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脑动脉硬化症血浆TNF-α、NO与肾虚证、血瘀症及肾虚血瘀证的相关性。方法: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离心取血清,放免法检测TNF-α含量,酶法检测NO含量,采用F检验和q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血瘀证、肾虚血瘀证患者血清TNF-α含量高于肾虚证患者(P均小于0.01),而血瘀证与肾虚血瘀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虚证、肾虚血瘀证患者血清NO含量高于血瘀证患者(P<0.01),而肾虚证、肾虚血瘀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动脉硬化症血瘀证与血清TNF-α水平相关,而脑动脉硬化症肾虚证与血清NO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2.
血瘀证与肿瘤及其转移患者血浆内血小板GMP—140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永惠 《中医药学刊》2002,20(3):364-365
目的:研究血瘀证与肿瘤转移,肿瘤血瘀证与GMP-140以及肿瘤转移及GMP-140的关系,为活血化瘀药物防治肿瘤转移提供依据。方法:经诊断和中医辨证分型,用血浆内GMP-140酶联免疫测定试剂,应用DG-1型酶联检测仪检测肺癌患者血浆GMP-140含量。结果:肺癌转移患者和肺癌未转移患者GMP-140水平较健康人显著提高(P<0.01,P<0.05),肺癌转移患者较未转移患者GMP-140水平也有显著差异(P<0.05),肺癌转移患者和未转移患者GMP-140不同的表达,反映出二者血瘀证的差别。结论;血瘀证是促进肿瘤转移的条件和基础,血小板异常活化是肿瘤血瘀证的体现和标志,肿瘤及其转移与GMP-140含量增高呈正相关且说明具体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3.
血小板活化在肾小球疾病进展和中医血瘀证中的关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血浆α颗粒膜蛋白(GMP-140)为血小板活化的示,测定53例血瘀证和非血瘀证的PGD患者及其他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现)的血瘀证患者64例及非血瘀证患者46例。结果显示:PGD患者的血浆GMP-140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肾衰组明显高于肾炎组(P〈0.05)。PGD血瘀证与非瘀证与非血瘀证患 血浆GMP-140值比较有非常显著左异(P〈0.01);共他疾因瘀请战中层得的血  相似文献   

4.
血瘀证患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内皮素测定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石志芸  许小凤 《中医杂志》1996,37(4):239-240
本文以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及内皮素(ET)为血小板活化、内皮细胞功能受损的指标。观察病种为心血管疾病、肾脏病及Ⅱ型糖尿病。结果显示:3种疾病组的血浆GMP—140、ET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及<0.001)。证实上述3种疾病组中存在着血小板活化及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现象,并发现3种疾病中的血瘀证患者其GMP—140、ET值升高尤为明显,其值均显著高于无血瘀证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基因啦平对行气活血复方的微观机理进行探索。方法:以病证结合方式.严格按照诊断标准选取160例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血瘀证和非血瘀证患者.用流式细胞技术,进行治疗前后CD62p基因表达的观察、对比、分析,并以健康人为对照。结果:(1)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惠者组血小板CD62p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瘀证组和非血瘀证组血小板CD62p的表达水平均升高(P〈0.01或P〈0.05)。血瘀证组血小板CD62p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非血瘀证组(P〈0.01)。(3)血小板CD62p的表达水平.气虚血瘀组、气滞血瘀组厦阴虚血瘀组、痰浊血瘀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气滞血瘀组明显高于气虚血瘀组、阴虚血瘀组和痰浊血瘀组(P〈0.01):气虚血瘀组、阴虚血瘀组和痰浊血瘀组之间相比较.血小板CD62p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4)治疗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患者CD62p的表达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血瘀证患者存在CD62p基因的异常表达.并且其指标异常与基因表达水平的高低与血瘀证各型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行气活血中药可有效抑制CD62p基因的异常表达。  相似文献   

