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金纳米颗粒基因探针同步检测HBV和HCV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一种简单、快速同时检测HBV DNA和HCV RNA的诊断方法.方法 利用PCR方法扩增HBsAg阳性合并抗HCV阳性的患者血清中HBV DNA和HCV cDNA并提取.制备Au纳米颗粒HBV DNA、HCV cDNA基因探针.在含有Au纳米颗粒HBV DNA、HCV cDNA基因探针的液相检测体系中加入HBV DNA和(或)HCV cDNA,透射电镜下观察.结果 PCR(可扩增HBV DNA和HCV cDNA.出现预期的431bp和323bp特异性条带.使用Au纳米颗粒基因探针通过透射电镜可同步检出乙、丙型肝炎合并感染患者血清中提取的HBV DNA和HCV RNA.结论 通过透射电镜,使用Au纳米颗粒基因探针可同步检出乙、丙型肝炎合并感染患者血清中的HBV DNA和HCV cDNA,甚至可达到无需PCR水平,此方法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陈佳玉 《医学综述》2008,14(11):1708-1710
丙型肝炎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目前寻找一种有效的疗法至关重要。撰文对丙型肝炎的药物治疗、RNA干扰、病毒抗原编码基因的转基因表达、反义核酸技术及表位疫苗等项治疗方案予以综述,提出了包含有多个保守丙型肝炎病毒(HCV)抗原表位的多价融合抗原基因的DNA疫苗将成为今后丙型肝炎治疗的研究方向。该疫苗可以在不同个体中激起广泛而强烈的对不同HCV基因型有交叉反应性的T细胞免疫应答,并有望用于丙型肝炎人群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综述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有效、易耐受的新颖疗法.方法:论述重组IFNα和重组人白蛋白的基因融合蛋白、利巴韦林替代物、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α糖苷酶抑制剂、HCV多聚酶抑制剂、丙型肝炎疫苗和中成药临床试验效果.结果:明确了抗HCV药物治疗的新方法.结论:随着人们对HCV病毒生命周期的深入认识,新治疗靶位不断增加,抗HCV药物有了较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用最低限度免疫定义基因表达法制备丙型肝炎病毒(HCV)多表位DNA疫苗的可行性,阐明该方法在疫苗领域可能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人工合成和PCR方法制备长度为1 346 bp的含有CMV启动子、HCV 1b亚型多表位和牛生长激素(BCG)多聚腺苷酸序列的最低限度免疫定义基因表达DNA疫苗,命名为M-HCV-epi;同时制备结构基因被非HCV同源的DNA序列替换的相同长度DNA片段作为对照,命名为V-pcDNA3.1。12只ICQ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6)和对照组(n=6),分别采用M-HCV-epi DNA和V-pcDNA3.1 DNA各20 μg皮下注射。QRT-PCR法检测免疫后小鼠脾细胞中干扰素γ(IFN-γ)mRNA的表达水平;人工合成3个HCV 1b亚型表位多肽和1条对照多肽。用上述合成的多肽刺激免疫后小鼠脾细胞,ELISA法检测脾细胞刺激上清中IFN-γ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鼠脾细胞中IFN-γ mRNA表达水平升高(1.50±0.18)倍(P<0.05);加入aa35-44多肽的实验组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最低限度免疫定义基因表达法制备HCV多表位DNA疫苗可诱导细胞免疫反应,该方法在DNA疫苗领域可能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基于RNA干扰技术和microRNA调控的丙型肝炎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全球约有1.7亿人感染了HCV,慢性丙型肝炎常导致肝硬化、肝癌等严重的肝脏疾病,但至今尚无针对HCV感染的有效疫苗或抗体.RNA干扰(RNAi)是一种抵御病毒感染的最具前景的治疗策略,近年来基因治疗领域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RNAi技术加速了对HCV生物学基础的认知,并揭示了许多可作为治疗新靶点的病毒和宿主细胞分子.同时,基因运载体系的发展以及microRNA (miRNA)在HCV感染中关键作用的发现,使得基于RNAi和miRNA的抗病毒治疗策略具有巨大前景.文中就丙型肝炎治疗的RNAi靶点,肝脏靶向基因运载体系,microRNAs抗HCV感染潜能等研究领域中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DNA疫苗的靶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NA疫苗可诱导动物体产生特异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对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和肿瘤有预防或治疗作用.但是DNA疫苗诱导的免疫应答水平一般较低,对牛羊等大型动物和人类的疗效往往很差[1].提高DNA疫苗效果的一个令人振奋的途径是DNA疫苗的靶向策略,即将DNA疫苗或其表达的蛋白产物定向于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s),特别是树突细胞(dendrtic cell,DC)[2].DNA疫苗的靶向策略的另一途径是将抗原定向于APCs的亚细胞器,促进抗原运输加工和提呈或改变抗原提呈途径,使之能更加有效提呈,减少抗原肽的损失.  相似文献   

7.
