分型为脑实质型66例,脑室型5例,脑膜型3例,混合型12例;脑囊虫分期为活动期13例,退变死亡期48例,钙化期5例,混合期20例。结论:MRI对各型不同时期的脑囊虫病诊断价值较高,是诊断脑囊虫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的病理分期及磁共振成像(MR I)表现。方法临床确诊的脑囊虫病9例,低场永磁型磁共振机扫描7例,高场超导型磁共振机扫描2例,其中增强扫描8例。检查病例中6例通过化验检查印证,3例经临床抗囊虫治疗证实。结果MR I表现根据发病部位分为脑实质型、脑室型、脑膜型和混合型,病理演变上分为存活期、变性死亡期及吸收钙化期。9例中脑实质型3例,混合型6例;囊虫存活期4例,存活期并变性死亡期2例,变性死亡期2例,吸收钙化期1例。结论MR I对脑囊虫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MR I能显示脑囊虫病的病理演变过程,判断临床疗效和预后。  相似文献   

13.
邹洋  艾泉山  栗绍刚  谷俊朝 《中国热带医学》2010,10(9):1097-1098,1115
目的提高对椎管内脊髓型猪囊尾蚴病的临床诊断治疗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方法报道4例我院椎管内脊髓型猪囊尾蚴病的诊断治疗,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椎管内脊髓型猪囊尾蚴病发生率低,临床上容易误诊误治,行椎管内探查及囊尾蚴囊肿摘除术,术后送病理证实为猪囊尾蚴感染。术后症状明显缓解,合并抗囊尾蚴药物治疗,以求同时治疗其他部位残留的猪囊尾蚴病。结论椎管内脊髓型猪囊尾蚴病发生率低,临床上容易误诊误治,且以常见病难以解释时,要注意询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减少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致癫痫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研究吡喹酮应用治疗脑囊虫病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免疫学、脑电图变化。方法通过对75例脑囊虫病致癫痫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免疫水平、影像学及脑电图资料和治疗方法。结果脑囊虫病致癫痫男性患者占70.67%,女性患者占29.33%,发作频率平均每年3~7次,发作类型以全身强直-阵挛发作(GTCS)多见。囊虫免疫反应血ELISA阳性率为69.33%,脑脊液ELISA阳性率58.62%。脑电图正常16例,异常59例,异常脑电图以弥漫性或局限慢波活动为主。结论脑囊虫病致癫痫男性多于女性,发作频率不高,发作类型多样,吡喹酮为有效、安全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研究囊尾蚴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加强临床工作者对囊尾蚴病的认识,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5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8例以头痛为主要症状并确诊为囊尾蚴病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诊断、治疗与转归等。结果:8例囊虫病患者中,男5例、女3例,年龄23~54岁,平均年龄40岁;汉族7例,侗族1例;3例有喜食生肉、涮火锅等爱好,其余5例无明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方面,7例为脑囊尾蚴病,1例为混合型囊尾蚴病(脑型合并皮下及肌肉型);5例以头痛伴或不伴恶心、呕吐为首发症状,2例以头痛伴癫痫为首发症状,1例以头痛伴上肢不利为首发症状。3例患者白细胞轻度升高,2例轻度贫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在正常范围内。5例患者行脑脊液检查,3例蛋白含量升高,2例细胞数轻至中度升高,且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7例患者行血清囊尾蚴特异性抗体检测,有4例阳性。5例患者行头颅CT,仅1例影像学初步诊断时考虑脑囊虫病可能;8例患者均行头颅MRI,有4例影像学初步诊断时考虑寄生虫或囊虫病可能。3例患者予以吡喹酮,1例予以口服吡喹酮及槟榔南瓜子,2例予以阿苯达唑抗虫治疗,2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并予以吡喹酮抗虫治疗。结论:非流行区医务工作者对于无法用常见病解释的头痛、癫痫患者应警惕囊尾蚴病可能。  相似文献   

16.
应用抗猪囊虫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反向间接血凝试验(IHAT),对临床确诊的囊虫病患者进行了血清循环抗原(CAg)的检测,阳性率为51.14%(67/131)。对19例脑型囊虫病患者同时测定了血清和脑脊液中的CAg,阳性率分别为47.36%和78.94%,总阳性率为84.21%。对治疗0.53后的19例患者检测时,血清和脑脊液中CAg均呈阴性反应,而检测抗体仍呈阳性反应。50例正常人、49例其它寄生虫病及5例其它脑部疾病患者脑脊液的CAg均呈阴性反应。结果提示:测定CAg对囊虫病活动性感染的诊断及疗效判定均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RI诊断脑囊虫病分期的价值。方法:对18例脑囊虫患者MRI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囊虫病分为三期:囊虫存活期10例,此期特征是头节、囊壁和囊液并存,T1WI表现为圆形低信号内小点样中等信号影,T2WI囊腔为高信号;囊虫变性期5例,头节消失,囊腔胀大,大小不均,囊周围出现水肿带,T1WI为不均匀低信号,T2WI呈为高信号;囊虫死亡期3例,虫体死亡后发生钙化或纤维化,T2WI呈小圆形边界清楚的低信号,T1WI呈等信号或低信号。结论:MRI对于不同时期的脑囊虫病诊断价值较高,反映脑囊虫病的病理学过程,对鉴别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7例眼猪囊尾蚴病的超声断层显像诊断进行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其物规定性诊断率为100%.根据猪囊尾蚴虫体所在部位,分为3种类型:玻璃体内型、视网膜下型和眶内型。本文探讨了超声断层显像诊断眼猪囊尾蚴病的临床价值,分析其声像图表现。作者认为其图像典型,有特异性,是无创性眼科检查的新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9.
应用植物血凝素亲合层析所获得的纯化抗原进行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用该方法对146 例囊虫病患者、40 例其它寄生虫感染者及36 例健康人进行IgG4 亚型的检测。结果表明,除3 例囊虫病人未能检出外,143 例均为阳性。而其它寄生虫感染者及健康人均为阴性。该试验方法敏感性为98% ,特异性为100% 。  相似文献   

20.
本文收集了198例皮肌型及脑型囊虫病,分别经活检、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诊断为囊虫病,并具有相应临床症状。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检测本组病人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皮肌型66.67%(54/81),脑型82.05%(96/117)。对脑型中20例患者的脑脊液和血清抗体进行检测对比,阳性率分别为55%和85%。实验表明,IFAT对于脑型囊虫病的抗体检出率高于皮肌型,在检测抗体诊断脑囊虫病时应首选血清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