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综合报导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20例(以下简称北京),沈阳市铁西区精神病防治院56例(以下简称沈阳),及江西省精神病院40例(以下简称江西),共116例躁郁症误诊为精神分裂症的原因分析,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躁郁症与精神分裂症的临床鉴别诊断,贯彻1984年黄山会议躁郁症临床工作诊断标准的重要意义提出一些看法。 临床资料 一、关于躁郁症与精神分裂症的漏、误诊比例的统计。北京1981年7月~1985年12月共收治156例躁郁症,占同期住院病人总数的10.89%,与同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总数之比为1:5.5。156例躁郁症中,20例  相似文献   

2.
大多数遗传学家指出躁郁症与精神分裂症之间存在遗传学上的关系。这种关系首先表现于躁郁症患者的后代中有不少人患精神分裂症。因此,对躁郁症患者后代的专门研究及情感性精神病临床—遗传各方面的研究引起了特别的兴趣。本文是躁郁症的临床—遗传研究著作的一部份,即只涉及该研究的一个方面——阐明躁郁症患者近亲中精神病性障碍的范围和人格异常。  相似文献   

3.
2036例精神分裂症和躁郁症的血型分布江苏省常熟市第三医院(215500)晏云兴,赵焕华,周明生,管元瑞,邓念萱,蒋玉华,卫宝汶对2036例精神分裂症、躁郁症患者的血型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血型与精神分裂症、躁郁症及其血型之间的遗:传关系,现将结果报告...  相似文献   

4.
躁郁症与幻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躁郁症的幻觉研究并不太多,这是由于传统的诊断方法把幻觉作为精神病性症状而不划为躁郁症,大多划为精神分裂症。在忠于K.Schneider的诊断思维的德国Kln大学调查了1956年至1979年间入院的107例躁郁症患者只发现11%的病例存在与心境协调的...  相似文献   

5.
躁郁症200例掌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例符合中国诊断标准(1984)和DSM-Ⅲ标准的躁郁症患者作了9个项目的掌纹分析,其中轴三角百分距离、atd角比对照组显著增大,手掌各区真实花纹及各型通贯的出现率显著升高,轴三角百分距离和atd角分布不同对照组,主线横向指数比对照组显著为小,a—b嵴纹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果与某些国外文献报道接近。作者认为:①躁郁症的掌纹改变似支持其病因的常染色体遗传学说;②掌纹改变的相似性提示躁郁症与精神分裂症的遗传背景可能有关联。  相似文献   

6.
分裂症发病年龄及初次住院年龄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对一组出院的精神分裂症(以下简称分裂症)和躁郁症病人的发病年龄及初次住院年龄作了调查。对象:1974年~1983年间某综合医院精神科出院病人(主要收治急性期患者),其中分裂症446人和躁郁症115人,以主治医师的出院诊断为准。分裂症中不包括妄想狂、妄想痴呆、嫁接性分裂症,分裂样障碍。躁郁症中不包括反应性抑郁、神经症性抑郁。  相似文献   

7.
本文调查了我院1977~1986年间住院的躁郁症病史资料,并与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分析妄想,逻辑推理障碍,思维贫乏及思维松弛在躁郁症中的临床意义。 临床与分析 一般资料:躁郁症组68例,男39例,  相似文献   

8.
用DSM—Ⅲ对246例连续入院的病人作了复查,与按我国分类所作的原诊断进行对照,原诊断躁郁症占住院病人的3.7%,复查诊断则为18.3%。分析躁郁症检出率较一般国外资料低的原因依次是:入院病人少、诊断标准不一、误诊、分类不同。本文材料揭示,复查出的躁郁症的原诊断不仅涉及精神分裂症,还包括反应性精神病和癔症性精神病等。文中还分析了躁郁症被误诊的情况和原因。  相似文献   

9.
经前综合征是妇女常见病、多发病。主要表现为情绪障碍及躯体不适。其发生率在正常妇女较有精神疾病妇女为高。有精神疾病的妇女在精神疾病发生后经前综合征症状较病前有明显减轻或消失。躁郁症病人病前经前综合征症状以情绪障碍为多见。神经症病人的经前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精神分裂症和躁郁症组。  相似文献   

