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应用CT灌注成像观察大鼠微小转移性肝癌所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肿瘤血管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22只经脾脏注入Walker-256(细胞含量2×107)制备成肝脏微小转移癌的大鼠为实验组;10只大鼠经脾脏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为对照组。实验组中随机选取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CT灌注扫描后使用斜率法得到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注量、门静脉灌注量、肝灌注指数、总肝灌注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病理标本的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结果实验组中有19只大鼠发现转移灶,直径在0.5~6.6 mm之间。各项参数值组间比较:实验组大鼠肝动脉灌注量、肝灌注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对照组和空白组之间无显著差别。实验组门静脉灌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空白组,对照组和空白组无显著差别。总肝灌注量组间比较,三组之间没有差别。VEGF表达程度随着实验组大鼠肝动脉灌注量增高而增高。而且VEGF不同表达程度的转移癌之间MVD的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大鼠微小肝转移癌表现为肝动脉灌注量的增加和门静脉灌注量的降低。肝动脉灌注量的大小与VEGF的表达程度和MVD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研究肝脏微小转移癌大鼠的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22只经脾脏注入Walker-256(细胞数量2×107)制备成肝脏微小转移癌的大鼠为实验组;10只大鼠经脾脏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为对照组。CT灌注扫描后用斜率法计算得到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注量、门静脉灌注量、肝灌注指数、总肝灌注量。病理学检查HE染色证实转移癌的存在。结果19只大鼠发现的转移灶直径在0.5~6.6mm之间。肝脏微小转移癌的大鼠肝动脉的灌注量远远大于对照组(是对照组的2.25倍);而门静脉灌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是对照组的76.6%)。总肝灌注量没有显著变化。结论大鼠微小肝转移癌表现为肝动脉灌注量的增加和门静脉灌注量的降低。CT灌注成像技术可以用来评价肝脏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3.
索拉非尼防治大鼠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转移复发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索拉非尼防治大鼠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转移复发的作用.方法 Walker-256 癌细胞于Wistar 大鼠门静脉注射,模拟大鼠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转移复发模型,术后随机分为4 组(每组16 只):A 组(对照组);B 组(索拉非尼低剂量组);C 组(索拉非尼中剂量组);D 组(索拉非尼高剂量组),另选取E 组(n =8)正常大鼠作为正常组.实验组、对照组分别于术后20 d 各处死8 只,并同时处死正常组8 只大鼠,取大鼠肝脏、肺组织,常规甲醛固定、制作石蜡切片,常规进行镜下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脏、肺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微血管密度(MVD),并对大鼠肝脏VEGF 阳性率及MVD 值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对索拉非尼各剂量组及对照组剩余8 只大鼠,观察其生存时间.