6.
活化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在中医血瘀证中的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双抗夹心法,检测了162例血瘀证和无血瘀证患者包括肾脏病、Ⅱ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三组疾病的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水平,并与2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三病种组的GMp-140值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及<0.01),表明在上述疾病中存在血小板高度活化现象,并发现三组疾病中的血瘀证患者其血浆GMP-140含量亦均高于无血瘀证患者,说明GMP-140是反映血瘀证的客观指标,亦为中医异病同治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血瘀证患者血浆和细胞水平纤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及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冠心病血瘀症和非血瘀证患者血浆和外周血单核细胞t-PA、PAⅠ-1活性,研究并比较冠心病血瘀证患者血浆和单核细胞水平纤溶活性的改变及其意义。8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血瘀证组30例,非血瘀证组50例(包括痰浊证27例,气滞证23例),健康对照组20例。结果:冠心病血瘀证患者血浆PAⅠ-1活性显著高于非血瘀证组(P〈0.01);血瘀证和非血瘀证患者PBMC PAⅠ  相似文献   

8.
血瘀证与血小板活化的关连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检测162例患者,患有血管疾病或易伴有血栓形成倾向的疾病,在中医辨证中也易有瘀证倾向的心血管疾病,Ⅱ型糖尿病及肾脏病患者,选用血浆GMP—140为指标,了解血小板活化在血瘀证中的意义。血瘀证患者的GMP—140值皆明显高于非血瘀证组,提示血瘀证患者有较高的血小板活化状态。在肾脏病患者中,血小板活化在肾脏病变的进展中有一定的联系,并发现在气虚血瘀证患者中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测定53例血瘀证和非血瘀证原发性肾小球疾病(PGD)患者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浓度,并观察PGD患者中高血脂、高血压与GMP-140的关系。结果显示:PGD患者血浆GMP-140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小板处于高度活化状态,其中血瘀证组显著高于非血瘀证组(P<0.01),血瘀证患者中气虚组高于非气虚组(P<0.05),说明GMP-140是反映PGD血瘀证的客观指标,气虚能加重血小板活化,加重血瘀倾向,符合中医“气虚血瘀”理论。高血脂、高血压与GMP-140异常增高密切相关,是造成PGD高凝状态、血瘀倾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测定53例血瘀证和非血瘀证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浓度,并观察PGD患者中高血脂,高血压与GMP-140的关系。结果显示:PGD患者血浆GMP-140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血小板处于高度活化状态,其中血瘀证组显著高于非血瘀证组,血瘀证患者中气虚组高于非气虚组,说明GMP-140是反映PGD血瘀证的客观指标,气虚能加重血小板活化,加重血瘀倾向,符合中医“气虚血瘀”理论。  相似文献   

11.
复方丹参注射液对脑梗塞患者脑循环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晓红  关玉庆 《中医杂志》1999,40(9):543-544
对50例脑梗塞早期患者分别于复方丹参治疗前后进行了CVD检测,并与对照组及正常组进行比较。结果 脑硬塞患者早期CVA各项指标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复方丹参治疗组除DR外,其余指标在治疗后均有显著改变(P〈0.05或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Vmin、W及CP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脑梗塞早期CVA检测为诊断提供了依据,复方丹参治  相似文献   