高艺 《海南医学》2012,23(10):116-119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一种嗜肝RNA病毒,主要引起肝功能损害,可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该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慢性感染治疗方式较为局限,治疗无应答时有出现,迄今为止无特异性疫苗,故其危害较大.丙型肝炎的感染机制尚未明确,本文从HCV RNA的基本结构入手,分析了病毒各部分在感染中的作用、HCV感染后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变化,并陈述了干扰素抗病毒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8.
丙型肝炎病毒是一个高度异质性的RNA病毒,目前可分为6个基因型与不同的亚型.本文就 HCV基因型构成、HCV基因分型的检测方法与命名、HCV基因型的流行病学的意义、HCV基因型与疾病严重性、急性HCV感染的转归、IFN-α疗效、HCV基因分型与疫苗的研制等有关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丙型肝炎疫苗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引起输血相关肝炎及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主要病原,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与预防手段。本文综述了当前世界HCV疫苗研究的进展,并分析了疫苗研制中存在的问题和疫苗研制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构建以新型腺相关病毒(AAV)为载体,包含1b型丙型肝炎病毒(HCV)包膜蛋白E2目的抗原的丙型肝炎基因疫苗,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提取慢性丙型肝炎1b型患者血清RNA,用RT-PCR的方法扩增HCV E2片段,构建pAAV.CMV.HCV.E2重组质粒,转染HEK293细胞,筛选出高效表达的重组质粒进行AAV疫苗的包装和纯化。结果经酶切及测序证实,包含HCV目的抗原E2的AAV质粒pAAV.CMV.HCV.E2构建成功,并可高效转染HEK293细胞,表达目的抗原。丙型肝炎基因疫苗r AAV2/8.CMV.HCV.E2,r AAV2/rh32.33.CMV.HCV.E2包装成功,并可高效转染HepG2细胞,表达目的抗原。结论成功构建了以新型AAV为载体的HCV-E2疫苗。  相似文献   

11.
丙型肝炎病毒研究模型的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过去较长时间内,由于缺少合适的丙型肝炎病毒研究模型,对丙肝病毒感染机制、生活周期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较为缓慢。对丙肝病毒的认识不足严重阻碍了相关预防性疫苗和治疗药物的研制。近年建立的丙肝病毒全基因体外培养系统是一项重大突破,这将促进人们对丙肝病毒的全面认识和丙型肝炎防治药物的开发。  相似文献   

12.
观察小剂量血脂康、普伐他汀对高血脂病人的长期调脂作用。方法:多中心,195例高血脂病人,分血脂康组[每晚睡前口服血脂康2粒(含他汀类物质6mg)]与普伐他汀组(每晚睡前口服5mg)治疗6个月,比较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及两组间差异,用方差分析法检验及x2检验。结果:血脂康与普伐他汀治疗6个月时,TC下降16%及17%,TG下降13%及15%,LDL下降23%及21%;HDL在血脂康组上升2%,在普伐他汀组上升10 %。两组均能有效降低 LDL/HDL。两组间比较普伐他汀升 HDL作用较血脂康稍好( P= 0.05)。两组 TC、LDL、LDL/HDL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 TG下降及 HDL升高无统计学意义,血脂康及普伐他汀组降 TC疗效分别为 54. 6%、 68. 4%;升 HDL疗效分别为 49.1%、53. 9 %;降 TG为 46.2 %、40. 8 %。两组疗效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均未见严重副作用。结论:小剂量他汀类药物(如血脂康和普伐他汀)长期口服治疗成人血脂紊乱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各种肝病 TTV- DNA阳性的临床意义 ,并对丙型慢性肝炎的干扰素疗效及 TT病毒对干扰素敏感性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半套式 PCR方法检测 TTV- DNA。结果 :TTV- DNA阳性者非甲~丙型急性肝病 4 0 .9%、乙型急性肝病 30 %、非甲~丙型慢性肝病 2 5 %、乙型慢性肝病 37.5 %、丙型慢性肝病 39.6 %。对丙型慢性肝炎进行干扰素治疗的 TTV- DNA阳性 10 1例病例和阴性 15 4例间的年龄、性别、AL T、肝组织学及 HCV- RNA量差异无显著性 ,干扰素治疗后的 AL T变化和 HCV- RNA的消长是一致的 ,和 TT病毒无关。结论 :TT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重复感染的慢性肝炎患者 ,肝损伤的主要原因是丙型肝炎病毒 ,与 TT病毒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4.
