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观察三腔双房起搏联合预防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起搏治疗模式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研究 3例房间传导阻滞合并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 ,并置入三腔双房同步起搏器的患者。起搏器具有房颤预防治疗功能。左房起搏通过冠状静脉窦置入 2 188电极导线 ,左右心房电极导线通过Y形转接器与双腔起搏器连接。DDTA起搏模式 ,随访 6个月 ,观察超驱动起搏、长间期抑制、房性早搏 (简称房早 )后加速起搏功能关闭和开启时 ,患者的临床症状、统计模式转换发生的次数、第一次至第二次房颤发作的间期、平均 2 4h房早记数。结果 :双房同步起搏后 ,患者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明显减少。超驱动起搏、长间期抑制、房早后加速起搏功能开启时 ,模式转换发生的次数减少、第一次至第二次房颤发作的间期延长、平均 2 4h房早记数明显减少。结论 :初步临床应用提示 :三腔双心房起搏联合预防房颤的起搏治疗模式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可行且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三腔双心房起搏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探讨三腔起搏的原理,适应症以及起搏模式的选择。方法患者2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0岁,诊断房间传导阻滞合并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并植入三腔双心房同步起搏器。左心房起搏通过冠状静脉窦植入2188电极导线,左右心房电极导线通过Y形转接器与双腔起搏器连接。结果双房同步起搏后,患者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明显减少。结论初步临床应用提示,三腔双心房同步起搏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可行且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应用双心房同步起搏技术治疗由房间传导阻滞引起的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  5例病人应用双心房同步起搏技术 ,其中 3例行三腔起搏 (双心房 +右心室 ) ,2例行双心房起搏 ( AAT)。冠状动脉窦电极均经锁骨下静脉放置 ,起搏器及电极导线均顺利植入 ,无脱位及穿孔等并发症。 5例冠状窦电极平均参数为 :P波振幅 4.5± 2 .6 8m V,起搏阻抗 880± 2 0 4.11Ω ,起搏阈值 0 .5 8± 0 .37V。结果 随访 2~ 12个月 ,除 1例需调整参数后不再复发外 ,其余 4例术后均无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结论 双心房同步起搏技术是治疗与预防房内、房间传导阻滞引起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双心房右心室三腔起搏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探讨双心房右心室三腔起搏运用的原理 ,适应证以及起搏模式的选择。方法 患者 6例 ,男性 4例 ,女性 2例 ,诊断 :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间传导阻滞。置入双心房右心室三腔起搏器。左心房起搏通过冠状静脉窦植入 2 188电极导线 ,左右心房电极导线通过 Y形转接器与双腔起搏器连接。结果 双心房同步起搏后 ,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作明显减少。结论 初步临床应用提示 ,右心室三腔起搏器双心房同步起搏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有效。  相似文献   

5.
双心房同步起搏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综合征)伴有房间阻滞的药物难治性阵发性房性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和心房扑动,国内从1998年开始陆续有部分病例报道,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但随访的时间都较短。本文报道了自1998年10月到2000年11月间在我院13例植入了双心房同步起搏器患者随访至今的结果,对双心房起搏预防阵发性房颤的长期疗效及冠状静脉窦起搏左心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探讨和评估。[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心房起搏对病窦综合征合并阵发性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摘要)耿仁义,朱中林病窦综合征(SSS)并发阵发性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患者,若房室传导功能正常,无心房明显扩大及静止心房时,心房起搏(AAI)并非是禁忌证,AAI起搏不但能控制或减少房性心律失常发...  相似文献   

7.
反复非折返性室房同步(RNRVAS)与无休止性心动过速(ELT)类似,二者都是依赖于室房同步的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PMT),但前者实质上并未构成一个由起搏器和心肌组织之间的折返环路,这一概念最早由Barold于1990年提出。RNRVAS诱发因素主要包括:(1)较长的心室后心房不应期;(2)较快的起搏频率;(3)较长的AV间期等。尽管起搏器的预防心房竞争性起搏功能多可预防这一心动过速的发生,但当RNRVAS发生时目前仍缺乏能对其准确识别和终止的功能算法。RNRVAS可以导致:(1)房室失同步;(2)心室起搏比例增加;(3)心房高频事件诊断准确性下降;(4)并有一定致房性心律失常风险。  相似文献   