结果 索拉非尼各剂量组及对照组大鼠肝脏均出现了肿瘤转移复发,肺内均未见肿瘤转移,但索拉非尼各剂量组大鼠肝脏癌灶坏死程度较对照组轻,癌灶周边肝脏细胞受累坏死程度较对照组轻;索拉非尼各剂量组大鼠肝脏VEGF 阳性率、MVD 计数小于对照组(P <0.01),肝脏VEGF 与MVD 高度相关(rp =0.84,P <0.01);对照组、索拉非尼各剂量组大鼠肺组织VEGF、MVD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索拉非尼中、高剂量组大鼠生存时间长于对照组(P <0.05).结论 索拉非尼可以抑制肝癌肝移植术后大鼠肝脏内VEGF 合成,降低了肝脏内癌灶MVD、抑制癌灶微血管生成,同时减轻了癌灶对正常肝细胞的损害作用,延长了肝癌肝移植术后大鼠生存时间,对防治大鼠肝癌移植术后肿瘤转移复发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螺旋CT(SCT)动态增强扫描强化程度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了 3 0例NSCLC的MVD、VEGF并与CT增强表现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癌灶平均强化 ( 3 6.2 8± 6.41)Hu ,MVD从 2 2 .6~ 80不等 ,平均 42 .3 8± 12 .76;VEGF阳性表达 2 1例 ,阴性表达 9例。VEGF阳性表达与MVD呈显著正相关 ,癌灶强化幅度与MVD、VEGF阳性表达率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1) ,中晚期病人CT增强值、MVD、VEGF阳性表达高于早期病人 ,淋巴结转移组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组。结论 根据NSCLC的SCT动态增强扫描的强化程度及强化模式 ,可推测癌组织MVD、VEGF阳性表达率和肿瘤新生血管分布特征 ,并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健脾理气中药抗肿瘤肝转移及其机理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观察健脾理气中药对肿瘤肝转移的抑制作用,探讨该方抗转移机制。方法:采用W256癌肉瘤细胞株脾下极接种造模。造模当天中药组动物每鼠灌喂蒸馏水溶解的健脾理气冲剂0.3ml(健脾理气中药浓度相当于生药剂量2g/ml),每日一次;对照组灌喂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给药21d后处死动物,剥离脾脏瘤结节称重,计算抑瘤率;观察肝脏转移结节数,分离瘤组织,以原位杂交法检测瘤组织中MMP-1mRNA的表达。结果:健脾理气中药明显抑制脾脏移植瘤生长,中药组平均瘤重1.44±0.33g,抑瘤率达40.25%(p<0.001)。中药组肝转移灶数平均7.3±2.26个,转移抑制率为41.6%;肝转移灶瘤组织原位杂交检测结果显示:中药组MMP-1阳性表达率30%且无一样本呈强阳性,与对照组(70%)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健脾理气中药能有效地抑制瘤细胞在肝脏的生长,防止肝转移的形成,该方抑制肝转移的作用与抑制瘤细胞MMP-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大鼠种植性肝癌的活体影像学及病理对照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 探讨大鼠Walker-256种植性肝癌的活体影学表现,并与病理对照,以便更好地应用这一经典的大鼠肝癌模型。方法 种植瘤大鼠15只,10只行门静脉插管,5只行肝脉插管,所有动物均行MRI平扫检查,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DSA血管造影,活体下缓慢注入超液化碘油,新鲜肝脏软X线钼靶摄片并行病理检查,结果 (1)种植瘤的MRI表现与人肝癌相似;肿瘤经门脉CT增强及DSA造影为少血型,而经肝动脉CT增强及DSA为多血型,经门静脉注入碘油后新鲜肝脏软X线摄片显示2只肿瘤边缘内侧可见碘油,经肝动脉注入碘油后肿瘤内可见较多斑点状碘沿 。(2)光镜下经门静脉注入碘油后肿瘤中央不见碘油,但7只肿瘤边缘内侧可见碘油,经肝动脉注入碘油后肿瘤中央及边缘均可见较多油滴,光镜下15只大鼠中9只发现门脉癌栓,癌栓内的碘油来自肝动脉,结论 大鼠Walker-256种植性肝癌在肝内呈膨胀性和浸润性生长,活体状态下以肝动脉供血为主,门静脉对肿瘤边缘有供血,种植瘤易发生门脉癌栓,癌栓主要由肝动脉供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VEGF-ASODN PLGA纳米粒对大鼠肝癌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大鼠Walker-256肝癌模型.48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均采用肝动脉插管方法注射药物.A组生理盐水组,B组PLGA组,C组单纯反义ODN组,D组VEGF-ASODN PLGA纳米粒组.