10.
精神病妇女妊娠期、产后病情及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214例女精神病人妊娠期,产后病情及治疗的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妊娠期未服药者,复发率15.38%,服药者未见复发,存有症状者17.65%病情加重。躁郁症,癔病妊娠期未见复发者。产后3个月内,精神分裂症、躁郁证、癔病总波动率(复发+加重),三者间无明显差异(P>0.05)。对妊娠期、产后的治疗及对母亲、胎儿、婴儿健康的影响进行了讨论,提出合理妊娠,用药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及其亚型与多巴胺D3受体(DRD3)基因Ser9Gly多态性之间的关联。方法:使用病例-对照的关联分析方法,对528例中国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及241名正常对照者DRD3的多态性进行检测,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Gly9Gly基因型及Gly9等位基因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及对照组Gly9Gly基因分别为8.5%及4.6%,P=0.053;Gly9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28.4%及23.0%,P<0.05);且首次发病为阳性症状者与对照组之间的等位基因的差异也有显著性(Gly9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28.6%及23.0%,P<0.05,OR=1.337,95%CI=1.020-1.752)。结论:DRD3基因Ser9Gly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整体存在显著性关联,尤其是与首次发病以阳性症状为主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在我院住院多次而又前后作出过躁狂症和精神分裂症不同出院诊断的33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90.9%的病例为躁狂症和躁郁症,探讨了这些病例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的原因,并提出减少误诊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孤独症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异常淋巴细胞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孤独症患者免疫功能状况以及孤独症和精神分裂症在免疫指标上是否存在联系。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检测24例孤独症和1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中的异常淋巴细胞。患者均未服过抗精神病药,精神分裂症为首次发作。结果孤独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中P型异常淋巴细胞分别为12.7%±9.2%、17.6%±8.7%,均较各自正常对照组(分别为3.2%±2.3%、5.1%±4.3%)显著增多(P<0.01),而孤独症组与精神分裂症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孤独症存在免疫功能异常,且在免疫指标上与精神分裂症存在某些相似的异常表现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50例躁郁症病人进行了血清免疫球蛋白(Ig)测定,并与正常人,精神分裂症作了对照研究。结果躁郁症组IgG为165.72±48.56Iu/ml、IgE为722.1±712.7Iu/ml,显著高于正常人,更高于精神分裂症组。还提示血清IgG、IgE显著高于正常人,IgA与正常人无差异是抑郁相特点;IgG、IgE高于正常人,IgA显著低于正常人是躁狂相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19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头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所见与100名对照组相比较,并讨论 CT 变化与治疗经过及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191例精神分裂症对象中,不包括有较强  相似文献   

16.
综合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对干预组除常规药物治疗外,加强了集体、个别心理治疗、家庭教育和社会支持力度,并随访两年,且与对照组相比较。结果研究发现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过综合干预后,取得了明显效果,复发再住院者2例(4,9%),而没有实施综合干预的对照组,复发再住院12例(25%)。结论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上述干预,可以促进其心理康复,减少疾病复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病治疗前期间(DUP)与复发、家庭功能及精神症状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用精神分裂症首发症状评定量表(SOS)回顾性调查600例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DUP,并选用家庭关怀度指数量表(APGAR)及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患者的家庭功能情况及精神症状。结果(1)DUP与复发次数、第一次复发时间呈强正线性相关(r值分别为0.085、0.266,P值分别为0.038、0.000),与第二次、第三次复发时间呈负线性相关(r值分别为-0.160、-0.196,P值均为0.000);(2)精神分裂症患者DUP与APGAR总分及适应度、合作度、成长度、情感度和亲密度五个因子均呈正相关(P〈0.05);(3)DUP与PANSS总分、阴性症状分和一般精神病理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55、0.144、0.082;P值分别为0.000、0.000、0.045),与阳性症状分无关;(4)DUP与年龄呈正相关(r=0.141,P=0.001),与病程和受教育程度无关(r值分别为0.009、0.024,P值分别为0.821、0.565)。结论DUP越长复发次数越多,阴性症状的严重程度越重;良好的家庭支持可缩短DUP。  相似文献   

18.
非典型或不典型的精神状态,不是指症状不典型的精神分裂症或躁郁症,而是指整个疾病和病程。这些不典型的疾病在分类上很难找到恰当的位置。1.情感分裂性精神病在 ICD-9的编号为295.7。其定义是:属于精神分裂症标题下的疾病,具有躁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混合在一起的症状。可以自发缓解和复发。如果回顾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观认知治疗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疗效及其对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92例单一服用利培酮的住院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治疗组予药物治疗同时开展内观认知治疗,对照组则继续予药物治疗。治疗观察期为3个月。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周分别以阳性及阴性症状量表(PANSS)、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FI)、自知力、治疗态度问卷(ITAQ)量表进行精神症状、社会功能及自知力恢复情况的疗效评定。结果实际完成88例,脱落4例,研究组治疗后PANSS、SSPF、ITAQ总分值及各因子分比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1);研究组和对照组相比较,研究组治疗后PANSS、SSPF、ITAQ评分值较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内观认知治疗能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精神症状,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有助于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和预后。  相似文献   

20.
两分论或连续体学说及精神分裂症与情感性障碍的鉴别翟书涛一、连续体学说Kraepelin创立的两分论,即功能性精神病分为精神分裂症和躁郁症,对精神病学的发展起着深远的影响。然而近20年来,两分论受到了挑战,认为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障碍处于连续体(或称连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