12.
针刺对急性脑出血模型大鼠局部脑血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动态观察急性脑出血模型大鼠出血半球脑表面血流量的变化规律及针刺效应.方法: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分别动态观察治疗组、对照组及模型组急性脑出血模型大鼠出血半球脑表面血流量.结果:脑出血后,模型组脑表面血流量大幅下降,与正常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且治疗组在增加局部脑血流量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针刺能显著增加急性脑出血后脑局部血流量,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因局部脑血流降低而引发的一系列病理现象,对保护脑细胞,避免脑细胞损害均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陈少芳  梁晖 《中医杂志》2005,46(3):212-215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辨证分型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硫代巴比妥酸(TBA)法分别测定8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和20例健康人血清中sICAM-1、MDA的含量.结果: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sICAM-1、MDA含量明显升高.中脏腑组两指标较中经络组显著增高,中经络实证组较中经络虚证组显著增高,中经络各组以痰热腑实组升高最为显著,72小时内以25~48小时组为最高.结论:急性脑出血白细胞黏附、机体氧化应激增强,患者血清sICAM-1、MDA明显升高,二者关系密切,参与了脑出血后脑损伤的病理过程;两指标水平的差异可能是中风出现不同证型的内在因素之一;急性脑出血两指标水平的高峰期在25~48小时;两指标可作为判定病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急性脑梗塞作用机理。方法:采用线栓法复制急性脑梗塞模型,运用放免技术,检测针刺前后血浆中cAMP和β-EP含量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造模后,急性脑梗塞大鼠血浆中cAMP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组,血浆中β-EP含量则显著升高。针刺后能使急性脑梗塞大鼠血浆中过低的cAMP含量明显升高,过高的β-EP含量显著降低,并趋于正常值。结论:针刺可能通过升高血浆中过低的cAMP含量和降低异常升高的β-EP含量而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5.
头针对脑梗塞患者血浆ET-1、MDA、NO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方法:将100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头针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针刺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血浆内皮素(ET-1)、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头针治疗后患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显著减少,血浆ET-1、MDA水平显著降低,NO水平明显回升。结论:头针对脑梗塞的治疗作用可能部分是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或促进其修复,从而维护ET-1/NO拮抗平衡而实现,同时还与抑制脂过氧化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6.
电针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局部脑血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电针百会、大椎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后不同时间点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的影响。方法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器记录大鼠缺血前、缺血即刻、再灌注即刻和再灌注不同时间(处死前)4个时相的rCBF。结果通过对4个时相的rCBF观察,缺血前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缺血即刻各组大鼠rCBF均较假手术组和相应同组的缺血前降低;再灌注即刻各组(除假手术组外)均比相应同组缺血即刻的均值升高;再灌注不同时间各组(除假手术组外)均比相应同组再灌注即刻的均值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并且同时相的药物组、电针组比模型组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结论电针可以提高I/R损伤后大鼠的脑血流值,并且电针的时间不同提高的程度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针刺治疗缓解期无先兆偏头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麟鹏  刘慧林  季杰  刘红 《中国针灸》2005,25(10):679-681
目的:观察针刺对缓解期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观察治疗4周后头痛疼痛程度、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和伴随症状的评分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各项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综合疗效评定总有效率95.0%.结论:针刺治疗缓解期无先兆偏头痛有明显止痛效果,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针刺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观察针刺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E)的影响。方法:将6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成针刺组与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针前与针后1周的TNF的血清测定,及针前,针后1周,1月的临床疗效评估。结果:两组病例针刺后1周血清TNF均有下降,针刺组下降明显(P<0.01)。疗效评估针后1周无明显的差异(P>0.05),30天后两者有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梗塞早期进行针刺能降低血清中TNF的含量,加速炎性的吸收或减少炎性的关系,促进脑组织和肢体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头穴透刺对急性脑梗塞大鼠血浆中cAMP、cGMP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探讨头穴透刺治疗急性脑栓塞对血浆中cAMP、cGMP含量的影响,用线栓法直接阻断大鼠大脑中动脉开口处制作急性脑梗塞动物模型,应用放免技术,检测头穴透刺对急性脑梗塞大鼠血浆中cAMP、cGMP含量的影响。结果:头穴透刺后,血浆中过度降低的cAMP含量明显升高,过度升高的cGMP含量逐渐下降,病理性减小的cAMP/cGMP比值增大,并均趋于正常值水平。提示头穴透刺可以调节急性脑梗塞大鼠血浆中cAMP  相似文献   

20.
白蒺藜有效组分治疗脑血管障碍(瘀血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端  朱大元 《中医杂志》1995,36(5):289-290
本文应用白蔟藜有效组分(912—Ⅱ片)治疗脑血管障碍病变40例,经过3个月治疗,观察到该药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血粘度,调整血小板功能,改善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与卡兰片相比,改善临床的作用大致相同,相关临床指标的改善优于卡兰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