每组3只大鼠于治疗后1周行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以抗CD34单克隆抗体显示血管内皮细胞,根据CD34阳性血管内皮细胞记数来测定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常规病理检查,A、B组组织形态学相似,C组癌细胞巢减小,部分癌细胞核固缩,出现小片坏死灶,而D组癌细胞核固缩和核碎裂现象明显增多、核染色质浓缩、细胞体积缩小,并出现多个片状和灶性坏死;MVD测定显示:D组MVD值为(18.1±6.15),明显低于其他各组,相差非常显著(P<0.01).结论载VEGF反义寡核苷酸纳米粒能更有效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降低肿瘤微血管密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检测肾细胞癌、肾脏良性肿瘤标本中的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情况,研究不同性质肾脏肿瘤血管生成的差异。方法:肾细胞癌标本39例,良性肾脏肿瘤标本12例。采用“热点(hotpoint)”法计数MVD,VEGF的定量标准为VEGF染色强度与阳性细胞百分比分值的乘积。结果:MVD、VEGF在肾细胞癌和良性肾脏肿瘤均有表达。肾细胞癌组织MVD(18.3±6.9)计数/视野,VEGF乘积值3.63±2.5(×400),转移者MVD和VEGF乘积值分别为(26.2±7.8)计数/视野、5.83±2.4,未转移者MVD和VEGF乘积值分别为(14.4±4.6)计数/视野、2.06±2.7;12例良性肾脏肿瘤MVD为(2.5±1.3)计数/视野,VEGF乘积值为0.32±0.2。肾细胞癌组织MVD和VEGF表达显著高于良性肾肿瘤(P〈0.01),转移组肾细胞癌MVD和VEGF表达显著高于未转移组(P〈0.01);肾细胞癌组织MVD与VEGF统计学上呈正相关(r=0.684,P〈0.001)。结论:肾细胞癌MVD及VEGF表达均显著高于良性肾脏肿瘤,提示不同性质的肾脏肿瘤其血管生成情况不同.转移肾细胞癌血管生成水平亦高于未转移肾细胞癌,提示血管生成与肾细胞癌转移相关,肾细胞癌组织MVD和VEGF表达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富含亮氨酸和精氨酸的不平衡氨基酸肠内营养(EN)联合5-氟尿嘧啶(5-Fu)对大鼠Walker-256癌肉瘤生长的影响。方法:SD大鼠空肠造瘘,皮下接种Walker-256癌肉瘤,36只接种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A组(平衡氨基酸 生理盐水组)、B组(平衡氨基酸 5-Fu组)、C组(富含亮氨酸及精氨酸的不平衡氨基酸 5-Fu组)。测定各组治疗后肿瘤重量、抑瘤率、PCNA指数、凋亡指数、肿瘤细胞周期及大鼠生存时间。结果:A、B、C组G0/G1期比例依次增高(P<0.01);凋亡指数依次增高(P<0.05或P<0.01);生存时间依次延长(P<0.05或P<0.01);S期比例依次下降(P<0.01);PCNA指数依次下降(P<0.01);瘤重依次下降(P<0.01)。结论:富含亮氨酸及精氨酸的不平衡氨基酸EN能明显抑制肿瘤生长,并能增强5-Fu的抗肿瘤效应。  相似文献   

10.
肾盂癌CT强化表现与MVD和VEGF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盂癌CT增强扫描病灶强化程度与MVD和VEGF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6例肾盂癌病灶的VEGF及CD34表达情况,并计数MVD值,测量CT增强扫描癌灶的CT强化值,并按强化值分为轻、中、重3组,将各指标之间及其与肿瘤临床分期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个不同强化程度组的MVD值间存在显著性差异,CT强化程度与VEGF表达无明显相关性,CT强化程度与肿瘤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VEGF表达与肾盂癌的临床分期呈正相关,不同肿瘤分期中MVD值无明显差别,不同VEGF表达组间MVD表达无差别。结论:CT增强扫描肿瘤的强化程度可以很好地反映肿瘤的血供、新生血管形成情况,且与MVD具有一致性;VEGF随肾盂癌临床分期增高而表达增强,但MVD不随VEGF表达及临床分期增高而增高,肿瘤区CT强化程度亦不随之升高,可能与VEGF的血管通透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微泡增强超声空化毁损肿瘤微血管联合恩度对肿瘤血管新生的抑制作用。