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经》中精神疾病理论特色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调精神活动与五脏的内在联系,突出情志因素与精神痰病的密切关系,阐发精神疾病临床表现的复杂多样性,重视精神疾病诊疗的几方面特征性,探讨分析了《内经》精神疾病理论特色.认为脏腑功能失调,是导致精神异常的重要因素,异常情志刺激可直接造成内脏损伤,或神失所藏.目前对其进行研究,将有助于弘扬《内经》理论,拓展中医精神疾病的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内经》有关情志理论的论述进行了总结,认为《内经》在汲取先贤有关情志认识科学内涵的基础上,与中医学固有理论和经验相结合,对中医情志理论形成了系统认识。主要包括情志与脏腑的关系、情志致病规律以及对情志病症的防治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郁"源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情志郁证"形成于《景岳全书》,后世论"郁证"多基于《内经》的"五郁"及张景岳"情志三郁"理论,"情志"与"郁证"的具体关系、发生机制尚未清晰。本文主要结合古籍文献及现代情志理论研究,从传统医学及现代医学的角度,探讨"情志三郁"的理论渊源及具体产生机理。  相似文献   

4.
情志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从生理、病理、治疗、养生等方面系统阐述了情志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构建了中医学相对完善的情志理论体系,是后世情志理论发展的基石。深入探讨《内经》中的情志理论及其调理方法,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熊继柏 《湖南中医药导报》2001,7(4):152-153,172
本文阐析了《内经》有关情志致病的病机与治则,《内经》论情志致病的病机,在于五脏气机失调;治疗在于以情相胜,调其气机,文章从理论研究和临证应用两方面相结合,既阐发了《内经》经义,又探讨了中医古代心理疗法理论。  相似文献   

6.
通过回顾近代医家据《内经》理论治疗耳鸣的临床经验,总结了脏腑、经络、情志三方面的治疗现状,提出在利用五脏生理特性治疗耳鸣方面仍有缺陷;在针刺的穴位选取、特殊刺法、疗效判定方面与《内经》有明显差异;在用情志生克治疗耳鸣方面有较大的探索空间。指出进一步挖掘继承《内经》的理论精髓,是中医耳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从顺应自然、调摄精神情志和重视保养正气三方面论述道家思想对《内经》养生理论构建的影响,并与道家思想作比较,提出《内经》的养生观点是在吸收了道家思想有益因素的基础上确立的,同时又强调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发展源泉,其中对耳鸣的论述达17处,清楚地解释了耳鸣的机理。《内经》认为脾胃失调是导致耳鸣的最根本原因,而饮食不节、起居无常、情志失畅是引起脾胃失调的3个重要因素,因此通过调整饮食、睡眠、情志来调理脾胃是治疗耳鸣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欧阳波  翟双庆 《新中医》2014,46(10):224-226
《内经》养生思想是在吸收道家养生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无论在理论原则还是实践方法上与道家养生观都非常一致,其中道家"无为"思想在《内经》养生理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道家"无为"的"无欲无求"的精神追求体现在《内经》情志养生中,提倡恬淡虚无的精神调养;二是道家"无为"的"顺其自然"思想体现在《内经》情志养生,强调顺物合道保持心境平和;三是道家"无为"的"不妄为"思想体现在《内经》的情志养生中,主张节制情欲勿使情绪过极、节欲保精以保全生命活力。总之,在《内经》的情志养生中,处处体现着道家"无为"思想的精神实质,其最终还是为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养生目的,以求健康长寿,尽其天年。  相似文献   

10.
吕静 《亚太传统医药》2010,6(7):147-147
《内经》所言养生,是指保持身体健康,延年益寿。其理论核心是"保护脾胃功能,调节情志,增加体育运动,调摄内脏功能"。对《内经》养生益寿理论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1.
《内经》心理治疗学思想探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简晖 《江西中医药》1996,27(6):40-41
根据《内经》的形神一体现,系统整体的五志分脏理论和情志致病的病机中介等内容,概述了《内经》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及主要心理治疗方。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统计《黄帝内经》中心理养生的理论基础、影响因素、养生方法、情志养生的相关字词的频次,总结《内经》中有关心理养生的内容并进行探析。方法:使用WPS中的"查找"功能,将所选的字词在原文中查找出来,再进行统计。结果:《内经》中心理养生的理论基础相关字词出现频次最高的是"形",其次是"神";影响因素相关字词出现频次最高的是"欲",其次是"天地";养生方法相关字词出现频次最高的是"静";情志养生相关字词出现频次最高的是"怒",其次是"惊""喜""恐"。结论:《内经》中的心理养生理论注重自我、内在的调节,强调清静养神,淡泊宁静,以达到心身内外、个体与自然、自我与环境的平衡,从而达到心理养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试述《内经》中情志护理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晓荣  刘佰丽 《陕西中医》2002,23(7):659-660
现代医学已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人们越来越重视医学心理学的实用价值。探讨中医情志护理的理论基础 ,则有利于推动临床的心理护理 ,从而提高情志护理的质量。《内经》为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 ,《内经》中的心理调护是以唯物观 ,整体观及藏象理论为基础 ,具有丰富的心理学 ,独特的心理疗法及其理论基础。现就《内经》中唯物辩证的神形观 ,脏腑系统理论的心理整体观及其总结创立的心理治疗护理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探讨如下。   1 形神合一的辨证唯物观  《内经》认为 ,神的物质基础是气血 ,以及气血所构成…  相似文献   

14.
《内经》中对于足阳明之脉与精神情志疾病的关系有诸多论述,《素问.阳明脉解》、《素问.脉解》中已有机理解释。本文对这些理论进行剖析,从中发掘足阳明胃脉病变产生的精神情志病候的3种类型及其临床指导意义,希冀对临床诊治精神情志病候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黄帝内经》与心理护理相关的论述进行探析,认为《内经》对中医情志理论形成了系统认识。对现今的临床护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学、物理学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之下 ,大脑功能发生紊乱 ,导致认识活动、情感活动、意识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如果说《内经》有关心神的理论奠定了中医学精神疾病的理论与临床基础的话 ,那么《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中关于精神疾病的证治实开中医辨治精神疾病之先河。现将《金匮》中有关内容初步整理如下 ,以利今后进一步探讨与研究。(本文所引《金匮》原文皆出自《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人民卫生出版社 1 972年版 )1 精神疾病的病因依据《金匮》所论 ,精神疾病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1…  相似文献   

17.
《内经》、《难经》等详细介绍了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在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上的应用。认为古代医家对于表情非常重视,但近年来有忽视的趋向;中医应借鉴表情的现代研究成果,将表情充分运用于情志病的研究与诊疗中。  相似文献   

18.
原生态情志疗法即是指古朴的、初始的、自发的一些情志疗法知识。这些情志疗法知识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以及同疾病斗争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理论体系,是《内经》情志疗法形成的基础,对《内经》情志疗法理论体系的建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其进行文献追溯法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加明晰《内经》作者是如何在秦汉以前不系统的情志疗法知识基础上,初步建构了中医情志疗法理论体系的雏形,为今天具有独具特色的中医情志疗法奠定基础的。  相似文献   

19.
结合《内经》对中医情志的认识、情志致病的规律及中医情志相关理论进行阐述,结合历代医家对情志活动及情志致病的认识,加以现代科学验证,认为保持自身心神宁静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情志致病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中具有大量的养生理论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养生理论体系。而早在《内经》之前已有很多关于养生的理论,《内经》是在对人体的解剖结构与生理规律初步掌握和贵生思想建立的基础上吸收前代各家养生思想建立的顺时养生、调和情志养生、饮食养生及房室养生等养生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