丙型肝炎病毒多CTL表位DNA疫苗免疫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疫苗研制并为抗HCV感染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从HCV J株基因组中,选取小鼠(H-2d)CTL表位基因序列,以pcDNA3.1(+)质粒为载体,构建相应的真核表达质粒,经肌肉免疫后,取受免疫小鼠血清和脾细胞,用ELISA及MTT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L-2和IFN水平及小鼠脾细胞的增殖活性。结果:实验组小鼠血清中IL-2及IFN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IL-2:(208±8.88)比(106±6.06);IFN:(179.5±2.52)比(90.5±2.52),P<0.05];实验组淋巴细胞增殖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1.56比1.13,P<0.05)。结论:本实验构建的pcDNA3.1(+)/HCV CTL真核表达质粒,经肌肉免疫后可以使受免疫小鼠细胞免疫应答水平提高,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增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构建乙肝表面抗原DNA疫苗,并探讨其在实验动物体内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上的可能性。方法:采用PCR法扩增乙肝病毒的S基因片段后装入pVAX载体,并以此为修选疫苗免疫(BALB/c)小鼠,在不同时间、不同部位取其组织抽提基因组DNA,用PCR检测DNA整合情况。结果:构建了乙肝核酸疫苗pVAX-HBsAg。免疫接种该疫苗第3周时在小鼠肌肉、肝脏、脾脏、胸腺均有不同量的游离质粒存在;第6周除在股四头肌可检测到外,其余组织中均为阴性;第12、18周时检测所有组织中均为阴性。结论:构建的pVAX-HBsAg DNA疫苗在小鼠体内无染色体整合。  相似文献   

16.
迫于丙型肝炎病毒(HCV)的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中定量病毒基因的需要,本文利用体外构建的野生型与突变型模板,建立HCVRNA的竞争性聚合酶链反应(PCR)定量检测,进行了敏感性、特异性一重复性实验,并试用于检测血清标本。结果表明,野生型与突变型模板的灵敏度达到RNA为100fg,DNA为10fg;同一条件下,野生型与突变型模板进行竞争反应存在良好的稳定的比例关系,通过已知量的参照模板可较准确地推算出血清标本中的原始浓度。因此,此野生型模板可作为HCVRNA的逆转录及PCR定性诊断中的金标准;而突变型模板则作为内参照用于HCVRNA的竞争性逆转录PCR定量。丙肝诊断从定性走向定量,在实际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考核成都地区学龄前儿童自1992 年新生儿普种乙型肝炎血源疫苗后的乙型肝炎(乙肝)感染情况和免疫水平,同时调查该地区丙型肝炎(丙肝)的流行情况,采用ELISA 法对985 例标本的乙型肝炎指标(抗-HBs、HBs-Ag)和丙型肝炎指标(抗-HCV)进行了检测。结果:与免疫前相比,免疫后0~7 岁社区儿童HBs-Ag 阳性率降至0.89% ,疫苗保护率为91.38% 。免疫后0~7岁各年龄组儿童抗-HBs 阳性率在52% 与100% 之间,随年龄增加,抗-HBs 阳性率下降,但各年龄组HBs-Ag 阳性率并未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说明乙型肝炎血源疫苗控制乙肝效果好。乙肝血源疫苗在患病儿童中效果较差,尚需进一步研究。丙肝抗体阳性率在社区儿童中为1.18% ,患病儿童中为3.17% ,表明成都是一丙肝流行区,可能存在母婴传播及幼龄儿童间传播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重型病毒性肝炎与肝炎病原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107例重型病毒性肝炎与肝炎病原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亚重肝病人HBV复制指标HBeAg、HBcAbIgM及HBV-DNA阳性率高于慢重肝,而慢重肝的HbeAb阳性率(54.2%)明显高于亚重肝(27.8%)。此外,还发现51.4%的重肝病人由单纯HBV感染引起,HBV合并HCV感染的重肝病人仅为23.4%。但是HBV与HCV重叠感染的重肝病人的病死率(52.0%)明显高于单纯HBV感染(29.1%)。以上结果提示:慢重肝可能主要由抗HBe阳性的HBV病毒株所引起。HBV与HCV的重叠感染能加重病人病情,增加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