方法 对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于单侧大腿内侧皮下种植Walker-256肿瘤,随机均分为超声空化联合恩度组(A组)、恩度组(B组)、超声空化组(C组)和超声假照组(D组),每组10只,每天1次、连续给予相应干预3天;干预前、干预后1天和4天分别行二维超声及超声造影(CEUS)检查。之后获取肿瘤组织,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微血管密度(MVD)。比较各组造影峰值强度(PI)、曲线下面积(AUC)、肿瘤体积及MVD。结果 干预后1天,CEUS中A组PI和AUC值明显低于其余各组(P均<0.05),B组和C组则低于D组(P均<0.05);干预后4天,各组中A组PI和AUC值仍最低(P均<0.05),B组仍显著低于D组(P<0.05)。干预后1天,A组肿瘤体积(1.94±0.64)cm3最低,B组、C组均低于D组(P均<0.05)。干预后4天,A组肿瘤体积(5.25±1.74)cm3仍为各组中最低(P均<0.05)。各组MVD存在差异(F=30.121,P<0.001)。A组(18.33±3.10)、B组(24.17±2.16)MVD明显低于C组(30.43±4.17)和D组(31.57±1.74)(P均<0.05)。结论 微泡超声空化联合恩度治疗可显著减少肿瘤血流灌注,从而抑制大鼠Walker-256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及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机械指数诊断超声联合微泡对大鼠Walker-256肿瘤微循环的作用。 方法 将29只皮下荷Walker-256肿瘤SD大鼠随机分为超声微泡组(n=15)、单纯超声组(n=7)和假照组(n=7):对超声微泡组采用声辐射力脉冲(ARFI)成像模式下诊断超声连续激励20次辐照肿瘤,同时经尾静脉推注微泡0.04 ml;对单纯超声组在行超声辐照的同时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微泡;对假照组则采用假照方式,仅推注等量微泡溶液,但不发射超声能量。对所有动物于辐照前、辐照后即刻、10、20 min行CEUS检查。最后每组随机选取3只动物获取肿瘤组织标本,行病理学检查。 结果 辐照后即刻,超声微泡组辐照区几乎无造影剂充填,呈负性显影,肿瘤区平均造影峰值强度(PI)由25.17%减低到12.01%(P<0.01);单纯超声组及假照组辐照后即刻可见造影剂快速充填,灌注良好(P>0.05)。10 min后,超声微泡组造影可见血流逐渐恢复,但PI仍降低;20 min后肿瘤血流基本完全恢复,呈高灌注(P>0.05)。 结论 高机械指数诊断超声联合微泡能特异性地暂时降低大鼠Walker-256皮下移植瘤的微循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裸鼠胆囊癌皮下移植瘤CEUS定量参数与肿瘤血管生成和细胞增殖状态的相关性。方法 建立裸鼠胆囊癌皮下移植瘤模型,测定CEUS定量参数和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成功建立移植瘤20个,最终CEUS成功16个。裸鼠胆囊癌皮下移植瘤PI与MVD、PCNA呈正相关(r=0.635、0.514,P=0.008、0.042),而CEUS各定量参数与VEGF表达均无相关性(P均>0.05)。裸鼠胆囊癌皮下移植瘤MVD与VEGF、PCNA表达呈正相关(r=0.680、0.650,P=0.004、0.006),VEGF与PCNA呈正相关(r=0.611,P=0.012)。结论 裸鼠胆囊癌皮下移植瘤PI与MVD、PCNA呈正相关,有助于评估肿瘤的血管生成及细胞增殖状态;MVD、VEGF、PCNA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表明肿瘤血管生成与细胞增殖之间相互促进,共同促进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14.
二氧化碳肝动脉超声造影诊断肝肿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Acuson—128XP/10电脑彩超仪,对30只带Walker-256肉瘤样癌瘤Sprague-Dawley(SD)大鼠和30只正常对照组SD大鼠作CO2肝动脉超声造影诊断肝肿瘤,并与常规二维法检查结果相比较.结果:超声造影检出肝肿瘤的敏感性高于常规二维超声,特别对直径≤10mm的肝肿瘤,超声造影检出的敏感性为71.4%,而常规二维超声为14.3%,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超声造影能检出的最小肿瘤为3.0mm,常规二维超声为6.0mm。  相似文献   

15.