8.
双胫起搏时心房异常感知触发心室起搏可产生起搏器介入性心动过速(PMT),是双腔起搏的重要合并症。我院自90年安装双腔起搏器14台,共发生2例PMT。PMT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环形运动心动过速、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所致的心动过速、心房电极感知肌电所致心动过速。PMT的发生机制主要是起搏器心室后心房反拗期(PVARP)安排不当及心房感知灵敏度过高所致。通过调整起搏参数一般均能有效地终止并预防PMT。  相似文献   

9.
DDD起搏是指心房、心室顺序起搏,且心房、心室均具有感知功能,心房感知后抑制心房起搏脉冲而触发心室起搏脉冲,心室感知后则可抑制心室及心房起搏脉冲的双腔起搏模式.以DDD模式进行起搏时,心电图中可根据患者自身的心率和房室结传导情况的不同而表现为4种不同的组合:①心房起搏,心室起搏;②心房起搏,心室感知;③心房感知,心室起搏;④心房和心室均为自身激动.  相似文献   

10.
不同部位及不同方式心房起搏对心房激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不同部位、不同方式心房起搏时P波、P-R间期以及心房激动顺序的特点,从而寻找最佳的心房单部位起搏方式。方法 对20例射频消融成功后的患者,分别放置高位右房、右心耳、Koch三角、希氏束以及冠状窦电极,若为左侧旁路则加置左心房电极,行不同部位、不同方式心房起搏。结果 Koch三角、Koch三角+高位右房、左房、双房起膊时P波宽度、P-R间期无差异,但右心耳起搏时各导联P波增宽,P-R间期延长。从心房激动顺序分析,右心耳起搏时,激动传至希氏束区及冠状窦区的时间最长,而Koch三角、Koch三角+高位右房及双房起搏时则较短,尤其是Koch三角、Koch三角+高位右房起搏缩短更明显。另外,不同部位、不同方式起搏时右心房压力无差异。结论 Koch三角起搏在某种程度上可替代高位右房+冠状窦起搏及双房起搏。  相似文献   

11.
2.3针对房性期前收缩的起搏器功能为了消除房性期前收缩后的短-长-短间期可能诱发房性心律失常,多家起搏器生产厂家研究设计了多项功能,如心房频率稳定(图7),房性期前收缩反应,心房扑动抑制,房性期前收缩抑制反应,心房优先起搏(图8),非竞争性心房起搏(NCAP)等功能,目的是为了消除短-长或长-短周期,平稳心房率,降低心房离散度和电不稳定,改善心房功能。  相似文献   

12.
心房起搏治疗心房颤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起搏器新功能如自动频率夺获心房起搏方式 ,频率平稳功能 ,频率适应性功能的出现 ,以及双心房同步或心房多部位起搏技术的临床应用 ,明显提高了心房起搏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使心房起搏已成为治疗心房颤动 (房颤 )的重要、有效的方法。  一、治疗和预防心房颤动的心房起搏方式  按照心房起搏部位 ,治疗和预防房颤的心房起搏可分为两种 1单部位心房起搏 [1] :单部位心房起搏的位置可在右心耳、高位右房、右侧房间隔、界嵴、冠状静脉窦开口附近等部位。右心耳是目前最常采用的部位 ,仅需被动固定方式的心房导线电极则可。而高位右房或…  相似文献   

13.
双房同步起搏治疗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房起搏是心脏起搏技术的一项最新进展 ,可用于治疗由房间传导阻滞引起的房间折返性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在常规右房、右室双腔起搏的基础上 ,植入冠状窦电极起搏左房 ,建立双房右室三心腔起搏系统 ,实现双房电活动的同步化 ,消除房间传导阻滞和房间折返 ,防治由房间传导阻滞引起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4.
双房起搏是心脏起搏技术的一项最新进展,可用于治疗由房间传导阻滞引起的房间折返性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在常规右房、右室双腔起搏的 基础上,植入冠状窦电极起搏左房,建立双房右室三心腔起搏系统,实现双房电活动的同步化,消除房间传导阻滞和房间折返,防治由房间传导阻滞引起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性,58岁,18年前因病窦综合征行VVI起搏器置入,后因电极脱位而自成AAI起搏,于1年前更换起搏器时,心房电极因阻抗过高,再次置入心房电极不能起搏而改为VVI起搏,术后出现起搏器综合征。经电生理检查,证实右房上部无A波,冠状窦口可记录到A波,并可行心房起搏。右室起搏时为室房1:1逆传,此为起搏器综合征的机制。故保留原右室电极,于冠状窦口加心房螺旋电极固定,DDD起搏成功,起搏器综合征消失。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双房同步起搏技术对伴有房间传导阻滞的阵发性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合并房间传导阻滞的阵发性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患者7例,男4例、女3例,年龄58~78岁。其中4例行双房起搏(AAT),3例行双房右室三腔起搏(DDD),经穿刺左锁骨下静脉插入右房、右室和冠状静脉窦起搏电极导线,分别用于起搏右房、右室和左房。结果 起搏器及电极导线均顺利植入,未发生任何并发症。冠状静脉窦电极顶端距冠状静脉窦口2.5—3.5cm,P波振幅为1.6—5.5mV、阻抗624—808Ω,、单极起搏阈值0.5—0.7V。随访2—31个月,7例均健在,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发作得到明显控制。结论:双房同步起搏技术是房间传导阻滞合并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有效预防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双心房一右室间隔上部三腔起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双心房一右室同隔上部三腔生理性永久心脏起搏的临床应用、心电生理学和血液动力学效应。方法为一缺血性心肌病并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植入冠状窦电极于心大静眯中段,“J”型电极于右心耳.专用主动螺旋电极于右室间隔上部.分别同步起搏左.右房和右室,组成新三腔起搏方式,应用swar-chnz导管和平衡法棱索心室造影测定不同起搏方式下心室/心房相位变化,心电生理学和血液动力学参数。结果双心房一右室间隔上部三腔生理性心脏起搏可产生较窄的QRS波和双房一致的撤动及正常的心室收缩顺序,并导致LVEF、RVEF和CO增加。结论 双心房一右室间隔上部三腔全生理性心脏起搏可能有益于某些伴有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心动过缓或心力衰竭患者的电生理学和血藏动力学改善。  相似文献   

18.
房室消融术及永久起搏器植入可以缓解反复房颤病人的症状。对于阵发房颤患者安装双腔起搏可以在房性心律失常状况下维持正常房室节律,但阵发房颤进展至慢性持续房颤则限制双腔起搏器对这些患者的长期的效益,以往认为25%的阵发房颤患者1年后转为持续房颤,并且对阵发房颤患者进行双腔起搏时的心房率较快也限制了房室同步模式的应用。尽管房室消融术并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治疗方法已获得承认,但阵发房颤患者能够维持双腔起搏方式的能力没有被广泛认同,本文对这种治疗  相似文献   

19.
三腔心脏起搏器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 为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5例患者植入三腔(双房同步)心脏起搏器。方法经左镄骨下静脉穿刺,依次植入冠状静脉窦、右心室、右心房起搏电般导线,测试达到标准后,经Y型转接器将冠状窦电极和右心房电极组成新的心房双极电极,植入后分别进行DDD和双房AAT起搏。结果植入后,DDD起搏方式对2例窦性心动过缓、房性早搏较少的病例疗效显著.改为双房AAT起搏后,余3例均有疗效,其中2例疗效明显.起搏器植入及随访4~6个月中未出现合并症。结论三腔心脏起搏器能有效地防治因房间传导阻滞引起的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该型起搏器植入技术有一定难度,但合并症少,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快速心房起搏最短1:1房室传导时最大PR间期与RR间期比值在鉴别阵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中的意义,分析比较了20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和20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消融前,后快速心房起搏时最短1:1房屋传导的PRmax/RR。AVNRT组消融前,后心房快速起搏时最短1:1房室传导的PRmax/RRdisplay struc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