鼠骨肉瘤CT灌注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鼠骨肉瘤模型,观察各CT灌注参数、最大强化速率(MER)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分析鼠骨肉瘤外周区与中央区各CT灌注参数、MER、MVD之间有无差异。方法 Wistar大鼠30只,采用大鼠骨肉瘤细胞系UMR106,接种于大鼠股骨远端或胫骨近端的骨髓腔中。CT灌注检查:用CT自动高压注射器经大鼠尾静脉注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欧乃派克(300 mgI/ml), 总量为1.5~2.0 ml, 注射速度0.5 ml/s。电影采集,2 mm层厚,1次扫描4层,扫描速度1 s/周,扫描时间50 s,共得到200幅图像。CT灌注检查后,将鼠处死,取肿瘤标本行HE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用SP法,用单克隆抗CD34抗体标记血管,用Weidner技术计算肿瘤MVD。结果 肿瘤BF、BV的平均值分别为100.09 ml·min-1·100 g-1、10.81 ml·100 g-1,均高于正常肌肉组织(BF、BV平均值分别为60.45 ml·min-1·100 g-1、1.89 ml·100 g-1)。肿瘤的BF、BV和MER与肿瘤的MVD均呈正线性相关,即肿瘤的MVD越高,相应的BF、BV和MER也就越高。肿瘤外周区与中央区的BF、BV、MVD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本研究显示鼠骨肉瘤的BF、BV均与MVD呈正线性相关,CT灌注成像可用于活体无创性地评价骨肿瘤的微血管生成,可以详细全面提供骨肿瘤医生制定手术计划所需要的骨肿瘤的性质和血供情况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小剂量奥沙利铂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的体内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小剂量奥沙利铂(L-OHP)对小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的影响。方法建立肝癌H22小鼠模型后,将小鼠随机分组4组,5%葡萄糖20 mL/kg阴性对照组、环磷酰胺20 mg/kg阳性对照组、奥沙利铂0.75 mg/kg和1.5 mg/kg组,腹腔等容积注射给药,连续10 d,第11天处死小鼠,计算瘤重抑制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肿瘤组织中的VEGF和CD34的表达。结果1.5 mg/kg奥沙利铂组的瘤重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P<0.01),而且肿瘤组织中的VEGF和CD34的表达也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P<0.01)。结论小剂量奥沙利铂对H22肝癌荷瘤小鼠抑瘤作用明显,能抑制肿瘤组织中VEGF和MVD的表达;小剂量奥沙利铂在体内可能具有抑制肿瘤组织血管生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大肠癌腹腔内转移SCT征象与MVD、nm23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大肠癌腹腔内转移螺旋CT征象与MVD、nm23表达的关系。方法40例大肠癌患者,行螺旋CT扫描,并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MVD和nm23表达。结果SCT判断大肠癌腹腔内淋巴结转移准确率为77.5%,腹膜转移准确率为90%,肝、肾上腺、卵巢的转移准确率为100%。大肠癌腹腔内转移与无转移组间的CT强化程度、MVD和nm23表达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CT强化程度与MVD之间正相关(r=0.963,P〈0.001),两者均与nm23的表达负相关(r1=-0.971,P〈0.001;r2=0.958,P〈0.001)。结论SCT扫描可准确反映大肠癌腹腔内转移情况。nm23的失活可能是大肠癌转移的因素,肿瘤血管生成可能是大肠癌转移的促进因素。CT强化程度可作为一定量指标初步判断肿瘤血管生成,来帮助我们对大肠癌的转移进行推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小剂量奥沙利铂(L-OHP)对小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的影响。方法建立肝癌H22小鼠模型后,将小鼠随机分组4组,5%葡萄糖20mL/kg阴性对照组、环磷酰胺20mg/kg阳性对照组、奥沙利铂0.75mg/k和1.5mg/kg组,腹腔等容积注射给药,连续10d。第11天处死小鼠,计算瘤重抑制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肿瘤组织中的VEGF和CD34的表达。结果1.5mg/kg奥沙利铂组的瘤重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P〈0.01),而且肿瘤组织中的VEGF和CD34的表达也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P〈0.01)。结论小剂量奥沙利铂对H22肝癌荷瘤小鼠抑瘤作用明显,能抑制肿瘤组织中VEGF和MVD的表达;小剂量奥沙利铂在体内可能具有抑制肿瘤组织血管生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